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新,龔 君
(1.廣西大學 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2.湖南農業(yè)大學 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而文化影響力的大小強弱是判斷文化強國是否建成的重要參數(shù),也是當今世界各國激烈博弈與爭奪的重要場域。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1]314。然而,當前學術界關于文化影響力的研究尚未深入到基礎理論層面。比如,2016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關世杰的《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調查研究》,該著作雖然借鑒了文化交流學與國際傳播學的理論資源,提出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理論框架與評估體系,但主要是進行問卷調查與實證分析。2014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沈壯海、佟斐主編的《吸引力 影響力 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一書,該著作雖然也談及了影響力,但是重點是談文化軟實力。2019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黃會林主編的《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主要談及了當代影視、中國藝術、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力。而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學界對文化影響力的探討主要是從紅色文化、區(qū)域文化、媒體文化、語言文化等具體角度來談,很少對“文化影響力”這一本體進行探討。因此,從研究現(xiàn)狀來看,“文化影響力”這一概念雖然“耳熟”,但還未“能詳”。到底什么是文化影響力?文化影響力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力量到底包含哪些力量元素?每一種力量元素在文化影響力系統(tǒng)結構中所處的地位、發(fā)揮的作用是什么?只有弄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為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現(xiàn)實的抓手。
“影響力”是一個由“影響”與“力”組成的合成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影響力”既沒有獨立的詞條,也沒有權威的解釋。其中“影響”是指對別人的思想和行為起作用,或者是指以間接或者無形的方式影響他人的思想與行為?!凹獌粗畧螅粲爸S行,響之應聲,言不虛?!盵2]1066“力”是指力量、能力。鑒于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一個關于文化影響力的權威界定,這里就根據(jù)“影響”和“力”的相關解釋,將文化影響力定義為文化要素對人的思想與行為所產生作用的方向、大小與作用點。人的“思想”與“行為”是否在文化要素作用下發(fā)生改變,是判斷影響力是否存在及其存在大小的兩個基本變量。關于文化影響力的概念、價值始點等一些基礎理論問題以及意識形態(tài)為什么是文化影響力系統(tǒng)結構的核心,筆者在《深刻理解文化影響力的四重維度》《意識形態(tài):文化影響力系統(tǒng)結構的核心》等文章中已進行理論詮釋,這里不再做贅述。這里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文化影響力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就像一個“黑匣子”,這個“黑匣子”中到底包含哪些力量要素?要索解這一問題,必須從文化影響力生成的全過程來把握和分析。因為文化影響力的生成是一個包括文化主體的互動、文化元素的傳播、文化受眾思想與行為的改變等的系統(tǒng)過程,只有從系統(tǒng)論的高度才能獲得文化影響力的整體認知。從文化影響力生成的全過程來看,文化影響力系統(tǒng)結構主要包含以下六大力量元素。
主體互動力是指不同文化主體在交往與互動過程中對彼此的思想與行為所產生的作用力。在人類還處于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獨白”時代時,不存在文化影響力,只有當人類借助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打破時空壁壘進入廣泛“對話”的時代,才有了文化影響力。在多元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場域里,大眾媒介、組織傳播、人際交流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三大主渠道。但是,無論是使用哪一種渠道,文化影響力都離不開不同主體的交往與互動,因此,離開主體互動力來談文化影響力是不可想象的,離開了主體之間的交往互動,再強大的文化實力也無法轉化為對他者的思想與行為產生影響力。就像一種非常好的藥品要實現(xiàn)其價值,就必須打通與患者聯(lián)系互動的通道,讓患者理解、認同、接受這種藥品,否則這種藥品雖然具有治病的功能,但是無法對患者產生影響力,從而實現(xiàn)藥品的價值。在不同文化主體進行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無論是個人主體還是群體主體,“有生命的個人”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微觀主體。因此,要在主體互動中產生文化影響力,就必須掌握主體互動中影響微觀主體心理的基本原則。美國的羅伯特·西奧迪尼號稱“影響力研究之父”,他從個體心理的角度揭示出增強主體互動力進而增強影響力的六大原理:互惠原則、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原理、喜好原理、權威因素、稀缺因素。[3]193-231根據(jù)個人心理所揭示的這六大增強影響力的原理,我們可以提煉出在文化主體互動中增強影響力的四條基本原則:
