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11“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1]43-44。從理論維度看,社會主要矛盾的這一轉化將精神生活擺在更加關鍵的位置,凸顯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豐盈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從現實維度看,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不滿足已經成為實現美好生活的最大短板,補齊這個精神短板,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關鍵一招”。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思潮都將隨著全球化的深入長期存在于社會中,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產生不可小覷的威脅。這更是凸顯了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性、必要性。
“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保?]47這意味著新時代的美好生活蘊含著重要的精神向度。
人的需要的產生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一個根本標志,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起點與直接動力。正是因為人的第一個歷史需要的產生,人們開始嘗試通過基本的勞動形式滿足吃、喝等較為初級的物質生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對生活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簡單的吃喝住穿,“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159。這種新的需要引領人類社會從以人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最初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形態(tài),此時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不夠充分的條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多地表現為對物質生活的需要。由此人們開始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形成對生存發(fā)展資料的需要,人們在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生產物質生活是人成為人并謀求生存發(fā)展的第一個前提和第一個歷史活動。
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或物質生活較為充分的基礎上,人們對物質生活又衍生出“質”與“美”的要求。“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4]4,其中的“更”字,一方面強調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是永無止境的、螺旋上升的,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不斷前進的;另一方面說明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物質文化需要,而是注重精神生活的豐盈和全面立體的美好生活。人們在生產發(fā)展性資料和享受性資料中凸顯出對精神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需要的凸顯一是因為物質生產力水平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人們的生存性需要得到基本滿足,這就為人們從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時間享受精神生活提供了可能;二是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處于一個新的節(jié)點上,在此節(jié)點上遇到的許多新問題、新矛盾需要從更深層次的思想意識中尋求解決方法,回歸人的思想意識和人的本性來探討社會發(fā)展的前途命運。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物質生活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決定性”意義,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5]2,但從來沒有把物質生活看作人的現實生活的唯一形式或全部組成部分。他們認為人們同時應當有豐富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叭说纳铍x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但生活的真正意義在于從物質中超拔出來而實現精神的豐富與完善?!保?]物質生活是人們根本性的生活,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生活,但從物質生活中解放出來,在精神生活中追求更加完整的生活狀態(tài)才是人的本質所在。
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精神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馬克思將生產分為五重維度,其中精神生產是最后一個維度,也是更高層次的維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保?]人的現實需要推動人在社會生產與勞動實踐中進行合目的性和合規(guī)律性的創(chuàng)造,推動人在物質生產的同時開始轉向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人在實踐活動中豐富人的本質,充實人的思想、文化、認知,反過來將人推向精神存在的世界。作為精神存在物的人也應當充分發(fā)揮社會歷史主體地位,即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具有充分的精神主動性,可以在深刻把握歷史規(guī)律的基礎上,順應歷史發(fā)展大勢,主動承擔自己的歷史使命,勇于突破陳舊的、落后的思想觀念,用先進的、積極的社會觀念來引領時代發(fā)展。應當以“現實的人”為出發(fā)點,注重人的精神世界與情感需求,旨在塑造各方面充分發(fā)展的、符合社會要求的人,幫助受教育者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導向,成為“真正的人”。
美好生活的實現是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工程,任何一個層面的匱乏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好生活。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人們的物質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并將不斷發(fā)展,精神生活上存在的短板也隨之成為我們要著重提升的方面。
美好精神生活的實現為人們提供強勁的精神力量?!袄碚撘唤浫罕娬莆眨矔兂晌镔|力量?!保?]9美好精神生活的實現能夠動員和掌握群眾,通過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凝聚社會共識,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反之,如果精神生活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跑、冒、滴、漏”的情況,甚至有嚴重的“缺鈣”現象,那么美好生活也必然像得了“軟骨病”一樣停滯不前,社會物質生產活動也會變得異化,成為制約、束縛人們的異己力量。美好精神生活能夠為人們前進提供正確的價值指向,指引著人們需要的美好生活向著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順應社會發(fā)展趨向的前景不斷運動。
人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并非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精神體驗,而是牢牢結合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精髓,深刻體現著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更是明確彰顯著新時代中華兒女勠力同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矢志奮斗的精神根基。人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過程,就是人們的精神境界不斷提升、精神體驗不斷豐富的過程,也是用精神基因不斷充實美好生活,使美好生活發(fā)展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必要之舉。人們在追求美好精神過程中形塑的精神狀態(tài),能夠賦予整個民族和國家以一種更加積極的精神面貌探索美好生活。
精神生活的發(fā)展讓人們從單純的物質生活中抽離出來,擺脫從前對物的依賴,追求更高的更符合自己本質發(fā)展需要的生活。精神生活的發(fā)展,意味著人民在經濟、政治、精神文化、生態(tài)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得到了重視,意味著人民在教育、體育、醫(yī)療、衛(wèi)生等層面的更深層次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黨帶領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歷程,是黨始終不忘初心使命的生動寫照,精神生活的發(fā)展無疑會提升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的認可度。
