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評《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高空拋物罪"/>
戚凌光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級人民法院,河南 駐馬店 463200
眾所周知,我國在法律法規(guī)的立法方面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步,隨著《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十一)》的生效實施,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開始納入法律的管理范疇之中,例如,對于高空拋物方面,就民事和刑事方面的責任該如何劃分給出進一步的明確規(guī)定,高空拋物現(xiàn)象在城市中時有發(fā)生,已經(jīng)切實影響了老百姓的公共安全,一方面對于公眾人身財產安全具有一定的威脅,另一方面對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安定團結也有一定的惡劣影響。因此在民法責任領域,《民法典》中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對不明拋擲物、墜落物致害責任進行了明文規(guī)定;在刑事責任方面,《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實施,高空拋物也開始納入刑法的管轄范圍之中,下文筆者結合我國最新出臺的《刑法修正案(十一)》,進一步對民刑交叉語境下高空拋物行為規(guī)制疑難問題探析。
近年來高空拋物、高空墜物現(xiàn)象造成的人身、財產傷害頻頻出現(xiàn),這些悲劇發(fā)生的背后可能是因為意外的發(fā)生,例如建筑物的外墻皮脫落,或者建筑物在外墻懸掛的廣告牌等墜落等,也可能是由于有的住戶在自己家的窗戶邊會放一些花盆或者懸掛一些物品等人為的操作不當引起的,甚至還有一部分是由于居民的素質問題,往樓下扔垃圾、雜物等等,眾多的原因造成了悲劇的發(fā)生,為有效解決高空拋物所導致的法律糾紛,近年來在我國民事和刑事方面都紛紛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目的就是要對高空拋物行為所引發(fā)的法律糾紛進行立法,明確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責任,對于高空拋物、高空墜物出現(xiàn)的各種傷害[1],我國《民法典》施行以來,嘗試運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侵權責任,保障受害者的相關權益?!缎谭ㄐ拚福ㄊ唬返念C布和實施,使得高空拋物行為正式入刑,成為了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種犯罪類型,對于高空拋物的罪與非罪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和劃分。
我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規(guī)定了高空拋物的責任制度,是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進行確定的。進一步通過民事法律的規(guī)定,從立法、司法層面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以期通過民事法律的規(guī)定使得行為人杜絕高空拋物的不文明行為。
對于一些高空拋物或者高空墜物行為導致他人造成人身、財產等傷害的,如果經(jīng)過相關管理者和公安機關調查取證,能夠確定責任人的,由責任人承擔民事責任,依法對受害者擔負起賠禮道歉,經(jīng)濟賠償?shù)认嚓P的民事賠償責任,而對于通過調查不能明確行為人是誰的,則無明確的法律依據(jù)[2]。但是,在《民法典》的立法過程中,考慮到了一種特殊情形,就是行為人能夠自己證明侵權行為與自己毫無關系的除外,這類情況不用承擔侵權責任。當所有可能造成危害后果的住戶共同承擔了侵權責任之后,可以向真正的行為人進行追償,以此來彌補自己的損失。
在我國,各種建筑物都有其管理者,例如高層商業(yè)住宅或者寫字樓也有物業(yè)公司擔負著管理責任,我國《民法典》規(guī)定已經(jīng)明確了物業(yè)管理者的相關責任,就是在物業(yè)公司對于建筑物的管理運營過程中,應當負有一定的安保責任。對于物業(yè)管理者在日常運營過程中,如果未盡到安全保障責任,那么對受害者造成的損失,可以由物業(yè)管理者承擔一部分的侵權責任[3]。當然,物業(yè)管理者如果在日常運營過程中已經(jīng)盡到了安保責任,那么受害者的相關損失物業(yè)管理者不用再承擔相關侵權責任。該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了建筑物管理者對于高空拋物、高空墜物現(xiàn)象應該承擔一定的管理責任,例如外墻磚等設施是否有脫落風險要定期檢查,對于建筑物懸掛于外墻的物體如廣告牌等也要定期對其穩(wěn)固性進行檢查,這也是管理人應該做的工作。但是,如果管理者未盡到管理職責,依法也要承擔民事責任。