一是互惠互利原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視“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其實,這一點也是人類文化互動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因為從文化主體的心理來看,如果首先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就會產生一種隨之而來的虧欠感、還債感,就有義務去回報別人的禮物、邀請與善意,畢竟大多數(shù)人都討厭一味索取的揩油鬼和不勞而獲的懶漢。在中國,無論是國內的民間交往還是國際范圍內的國際合作,都始終遵循互惠互利原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聯(lián)互動空前緊密,因此,從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角度來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我們奉行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原則,就是增強主體互動力,進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前提與基礎。
二是誠實守信原則。心理學的原理告知我們,公開承諾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當一個人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產生一種堅持到底的動機,因為人人都有保持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們做出了某種選擇,就會面臨著自己內心與外在輿論的雙重壓力,這種壓力會迫使我們按照承諾說的那樣去保持一致,這實際上是在想方設法證明自己立場與選擇的正確性。言行不一的人會給人優(yōu)柔寡斷、浮躁多變、極不靠譜的印象;相反,言行一致的人就顯得理性自信、誠實可靠。這一點在不同文化主體的互動中也是如此,在這種互動中,如果言而無信、言行不一、其言不可信、其行不可測,就會極大地削弱主體互動力。在國際交往中,這種不誠實守信的行為會嚴重損害國家形象,當然也會削弱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影響力,就像近年來美國等國家不斷上演一幕幕虛偽、雙標、背信棄義的丑劇一樣,嚴重損耗了其文化影響力。
三是社會認同原則。在微觀主體的交往中,經常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判斷一種行為是否正確時,我們的觀點取決于周圍其他人的做法。如果大多數(shù)人都在做,就會把這種做法認同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這是一種沒有經過理性拷問的無意識傾向。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中稱為“從眾心理”,而在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領域稱為“最小冒犯原則”,即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要盡可能避免一些階級、種族、宗教矛盾與沖突,最大程度地得到文化受眾的認同。這一原則啟迪我們,在主體互動中所傳遞的文化要素既要彰顯本民族的特色與精神內涵,又要盡量符合大眾認同的規(guī)范與要求,這種文化交流會使文化影響力產生倍增效應。
四是正面引領原則。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就是追求真、善、美、圣的歷史,從個體來看,每一個主體都會向往和追求弘揚真、善、美、圣的文化,在威尼斯用西方話語上演的中國古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之所以深受觀眾喜愛,就是因為向往真摯而美好的愛情是人類文化的共享因子,而最近上演的電影《長津湖》之所以看得觀眾熱淚盈眶,就是因為以愛國情感支撐的革命英雄主義是人類永不褪色的文化追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一點投射到文化影響力的探討上給我們的啟迪是:在我們的文化傳播中,要旗幟鮮明地樹立真、善、美、圣的文化榜樣與典型,這些正能量的特征能影響其他人的整體思想與行為。
以上四條基本原則并非主體互動中能夠影響微觀主體心理的全部影響力武器,但是,這四條原則是增強主體互動力、提升文化影響力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違反了這四條基本原則,增強主體互動力就猶如緣木求魚。
文化主體借助于文化傳播的實現(xiàn)與文化受眾的互動,在這種文化傳播中,文化主體所傳播的文化在無形中塑造著文化傳播主體的形象,如果這種文化形象能吸引文化受眾,就會同化文化受眾的思想、改變文化受眾的行為,從而生成文化影響力,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形象吸引力就是文化影響力生成的酵母。一個國家、一種制度、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的形象都是通過文化傳播塑造的。當一個文化主體的形象深深吸引著文化受眾時,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就內化為文化受眾的心理與靈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日本的動漫就是通過塑造一個個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文化形象,不斷擴展和提升其文化影響力。因此,塑造好新時代的中國形象既是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影響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內涵。
