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發(fā)菊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qū)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校 青海西寧 811601)
“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已經獲得教育領域的青睞和認可,也是“教”和“學”不能或缺的組成要素。有關混合式教學,其彰顯的主要優(yōu)勢是開放性的學習資源、模塊化的課程內容,而且學生學習不會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進入到“互聯(lián)網+”時代,這種教學模式也并非簡單組合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模式,應是實現(xiàn)在線、移動學習有機融合線下學習,帶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
針對混合式學習而言,起初應用到企業(yè)培訓工作,能夠將線下學習和線上教學相結合。在該情境下混合式學習,主要指的是教學方法、網絡技術、課堂培訓和教學技術相互混合,或是教師工作與教學技術之間的混合。至于混合式教學,因為兼具線上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各自優(yōu)勢,所以在發(fā)揮教師啟發(fā)與引導作用的同時,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基于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得到人們的巨大關注。而理解混合式教學的基本內涵有助于把握其實質,其內涵也伴隨不斷進步經過不同階段的變化,而本文主要闡述的是“互聯(lián)網+”階段,發(fā)展時間是2013 年至今?!盎ヂ?lián)網+”在此階段的高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混合式教學內涵,也在具體教學中積極運用移動技術。相關學者提出,混合式教學并非單純是指線上教育和傳統(tǒng)教學形式相融合,其中也會結合手段、技術及目標等其他重要的教學要素。在當前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下人們十分重視技術的使用,因此提出其屬于在信息技術基礎上課堂和網絡相互交融的教學情境的觀點。與此同時,在此階段會從學生視角出發(fā),關注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帶來的豐富學習體驗,并且建立起“以生為本”的學習環(huán)境。一方面注重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與個性化發(fā)展。另外,MOOC、微課等相關線上開放課程的出現(xiàn),推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當前有很多平臺系統(tǒng)支持使用混合式教學,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總之,發(fā)展至今的混合式教學擁有更為豐富的內涵,一方面包含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的混合,另一方面體現(xiàn)教學方法、媒體等方面的混合,尤為重視學生體驗及學習環(huán)境,應清楚認識到混合式教學并非“過渡”,其會以教學和技術整合的方式,融合不同教學要素達到最理想的學習效果。
可以利用微信構建“醫(yī)學基礎課程整合”的微信公眾平臺,在實驗課之前的前一周,學生可以在公眾號中接收到實驗所需課件和一些實驗操作視頻。在實驗課件中主要包含“原理理論”“實驗步驟”“操作注意事項”以及3—4 個思考題,對比傳統(tǒng)實驗教材不僅簡潔還能突出重點,一方面為學生課前預習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與牢固記憶重點知識部分。因為實驗視頻在公眾平臺中同時發(fā)送,在實驗教學中進行說明或是示教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大鼠骨髓干細胞原代培養(yǎng)和成脂分化”為例,實驗操作關鍵環(huán)節(jié)為分離大鼠骨以及沖洗骨髓,將實驗視頻與課件利用公眾號發(fā)送到學生端,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獲得相應的操作指導,不僅能夠克服恐懼情緒,而且在實際實驗教學中不需要教師示教,僅將操作的注意事項及相關要領說明即可,然后讓兩名學生為一個小組,結合教師指導進行實踐操作。
比如“正常和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檢測及激素對血糖的影響”實驗,其中涉及剪尾取血的操作環(huán)節(jié),首先自制視頻為操作熟練的教師進行示范講解,自己便能獨立完成操作,可是在具體帶教過程中,由于學生均為首次操作不能將操作技巧徹底掌握,因此可以兩人一組的形式進行,為此錄制視頻時也要選擇兩名教師配合示教,其中一名教師握住大鼠,另一名教師擠鼠尾靜脈取血,由此能大幅提高實驗操作的實效性。
雖然實驗課要求學生進行操作,可很多學生在操作時稍顯被動,他們會將正確依據步驟完成實驗操作作為唯一任務,因此無法加深操作印象,且多數(shù)情況是“一做而過”。在混合教學模式下的理實一體化的課堂中,要讓學生加深對于實驗操作的記憶和理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鼓勵學生扮演“指導者”。以“細胞培養(yǎng)”為例,受限于細胞房的場地情況,一個班通過被分為三批,兩名學生共同應用一張超凈臺,并且一批三組總共六名學生一起操作。教師要在首批學生操作之前,為每組學生說明提供的各類試劑及其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學生在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留心觀察且及時指導和指出問題。一組實驗操作完成后,要求留出一名學生作為一組實驗操作的指導人員,至于教師要在三組實驗操作過程中做好“場內指導”工作。由此可以建立“教師—學生—教師”的循環(huán)式交流體系。完成實驗之后的課堂小結中能夠看到,學生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針對實驗操作步驟及相關注意事項形成更為深刻的記憶,也能更為清晰地了解整個實驗。
關于醫(yī)學基礎實踐教學,實驗結果的統(tǒng)計、整理及分析屬于實驗操作結束后應該完成的關鍵部分,更是實驗報告編寫的難點所在,特別是要求和對照組比對分析的結果,很多學生在撰寫報告時會感到無從下手,雖然在課上講解如何進行結果分析,可仍有一些學生無法徹底理解。因為實驗報告是重新梳理自己做過實驗的一個過程,在此環(huán)節(jié)可能會暴露許多問題,例如細節(jié)或是框架問題等均未弄清。為此,教師可以把說明分析實驗結果制作成微課,上傳到班級微信群或是學科公眾號中分享。以實時定量PCR(Q-PCR)實驗為例,因為實驗結果中包含諸多數(shù)據,而且在課上講解中學生未能獨立統(tǒng)計處理,所以可能理解不到位。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分析與操作方法,那么在進行微課錄制時應講清楚兩種曲線能確保評價結果的精確性,例如結合擴增曲線對PCR 體系有沒有出現(xiàn)擴增加以判斷,通過ΔΔCT法算出并對比各組CT 值,因為課程內容由三方面組成,建議微課視頻時間控制在30 分鐘左右,且不涉獵統(tǒng)計學分析,簡單扼要說明學生怎樣看懂實驗結果并進行實驗數(shù)據分析。依據微課學習效果來看,學生能對實驗成果形成更為清晰直觀的認識,不僅有利于對學生科研思維的培養(yǎng),而且靈活反復、短小精悍的微課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填補實驗教學中的遺漏部分。
