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綠榮
(靜寧縣第二中學,甘肅 平?jīng)觯?/p>
古詩詞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又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高審美情趣的有效方式。但在高中語文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學生對古詩詞的解讀并不全面,單純依靠學生個人難以實現(xiàn)有效審美,教師的過度解讀又會影響學生對古詩詞認知的興趣。如何更好地增強學生的認知意識,推動古詩詞教學順利展開,成為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現(xiàn)從高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入手,探索如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意識。
群文閱讀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文本閱讀與答題的相關聯(lián)的局限性。多文本同步閱讀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可以采取有效的組文原則,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議題。結(jié)合古詩詞這一特殊形式讓學生高效建構(gòu)對話交流,這樣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古詩文閱讀能力,推動學生有效鑒賞,讓學生在語言運用、問題認識、鑒賞技巧等多個方面實現(xiàn)有效提升。古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又可以更好地升華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對優(yōu)秀文化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這一有效教學方式可以從多個層面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群文構(gòu)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建相應的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結(jié)合古詩詞篇幅短小、情感共通、意向多元的特點,讓學生在古詩詞閱讀的同時細品文本,升華認知,對促進學生學習發(fā)展、提升學生詩詞鑒賞能力、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互文性理論簡單來講就是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這一理論與人類認知學習發(fā)展相呼應,強調(diào)了不同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性。所以互文性理論肯定了文本之間具有相互參照、相互映射、相互應對的關系。在高中語文古詩詞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更好地借助詩詞之間的互文性促進學生有效理解。同時,在古詩詞群文閱讀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從題材、手法、情感等角度有效尋找詩詞之間的共同點。從這些共同點入手,對古詩詞的題材、手法、情感進行解讀,就可以使學生解讀古詩詞的難度大大降低。同時,互文性還可以促進學生在群文閱讀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新性解讀,發(fā)現(xiàn)更多新亮點。這對提高學生古詩詞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鑒賞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gòu)自身經(jīng)驗的過程。結(jié)合課堂教學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新知識的學習會產(chǎn)生較強的助力作用。群文閱讀過程的落實,就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在群文對比分析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圍繞教師設計的問題,學生可以由淺入深地理解古詩文,同時學生自身已有的知識儲備可以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詩詞鑒賞的參與者與創(chuàng)造者。學生自身的學習意識得到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愈加濃厚。
遷移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正遷移是指先學習的知識對后學習的知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負遷移則是指先學習的知識對后學習的知識會有一定影響。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重視學生詩詞鑒賞過程中遷移現(xiàn)象的存在,同時在落實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做好相應的滲透、點撥工作。指引學生更好地抓住詩詞之間的一些共同點,降低學生學習理解的難度,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這樣學生在解讀詩詞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比較、整合、分析和判斷。群文閱讀不是將所有的詩詞一次性拋出,而是能夠秉持漸進性原則,逐漸促進學生對詩詞的有效理解。讓學生在詩詞鑒賞的過程中更好地成長、進步,將頭腦中的一些知識碎片進行有機關聯(lián),深度提升學生自身的詩詞鑒賞能力。
古詩詞傳承千年,其本身在韻律、意境、抒情、表意等方面都具有豐富的特點。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本身的社會經(jīng)驗并不是很豐富,對文本的感知能力也在循序提升,故而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更好地從興趣層、會意層、審美層三者有機結(jié)合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興趣。同時以群文閱讀為框架,指引學生更好地掌握方法,有效互動,借鑒提升。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過程中,引入群文閱讀這一模式,教師要從興趣層、會意層、審美層三個層面分別出發(fā),確定有效的切入點,提高學生鑒賞詩詞的興趣,循序漸進中讓學生體會詩詞的意韻,品味詩詞之美。將教師的方法引導和學生的個性體驗有機結(jié)合,讓學生更好地從語言、思維、文化、審美等不同角度提高核心素養(yǎng)。在興趣層教師要讓學生主動靠近詩詞,所以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完成文字層面的一些背誦工作之外,如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興趣,是教師需要突破的一項核心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貼近學生的興趣需求,從作者生平、歷史故事、時代背景、地域標志性事物等幾個點入手,先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索、注釋解讀、相關資料查閱等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
以作者為切入點,在高中語文古詩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對同一個作者所寫的詩詞進行集中性賞讀,還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詩詞創(chuàng)作的年代,分別對這個作者的初期作品、中期作品、晚期作品進行不同的分類。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梳理之后,學生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詩人在各個時期的作品表意都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有很大的相關性。以杜甫為例,他被稱為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少年時代的杜甫雖然曾應舉不第,但三十五歲之前,創(chuàng)作的很多作品都展現(xiàn)出他高遠的追求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抱負??梢哉f,杜甫早期作品在風格上比較明快;而之后,杜甫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尤其是“安史之亂”的爆發(fā),更進一步讓杜甫心系蒼生,進而創(chuàng)作了“三吏”“三別”等名作。結(jié)合詩人的生平去解讀作品,并選取不同時期的一些經(jīng)典詩詞細細品讀,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和作品。
這種以線索串聯(lián)詩詞的方式,既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有效回顧前期所學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從情感層面增加認同,并從作者自身角度分析詩詞意蘊,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詩詞品讀的興趣。除了從作者入手之外,結(jié)合歷史故事、時代背景、各個朝代詩詞創(chuàng)作的一些典型特點,教師都可以精選一些優(yōu)質(zhì)篇章,幫助學生對比呈現(xiàn),在群文閱讀中加深理解,點燃學生鑒賞詩詞的熱情。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落實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對詩詞的字面意思能夠理解,但是對詩詞中涉及的一些關鍵點,如意象解讀、情感把握、寫作手法賞析等,學生往往抓不住頭緒。在推進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意向為切入點,讓學生更好地抓住精髓,賞讀寫作手法,解析古詩詞的意蘊。
在詩詞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寄意于物是最為常見的方式,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意象也被古人反復應用。如“酒”多表愁情,而“柳”側(cè)重指的是離別,并衍生出依依惜別之意。與此相關的還有“子規(guī)”“鴻雁”等,都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常用意象。在群文閱讀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運用意向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不同時期的古詩詞進行欣賞和品讀,增強學生對詩詞內(nèi)涵的把握。
除了意向之外,題材也是群文閱讀推進過程中需要關注的一項重點。很多古詩詞如果能夠有效定位其題材,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評讀意向賞鑒分析,例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類以懷古為主題的詩詞。當學生對這一題材有效把握之后,再去賞讀古詩,不僅可以有效理解古詩的字面意義,還能更好地掌握其深刻內(nèi)涵。其中的思想情感與寫作手法在此基礎上,再對詩中的一些細節(jié)串聯(lián)整合,詩詞解讀的目標就可以高效達成。
審美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更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有效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切入點。在高中語文古詩詞群文教學中,從審美層面,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構(gòu)建詩詞群,引導學生有效品讀。例如,詩詞的音韻美、意境美、情感美都能夠更好地有效組文,讓學生分別賞析,達到以一帶多的高效鑒賞目標。審美鑒賞的落實相對個性化,在古詩詞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積極共讀,又要進行恰當?shù)谋容^分析,提綱挈領地對多篇詩詞進行有效把握,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一些個性化觀點,激活學生的審美體驗。以群文之間的相互輔助,推動學生對古詩詞的賞讀興趣逐步提升。
總之,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對詩詞賞圖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其次,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更好地尋找賞讀切入點,進行合理的遷移運用。既要讓學生對詩詞的要素有效解讀,又要以群文閱讀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審美、借鑒表達,為學生打造鮮活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