改革開放初期,面對“文化大革命”背離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黨和國家形象造成的嚴重破壞,鄧小平指出:“這一條思想路線,有一段時間被拋開了,給黨的事業(yè)帶來很大的危害,使國家遭到很大的災難,使黨和國家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損害?!盵4]278因此,鄧小平呼吁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圍繞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努力塑造當代中國的新形象?!耙茉焖膫€現(xiàn)代化建設的創(chuàng)業(yè)者,表現(xiàn)他們那種有革命理想和科學態(tài)度、有高尚情操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寬闊視野和求實精神的嶄新面貌?!盵4]210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客觀、真實地樹立起中國形象,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象吸引力,要著重樹立三種形象: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堅定對外開放的形象。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征,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建設強大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的第一形象,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丟棄這一形象”[5]65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抓住“改革”與“開放”兩個“牛鼻子”,多點發(fā)力,縱深推進,成功樹立了一個強大、自信、開放、包容的中國新形象。二是強而不霸、務實合作的形象。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同時也是公認的正在崛起的世界性大國。這種獨特的現(xiàn)實境遇決定了樹立強而不霸、務實合作的國家形象至關重要。因為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無疑會成為西方冷戰(zhàn)思維的主要攻擊目標;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又必然面臨不發(fā)達所帶來的諸多困難與問題,也會給西方國家提供攻擊的借口;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又會引起其他國家的不安與警惕,這些國家會基于自身利益想方設法給中國的發(fā)展設置障礙,不失時機地散布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為了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樹立強而不霸的國家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親、誠、容、惠的處理周邊關系的方針,同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讓中國的發(fā)展給沿線國家?guī)韺崒嵲谠诘暮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發(fā)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fā)展到什么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盵6]47三是堅守底線、敢于亮劍的形象。在新時代邁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征途中,必然會遭到眾多牛鬼蛇神的干擾、遏制、破壞甚至侵犯,對此應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對于一些不觸犯底線、不傷及核心利益的問題,可以堅持以談判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對于一些肆意侵犯核心利益、突破底線的行為,要敢于毫不猶豫地亮劍,不信邪、不怕鬼、敢于打鬼,這種堅定信念、堅決反擊的亮劍,不但不會使我國的形象受損,相反還會樹立堅持正義、敢于擔當?shù)恼芰啃蜗?。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fā)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lián)p害自身利益的苦果?!盵6]47
“酒香不怕巷子深”曾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標識自信的至理名言,但是,在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條件下,一種文化如果不借助于豐富的現(xiàn)實載體與強大的傳播技術手段進行廣泛傳播,就只會淪為孤芳自賞的文化孤島,絕不可能挺拔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巔峰,其文化影響力也就無從談起。因此,信息傳播力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高效有力的信息傳播也是提升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信息傳播力是指針對目標受眾精準、快速進行信息傳播,實現(xiàn)傳播主體意圖的能力與效力。因此,信息傳播力實際上是信息傳播能力與傳播效力的有機統(tǒng)一。傳播能力包括支撐信息傳播的硬件設備、平臺建設、技術支持、話語體系等要素,而傳播效力是指目標受眾對所傳播的信息進行理解、接受、認同的實際效果,這是判斷信息傳播力大小的根本標準。增強信息傳播力,從傳播學與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需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點:
第一,確保信息內容的可信度。信息內容的可信度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信息源是否可信,信息源是受眾判斷信息可信度時必然要考慮的因素,如果信息源的公信力不夠,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就會遭到質疑。二是信息內容本身能否做到邏輯自洽與理論自洽,是否違背專業(yè)知識與目標受眾的常識性經驗,一些自相矛盾的、違背常識與科學的信息是不會得到受眾信任的。只有信息源可靠、信息內容自洽度高、符合科學知識與經驗常識的信息,才能對目標受眾的認知、情感、行為產生強大的影響力。一般來說,信息內容的可信度越高、真實性越強,傳播力和影響力就越大;反之,傳播力與影響力就越小。
第二,提高信息傳播對目標受眾需要的滿足度。從信息接收的角度來看,所有受眾都是從自我需要的角度對自己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和轉發(fā)的。要提高信息傳播對目標受眾需要的滿足度,必須從內容和形式兩個層面下功夫:內容上,必須貼近受眾的利益、情感與興趣。受眾往往非常容易關注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信息,利益相關性越大,傳播力就越強。此外,任何受眾都是有情感需求的,情緒喚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人們的信息分享行為。[7]192-205如果能激發(fā)目標受眾的情感共鳴、喚起受眾的情緒,傳播效果就會更佳。這種與受眾利益密切相關、能激發(fā)受眾情感共鳴的信息,如果還能符合目標受眾的興趣愛好、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其傳播力將更大。信息傳播除了內容上要滿足受眾的需要,形式上也必須能夠贏得受眾的芳心。一個客戶端、一個微信公眾號、一個門戶網(wǎng)站所傳播的信息如果話語風格清新明快、很對受眾口味,信息傳播渠道也與受眾信息接收習慣高度吻合,會大大增強信息的表層吸引力,會在短時間內抓住受眾的注意力與興趣點。通常來講,信息傳播的表層吸引力對提高信息傳播力非常重要,如果缺乏這種表層吸引力,信息的內容還沒引起受眾的關注就銷聲匿跡了,則根本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力。
第三,增強信息傳播與時代熱點的關聯(lián)度。在網(wǎng)絡化、信息化時代的信息傳播中,一些偶發(fā)的事件常常成為輿論場的熱點,一些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新詞也常常成為網(wǎng)絡熱詞。這些熱點、熱詞就像潮起潮落一樣,不斷產生又不斷淡出。但是不可否認,每一個熱點、熱詞的出現(xiàn)都會對受眾的文化心理與思想觀念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信息傳播離開了這些受眾所關注的熱點與熱詞,就永遠只會成為受人冷落的岸邊花草,永遠只會成為徘徊于人們思想壁壘之外的信息幽靈。反之,當熱點和熱詞強勢進入受眾視野時,如果我們能把所要傳播的信息與這些熱點議題、流行熱詞勾連起來,就很容易吸引受眾眼球,激發(fā)受眾的心理與情感共鳴,甚至引發(fā)受眾的二次傳播,信息的傳播力就會大大提高。
人類產生之前的自然界只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自在世界,無所謂價值。自從人類誕生后,不但開始用“意義”的眼光審視宇宙萬物,開始思考宇宙萬物與自身的意義關系,而且開始按照自身的需要與想象創(chuàng)造和改變世界,在自然宇宙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價值世界,在這個價值世界里,一切自然物及其關系站在人類的立場、用人類的眼光來看就有了“好壞”之分,比如真假、美丑、善惡等。因此,價值世界是一個以人為中心、以人的需要為尺度、通過人的實踐建構起來的“人化”和“為人”的世界?!啊脡摹褪强谡Z中的‘價值’;‘價值’就是學術化的‘好壞’。”[8]19既然價值是一個“屬人”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周圍的人、事、物、現(xiàn)象與關系做出好壞判斷,而每一個人的需要不同,關于好壞的判斷就不同,其中既有表面的、自發(fā)的、零碎的好壞判斷,又有自覺的、系統(tǒng)化的、理論化的好壞判斷,在差異化、多元化的好壞判斷中,人們關于價值問題的總的看法與根本觀點,即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好壞判斷就是價值觀。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盵9]406它是“人在把成為滿足他的需要的資料的外界物……進行估價,賦予它們以價值或使它們具有‘價值’屬性”[9]409。價值觀是人類行為的指揮棒。因為人類總是根據(jù)好壞的標準,在價值觀的驅動下設計自身的形象,進行自由自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人類追求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在人類追求真、善、美、圣等價值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體現(xiàn)價值觀要求的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形成了色彩斑瀾、多姿多彩的人類文化。正因為價值觀是人類行為的指揮棒,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價值觀的驅動下創(chuàng)造的,換言之,所有的人類文化都是不同價值觀的外化,因此,價值觀是人類文化的核心,是否具有科學的、適時的、進步的價值觀既關系到個體生命的圓融與精彩,又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樣態(tài)與文化世界的整體圖景。