我國《民法典》規(guī)定了公安機關對于高空拋物行為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目的在于給予公安機關一個管轄權力和依據(jù),通過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使得公安機關可以針對高空拋物行為依法立案、依法偵查,構成刑事犯罪的及時移送審查起訴,全面依法保障受害者的權利[4]。
對于高空拋物行為一方面我們從道德的角度去譴責這種不文明行為,同時我們也要通過法律的約束去全面打擊這種現(xiàn)象。因此在刑事責任方面,我國最高審判機關即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該意見的出臺對于高空拋物行為具體在法律實施過程中應當如何根據(jù)具體的案件定罪,根據(jù)相應的情形進行量刑作出明確的指導和規(guī)定,在進行高空拋物罪的認定過程中要根據(jù)行為人的拋物動機、所拋物體以及造成的傷害進行準確判斷和調查取證,確保能夠精準打擊犯罪行為。
2021年3月1日,我國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生效實施,將通過高空拋物實施犯罪的行為納入到危害公共安全的范疇,對于高空拋物行為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以及致人重傷、死亡的不同傷害后果給予了明確的定罪量刑處罰依據(jù),充分發(fā)揮刑法的教育作用、預防作用和處罰作用,形成一定的威懾,并且給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以明確的辦案指導,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我國《刑法》對于高空拋物罪的構成要件應當按照以下內容組成:
1.客體要件。由于高空拋物行為嚴重違反了社會公共秩序,因此要求構成刑事犯罪的高空拋物行為所侵犯的客觀方面是公共秩序的管理。
2.客觀方面,要求構成該罪主要表現(xiàn)為從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拋擲物品,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這里的建筑物既包括居住建筑,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建筑物,還包括公共建筑,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學習、娛樂的各種場所,例如醫(yī)院、電影院等;還包括橋梁、高架橋、圍墻等構筑物。
3.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行為人已滿十六周歲的,就可以達到該罪的刑事責任年齡。
4.犯罪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也就是行為人對于高空拋物行為具有主觀故意。
針對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一個屬于侵權,只需要承擔經(jīng)濟賠償?shù)惹謾嘭熑?,另一個是犯罪,根據(jù)高空拋物行為造成的不同危害后果,分別需要承擔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甚至死刑等刑事處罰[5]。由于高空拋物行為在我國民法和刑法中都有規(guī)定,高空拋物行為“重則入刑,輕則入民”,相關偵查機關在執(zhí)法過程中應該如何區(qū)分罪與非罪的界限?如果僅僅是民事侵權要防止偵查機關在司法實踐中將高空拋物行為歸入刑事案件的管理范疇,對于嚴重違法犯罪行為,偵查機關又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調查取證,爭取對于犯罪行為嚴肅追責是對于高空拋物行為區(qū)分罪與非罪的重要意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高空拋物行為并不少見,最早出現(xiàn)在我國的民事領域,通過原《侵權責任法》對該行為進行明確法律規(guī)定,要求行為人對于自己的高空拋物行為承擔民事侵權責任,自從我國《民法典》實施以來,對于高空拋物行為進一步明確針對受害者的損失要由實際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此外還增加建筑物管理人也要承擔一定的管理責任,并且進一步明確了公安機關對于高空拋物行為的介入等方式,從而明確了高空拋物行為的民事責任以及誰將會成為侵權責任人。
