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清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5
郁嶷(1890-1938),又名祖述,字憲章,號憤園,湖南津市人,祖籍湖南桑植。郁嶷在當代不太為人所知曉,但在當時是與白堅武①白堅武(1886—1937),河北交河人。1907年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與李大釗同學并成為至交。民初,曾任記者和政府低級僚屬。、李大釗一同被稱為“北洋三杰”的著名法理、民法學家。郁嶷與李大釗為同窗好友,二人感情深厚,曾共同擔任《言治》《晨鐘報》《憲法公言》的編輯。郁嶷曾發(fā)表多篇文章評論時政,表達自己對國家未來的擔憂,以及對當時政法各界種種亂象的不滿。
郁嶷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就讀于湖南法政學堂,后于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2年,郁嶷和李大釗加入該校的北洋法政學會,并一同被舉薦任編輯部部長,籌辦《言治》月刊。1916年8月15日《晨鐘報》在北京創(chuàng)刊,李大釗擔任主編,白堅武、郁嶷等人為編輯部成員,郁嶷為創(chuàng)刊號撰寫了《本報立言之標旨》。此后不久,白堅武與李大釗因各種原因離開了《晨鐘報》,郁嶷于9月5日后亦無文章刊登此報。1916年,離開《晨鐘報》后李大釗參與了《憲法公言》的創(chuàng)刊并且與郁嶷一同擔任編輯、主要撰稿人,直到1917年1月,《憲法公言》出版了9期后停刊。受到章士釗的邀請,李大釗與郁嶷又一同參與《甲寅日報》的相關工作,該報主要撰稿人多為同盟會員或湖南同鄉(xiāng)。
1917年4月1日,經(jīng)過郁嶷等人的籌備,《言治》季刊獲得復刊,郁嶷成為該刊主要撰稿人之一并擔任主編,但此次復刊僅出版三期就因經(jīng)費等問題而停止發(fā)刊。1918年,郁嶷于朝陽大學任教,并兼任北京大學的教授。于朝陽大學任教期間,郁嶷與夏勤一同撰寫《法學通論》作為“朝大講義”的一部分。1925年5月30日,“五卅慘案”發(fā)生,郁嶷發(fā)表《滬案諍詞》對“友邦”、政府、軍閥以及國民均提出了系列意見,論據(jù)充分觀點新穎。1928年,郁嶷任國民政府法制局編審,致力于民法、親屬法的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研究,發(fā)表了《妾制之研究》《論新親屬法草案采取個人制之當否》等文章。并分別于1932年、1934年出版《親屬法要論》《繼承法要論》,對當時的《親屬法》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在此前后,郁嶷還執(zhí)教于奉天省立法政學校、朝陽大學、河北大學等高等學府。1938年7月,郁嶷因病逝于北京家中。[1]
經(jīng)過清末的“維新變法”“預備立憲”等種種法律措施變革的失敗后,民國的法律學者開始思考有取舍地引進西方法律制度,拒絕清末時期盲目照搬的做法,對于舊專制思想中的糟粕堅決擯棄,對于新西方法治思想、制度在模仿中創(chuàng)造、改造,使其適應新舊時代交替的特殊社會狀況。郁嶷的立法思想,首先即是憲法至上的立憲政治思想,在《比較憲法講義》一書中,郁嶷認為憲法是一國的根本大法,立憲是國家法治的前提。在《建立新中國之綱領》一文中,郁嶷認為國體是形式上外在的表現(xiàn),而政體則是精神上內(nèi)在的實質,國家主權由憲法明定分屬于各個機關,各機關權限亦由憲法規(guī)定的立憲國是極優(yōu)于專制國的,除了對憲法至上的推崇,郁嶷的立法思想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戊戌維新時期,改良派就倡導了“興女學”“廢纏足”的運動,對于包辦婚姻、一夫多妻等惡習提出了反對,促進了婦女自我意識的覺醒,婦女解放的思想已于此時孕育。辛亥革命時期,資產(chǎn)階級民主派對于男女平等的號召、女性權利的呼吁,使婦女解放運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至民國時期,西方“天賦人權”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在社會中已經(jīng)有了極為深厚的基礎,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封建的余毒依然在束縛著女性,以父權為基礎的各種潛在壓迫依然存在。