隨著交通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不同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也開始碰撞與融合。這就造就了“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文明景觀,一般來說,價值觀相同或相近的國家與民族彼此之間更容易理解與溝通,也更容易抱團成為國家集團,在冷戰(zhàn)歲月里,價值觀甚至成為區(qū)分敵我的分水嶺。而價值觀不同甚至根本對立的國家和民族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心理的驅使下就很難走近,即使有某些利益層面的合作,也只是暫時的。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此,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馬克思與恩格斯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超越一切友誼的傳奇,從根本上說就是價值觀的高度一致,而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的科本、鮑威爾等人最終分道揚鑣,最根本的也是因為青年黑格爾派“僅僅反對這個世界的詞句”,而“絕對不是反對現(xiàn)實的現(xiàn)存世界”,“青年黑格爾派的意識形態(tài)家們盡管滿口講的都是所謂‘震撼世界’的詞句,卻是最大的保守派”[10]145,這與馬克思所主張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0]140在價值觀上是根本沖突的,因此,當青年黑格爾派滿足于自我陶醉的抽象思辨,而馬克思卻主張促進現(xiàn)存世界不斷革命化時,其分道揚鑣的結局就在所難免。
既然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是人類一切文化活動與文化創(chuàng)造的指揮棒,那么一種文化對其目標受眾思想與行為最核心的影響力就是價值滲透力,即這種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對其他文化受眾的價值觀產生影響、改造甚至置換的力量,價值滲透力也就成為文化影響力的核心指標。自從社會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的替代性制度設計以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博弈與爭斗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貫穿于這種爭斗的主線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核心價值觀的滲透與反滲透斗爭。尤其是蘇東劇變之后,在文化外衣包裹下的核心價值觀的較量更加激烈。正如侯惠勤教授所言:“當代意識形態(tài)沖突有很多的新變化,但最大的變化是核心價值觀由深藏幕后走向前臺,成為當代意識形態(tài)沖突的焦點。這是迄今我們所經歷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又一新形式?!盵11]52
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而立之年,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充分展現(xiàn)出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魅力與實力,同時,這一年的汶川大地震、西藏事件、南方雪災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也極大地考驗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意志。而以反思這些正反兩面的重大事件為契機,西方拋出了“普世價值”的論調,把中國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歸結于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踐行西方普世價值的結果,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都歸結為是因為背離了西方普世價值所導致的惡果,這就暴露了普世價值論試圖以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理念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進行價值滲透的本質。長期以來,西方資產階級一直以“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理念的捍衛(wèi)者自居,將資本主義看作是這些價值理念的唯一制度載體。其實,普世價值論者所關注的并不是存不存在普世價值這樣的問題,而是試圖以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取代我們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取代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而引領我國后改革開放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進程與方向。其實普世價值論的理論誤區(qū)與實踐陷阱是顯而易見的。理論上,普世價值論將西方特定的民主自由形式等同于民主自由的價值理念本身,將西方資本主義追求的特定價值信條等同于全人類的價值追求,這是制造一種新的抽象化神話;實踐上,如果聽任這一論調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就會為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國主義國家在捍衛(wèi)普世價值的幌子下干涉我國內政打開缺口,為強者侵犯弱者的利益提供合法性論證。其實,我們只要看看在普世價值神話驅動下進行過顏色革命的烏克蘭、中東和北非等地的現(xiàn)實狀況,就會清晰地看到普世價值論的虛偽性。
