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云,張東杰,師鑫浦,劉 艷,李文明
(1.大理大學法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給全球艾滋病防治帶來巨大挑戰(zhàn)。聯(lián)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艾滋病防控工作進一步遠離既定軌道,根據新冠肺炎疫情對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長期影響模型顯示,新冠肺炎大流行會導致2020—2022年全球額外新增12.3萬~29.3萬例的HIV感染病例,以及6.9萬~14.8萬例艾滋病相關死亡病例〔1〕。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并可能進一步破壞艾滋病防治工作,如果新冠肺炎大流行嚴重影響艾滋病防治服務,抗艾滋病進展可能會進一步推遲10年或更長時間〔2〕。世界衛(wèi)生組織與聯(lián)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共同指出,如果不努力緩解和克服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因艾滋病防治衛(wèi)生服務和供應鏈中斷而無法提供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或因優(yōu)先滿足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需求服務而導致艾滋病防治服務欠缺等問題,將可能對2021年的HIV發(fā)病率產生影響,至少在未來5年里,年均艾滋病病死率將超過40%;各國需要采取緊急措施,努力確保艾滋病預防和治療服務的連續(xù)性,防止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HIV發(fā)病率出現增加〔3〕。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疫情防控進入常態(tài)化階段,目前印度新冠疫情暴發(fā)連帶中國周邊多個鄰國淪陷,一個環(huán)中國疫情感染圈正在形成的危險,使我國公共衛(wèi)生安全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艾滋病防治工作難度加大,特別是受艾滋病傷害最深而又難以觀測到的男同性戀人群,他們是當前我國艾滋病感染人群中新的高危人群和橋梁人群,這一特殊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現狀尤為值得關注。本文旨在對該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識掌握情況、群體防治態(tài)度和行為狀況等展開深入研究分析,發(fā)現其中的防治漏洞和問題,以利于及早制定有效措施進行干預防控,維護國家公共衛(wèi)生安全。
1.1 調查對象本研究以全國范圍內的1 542名男同性戀者為調查對象(網絡匿名問卷調查1 533名+面對面私密個人訪談9名)。通過在男同性戀群體中有較大影響力的微博博主特定渠道,發(fā)放并且回收本研究網絡調查問卷,對1 533名男同性戀者展開網絡匿名問卷調查,并對可直接接觸到的9名男同性戀者,開展面對面私密性個人深入訪談。
1.2 研究方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本項目研究目的,制定實施方案和調查工具。正式調查前進行預調查以修改問卷和訪談提綱。為確保研究對象提供盡可能真實的信息,由經驗豐富的項目首席專家對調查人員進行男同性戀人群現場調查技巧的培訓,使調查人員掌握相關敏感問題的調查技術與方法。調查前向被調查者解釋清楚本項目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并不涉及被訪者真實姓名及其他與研究目的無關的信息,從而獲得被調查人群的信任。調查期間及時核查資料,問卷實行雙錄入,保證調查資料的完整、準確。資料記錄與分析中使用編碼代表訪談對象,資料保密并僅用于本項目分析研究。主要利用“問卷星”網絡技術支持平臺,創(chuàng)建在線調查問卷,設計出共36道問答題的“關于男同性戀群體自我認知、艾滋病防范意識和防護措施應用現狀”的調查問卷,在承諾本研究對問卷調查結果將嚴格執(zhí)行保密措施、遵守《艾滋病防治條例》等有關規(guī)定、保護受訪者隱私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在線展開對男同性戀群體自我認知、艾滋病防范意識和防護措施應用現狀的網上匿名問卷調查。