本文以《組織學與胚胎學》為例,簡要分析這種教學模式體系應用所得的效果。
在《組織學與胚胎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學習通平臺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難度。例如實驗四循環(huán)系統(tǒng),正式上課之前應通過平臺提供的理論知識測試,主要內容有大動脈管壁結構、心臟壁的分層等。如果在檢測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不懂的地方,能夠切換到理論課板塊觀看相應的微課視頻,幫助學生回憶起過去在實驗課程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不僅有利于觀察精度、效率,還會為有效課堂互動奠定基礎。學生自主學習線上內容是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在該課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難以順利完成的原因如下:首先,自我約束能力差。自律是最基本的自主學習特點,主要指的是學生對于學習活動的自我規(guī)范或是約束,具體體現(xiàn)在自覺學習上。為此將檢測理論知識板塊設計成闖關模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挑戰(zhàn)欲望,還會調動學習積極性;其次,難以堅持,原本用于學習的時間經常被其他活動取代。而學生想要堅持自主學習行為,必須養(yǎng)成習慣且通過教師的監(jiān)督及鼓勵其重復行為,通過對自學習慣的鞏固逐漸形成行為自覺。依托進一步強化線上學習環(huán)節(jié),輔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實驗和理論均在相同平臺,可以在學生復習理論知識上發(fā)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就像“持續(xù)使用”這一理念所言:個體在接納信息系統(tǒng)之后會形成持續(xù)使用的傾向。為此,學生在線教學條件下進行持續(xù)學習,能夠被理解成學生持續(xù)使用在線學習、教學信息系統(tǒng)的行為。在課程教學中,利用“搶答”“選人”等相關活動進行預習情況的檢測,在平臺上舉辦學習小組之間的“你問我答”活動,用于對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的檢測。而在實驗讀片中包含的學生自我檢測功能,讓學生自由選定完成時間,一方面作為學習效果自我評價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課后對實驗內容復習鞏固的形式。反復利用相同的學習工具,學生不僅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會滿足自身學習需求,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不應僅關注實驗知識和理論一體化教學,也需要重視實驗和理論的課程思政一體化。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深入思考并能用心感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反思討論之中,能在“思想砥礪”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論課程應有效融合思政內容,以“生殖系統(tǒng)”為例,教師可以引入《寂靜的春天》中的相關內容,或是“反應停事件”等相關思政元素,在將藥物、環(huán)境針對生殖系統(tǒng)造成影響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針對實驗課而言,教師要重視塑造學生行為,布置作業(yè)可以融入“生生互評”,首先由教師提供評分標準,然后系統(tǒng)會隨機向學生發(fā)送兩份作業(yè)(其他學生作業(yè))進行批改,不僅要給出作業(yè)分數(shù)也需撰寫幾句評語。在作業(yè)講解環(huán)節(jié)可將學生評語作為切入點,例如能否換種指明錯誤的方式,旨在培養(yǎng)虛心學習、欣賞他人的良好品質,也能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通過一學期訓練,教師可設計一道情境模擬題:“如果你是一名社區(qū)健康咨詢站的學生志愿者,在即將下班前,有一對夫婦想要咨詢孕育健康寶寶應該注意的相關事項,請你依據所學知識,將具體咨詢過程寫出。”通過檢查分析學生答案,一些學生寫到“請進”“您好”與“請坐”等詞語,這能看出在課程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積極引導,有利于學生提高溝通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水平??傊?,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醫(yī)學基礎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無須進行班級拆分,更不會影響到原有的學校教學秩序,一方面可操作性較強,另一方面具有較大的普及推廣價值。
醫(yī)學基礎課程在專業(yè)各門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長期被冠以枯燥、抽象等標簽。雖然很多醫(yī)學院校均開展教學改革,例如建立翻轉課堂或是采取多媒體教學手段等,應看到其獲得的理想效果與存在的不足之處。關于認知微觀結構,從某種角度來講主要依靠學生實踐形成認知,所以必須重視實驗課的作用。例如有些院校每周理論課程4 學時,總共有36 學時,至于每周實驗課僅是2 學時,總共有18 學時,加之實驗課會在理論課程的第2 周進行,導致理論課無法和實驗課同步,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沿用以往的教學模式難以培育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醫(yī)學人才,因此要改變教學模式落實教學改革工作。在中職醫(yī)學基礎課程中利用“學習通”進行混合式教學,在近些年的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經驗??捎捎谑艿娇陀^條件影響難以進行小班教學,為此需在確保正常分班的基礎上發(fā)揮混合式教學的突出優(yōu)勢,充分利用“學習通”等線上學習平臺,做到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實驗教學,通過在實驗操作前自我檢測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并完成培養(yǎng)綜合能力素養(yǎng)的高階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