——山水畫語境下人文園林造景的透明性分析與比對"/>
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 黃愉皓
在20 世紀初期,透明性作為分析建筑空間的一大特征,其伴隨建構的產生、改變建筑的結構、影響建筑對觀者的空間感受。根據柯林·羅于《透明性》所述,透明的性質或狀態(tài),不僅是物化存在——容許光束穿透,而且也是一種潛意識下對好奇事物的捕捉,它與生俱來,期望事物能夠被輕松地認知。作為形容詞地“透明”,緣其被賦予極致的物象感知從一開始就充滿變數,富含意義,也時常被誤解。羅伯特·斯拉茨對立體抽象藝術中畫面并置、堆疊、形成虛實雜糅之形態(tài)進行歸納,用抽象藝術畫面的閱讀語境來對建筑空間進行解讀,運用至建筑空間設計中,衍生透明性原理①。以塞尚《圣維克多山》為例,運用焦點、散點透視相互結合的形式來觀察對象,這種觀察模式更接近傳統(tǒng)山水畫中古人在臺岸作畫時想象高遠、峻峭的險峰崖壁,通過不經意間的一瞥與凝視之間的轉化,形成對山水繪畫總體性的氛圍的提煉。塞尚的觀察模式也為整體觀察與局部空間聚焦相互穿插,從而建立一套自身語言空間成立的畫面視錯覺。頗具山水繪畫中通過不經意間的視線轉化達到畫面透視混淆,但又打破空間秩序的形式。郭熙在《林泉高志》中提出三遠法則,并通過山水空間營造空間的巧妙推移,使畫面呈現的景層更加豐富②。這與塞尚所表達的形式類似,兩者都巧妙地將觀察視角進行多角度拼合,拉近了遠景、推遠了近景,在視線位置混淆的空間中制造秩序性。在二維平面上創(chuàng)造多維度視角下觀察物象的綜合表達內容,并借助一定空間上的視線遮擋產生隔斷。如格式塔原理中通過形體暗示或隱喻的方式,利用二維圖像使觀者感知畫面背后所呈現的空間,達到推移空間的效果。立體抽象的透明性與傳統(tǒng)繪畫的藏與露,表達上都為各自理解的空間語境中表達空間深遠變化與層次疊移,其空間共性都是為了讓平鋪直敘的空間變得復雜,讓讀者無法第一時間窺見全局,從而產生對空間強烈的探索欲望③。
在園林空間藏與露的關系里,童寯先生曾提及:“可見的成為不可見的有意識地不完全遮擋,不可見的以局部的方式在“時間的轉角處”泄露進而構成欲望與推動,連綿無窮?!边@便是透明性中對空間的暗示與園林空間藏與露表達空間的最終所呈現結果。將透明性置于園林、繪畫造景的藏與露中進行類比,分別為:1.物理層面:“透明”作為形容詞存在被賦予純正的物理學意義,具備光線穿透物質從而能看到界面之后的現象。通過物體本身透明屬性,制造可見性的空間隔斷,透過光線與物體發(fā)生聯(lián)系并能夠看到隔斷之后的形態(tài);即為造景中通過景框的引導、遮掩,最終透過這類形式拓寬空間廣度的表現。2.現象層面:暗示一種更廣泛的空間秩序,意味著同時感知不同的空間位置。通過空間的疊障以及些許引導與提示背后具有更多的空間框架,同時感受到幕后空間傳遞給觀者一種隱約、可觸及但無法視破全貌的樣態(tài)。造景中更像正面性的淺空間營造,制造出觀者視線范圍內局限性淺短的空間,并以正面遮擋的形式對背后的空間進行掩映,讓觀者能夠通過淺空間的線索進一步對深空間進行空間探索;3.隱喻層面:通過“時空”“互滲”“交疊”“矛盾”等多層面身體感知,形成觀者主觀意識對場地的思考與定義。即處在身體感知的范疇上或是撇去視覺感官的引導下產生的來自場景帶給觀者高于空間表現層面所呈現的情感與氛圍。
表1 山水畫與透明性理論相關繪畫的對比
園林空間是觀看、游走圖景的連續(xù)呈現,它更像是山水繪畫多張冊頁相互描摹的一個連續(xù)的場景;董其昌曾詩曰:“蓋公之園可畫,而余家之畫可園?!痹靾@空間是對所看場景的有機呈現亦為對空間景致的畫面固化④。宋代的山水畫,畫紙還具有行旅取景之框的含義;元代之后,尺幅形式的邊界逐漸被弱化了。出現了各類山水小品,對象的觀察方式也從既定的視框轉向了更為細微的物象中,常通過小的景物刻畫來展示背后宏大的山水觀⑤。這同造園中白居易提出的“拳石當山”“未山先麓”不謀而合,通過小物象空間之間的遮掩關系創(chuàng)造背后景致空間的想象與思考。繪畫與造園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共識,皆巧妙地使用藏與露的關系,使觀者無論置身何處都無法瞥見全貌與產生被遮擋景致背后的空間想象。如表2畫論中的“正面溪山林木,盤折委曲鋪設其景而不厭其詳……”對照造園論中的“風生寒峭,溪灣柳間栽桃……”兩者對空間場景進行布景式的取舍,達到無法窺視全貌的形態(tài)。在混淆空間制造秩序性,在產生視覺平面上創(chuàng)造多維度視角,觀察物象的綜合表達內容。通過空間中的遮擋關系使觀者感知畫面背后所呈現的空間,達到視覺上空間推移的效果。
