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fā)文
(尖扎縣民族中學 青海黃南州 811299)
隨著新高考發(fā)展,歷史已經成為高中學生選考科目之一,對于高考歷史題目而言,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對歷史資料的獨立分析、邏輯推理和語言組織分析能力等。所以,高考階段教師有必要針對新高考命題方向和規(guī)律進行深入研究,能夠從中汲取更多的教學經驗,徹底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融入新高考中的重要考點知識,促進學生從思維方面進行改變,能夠掌握針對歷史素材的解題方式,真正交給學生授之以漁的學習方式。
隨著新高考的發(fā)展,很多地區(qū)也頒布了屬于自己區(qū)域中的改革方案,如新高考不再進行文理分科,采用“3+2+1”模式,其中的3代表全國統(tǒng)一的考試科目數(shù)學、語文和外語;1代表學生的首選科目,需要從物理和歷史中選擇一門;2代表學生需要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和生物等學科中選擇兩門進行考試[1]。在如今的這種教學發(fā)展趨勢下,教師需要對教學重點進行把握,才能為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高效互動。歷史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能夠對歷史問題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可以通過不同學習方式,如小組合作等獲取最佳答案,進而有效完成課堂學習內容,對歷史知識產生更加深入的印象。同時,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夠促進合作精神形成,進一步將自己的歷史學習觀點進行表達和交換,以此實現(xiàn)歷史課堂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研究,需要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走進學生當中,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利于高效實現(xiàn)課堂目標的有效性[2]。
第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興趣。歷史學科是一門具有較強主觀性的科目,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必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話題,引導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探究。這樣學生也能對歷史學習產生更高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觀點構建學習小組,對此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學習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個歷史故事會,從故事中傳遞中“團結就是力量”的中國精神,進而實現(xiàn)對學生人生理想信念的提升。
第三,促使學生形成自主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并不是沒有目標和目的,而是需要在正確的目標引領下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任務的趨勢下能夠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順利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方式和傳統(tǒng)教學中的“灌輸式”方法相比,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思考能力,與如今的新高考形式和教育要求相符[3]。另外,學生也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針對一些自己遇到的難題和問題進行思考,甚至是對問題進行思維創(chuàng)新,形成更多新穎的學習觀點。
經過長時間發(fā)展,高中教學呈現(xiàn)出重視理科、輕視文科的思想,并且在我國教育投資的重心也偏向于理工類學科,以上的種種都是導致歷史學科沒有受到重視的一個主要原因。但隨著新高考的改革,有必要對歷史學科提升重視程度,改變以往將教學重點放在數(shù)、理、化學科方面,避免教學發(fā)展不夠均衡。
目前,很多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但教師并沒有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愛好作為教學參考因素,缺乏對學生的針對性引導,導致很多學生對枯燥、單一的歷史課堂根本不感興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提升對學生個體的重視程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若將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因素,就不能為學生帶來一個全新的歷史學習體驗,容易引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抵觸心理,使學生產生學習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思想觀念[4]。
一方面,高中歷史學科內容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歷史教學有必要將人文精神培養(yǎng)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首要位置。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束縛,很多教師單一地注重知識性,課堂中將知識掌握和目標完成作為主要內容,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在態(tài)度價值方面缺乏一定缺失,沒有將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存在的個性化與差異化做好銜接[5]。一些教師對人文素質教育導致學生缺乏人文關懷意識,導致課堂教學中缺乏人文氣息,嚴重削減了歷史課堂中對學生起到的德育教育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
另一方面,歷史課堂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人文教育能夠為課堂順利開展奠定基礎。由于歷史課堂時間有限,教師所輸出的知識較少,學生所理解的知識內容也更少,使得對課堂知識內容的延伸也缺乏一定深度。這樣的教學形式導致歷史教學過于注重課本,忽視社會實踐和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另外,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所收獲知識的轉化效果也不夠理想,也是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一個關鍵原因,導致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降低。
