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東輝
(承德市第三醫(yī)院外科,河北 承德 067000)
全球每年約有50萬人死于乳腺癌,我國大多地區(qū)乳腺癌死亡率仍不斷增長,尤其是北上廣等發(fā)達的城市升高趨勢更為明顯[1]。乳腺癌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為發(fā)現時間較晚,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若發(fā)現較早可及時行根治性手術改善預后。因此及早確診是改善乳腺癌患者預后的基礎條件。研究顯示[2],乳腺癌的發(fā)生率也呈增長趨勢,且表現出不斷年輕化的特點,嚴重危害婦女健康。為分析本市乳腺癌的患病情況及影響因素,并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降低乳腺癌的發(fā)生率,本調查選取5987例女性為研究對象進行篩查,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于2016年1月-2021年6月選取我市部分社區(qū)5987例婦女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為女性,有婚姻史和性生活史,且能積極配合篩查和研究者;排除標準: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難以配合完成篩查或調查問卷者;確診為乳腺癌者;依從性不佳者。5987例受試者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6.29±12.38)歲。本研究所有受試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采用臨床癥狀、彩超、乳腺鉬靶等手段對受試者進行檢查,明確可疑乳腺癌者;然后對所有可疑者穿刺活檢,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明確是否發(fā)生乳腺癌,診斷標準參照《現代腫瘤學》;將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者記為發(fā)生組,其余受試者均記為未發(fā)生組,參考既往文獻資料及小組成員工作經驗擬定乳腺癌發(fā)生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妊娠≥3次、初次分娩年齡≤22歲、長期口服避孕藥、精神壓力大、晝夜作息不規(guī)律、長期服用抗免疫治療藥物、吸煙、家族史、致癌物質接觸史、堅持體育鍛煉、哺乳≥6個月等,據此分析影響社區(qū)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因素。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社區(qū)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乳腺癌發(fā)生情況及臨床特點 入組5987例女性中確診為乳腺癌患者21例,檢出率為0.35%(21/5987);其中年齡多分布于50~59歲,共11例,<30歲2例,30~39歲1例,40~49歲4例,≥60歲3例;病理類型以浸潤性導管癌居多,共17例,黏液性癌3例,導管內癌1例;臨床分期以Ⅱ期最多,共11例,Ⅰ期5例,Ⅲ期4例,Ⅳ期1例。
2.2 兩組乳腺癌發(fā)生危險因素構成比比較 發(fā)生組年齡≥45歲、妊娠≥3次、初次分娩年齡≤22歲、長期口服避孕藥、精神壓力大、晝夜作息不規(guī)律、長期服用抗免疫治療藥物、吸煙、家族史、致癌物質接觸史構成比均高于未發(fā)生組(P<0.05),堅持體育鍛煉、哺乳≥6個月構成比低于未發(fā)生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乳腺癌發(fā)生危險因素構成比比較[n(%)]
2.3 影響社區(qū)女性罹患乳腺癌危險因素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致癌物質接觸史、長期口服避孕藥、長期服用抗免疫治療藥物、妊娠≥3次、初次分娩年齡≤22歲、家族史、年齡≥45歲、晝夜作息不規(guī)律、精神壓力大、吸煙是乳腺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而堅持體育鍛煉和哺乳≥6個月為乳腺癌發(fā)生的保護因素,見表2。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社區(qū)女性罹患乳腺癌危險因素
目前關于乳腺癌的發(fā)生機制認識仍尚淺,盡管能夠通過手術、放化療等對病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然而由于缺乏針對性,遠期生存率較低,效果不理想。因此,探討乳腺癌的發(fā)生危險因素并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和保護策略,從根本上降低乳腺癌的發(fā)生是改善婦女生存質量的基礎保證[3,4]。
本研究結果顯示,5987例女性中確診為乳腺癌患者21例,檢出率為0.35%;30~40歲女性乳腺癌檢出率最低,50~60歲女性乳腺癌檢出率最高;21例乳腺癌患者病理類型以浸潤性導管癌最為多見,臨床分期以Ⅱ期最為廣泛,說明乳腺癌的發(fā)病率較高,且多發(fā)生于30~40歲年齡段,其中以浸潤性導管癌和Ⅱ期占比最高,肯定了對乳腺癌進行定期篩查的重要性,也提醒臨床應加強對乳腺癌的篩查力度,以便及早發(fā)現乳腺并且給予對癥治療,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致癌物質接觸史、長期口服避孕藥、長期服用抗免疫治療藥物、妊娠≥3次、初次分娩年齡≤22歲、家族史、年齡≥45歲、晝夜作息不規(guī)律、精神壓力大、吸煙是乳腺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而堅持體育鍛煉和哺乳≥6個月為乳腺癌發(fā)生的保護因素,與國內多數研究結果一致[5-7]。分析原因在于:年齡越大,機體抵抗力下降越明顯,增加了乳腺癌的發(fā)生風險;妊娠≥3次的女性孕期性激素水平處于高水平狀態(tài),且乳腺小葉、腺管細胞的增殖能力較高,導致細胞異常增生的風險增加;初次分娩年齡≤22歲者乳腺組織受到雌激素刺激的時間相對較長,乳腺癌的發(fā)生風險也較高;長期口服避孕藥、長期服用抗免疫治療藥物會導致機體內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均出現明顯異常[8,9];精神壓力過大、晝夜休息不規(guī)律也可增加機體負擔,誘發(fā)乳腺癌;香煙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與致癌物質接觸史的性質相同;家族史意味著基因突變的風險較大。增強體育鍛煉能改善機體免疫力、哺乳≥6個月可增強對乳房的刺激,均可降低乳腺癌的發(fā)生風險,故而是該病發(fā)生的保護性因素[10,11]。影響乳腺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較多,臨床應開展以下預防措施:①使婦女明確乳腺癌的危害及篩查的重要性,鼓勵婦女定期開展篩查,尤其是存在有上述危險因素情況者;②指導婦女掌握自我檢查的技能,并且增強健康意識;③倡導健康生育,使育齡期婦女意識到多次妊娠、人工流產或者濫用藥物的危害;④鼓勵婦女加強健康鍛煉,加強產婦的健康教育,提倡適當延長哺乳期。
綜上所述,社區(qū)女性乳腺癌發(fā)病率較高,危險因素較多,應當加強宣教,同時鼓勵女性堅持體育鍛煉、提倡延長母乳喂養(yǎng)時間,以期能夠減少乳腺癌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