1.2.1 網絡匿名問卷調查 以男同性戀群體的隱性聚集性特征為切入點,通過特定渠道(主要通過在男同性戀群體中有較大影響力的微博博主的幫助,通過其在網絡上擁有大量男同性戀粉絲及廣泛影響力的微博賬號,發(fā)布本課題研究預先設計好的調查問卷),發(fā)放網絡調查問卷,展開相關調查,獲取本研究所需真實、有效的調查數據。
1.2.2 面對面私密性調查訪談 在征得調查者同意的前提下,課題組選取了9名能直接接觸到的男同性戀者,開展面對面?zhèn)€人私密性深入調查訪談。
1.2.3 調研相關防治機構 走訪艾滋病相關防治機構、艾滋病防治院士工作站和相關醫(yī)療機構,了解男同性戀人群艾滋病防治情況,獲取研究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1 542名男同性戀者為調查對象,通過特定網絡渠道向男同性戀隱匿群體發(fā)放匿名調查問卷,實際回收線上調查問卷1 533份;加之對9名男同性戀者開展面對面?zhèn)€人私密性深入調查訪談,共完成對1 542名男同性戀者的調查研究。被調查者年齡10~72歲,學歷涵蓋小學至博士。調查問卷及訪談主要包括男同性戀人群的交往情況、艾滋病相關知識掌握和行為狀況等。調查訪談通過了解目前男同性戀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干預工作現狀,男同性戀人群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求、看法和建議等,了解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形勢下,男同性戀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情況,研究分析男同性戀群體對艾滋病的預防意識與相關行為措施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男同性戀群體獲取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來源和途徑多樣化,該群體中98.05%被調查者認知到性傳播屬艾滋病傳播方式之一,但男同性戀群體存在感染艾滋病的嚴重隱患及預防漏洞,15.76%被調查者錯誤認為艾滋病可以被治愈;有相當一部分男同性戀者對艾滋病阻斷藥等防治藥物缺乏了解,9.27%被調查者從未聽說過艾滋病阻斷藥,由于艾滋病阻斷藥相關知識對艾滋病防治中的緊急避險有重要意義,故該群體中存在對HIV感染未能及時阻斷的嚴重隱患;超過50.00%被調查者對凡士林和潤膚乳等產品會溶解安全套、加大傳播HIV概率的知識缺乏了解,在相關人群中亟須積極推廣正確使用安全套的方法,加強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工作。尤需引起高度重視的是:盡管98.05%被調查者對艾滋病傳播途徑有正確認識,卻有70.56%被調查者發(fā)生性行為時不使用安全套,50.00%被調查者發(fā)生性關系前后不做艾滋病檢測,13.42%被調查者高危性行為之后未及時就醫(yī),錯過72 h最佳阻斷治療時間;由于對艾滋病防治“知”與“行”的嚴重分離,大大增加了男同性戀群體及近一成“同妻”感染艾滋病的風險〔4〕。
2.1 當前男同性戀群體對艾滋病的認知現狀
2.1.1 調查對象年齡及學歷分布的社會學特征被調查的男同性戀者學歷分布情況:博士6人,碩士44人,本科739人,大專118人,中專34人,高中316人,初中46人,小學1人,其余被調查者未填寫該選項;年齡分布情況:10~17歲243人(其中10歲的1人),18~35歲1 070人(其中18歲的200人),36~55歲6人,60~72歲2人,其余被調查者未填寫該選項。
2.1.2 男同性戀群體獲取艾滋病相關知識來源和途徑多樣化,網絡為其主要獲取途徑 在針對“通過何種途徑了解到關于艾滋病的有關知識”(多選題)的問題中,95.40%被調查者通過網絡了解到艾滋病的有關知識,50.84%被調查者通過學校教育了解到艾滋病的有關知識,47.21%被調查者通過科普書籍(包括報刊等)了解到艾滋病的有關知識,35.86%被調查者通過各類公益活動了解到艾滋病的有關知識,29.96%被調查者通過影視作品了解到艾滋病的有關知識,1.23%被調查者未作答此題。從調查數據可見,絕大多數男同性戀者通過網絡了解到艾滋病相關知識。
