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王琎
2020 年12 月15 日,“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在故宮博物院永壽宮開幕。受疫情影響,此次展覽以圖片展為主,這樣一來,只能通過圖片來還原文物原件。雖然這是一個遺憾,但也是一次從未有過的嘗試,對于整個展廳的展示效果,文物圖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想介紹一下此次展覽中可移動文物拍攝的一些技術問題。
提到考古攝影中可移動文物的拍攝,大家會有一些疑問,這不就是文物攝影嗎?為什么還要細分為考古攝影中的可移動文物拍攝?
著名文物攝影家王璐提出的文物攝影定義是:“以文物為對象的攝影,就是要通過攝影家的審美理想與科學態(tài)度,運用相機和感光器材的功能,發(fā)揮攝影藝術紀實的獨特優(yōu)勢,再現歷史文物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薄拔奈飻z影”可分為可移動文物的拍攝和不可移動文物的拍攝。
“考古攝影,簡單地說,就是把現代攝影技術運用于考古、文博工作之中,揭示其科學、歷史、文化、藝術內涵,從而形成特定技巧、方法的一種特殊的攝影形式。”這是徐中煜先生做的考古攝影的定義。這個定義其實很寬泛,考古攝影包含了田野發(fā)掘的拍攝和出土文物的拍攝。對這次“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展示文物進行的拍攝工作,就是考古攝影中出土文物的拍攝,定義為考古攝影中可移動文物的拍攝更為準確。
展廳內部
展品遠照
自2009 年起,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組建中烏聯(lián)合考古隊,追尋古代月氏人的蹤跡。2017 年,故宮博物院也加入了中烏聯(lián)合考古隊。
中烏聯(lián)合考古隊主要工作目標是調查、發(fā)掘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天山兩麓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至今已經在撒馬爾罕、卡什卡達里亞、蘇爾漢河等地開展多次考古調查工作,并發(fā)掘了以撒扎干(Sazagan)、拉巴特(Rabat)、謝爾哈拉卡特(Serkharakat)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遺址。2015 年9 月—2016 年7 月,中烏聯(lián)合考古隊在撒馬爾罕市西南約20 公里處的薩扎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了小型墓葬5 座、大型墓葬1 座。
撒扎干遺址的墓葬應屬公元前后古代游牧人的墓葬。與澤拉夫善河流域考克特佩遺址、奧拉特遺址的游牧人墓葬,錫爾河流域阿克塔姆墓地和庫里特佩墓地等,應屬同一考古學文化。從年代、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征來看,它們可能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康居有關。
2017 年5—6月和2018 年4—7 月,中烏聯(lián)合考古隊在拜松市西南約2 公里處的拉巴特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了小型墓葬94 座。
此次拍攝的即是這些考古項目發(fā)掘出土的部分文物,主要包括飾品、陶器、人骨等。
此次對展覽展品進行的拍攝定位為高精度的數字化采集,采集的數據將用于展覽展示、展品圖錄的出版以及文物的研究和影像存檔。這就決定了拍攝需要在室內燈光條件下進行,燈光為攝影閃光光源。因此,也就有一些不同于自然光源下拍攝的特殊要求。
首先,場地需要寬敞,有足夠的空間來放置拍攝需要的攝影器材,包括臺式攝影臺和翻拍攝影臺,還有配合拍攝用的閃光燈。
展品近照
展品側面
其次,為了避免自然光和其他照明對拍攝的影響,需要拍攝環(huán)境無自然光和照明燈光直射,盡量達到無光的環(huán)境。
第三,要對拍攝環(huán)境內的電線線路及負載能力進行檢測,確保電力線路可以滿足攝影閃光燈的負荷,因為室內拍攝的攝影閃光燈一般為大功率的輸出閃光燈,單支攝影閃光燈的功率一般在1000—2000 瓦不等,拍攝時一般會用到4—5 盞閃光燈,對電力的負荷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同時要注意拍攝環(huán)境的通風,盡量選擇在有溫控設備的環(huán)境中進行拍攝,因為閃光燈工作時會產生大量的熱,要注意閃光設備的散熱和通風,時刻關注設備使用當中的溫度變化,以保證文物安全。
拍攝工作在文物整理和存放地——烏茲別克斯坦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場地為20 世紀60 年代修建的老樓,電力線路老化,經過和烏茲別克斯坦方面反復核對,確認了工作場所可以承受的閃光燈功率。最后我們的工作場地選在了食堂,雖有大玻璃窗,但可以用黑色塑料布遮擋?;緷M足無光或者暗光的拍攝環(huán)境,沒有空調降溫,只能選擇電風扇為拍攝燈具降溫。