總之,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與交融的網(wǎng)絡化、全球化時代,如果一種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能夠被其他文化受眾欣然接受和認同,那么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就會潤物細無聲般影響著文化受眾的思想與行為。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輻射全球的進程中,要培育和鍛造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屬性與中華民族地域屬性的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否走向世界,關鍵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其他文化系統(tǒng)是否具有價值滲透力與影響力。
顧名思義,“思想同化力”就是指文化主體使文化受眾認同和接受自己的思想,從而使文化主體與文化受眾的思想走向“同一”的一種力量。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反映論來看,“思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既包括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進行思考,不斷地形成理性認識的反映過程,又包括理性思考所產生的反映結果?!八枷搿辈煌诤唵蔚恼J識,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既包括感性認識又包括理性認識,而“思想”是認識發(fā)展的高階階段,是人借助于抽象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形成的關于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列寧把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叫“從感覺到思想的轉化”[12]314?!八枷搿笨梢詮牟煌瑯藴蔬M行分類,比如有先進思想與落后思想,有超前思想與滯后思想,有理性思想與非理性思想,有成果性思想與過程性思想,等等。在“思想”的園地里是百花齊放的,人們的思維方法不同、生存環(huán)境不同、思想所依據(jù)的感性材料不同,所產生的思想結果就不同,因此,思想必然是多元的,這種多元的思想正是人類多元化生活樣態(tài)的反映。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戴維·奧蘇貝爾在吸收心理學家皮亞杰、布魯納等人的認知同化理論和結構論思想基礎上,提出認知同化理論。這一理論將學習看作是一個同化和發(fā)展自身認知結構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新知識習得的心理機制,也是新知識被保持的心理機制。[13]25-26這一理論為我們考察文化層面的思想同化現(xiàn)象提供了理論支持。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實際上是一個不同文化主體不斷相互同化和發(fā)展原有文化結構的過程。接受了一種文化,就意味著接受了這種文化所蘊含的思想、價值、話語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樣態(tài)。
在文化所蘊含的各種元素中,最基礎的是這種文化所蘊含的思想,因此,考察文化影響力首先就必然要判斷這種文化對文化受眾的思想同化力。如果文化受眾對文化主體的思想不理解、不認同、不接受甚至敵視、冷漠與拒斥,思想同化力就等于零甚至是負數(shù),文化影響力也就無從談起。從思想同化力的實際效果來看,思想同化力表現(xiàn)為程度不同的兩個層次:一是理解與尊重。它表現(xiàn)為文化受眾對文化主體的思想表現(xiàn)出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平等心態(tài),雖然不接受、不認同,但是并不反感,這種情況下文化交流所產生的影響力可能更多地表現(xiàn)為增進相互理解的層面。二是接納與喜愛。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反映人類本身多樣性的一面鏡子,在文化交流中,如果文化受眾對另一種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表現(xiàn)出高度接納,并從心理上非常喜歡,同時把這種思想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時的思想同化力就達到了最佳效果。當然,一種代表人類共享性的先進“思想”作為一種理性認識并不能通過一次傳播與表達就達到“同化”的效果,而必須通過持之以恒的強化與有藝術、有策略的“灌輸”,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那樣:“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lián)主義的意識。”[14]317因此,思想同化力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越是深層次的思想越需要多次地、反復地讓人不抵觸地傳播,即有藝術、有策略地傳播。
人類行為是一種在一定目的、意圖與理性支配下進行的對象化活動,從廣義上看,它包括“人類的理性主體有意去做的”任何事[15]19。而驅使人類行為的理性、意圖、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影響的。因此,行為支配力是指特定文化通過影響特定受眾的思想、目的與意圖,從而改變、規(guī)范、約束與引導其行為作用的力量。判斷一個人的德行、信仰與感覺,不但要“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想要判斷一種文化對其他文化受眾是否具有影響力,歸根結底要看這種文化對受眾的行為是否產生了作用力,換言之,就是要看一種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支配和改變受眾的行為。“行為是確定一個人自身信仰、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主要信息源?!盵3]85同時,文化影響力價值的實現(xiàn)歸根結底也依賴于主體的行為。