郁嶷時任國民政府法制局編審,對于民法親屬編中有礙男女平等的規(guī)定,提出了諸多意見。在《德國新憲法與我國憲草之比較》中,郁嶷稱憲法中不應該僅僅寫明“人民于法律上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別,均為平等①見《天壇憲法草案》第四條?!?,應當如德國《魏瑪憲法》一樣明確“男子及女子在原則上均為公民,享同一之權利、負同一之義務”,在他看來人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均是平等的,實踐中如果女子沒有參政權那么就不能稱之為平等,故需要于憲法中明確男女平等的原則。對于妾制,郁嶷觀其淵源,認為妾在我國歷史上“實系奴隸之別名,或與罪人為伍而視同俘虜,或不齒于齊名而人格卑賤”,他稱妾制為“專制野蠻之陋習”,民國以來法制改革,階級打破,奴隸制度被廢除,獨獨“蔑視女子之人格,主張奴視之風習”的妾制依然保留。他認為,妾制是逆世界之潮流而倒退,急需法律規(guī)定將其廢除,盡快確立男女平等的原則,郁嶷提到其中重要的是男女教育的平等,教育普及后女子均具有謀生的技藝,皆養(yǎng)成獨立的人格后,自然不愿意為他人之妾,妾制便可自然廢除。[2]
對于刑法中有關宗親范圍的規(guī)定“現(xiàn)行刑法夫之宗親應視為妻之宗親”,郁嶷仍然看出了男女不平等的端倪。有關服制的規(guī)定中,公婆死后,女子為公婆需要服斬衰三年;本宗父母死后,女子僅降服一年,男子僅為岳父母服緦麻三月。郁嶷認為,民國以前,男系宗法主義盛行,故女子出嫁后即為夫權的附屬,對待夫之父母比自己的父母更看重,是重男輕女觀念導致的。而在男女平等思想已經(jīng)廣泛宣傳的民國時期,“夫于妻之宗親僅認為妻親,而妻于夫之宗親則視為己之宗親,詎非時代錯誤乎?”除了細致地對法律具體條文中所隱含的男女不平等思想進行駁斥外,對于展現(xiàn)男女平等思想的法律條文,郁嶷亦大肆贊揚。中國古代法制習俗不承認女子享有繼承權,民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婦女運動決議案”規(guī)定了女子享有財產(chǎn)繼承權,郁嶷稱這一進步“可謂于吾國法制上放一異彩矣”。郁嶷男女平等的價值取向不僅及于憲法這樣的根本大法,而且現(xiàn)于部門法中的具體條例乃至司法解釋中,在細微之處也秉持著這一原則。[3]
在討論《親屬法》《繼承法》中如何處理家族制的問題上,郁嶷強烈建議廢除家族制,采取個人制。家族制是封建社會一直延續(xù)的以家長為家庭中最高權力的專制制度,在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父權社會中,家族以男性為中心,而其中的家長即在家庭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制定《親屬法》《繼承法》時,對于家族制有繼續(xù)保留、適當改造以及完全廢除三種不同的態(tài)度。
郁嶷曾在《中西法制之差異》中提到“中法以家族為本位,西法以個人為本位”,他認為家族制能得以一直延續(xù)主要有三點理由:第一,儒家對孝道孝治理論的宣揚,深入人心牢不可破;第二,國家僅僅為某“姓氏”的私人家產(chǎn),“發(fā)達幼稚,組織未宏”,朝代興替與否于個人而言遠沒有家族給予的安全感重要;第三,以農(nóng)業(yè)立國,自給自足式的經(jīng)濟使家族世代相守于一地,自然形成龐大的家族村落,且有“同居共爨②爨:音cuàn,意為燒火做飯。傳為美談,別財異居懸為厲禁”的社會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家族制有以下幾點弊端:第一,經(jīng)濟上之弊。家族的財產(chǎn)為彼此共同擁有,若家族中的子弟本可自食其力,但因其父親兄長收入富足,容易游手好閑成為紈绔子弟;若年長但是還未完全衰老,依然有奮斗的空間,但是因事業(yè)尚可,子弟顯達,則易“優(yōu)游坐食頹其天年”,這兩種情況于經(jīng)濟上來說即是減少生產(chǎn)力的弊端。并且人性自私,若是公物則容易漠不關心任情揮霍,對自己專有之物倍加愛惜。