烏茲別克斯坦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垂直攝影臺
器物立體攝影臺
此次拍攝使用的相機為尼康D3x型,選用24mm—70mm 鏡頭和105mm 微距鏡頭。燈光使用瑞士布朗專業(yè)攝影閃光燈系統(tǒng),臺式攝影環(huán)境使用布朗Scoro S系列電源箱,可控制3 個燈頭獨立輸出并保持精確的色溫一致,共使用兩只電源箱來控制4—5 支布朗閃光燈。翻拍臺燈光使用布朗輕便閃光燈,直接連接220v 電源,控制單元、輸出調節(jié)開關都集成在燈光后部,操作簡便。攝影臺使用中灰色紙作為背景。背景紙懸掛采用曼富圖背景套裝,由2 個迷你燈架、1 根三節(jié)式撐桿組成。
根據文物類型判斷和以往拍攝文物的經驗,此次文物攝影臺共布置4 支燈,分別為頂光、主光、輔助光、輪廓光。其中頂光配以覆蓋面大、光比較柔的柔光棚,用于整個拍攝的環(huán)境光照明,利用頂燈光照范圍和背景紙下垂懸掛坡度的配合使背景呈現出由暗到亮的漸變效果。使用純色背景紙利用燈光打出漸變效果比漸變背景紙的效果更加自然。而且在拍攝過程中,背景紙擺放文物的位置污損之后只需裁掉污損部位,向下拉背景紙卷軸即可完成背景紙的更換。
主光安裝蜂巢加柔光紙。主光用于被攝文物的主要造型照明,而且兼顧了被攝文物質感的展現,所以加蜂巢讓光源指向性更強。柔光紙用于柔化光線,但不弱化光線指向性,光線的柔化程度可以通過柔光紙距離光源遠近來調節(jié)。
輔助光配以小柔光棚,用柔和均勻的光來補充照亮被攝文物的背光面,既做到了補充光線又不產生新的陰影,使背光面的暗部細節(jié)能夠得到很好的呈現。
側逆光放在拍攝臺的后面右側。被攝文物的右上方處在背光面,和背景的暗部重疊較多,使用右側側逆光勾勒出文物的輪廓,使得文物和背景暗部脫離開來,使整個影像看起來更加立體。
攝影布光示意圖
在此次展覽中,之所以圖片展牌比較接近立體效果,就是因為在拍攝中精心布光,讓文物的受光面和暗部達到一個合適的光比,使文物看起來更加立體。例如,展覽中有一些陶罐,為了讓陶罐的肚看起來是鼓的而不是平的。我們要讓器物看起來位于日光下,有高光,產生受光面,也有背光面,形成影子,這樣畫面會看起來非常立體,不至于“平”。
這里要引入一個攝影的概念——光比?!肮獗取笔菙z影上重要的參數之一,指照明環(huán)境下被攝物暗面與亮面的受光比例。光比對照片的反差控制有著重要意義。如畫面照明平均,主光和輔助光的照明一樣,則光比為1:1;如亮面受光是暗面的一倍,光比為1:2,以此類推。光是滿足攝影曝光的基本條件,和素描靜物一樣,被攝主體在光源的照明下會分布出五大調子和三大面。五大調子指:高光、亮部、明暗分界線、陰影、反光;三大面指亮面、灰面、暗面。不同角度、不同數量的光源照明,調子分布比例會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照片亮暗面反差會變化明顯。
陶罐攝影棚拍攝效果
陶罐圖片展廳效果
此次拍攝整理工作持續(xù)了將近一周,由于出土文物多為飾物,我們在成組拍攝時的擺放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拍攝中我們希望能夠展示文物最原始的狀態(tài),比如飾品文物成串的狀態(tài),這樣的拍攝方式給觀眾帶來更直觀的感受,一眼就能看出文物用途和佩戴方法。一些特殊文物的造型,讓我們絞盡腦汁,經常需要因地制宜。如為了將這件飾品擺成小巧的圓形,我們將金飾圍攏在鏡頭蓋周圍以達到圓形的效果。
陶罐攝影棚拍攝效果
閃光燈輸出控制單元
陶罐圖片展廳效果
飾品擺放現場與效果
人骨
人骨局部
金飾吊起拍攝
還有一件立體的金飾品與曾經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中的黃金頭飾類似,出土位置距阿富汗也僅有150公里。為了拍攝出佩戴時的效果,我們把文物懸空吊起。但是文物本身體積很小,又薄如蟬翼,透明的尼龍線太粗,金飾的重量達不到使透明尼龍線拉直自然下垂的效果。我們想來想去,最后采用頭發(fā)掉起飾品拍攝,后期用PS 修抹掉頭發(fā)的影像,來達到金飾品被吊起的完美效果。
人骨的材質其實和陶罐類似,屬于不反光的文物類型,但在拍攝中研究人員特意強調要展示出骨質增生的細節(jié),這就需要調整以及加強側光的使用,達到更好展示材質的要求。
這件頭骨在形狀上和陶罐類似,布光方法也基本和罐類器物是一致的。由于頭頂是主光的受光面,所以在主光布光的時候,既要保證整體環(huán)境光源合適,還要保證頭骨上方曝光準確,采取稍微降低主光輸出的辦法。這樣一來整體環(huán)境光偏暗調,以黑色調為主,既保證了頭骨的曝光,也能使白色頭骨在暗色環(huán)境中更加突出。
在人骨局部骨質增生的拍攝當中,為了體現出骨質增生的質感,我們采取了減弱輔助光加強主光的布光法。主光以側光的形式出現,與輔助光的光比要大,骨質增生的材質感和細節(jié)在較強的主光側光下被展現出來。
這次拍攝的文物只是考古攝影中的部分類別,在實際的考古攝影工作中,有眾多文物種類需要拍攝,包括整理完畢的文物和剛剛出土的文物的拍攝??脊艛z影中可移動文物的拍攝,怎么樣能做到采集及時、全面,將攝影工作對文物的影響最小化,也是我們長期以來需要面對和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