精神生活的發(fā)展有助于提高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擴大主流價值觀念對人民的影響力,有力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響,引導社會思潮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隨著微媒體時代的到來,“三微一端”“B 站”“抖音”“快手”成為青年人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重要渠道。截至2020 年12月,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70.4%,網民規(guī)模達9.89 億。[8]在主流文化占據高地的同時,一些“灰色文化”在沿著各種渠道散播,侵蝕著人們尤其是青年群體的價值認同。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精神文化作為有鮮明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占據主流話語地位的一方,既具備充分的宣傳教育優(yōu)勢,也吸引了其他各色思想觀念對其進行攻擊,以期爭奪自己的話語主導權。
馬克思將人的生活劃分為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四個層次,美好生活的實現意味著四者之間的協(xié)調一致、均衡發(fā)展。一方面,精神生活作為當前社會發(fā)展的突出短板,只有它得到充分發(fā)展,美好生活才具備實現的前提條件?!拔镔|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彪x開精神生活只能產生空虛的、沒有靈魂的生活,人的精神異化必然會帶來需要的異化和錯位,過度的縱欲主義和拜金主義將橫行于社會。同時,如果將精神生活與其他生活尤其是物質生活割裂開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另一方面,精神生活與其他生活的協(xié)調一致、均衡發(fā)展是美好生活的本質要求。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體現著精神生活與其他生活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這種和諧并不是矛盾的絕對消除,而是在不斷解決精神生活與其他生活之間不均衡的矛盾過程中,各種生活之間達到了暫時的平衡、協(xié)調而呈現出的和諧發(fā)展的狀態(tài)。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又會出現新的矛盾與不協(xié)調,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對精神生活的重視不意味著對其他生活的漠視,只有各個生活之間協(xié)調發(fā)展、共同蓄力,才能談得上美好生活的到來。美好生活各個層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也意味著人作為精神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本質得以彰顯,意味著人們離實現“真正的人”又近了一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保?]在全社會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就是要利用先進價值觀念來為人民實現美好生活補齊精神短板、供給精神養(yǎng)分。為此,要從根本的物質基礎夯實、外部的精神文明建設、主體內部的精神主動提升中“求得良策”。
人們精神生活的凸顯并不意味著物質生活不再重要,物質生產仍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性、關鍵性、決定性因素,物質生活仍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內容。物質生產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是人的解放的根本前提條件。只有物質生產不斷發(fā)展、不斷積累,在此基礎上改變社會現實,歷史才能向前不斷推進并成為世界歷史。馬克思曾指出:“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保?0]192“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保?]154由此可見,沒有物質生活基礎就談不上精神生活的需求。只有在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滿足的基礎上才會產生新的、更高的要求。
反觀現實,當前存在的發(fā)展不平衡問題根本上來說就是發(fā)展得不充分、不到位,為此要繼續(xù)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為人們追求精神生活打下深厚的物質基礎。要關照人民的現實需要,以需要牽引供給,在發(fā)展物質生活的同時關涉人們的精神世界,將經濟發(fā)展與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緊密掛鉤。要堅持和完善以民生為重點的制度建設,在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中抓住人民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的平衡點,更為協(xié)調、對口地供給物質和精神文明生產;最后,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著重化解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不協(xié)調、不均衡的問題。在物質生產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讓人們享有更美好、更全面的精神生活,激發(fā)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長久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神文明建設對人民精神生活滿足和社會整體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粩酀M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1]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是重點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在數次講話中都對文化產業(yè)、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他強調文化產業(yè)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yè)規(guī)劃和政策,不斷擴大優(yōu)質文化產品供給?!保?2]意識形態(tài)屬性是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要堅持的第一屬性,也是推動建設積極健康的文化產業(yè)生態(tài)、建設山清水秀的文藝生態(tài)所必須堅持的根本屬性。
文藝工作不僅要堅持意識形態(tài)屬性,更要堅持人民屬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并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對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用優(yōu)秀作品滋養(yǎng)人民的審美價值觀”[13]。文藝工作者要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覺,將符合社會要求的一定價值觀念與文藝創(chuàng)作有機融合起來,促使文藝創(chuàng)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相銜接,從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實踐中提煉出最貼近人民群眾切身訴求、最能引起人民心靈共鳴、最滿足人民精神需要的“精神作品”。文化生產要做到“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決不能出現精神生活“物化”“利益化”的開倒車現象。“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粗制濫造,不僅是對文藝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7]文化生產更要堅持底線思維,守好“為人民服務”這根紅線,那種一味追逐經濟利益而忽視文藝創(chuàng)作,甚至扭曲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作品應當被嚴厲抵制。
外部的精神文明建設能夠為人們追求美好精神生活提供優(yōu)良的條件與環(huán)境,主體內部的精神主動和主體意識才是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內生動力。對于處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中國人民來說,他們被“三座大山”壓迫已久,對社會的強烈不滿推動他們思考如何去改造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得人們有了指導實踐的思想武器,也使得中國人民在思想上極大覺醒,由此中國人民在精神上開始獨立、自覺和主動起來,并在實踐中積極要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今天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提升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主動性。
一要增強憂患意識教育,引導人們善于反思、善于辨別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加強精神建設、精神內省。缺乏主體意識,美好生活對個體而言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吧碓诟V胁恢!本褪侨狈γ篮镁裆畹闹黧w意識和感知能力。個體要樹立正確的美好生活觀,科學把握社會所需要的美好精神生活的本真要義,增強對于美好精神生活的敏感性和感知力。引導人們主動擔當歷史使命、善于抓住歷史機遇、勇于開辟人生未來,將積極主動的精神力量外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來改造世界。二是在對歷史成就的總結和歷史經驗的反思中生成精神主動。通過正向激勵和負向約束來增強人們的歷史自覺與精神主動。一方面,通過總結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成就,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大成果,從中獲取前行的動力;另一方面,總結歷史上失敗的經驗,明晰歷史教訓。在此基礎上形成歷史自覺與精神主動的深刻統(tǒng)一,鼓舞人們用更加積極的精神自覺來續(xù)寫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