第二,政治上之弊。在家族制下,個人直接組成家族,再由各個家族組成國家,故個人對家族的情感是直接的,對國家的情感是間接的,“愛家之心厚于愛國”,對于家族之事奔走維護,而國有急難時,則漠然置之。政治依附于國家,需要有健全的國家,方能有完美的政治,故郁嶷認為當時政治腐敗,人民“酣嬉積薪”,亦有采家族制的緣故。第三,社會上之弊。家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各家秩序井然社會也能和諧,但如果骨肉相殘禍起蕭墻,則社會也無法安寧。在家族制的規(guī)定下,禁止分家獎勵同居,常有三世、五世同堂的情況存在,此時家族成員組成紛繁復雜,很難不發(fā)生爭端,面對沖突雖能忍一時但難忍一世,“星火燎原,蟻穴潰堤,抑之也深,則其爆發(fā)也烈,影響社會非細故矣”。
郁嶷論述了家族制的三點弊端后,又列舉了個人制在經(jīng)濟上、政治上、社會上之利。經(jīng)濟上個人獨立,“非奮其才力從事職業(yè),不足以圖存”,且收入皆是自己勞動所得,浪費的情形會得到改善。政治上,郁嶷認為關心政治本是人的天性,但是因為以往家族制的阻礙而泯滅人民的天性,采納個人制后,個人與國家、政治的關系更加密切,對政策的制定也會更加關注,故他認為“庶政張弛視乎民意,奸猾之輩罔能操縱,平潮發(fā)展有軌可循,國勢蒸騰不難立期矣”。社會上,人們的日常聚集不被大家族制捆綁,家庭的“分子”縮小,組織簡單且秩序井然,社會也會更加平和發(fā)展。郁嶷采納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與他極其注重民意的思想不可分割,倡導個人權利就需要將個人獨立于家族進行討論,故需堅持個人本位而廢除家族制。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權利觀念、法治觀念與封建專制時期、民國時期相比較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依法保護個人合法權利的意識顯著提高。雖然已經(jīng)有了明顯提高,但是離社會整體達到現(xiàn)代法治化的程度依然有一定的距離。郁嶷主張的男女平等思想以及個人本位主義即是強調(diào)個人的自由獨立發(fā)展,注重個體的權利。郁嶷認為,法律的目的是創(chuàng)設以及保護個體的權利與自由,“以創(chuàng)設個人之權利及自由,或保護其權利自由為最得其要”,故郁嶷認為個人的權利與自由是“依法律始得存在”,而倡導天賦人權說,認為人的權利與生俱來無關法律“在今日實無一顧之價值”,也就是說,人的權利不是抽象的,是符合社會歷史變化規(guī)律,并且可以與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物質文化相結合而具體討論的。故公民權利意識的普遍覺醒,在維護、實現(xiàn)自我權利的過程中對于社會的發(fā)展必然也會有一定正向的反饋,有助于法治國家的建立。有學者認為法治國家的實踐表明,法治運作中最為基礎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培養(yǎng)公民的權利意識[4],而公民對自我權利有正確理性的認識又是其權利意識形成的基礎,就進一步產(chǎn)生了大量普及法治觀念的訴求。公民法治素養(yǎng)普遍提高后,就會知道如何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郁嶷認為,國民的法律觀念、法治思想進步后,國家的前途亦可光明。加大對法律、法治的宣傳力度,注重普及法律對權利的保護功能,提高民眾對法律的信仰,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5]。
郁嶷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法學家,但其法學思想于當代卻鮮有人研究,他一生致力于法學教育,法治研究,宣傳進步思想,力圖給民國時期混亂的國家治理、崩潰的法治秩序提供新的行進方向。他的立法思想雖然歷時彌久,但是他敢于革新、設計獨樹一幟的法律思想,依然對于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有一定的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