由于刑事處罰具有一定嚴厲性,因此針對高空拋物行為是否要通過刑法規(guī)制,應當盡量秉持嚴謹審慎的原則、避免出現(xiàn)高空拋物行為一律入罪的傾向,由于高空拋物罪必須要造成一定危害結果或者具有造成某些危害后果的現(xiàn)實危險才成立犯罪,因此要具體案情具體分析。偵查機關進行刑事立案的時候要根據(jù)是否有一定的證據(jù)證明行為人的高空拋物行為符合高空拋物罪的構成要件,要加大調查力度,大量收集相關人證、物證、錄音錄像、視聽資料、嫌疑人口供等等[6],再根據(jù)具體造成的危害程度是否達到“情節(jié)嚴重”給予一定的認定,從而判斷行為人是否構成刑事犯罪,具體要把握以下原則:
1.必須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要求犯罪嫌疑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必須是由我國《刑法》明確規(guī)定的,是納入到被刑法懲罰范疇之內的。在刑法實施過程中,如果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并沒有違反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那么就不應該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刑事處罰[7]。因此,高空拋物罪也必須要遵守刑法的基本原則,就是罪刑法定原則。在對一個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和處罰時,要判斷他的行為是否符合高空拋物罪的所有犯罪構成要件。如果該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已經(jīng)嚴重違反我國的刑法,就要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刑法中有關高空拋物罪的規(guī)定去定罪和處罰,結合拋物者的拋物情形以及受害者的受害程度對其進行量刑。換句話說,在一般情況下,對高空拋物以及墜物的行為要嚴格進行規(guī)制,對該行為進行評價時,必須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并且還要根據(jù)行為人以及受害者的具體情節(jié)進行綜合考慮,結合現(xiàn)有罪名進行綜合性處罰。
2.必須堅持責任主義原則。責任主義原則就要求犯罪嫌疑人對于危害后果必須要負擔一定的責任,首先行為人在主觀方面必須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故意或者是過失,而且行為人由于實施了高空拋物行為,也使得其他人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危害后果。但是,在民事領域,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并不一定是主觀上具有故意或者過失[8]。由于只是由于行為人具有參與的可能性,因此就需要承擔過錯,推進責任。同樣,如果說由于一些意外因素或者不可抗力等等現(xiàn)象所導致了危害結果,即使是情節(jié)嚴重,那么行為人的行為也不應該被進行刑事處罰。因此,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應當接受刑事處罰,要嚴格遵守責任主義原則,只有其主客觀相一致,才能夠被納入到刑法的討論范疇之內,否則就只能對其進行民事處罰。
3.必須堅持個人責任,禁止連帶責任。主要是由于高空拋物行為已經(jīng)被納入到民事領域和刑事領域兩種法律范疇之內。在民事領域,只要有危害后果的發(fā)生,即使不能夠判斷加害者到底是誰,仍然要讓可能構成加害的所有人承擔民事責任[9]。民法領域對于偵查機關的調查力度和調查范圍的要求并不是很廣泛。但是,在刑法領域中,由于一定要找到一個人來承擔刑事責任,因此刑事犯罪過程中,偵查機關就要對違法行為進行擴大范圍的調查取證。要將犯罪嫌疑人鎖定到具體的某個人,而不是一個整體,要讓其個人承擔責任。
綜上所述,不管是《民法典》還是《刑法修正案(十一)》針對高空拋物行為的規(guī)制都是為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管理,進一步明確高空居住、生活居民以及建筑物管理人的責任,我國《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臺也對高空拋物行為起到預防犯罪、打擊犯罪、懲治犯罪的作用。居民要遵守一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準則,管理人要對自己所管轄區(qū)域擔負起一定的監(jiān)管職責,此外針對公安機關的調查任務也進一步給予指導,對于高空拋物、高空墜物行為要積極地開展立案、偵查,對于不文明行為可以施以罰款、拘留等行政處罰,對于構成刑事犯罪的要及時移送檢察機關,提起刑事訴訟,爭取通過多措并舉、齊抓共管的方法有效避免高空拋物行為和現(xiàn)象,通過實現(xiàn)民事、行政、刑事方面都能夠有效管理高空墜物、拋物行為,給每個公民滿滿安全感的同時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