表2 傳統(tǒng)畫論與園論關于藏與露(透明性)表達
傳統(tǒng)江南園林中亭、臺、樓、閣等構筑物的框景呈現具有物理透明性,即讓整體的物質空間變得可視化,將內部的結構與框架暴露在觀者面前。妹島和世談論透明性與場地的關系時說過:“物理透明性意味著創(chuàng)造關系。”設計者利用透明理論指導空間圍合、引導景觀層次、實現空間延伸、制造景觀之間相互呼應、不斷涌現的形式。繪畫與造園在造景過程中通過將深遠、多層的景觀,以框成畫的形式傳達給觀者。不但強調所表現的內容,且具有傳達所處空間的深意。繪畫中隱形的框,即為畫面的邊界,而將浩蕩的山水裝進畫卷尺幅中的問題,則成為文人墨客場地所要表達的終極考驗,如《鵲華秋色圖》所示畫面對場地進行提煉,最終呈現的結果。在造園中,亭臺樓閣自身結構中便具“框”的屬性,各式各樣的柱、檐、梁、倚等構件通過不同模件大小、樣式高度、傾斜角度等拓撲關系組合,形成類似繪畫景框般可滲透、交疊的物理透明性空間。而園林的景物之妙,在于以構筑物的形態(tài)“勾勒”處處成圖。所謂少可以勝多,小可以見大。物理層面的透明性使空間的推移更具有層次感與縱深感。如拙政園的芙蓉榭,其與普通體量的亭子相比甚大,但沒有如居所一般將四周空間圍合,而是制造類似漏窗的形式,視線可以通過柔性隔斷將室內與室外的邊界概念相互混合,在榭內的人透過窗洞看到另外一端的空間。這便是借空間的滲透讓深空間的景致變得更加具有層級性,加深了空間的視覺深度。直視與透過一重層次去看,距離感是相同的,但透過多重層次看,盡管實際距離不變,景物傳達給觀者的空間感受將被拉長。借助園林建筑錯落布置變化,空間廣度上制造多層級的空間進退,物理透明性借助不斷地遮掩與觀法限定讓園林整體空間,在僅有的空間尺度上,產生多樣性、多層級、多元化的景層變化。
傳統(tǒng)山水畫、造園借助含蓄、曲直變化、晦澀的手法來追求通過制造象外之象。詩論中所講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畫論中強調意貴乎遠、境貴乎深。通過表象層面的空間遮擋,制造淺空間使觀者聯(lián)想其背后的空間場景。在《學洪谷子法冊頁》中利用山形的遮掩形成繪畫中的表層景面,整幅畫的格局掩藏在山體的空隙之處,使觀者不能見其貌而產生聯(lián)想,頗具桃花源記中“初見桃花源”先抑后揚的場景體驗。畫作表達趨于扁平化,作者極力減弱山體本身起伏的皴法表達,將更多筆墨刻畫至山體所呈的空隙中,通過扁平化屋宇與礁石的描摹來暗示二維平面下山體背后大有玄機的場景空間(表3)。但不妨試想具有詩性的想象空間,相比界畫中工筆式的描繪,在空間的體驗上更具師法自然的感受。露則淺而藏則深,為忌淺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則每每采用欲顯而隱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觀或藏于偏僻深幽之處,或隱于山石、樹梢之間。極力避免開門見山,一覽無遺,總是千方百計地把“景”的部分地遮擋起來,而使其忽隱忽現,若有若無,這便是現象層面的透明性空間表達。好比獅子林的中部建筑,通過路徑的引導使景致呈現如畫般的“正面性”,前部的花木與拱橋形成二維空間正面的重要部分,通過暗示的手法將建筑藏于背后,給予觀者些許暗示,產生對景致好奇的心理驅動力,讓觀者處在正交的角度對空間背后物體進行猜測與揣摩。置身環(huán)秀山莊假山群南面觀石時,錯落的疊石統(tǒng)一為面,猶如山腳觀山的勢態(tài)。背后的植被隱約暗示著山石之中另有蹊徑,通過路徑引導呈現正面性的觀山形態(tài)。透露給觀者二維平面上的三維空間思考,疊石手法使得山成為剖面,人們對于空間的觀察角度被壓縮了,呈現出正面的形式,而通過山的二維剖面與背后層級式的山林形成差異,制造出山水畫境中空間秩序的混淆。建筑外部形象與內部空間之間的對應關系,形成視覺上呈二維形態(tài)的景面,讓觀者不能見其詳。通過建筑結構之間的遮掩關系讓人們對建筑所遮擋的部分進行臆想,進而讓建筑空間更具趣味性。