2.1.3 對艾滋病大體有認知,部分認知存在嚴重誤區(qū) 98.05%被調查者認知到性傳播屬艾滋病傳播方式之一,這對進一步開展相關人群防治艾滋病工作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說明我國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宣傳取得了很大成效。在針對“艾滋病是否可治愈”的問題中,83.01%被調查者認為艾滋病不可治愈,15.76%被調查者持相反態(tài)度,1.23%被調查者未作答此題。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識到當前艾滋病不可被治愈,對此正確清醒的認知,將可能使相關人群在面臨高危行為時,能保持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理性正確對待相關性行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樣本中仍有15.76%的人認為艾滋病可以被治愈,如此錯誤認知將可能增大相關人群傳播HIV的風險,為遏制男同性戀人群HIV傳播帶來風險和隱患。
2.1.4 被調查的男同性戀人群中近10%對艾滋病防治藥物存在認知缺陷 89.69%被調查者對艾滋病阻斷藥有所了解,9.27%被調查者從未聽說過艾滋病阻斷藥,1.04%被調查者未作答此題。從數據可見絕大多數被調查者了解艾滋病阻斷藥,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男同性戀人群對艾滋病阻斷藥等防治藥物缺乏了解。有近10%被調查者不了解艾滋病阻斷藥相關知識,意味著在相關群體中存在對HIV感染未能及時阻斷的嚴重隱患。
2.1.5 對安全套的正確使用知識掌握不足 在針對“在使用安全套發(fā)生性行為時,是否可以使用如凡士林、潤膚乳等代替水基潤滑劑”的問題中,47.08%被調查者認為不可以代替,37.35%被調查者表示不清楚,13.88%被調查者認為可以代替使用,1.69%被調查者未作答此題。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一半以上被調查者對凡士林和潤膚乳等產品會溶解安全套、加大傳播HIV概率的知識缺乏了解,相關錯誤操作可能會導致安全套發(fā)揮不了應有作用,增大感染艾滋病的風險。
2.2 男同性戀群體的艾滋病防治意識與行為狀況
2.2.1 對艾滋病防治“知行分離”,對艾滋病感染風險防范意識差 一方面,98.05%被調查者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的問題回答正確,說明男同性戀群體對艾滋病的傳播方式是非常了解的,能夠認識到男同性戀群體極易因性交而感染艾滋??;另一方面,70.56%被調查者發(fā)生性關系時不使用安全套,50.00%被調查者在發(fā)生性關系前后不去做艾滋病檢測,對艾滋病防治不能做到知行統(tǒng)一,相關人群明知艾滋病的性傳播危險途徑及其危害,卻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積極預防和檢測,在對艾滋病防治的知與行之間,存在著極大的背離,使得男同性戀人群陷于極大的艾滋病感染風險之中,這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是十分值得思考和警惕的一個重要現象。
2.2.2 安全套使用率較低 針對“近半年與男性發(fā)生性關系時使用安全套情況”的調查,只有29.44%被調查者表示能夠做到每次發(fā)生性關系都使用安全套;7.20%被調查者沒有使用安全套;其余的經常使用、偶爾使用安全套。超過70%被調查者發(fā)生性關系時,不能保證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或干脆不使用安全套,這極易造成艾滋病的傳播,加之男同性戀者之間存在性伴侶不穩(wěn)定情況,大部分的男同性戀者并非只有一個性伴侶,極易加劇感染艾滋病的風險。
2.2.3 發(fā)生性關系之前或確定戀愛關系后艾滋病檢測率較低 在針對“在發(fā)生性關系之前是否去過疾控中心(醫(yī)院)進行艾滋病檢測或在確定戀愛關系之后去檢測過”的問題,僅20.82%被調查者在發(fā)生性關系之前或在確定戀愛關系之后去疾控中心(醫(yī)院)進行過艾滋病檢測,29.18%被調查者未作答此題,50.00%被調查者表示未去疾控中心(醫(yī)院)檢測過,即一半男同性戀者發(fā)生性關系前后,并沒有進行相關艾滋病檢測,這在艾滋病防治中,無疑是一個巨大隱患。
2.2.4 艾滋病潛在患者不能及時就醫(yī) 被調查的1 542名男同性戀者在回答發(fā)生高危性行為之后或懷疑自己可能感染了與性有關的疾病所做的行為選擇,9.14%選擇自行查閱一些資料或去小診所開一些藥,4.28%選擇避諱不就醫(yī)。13.42%未能及時就醫(yī)者的比例,在整個男同性戀群體中,是個十分值得關注的問題。高危性行為之后不及時就醫(yī)的男同性戀人群比例,如果放在保守估計3 600萬~4 800萬男同性戀人口中計算,則大概有數百萬的男同性戀者因不能及時就醫(yī)而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風險,或由此加重病情,延誤最佳治療時間。