在新高考背景中,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注重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留出充足的實踐對問題進行探究,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真正價值和魅力,促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更加積極的熱情。以往教學中,很多教師采用說教式方法,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導致學生經常通過背誦的方式對歷史中的時間線、事件和歷史影響進行記憶。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具備機械化,甚至還枯燥無味。教師通過課堂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吸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短時間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內容學習中,但教師需要保證內容選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6]。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xiàn)一個圖片,讓學生對圖中的人物進行觀察,之后為學生介紹孫中山的故事,引導學生產生興趣,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通過圖片和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為之后的歷史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對于高中歷史課堂而言,組織學生構建豐富的知識庫,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積累,不僅能夠豐富歷史課堂內容,同時也能實現(xiàn)學生在思維能力方面的發(fā)展。例如,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內容中的第一課到第四課,其中的主要內容是對古代主流思想演變過程的講述,會涉及百家爭鳴、漢代儒學以及宋明理學等。教師需要針對儒學、宋明理學以及明清思想等內容和具備的特點講解,引導學生對內容做好記錄,之后要結合內容為學生進行課外知識拓展,在主流思想背景下,會對政治和經濟發(fā)展帶來怎樣影響,再引導學生將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為學生構建成完善的思維體系,做好對不同朝代思想的整合,為學生積累更為豐富的歷史知識提供支持。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學生呈現(xiàn)具有趣味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才能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再如,學習“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內容時,主要注重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情況,若教師僅僅通過課本知識講解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可以為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在講解中也可以融入一些關鍵詞法、角色體驗法等,促使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課本內容,為學生形成一個較為深刻的撐起記憶,實現(xiàn)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于歷史內容教學而言,其中涉及多種歷史意義和影響,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引入一些有趣和簡單的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一個深入理解和掌握,但學生對其其中一些抽象概念而言,也會成為學生在學習中重難點內容[8]。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針對教學難點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從認知和理解知識入手,在通過學生之間的探究學習方式掌握知識。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保證每組的人數(shù)大致控制在4人左右,保證各個小組對知識的探究能力比較平衡,這也是將合作學習效果發(fā)揮到最大化的重要條件之一。例如,學習到“百家爭鳴”知識點內容時,其中所講解的內容是在春秋時期在知識分子中出現(xiàn)不同派別,并且在是思想方面出現(xiàn)不同的見解,其中具有典型為代表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每個派別所代表的思想都在本質方面存在不同,教師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科學劃分與合理掌握呢?針對這一情況,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通過抽簽的進行選擇,如,若一組學生抽到墨家,那么這個小組就是墨家的代表人,需要對有關墨家的主要事件和思想進行深入探究,倡導學生在小組中能大膽將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小組學習中出現(xiàn)不同思維的碰撞,進而總結出一個具有綜合性的結論,在課堂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之后教師在指定各個小組進行輪流發(fā)言,為學生構建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輕松攻破歷史知識概念中比較抽象且難以理解的知識點。
隨著新高考教育理念的發(fā)展,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啟發(fā)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情境中,完成對問題的研究和解決,進一步實現(xiàn)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情境體驗教學。情境體驗是從學生的內心出發(fā),為學生帶來較為真實的歷史情境感受。很多學生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但缺乏一定的情感認知,甚至是在生活經驗方面的缺失,都是直接影響學生對歷史素材理解程度的關鍵影響因素。歷史內容和生活之間有緊密關聯(lián),教師有必要做好歷史和生活之間的有效結合,為學生營造生活式的學習體驗,徹底改變學生對以往歷史課堂單一、枯燥的印象。例如,在學習“改革開放”內容,可以為學生呈現(xiàn)經濟時期糧票、布票和米票讓學生了解并進行模擬使用體驗,還能增強經濟時代對學生的吸引,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紀念館等進行參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機會[9]。第二,圖片情境教學。教師在歷史教學實踐中通過圖片方式為學生構建學習情境,以此為學生帶來更為真實的學習體驗。如,在學習“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內容時,歷史課程主要的內容是講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知地理大發(fā)現(xiàn)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教師通過圖片為學生呈現(xiàn)出古代各種文明的發(fā)展概況和情境,在呈現(xiàn)世界地圖引導學生對不同航海家的航線和所達的地區(qū)進行深入了解,引導學生能夠從歷史論證素材中形成問題分析能力,進而能夠從根本上分析出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意義。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15世紀之前歐洲人所繪制的世界地圖進行觀察和分析,學生能夠觀察到海洋的盡頭是深遠,能夠直接反映當時歐洲人對未知地帶的恐懼心理,也錦衣說明在未開辟新航路之前世界是嫌先對孤立的一個狀態(tài)。之后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21世紀世界地圖中的不同,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有如此的變化正是因為新航路的開辟。通過以上的教學方式,通過新航路開辟使人類從分散的歷史朝著相互聯(lián)系的歷史進行過度,也意味著資本主義世界立場的形成。