表3 現象透明層面?zhèn)鹘y(tǒng)古畫與園林的對比
柯布西耶曾對設計中理論知識無法解釋的感性空間進行敘述:“我并不清楚信仰的奇跡,但是我常常體驗到無法言說的空間奇跡,它是塑造情感的頂點”。如同克羅齊所說:“美即直覺即表現?!睜I造場地感時,通過視覺、聲覺等多感官的身體體驗來幫助設計更準確地傳遞給觀者獨到的氛圍。如同中國古代文人有法而無定成地去建造心中的烏有園,營造者對場地情感獨特的體驗與袖峰間“城市山林”的多維意境表達。正如古詞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境也?!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曲境也。意、境因情景不同而異,其園林所現意境亦然。園林之詩情畫意即與畫之境界在實際景物中出現,統(tǒng)名之曰意境。鄧輔綸曾對聽雨軒的空間意境論道:“陰連荷氣潤,夢墜葉聲涼。”通過身體聽覺與嗅覺產生寂靜、賢合的場景聯(lián)想,相比視覺直接感觸來的更加具有場所感與體驗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江南古典園林中的“詩情”不如山水繪畫那樣直觀,不能只依靠看而使需要“觀”,這種觀是具有經驗性與思考性的,它伴隨身體五感與聯(lián)想等多種途徑來綜合傳遞場景感受。如寄暢園中八音澗(取意未見溪流聽水聲)、環(huán)秀山莊葛氏營造的假山(取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及拙政園中聽雨軒(取意雨打芭蕉)通過對窗外場景的視線收束,讓精力更加集中在屋宇內,窗外屋檐雨水滴落時,產生雨打芭蕉的聲音,處于室內寂靜的空間中,能夠極大程度加強場境空間給觀者產生的獨到感受。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江南古典園林通過利用整體空間所藏與露的空間隱喻,產生空間場景的沉浸式或身體感知的變化,融入影響人的感官因素以獲得詩的意境美。
綜上所述,山水繪畫與文人園林在造景手法上具有共通性。透明性作為建筑空間體驗方式的解讀,涵蓋對繪畫與園林空間營造中廣度、深度、身體感知的空間表達,進而得出結論。第一,繪畫與造園中的物理透明性為:景層的疊加產生空間視覺擴散與景框所形成畫界,制造不斷交替、滲透的景致感受。第二,現象透明性在繪畫中表現多為:形成畫中景面的遮掩關系,從而產生空間聯(lián)想;造園的現象層面則更多運用“正面性”原理利用路徑引導、觀看角度等方式介入使觀者無法窺見全局,從而產生空間的聯(lián)想。第三,隱喻層面是繪畫與造園中情感升華的部分,繪畫通過場景渲染、筆墨刻畫等方式旁敲側擊地突出所表現地主題;造園中則借助身體的其他感知來突出空間所要表達的目的??偠灾剿L畫所傳遞給觀者的是二維平面下多維度理性的感性顯現,園林則通過三維空間進行山水繪畫般的場景創(chuàng)作表達情感。通過繪畫與園林多層面的透明性造景進行比較,得出繪畫與造園藏與露的共性,為今后園林建筑設計提供多元化的概念思考。
注釋:
①【美】柯林·羅譯者:金秋野王又佳.透明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②陳從周.梓翁說園[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③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④王輝.意境空間中國美學與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9,
⑤【明】計成撰譯注:倪泰一,園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