針對男同性戀人群艾滋病防治現狀及需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男同性戀群體的艾滋病防控防治:
3.1 線上線下齊頭并進,網絡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加強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本項目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男同性戀被調查者獲取艾滋病的相關信息,都來自網絡和學校宣傳。因此,在對全民宣傳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應充分發(fā)揮網絡獲取信息隱私性強、時間地點自由、數據全面等優(yōu)勢,針對具有“隱蔽性”身份需求群體特征的男同性戀群體,展開艾滋病防治知識的網絡宣傳和教育,強化網絡宣傳效果?;谀型詰偃后w發(fā)生性行為的年齡呈低齡化的特點(甚至有一部分人在未成年期間便發(fā)生了性行為),加強對中學生防治艾滋病安全教育,在高校重點開展對大學生防治艾滋病安全教育。將網絡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兩者優(yōu)勢,線上線下齊頭并進,讓青少年從性意識萌發(fā)階段就正確了解艾滋病的相關知識,加強艾滋病預防意識,在抗“疫”特殊新時期,從“源頭”上加強艾滋病防控工作,才能為遏制各群體艾滋病感染與傳播奠定重要預防教育基礎。
3.2 專業(yè)防治機構與交友軟件合作開展互聯(lián)網+艾滋病科技防治相關艾滋病專業(yè)防治機構應積極與交友軟件開發(fā)企業(yè)合作,減緩男同性戀者身份隱蔽性與就醫(yī)暴露性的矛盾,提升男同性戀人群艾滋病防治效果。當前全球手機社交軟件活躍度最高的15個軟件中,中國APP占4個:微信月活躍用戶10.58億人,QQ月活躍用戶8億人,抖音月活躍用戶5億人,新浪微博月活躍用戶4.31億人〔5〕。當前互聯(lián)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深刻地改變著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交友方式以及伴隨交友引發(fā)的性行為方式),艾滋病防治科普健康教育亟須融入互聯(lián)網發(fā)展潮,開展互聯(lián)網+艾滋病科技防治,無疑是新科技時代最便捷有效的防治艾滋病宣傳教育新模式〔6〕。無論微信、微博、QQ等大眾型軟件,還是各種受眾較小的交友軟件等眾多新社交軟件的出現,都在為有特殊性需求的人提供著新的聯(lián)系平臺。不可否認,互聯(lián)網及社交軟件的廣泛應用,為用戶間的聯(lián)系提供了極大方便,但在促進男同性戀者間交往的同時,也加快了艾滋病和其他性傳播疾病在該人群中的傳播,如果“借力打力”,互聯(lián)網、社交軟件可以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成為在男同性戀人群中開展健康教育的新穎手段和提高防治艾滋病效果新的重要科技平臺。相關艾滋病專業(yè)防治機構如能與相關軟件開發(fā)公司合作,利用男同性戀社交軟件,充分開展男同性戀用戶既往自我檢測后求醫(yī)行為情況調查,可以準確開展對男同性戀群體艾滋病流行情況跟蹤研究;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進行隨機化干預,可以有效促進艾滋病檢測;利用短信息干預改變危險性行為等,可免除男同性戀者對暴露自己身份的擔憂,積極配合開展艾滋病防治咨詢和檢測、治療。因此,互聯(lián)網+艾滋病科技防治,完全可以創(chuàng)新為艾滋病防治的新手段、方法,成為以新科技手段有效封堵男同性戀群體性艾滋病防治漏洞的重要途徑。
3.3 加強對違禁催情類藥品的管控針對當前網絡上管制類藥品泛濫的問題,必須從生產、流通一直到購買者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加強對違禁藥品的監(jiān)管和控制。從源頭上對個人非法制售違禁催情類藥品窩點進行清理;對網絡上的QQ群、微信群以及網頁上的小廣告等,進行網絡監(jiān)管和清除;嚴厲打擊非法販賣違禁催情類藥品的行為。同時,積極開展普法宣傳。鑒于違禁催情類藥品管控的法律滯后性,為適應當前及今后艾滋病防治的社會環(huán)境和要求,相關立法部門應盡快修改完善管制類藥品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
