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貫休,唐末五代著名高僧,在詩歌創(chuàng)作、書法、繪畫上均有較高的造詣。貫休之世,天下已亂,其家鄉(xiāng)浙江更是兵家爭斗之地。為了遠離是非之地,尋求心靈凈土,貫休多次離開家鄉(xiāng),云游四方。橫渡鄱陽湖時,他寫下此詩。
春過鄱陽湖
〔唐〕貫 休
百慮①片帆下,風(fēng)波極目②看。
吳山③兼鳥沒,楚色④入衣寒。
過此愁人處,始知行路難⑤。
夕陽沙島上,回首一長嘆。
注釋
①百慮:各種思慮。②極目:竭盡目力(遠望)。③吳山:吳地的山。常泛指江南的山。④楚色:楚地的景色。這里指江南的風(fēng)景。⑤行路難:行路艱難,亦比喻處世不易。
賞析
《春過鄱陽湖》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名篇佳作。初讀該詩,見文題中的“春”字,常以為寫的是鄱陽湖春景。但縱觀全詩,卻難覓春天的蹤跡。
這不禁讓人產(chǎn)生疑問:身處春天的貫休為何筆下卻無春意?這就需要我們知人論“詩”了。貫休再次來到洪州,一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二是為了訪問舊日詩友。從貫休寫的“舊游知己半凋傷”“相逢鬢已蒼”等其他詩句中,不難看出他重返洪州的心情。
細細悟讀《春過鄱陽湖》,首聯(lián)寫出了鄱陽湖的煙波浩渺:有著各種思慮且身處一葉孤舟的詩人,與需用盡目力遠望的鄱陽湖形成鮮明的反差。人之渺小與湖之壯闊更顯詩人遠離故鄉(xiāng)、流亡在外的孤寂。頷聯(lián)從視覺上寫鳥歸蔥郁山林,從觸覺上寫寒意侵入肌膚,給人以春寒料峭之感。頸聯(lián)的“愁”與“難”二字,把詩人預(yù)感國家及個人行路艱難的沉痛、哀傷心境抒寫得淋漓盡致。尾聯(lián)以夕陽西下為背景,勾勒出了一個衲衣飄飄、獨立于孤舟之上的詩僧形象?!跋﹃柹硩u”既是眼前之景,更是日趨沒落、搖搖欲墜的唐王朝的寫照。想到國難與家愁,詩人怎能不發(fā)出一聲長嘆?
縱觀全詩,浩渺壯闊的鄱陽湖成了貫休家國之痛的背景,“春”這一蓬勃生機的字眼反襯了家國之痛的哀情。
紙上旅行
鄱陽湖,古稱彭蠡澤、彭澤或彭湖,是中國最大淡水湖和第二大湖,是世界七個重要濕地之一,被稱為“地球之肺”。它是江西境內(nèi)的一道亮麗風(fēng)景。
豐水季節(jié)的鄱陽湖浪涌波騰,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枯水季節(jié)的鄱陽湖水落灘出,蘆葦叢叢,水流成線:展現(xiàn)了“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美麗自然景觀。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描繪的便是鄱陽湖上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美麗的人文景觀得以生動呈現(xiàn)。
如今的鄱陽湖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美典范,成了“候鳥的天堂”。每年秋冬季節(jié),千千萬萬只候鳥來到鄱陽湖越冬,形成“飛時遮盡云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的壯觀景象。每年都會有許多愛鳥者和攝影愛好者來到鄱陽湖,親身感受人鳥相依的美麗畫卷。
同學(xué)們?nèi)羰且巴蛾柡^鳥,一定要文明出行、文明觀鳥、文明拍攝,做一個講文明的觀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