那么,人的行為又是受到什么力量支配呢?除了唯心主義所宣揚的“神靈啟示說”,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支配人的行為的力量主要有三種:一是人的身體本能;二是人的思想與理性;三是人所處的社會認同環(huán)境。當這三種力量保持同向同行、和諧共處狀態(tài)時,就會出現(xiàn)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情形,其行為既與身體本能需要相吻合,也與自己的主觀認識與思想理性相一致,同時也不會觸犯社會的認同規(guī)則。然而,這三種力量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一致,有時甚至具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本能與思想、思想與規(guī)則、本能與規(guī)則的矛盾比比皆是。當前,在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喧囂與騷動中,一些人信奉“娛樂至死”,靈魂在漂泊、肉身在放縱,這就是典型的本能戰(zhàn)勝理性與規(guī)則的寫照,也是一個人成為廢物的危險信號。
在支配人的行為的三大力量中,文化影響力的使命在于以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力量規(guī)范、引導人的行為,通過文化的影響,使人的思想走向成熟、行為趨于穩(wěn)定,同時形成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與認同體系。正是通過文化的影響,理性、思想與社會環(huán)境才能遏制人的身體本能中“惡”的因素,使充滿正能量的思想觀念與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行為產生強大的支配力。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中著重強調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答了我們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塑造什么樣的個人,從而為全社會提供統(tǒng)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動力、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從而對廣大社會成員及文化受眾產生強大的行為支配力與價值導向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盵6]33-34
文化的行為支配力可以在個體與群體的行為模式中得到確證。比如,某一個青少年存在某種攻擊性行為偏好,很可能是受到某種文化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xiàn)傳遞和復制某種文化的行為方式與姿態(tài)。文化對行為的支配力與影響力還可以從影響政府行為的文化因素中得到解釋與說明。一個國家政府的行為模式,自然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文化因素的影響是確定無疑的。文化對政府目標的定位、政府行為邊界的明晰、政府行為方式的選擇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比如美國是一個個人主義文化根基非常深厚的國家,其政府只是起到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守夜人”作用,雖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危機后,美國政府的權力邊界有所拓展,但是絕對不會遠離個人主義的文化地基。因此,個人主義的文化背景是理解美國政府行為的一把鑰匙。
從邏輯上看,上述六大力量要素在文化影響力生成的全過程中既相對獨立地發(fā)揮作用,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關聯(lián),共同構成了文化影響力的邏輯整體。其中,主體互動力和形象吸引力是從文化主體的角度來講的,主體互動力是文化影響力的前提條件,沒有文化主體的互動,文化影響力就失去了生成的前提,而文化主體所呈現(xiàn)的文化形象對文化受眾是否具有吸引力,又決定了主體互動能否持續(xù),因此,文化主體的形象吸引力又是催生文化影響力的酵母,沒有文化吸引力,文化傳播就遭遇拒斥和抵制,文化受眾的思想與行為也不會有同化和改變。信息傳播力和價值滲透力是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講的,任何文化影響力的生成都必須依靠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此,強大的信息傳播力是文化影響力形成的手段,在紛繁蕪雜的信息傳播中,文化主體所傳播的價值觀是其核心要素,而文化受眾是否接受文化主體的價值觀,也是導致其改變思想與行為的關鍵,文化受眾如果接受了文化主體的價值觀,就會按照這種價值觀的指引,重塑自身的思想與行為,因此,價值滲透力又是文化影響力的內核。思想同化力和行為支配力是從文化受眾的角度來講的,文化影響力的強弱,歸根結底是要通過文化受眾的思想與行為體現(xiàn)出來,文化受眾的思想與行為就是表征文化影響力的雙重向度,思想同化力就是文化影響力的內化,行為支配力就是文化影響力的外化,“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就是這個道理。這樣,文化影響力就形成了一個以文化主體、文化傳播、文化受眾為關鍵點,以主體互動力為前提,以形象吸引力為酵母,以信息傳播力為手段,以價值滲透力為核心,以思想同化力為內化,以行為支配力為外化的有機統(tǒng)一的邏輯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