3.4 增加專門對男同性戀群體的艾滋病防治安全教育和高危行為干預盡管總體上我國防治艾滋病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男同性戀群體感染艾滋病形勢的嚴峻性,決定了必須在對大眾開展防治艾滋病教育的基礎上,結合男同性戀群體的具體情況,專門增加針對男同性戀群體的防治艾滋病安全教育。同時,必須建設專業(yè)社工隊伍,專門開展男同性戀人群艾滋病預防干預社會工作:通過多種途徑介入男同性戀人群,對其開展高危行為干預,如HIV免費檢測、安全套使用知識、潛伏期內心理輔導、按時服用藥物提醒;教育引導男同性戀人群保持單一性伴侶;鼓勵使用安全套;合理規(guī)避感染風險,降低感染率;倡導及時就醫(yī),積極開展“72 h及時阻斷治療”效果的宣傳教育及相關阻斷治療;在生理、心理、社會救助等多方面,為這一隱蔽、邊緣、高危群體提供關懷干預服務,提高男同性戀群體對艾滋病的風險意識與防控行為能力。增強干預,有效遏制以男同性戀人群為橋梁的艾滋病傳播〔7〕。
3.5 建立和健全服務男同性戀群體的健康社會組織近年“十一黃金周”期間網絡發(fā)酵的某西部城市男同性戀者“浴室事件”,暴露出建立健全服務男同性戀群體防治艾滋病健康社會組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紤]到男同性戀群體不愿暴露自己身份的心理特點,各地艾滋病防治部門可以嘗試通過建立健全服務男同性戀群體的社會組織,保護男同性戀群體的隱私,方便為其提供防治艾滋病的宣傳教育、咨詢和檢測平臺。一方面,可以使男同性戀群體放下?lián)鷳n,自覺接受檢測,了解自身安全狀況;另一方面,也為針對男同性戀群體開展防治艾滋病教育提供重要的健康活動場所和平臺。
3.6 探索新的集預防、監(jiān)測、治療于一體的艾滋病防治機制必須改變現有艾滋病預防、監(jiān)測、治療相對隔離的機制,探索新的全面、系統(tǒng)、協(xié)調的綜合防治機制。目前艾滋病的宣傳教育主要由學校承擔,防治艾滋病辦公室、疾控中心、相關醫(yī)療機構和部分公益組織分擔部分宣傳教育職能,各部門之間相對獨立,缺乏聯(lián)動。只有將資訊分散的機構和部門力量整合起來,依托現代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科技支撐,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數據共享,資源整合,形成政府主導,學校教育為主陣地,全社會宣傳教育為基礎,特殊群體(特別是男同性戀群體)宣傳教育為重點,公益組織與相關防控、醫(yī)療機構密切配合,形成集艾滋病防治教育、預防、監(jiān)測、治療等系列防控為一體,全面、系統(tǒng)、協(xié)調、聯(lián)動的全社會、全民綜合防治機制,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機制。
3.7 消除歧視,營造有利于男同性戀群體艾滋病防控的社會環(huán)境男同性戀者絕大多數迫于家庭、社會、傳統(tǒng)觀念和輿論壓力走入異性婚姻,而他們的配偶大多數對此一無所知?;谖覈型詰偃巳夯鶖谍嫶蟮闹匾陀^事實,千萬“同妻”也不幸淪為感染艾滋病高危人群。2015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社會人類學研究團隊完成的教育部“關于同妻群體生活適應問題研究”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顯示:“同妻”中已經有一成感染HIV〔4〕。這一群體感染人數隨男同性戀群體感染人數的上升,也日益成為感染受害群體。就當前我國社會環(huán)境而言,歧視和污名化,只會使HIV在毫無防備的人群中肆意擴散傳播,加劇男同性戀群體及“同妻”群體感染HIV風險;而社會對男同性戀群體如能保持正確理性的態(tài)度,正視和包容這一特殊群體的存在,減少對男同性戀群體的歧視,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男同性戀群體中的HIV傳播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與男同性戀群體相關的婚戀群體HIV傳播率。因此,創(chuàng)設有利于艾滋病防控的社會氛圍,使普通民眾對男同性戀、傳染途徑及相關人群有正確認識,不盲目排斥和歧視,有益于在男同性戀群體中開展防控HIV傳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