在新高考背景中,材料分析題已經成為考試中的常見題型之一,也是針對學生學科能力檢驗的一個有效途徑。高中歷史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訓練,鍛煉學生能夠從歷史素材中強化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針對部分歷史中的一些章節(jié)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一定的自學時間并給予學生適當?shù)膶W習指導,培養(yǎng)學生能夠從歷史素材中對信息進行整合,實現(xiàn)從歷史素材中獲取有效學習信息。例如,在學習“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引導學生能夠從閱讀素材中將相關法律法規(guī)內容進行提取,進一步思考這些規(guī)定是怎樣將原本屬于國王的權利向議會進行轉移,結合已經掌握的新國王的知識內容,用立法的方式確定議會權利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與王權的原則,也為之后的代議制發(fā)展奠定基礎。另外,可以引導學生對《小密室的演變》進行閱讀,從中能夠了解到國王將行政權轉移到會議,進而確立了責任內閣制,也正是從這一關鍵點國王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學生從教師指導的閱讀素材中,能夠一步步掌握英國代議制的特點;權力至上,國王統(tǒng)而不治,是個需君,是國家的象征。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歷史習題練習,做好精選精練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能夠掌精準握解讀材料,結合教學知識可以從中提取學習信息,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對學生將來面對高考應試起到一定的促進效果[10]。
備課作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為之后內容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師備課質量能夠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水平。教師保證完善的備課將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熟記,能夠更加有條理的面對課堂中學生可能提出的歷史問題。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內容,也要注重內容的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性和整體性,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過程中為學生引入生活化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熟悉的學習環(huán)境,調動學生對歷史知識內容的求知欲望,進一步實現(xiàn)學生對歷史知識內容深度和廣度的提升。還有一些原因時因為歷史和學生生活之間相差遙遠,學生對其中的背景和故事情節(jié)在理解中存在苦難,結合顯示生活這一方式,能夠從自身經歷中更好的詮釋歷史內容,更好的實現(xiàn)在情感方面的共鳴,引導學生從歷史任務角度站我社會觀念和時代背景,為學生帶來更加立體的學習感受。例如,學習《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了解當?shù)氐募o念館,引導學生從歷史文物中掌握古代中國的賦稅制度,也可以為學生收集有關的圖片,從視覺和聽覺方面對學生進行刺激,深化學生對賦稅制度內容的掌握。也可以為學生從古至今進行講解,從現(xiàn)代的賦稅制度到古代的賦稅制度,將歷史中較為復雜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化,如,唐朝的均田制、春秋的初稅畝等等,最后在通過正序方式對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變遷進行總結,為學生融入豐富的案例詮釋歷史內容,從情感方面與學生實現(xiàn)共鳴。
教師自身業(yè)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針對一些業(yè)務能力不足的教師來說,很少將課堂中的時間交給學生,主要是因為教師擔心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不在自己備課范圍之中,不能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度進行正確把控。相反,一些歷史教師對自主探究、分組探究和啟發(fā)式教學方式還是十分認同,但教學中取得的效果卻遠遠不如預期,甚至一些教師也很難將一些優(yōu)秀的教學方式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以上多個方面都能呈現(xiàn)出教師自身業(yè)務能力和素養(yǎng)的重要性。教師實現(xiàn)自身業(yè)務水平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是在完善教學設計階段,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經歷放在歷史學案例設計中,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學難點和重點,選擇適合學生的啟發(fā)方式開展教學,為學生設置的問題也要從簡單到復雜,同時也可以通過分組談論的方式,針對教學內容中的一個重點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從網(wǎng)絡上搜尋豐富的教學輔助素材,提升歷史學案設計水平。第二是完善反思階段。反思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能夠促使教師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和不足,針對學生對教師所運用的啟發(fā)教學方式所呈現(xiàn)出的學習反應、提出的問題等等都是值得反思的重點[11]。教師需要在第一時間針對教學方案中與學生接受知識不相符的地方進行改進,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也要加強資料收集補充自己的知識漏洞,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業(yè)務素養(yǎng)。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引導學生在新高考中取得優(yōu)秀成績,有必要對新高考的3+1+2模式進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加深入的分析歷史考試情況,并針對高考歷史中的重點和難點選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增強學生對歷史課堂的興趣和參與程度,進一步實現(xiàn)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