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志娟
(廣州市番禺區(qū)紅郡小學 廣東 廣州 511400)
堅持“五育”并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構建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是關鍵。由此,在新時代教育理念的全面引領下,給予研學后教的以小學科學“融·樂”課堂構建,應當始終以學生的全面成長為基礎,把握教師的教與學生的之間的關系,制定具體措施,落實五育并舉,教育理念,從而改革課堂并提升質量,營造趣味課堂,從而讓課堂學習成為學生樂學、好學的有益課堂。
顧名思義,研學后教指的是首先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獲得相關的知識,這一階段的重點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逐步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同時學生在不斷進行學習過程,會由此激發(fā)強烈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教師開展教育工作而奠基。而后教指的是教師正式開展教育工作,通過學生前期的自主性之后,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基礎的學科知識,所以這一教師的工作重點是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尤其是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問題分析,針對性做出解答。由此,通過研學后教理念驅動教學,便能夠以學生為核心,促進學生先學后實踐,從而在學中思、在思中學,促進學生會的綜合全面成長。
原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中提出:“我們的職責是:全面地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現(xiàn)他的稟賦,形成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種多方面的完滿的精神生活?!本唧w而言,小學科學注重的是通過理論學生來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與實驗能力,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實踐研究能力,是該課程的重點。具體而言,基于研學后教的小學科學融·樂課堂構建價值,其大體可細分為如下:
首先,幫助學生梳理各項知識點,構建學思一體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研學后教的基本教育模式,便于為學生提供既定的知識學習框架,制定相應的路線圖。學生始終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是教師制定和開展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因此,教師的教育路線,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育環(huán)節(jié),都應當圍繞學生而展開。而研學后教的教育模式,其針對的就是一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愿意思考和積極探究的現(xiàn)象。通過教師綜合分析學生的學情,制定相關的學習路徑,如學習時間、任務、內容等,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根本遵循,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積極思考,破解難題。隨后教師則根據(jù)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進行針對性解答,從而在鍛煉學生獨立思考中進一步幫助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構建課前自學、課堂教學、課堂實踐和師生探討、評價為一體的課堂[1]。
其次,把握知識重難點,以立德樹人賦能小學科學課堂。具體而言,在研學階段的學習,注重啟發(fā)學生思考并發(fā)現(xiàn)重難點知識,而后教階段目的正是解決重難點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合樂學、樂研等元素,構建豐富多彩的科學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興趣,使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以便拓寬學生的自然科學宏觀視野,從而為學生深入學習、探索自然科學奠基。
最后,突出師生互動,以合作拓展學生思維提升。研學后教的教育理念,其重點是突出學生的,即還時間于學生,還思考、實踐探究于學生。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學習,需要以樂學、樂研等為基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樂教、樂動、樂思、樂創(chuàng)等理念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之后的反思與思維創(chuàng)新。期間,要通過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引發(fā)師生、生生之間的思想碰撞,讓學生進入到深度學習狀態(tài),獲得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眾所周知,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當下,將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相結合,一方面可以積極借鑒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中蘊含的大量優(yōu)質教學資源,以此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如微課、翻轉課堂等,將其與研學后教的小學科學教學相結合,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探索適應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教學的深度教育模式,用信息技術連接學生課堂,助力新時代教師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2]。
例如,教育課程“電和我們的生活”,課前時段,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進行微課的錄制,引導學生在課前學習中先行觀看教學視頻,具體掌握將要學習的知識點,如電從哪里來?為什么打開電器開關才能工作?水果發(fā)電的原理是什么?閃電的電與我們生活中的電有什么區(qū)別?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以及問題進行相應的資料搜索。隨后,當進入課堂學習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基礎,因為有了微課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基本了解到相應的知識點,所以教師可以針對性進行知識講解,利用信息化技術與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利用圖片、動畫和視頻等信息技術與資源對電力知識進行重新組織和構建。同時,在進行知識講解中,為了增添樂教、樂動、樂思、樂創(chuàng)等理念,教師可以選擇豐富的故事進行知識擴展,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期間積極參與并探究。由此,利用信息智能系統(tǒng)與學生進行交互,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人翁感,進而推動研學后教從經(jīng)驗向數(shù)據(jù)變革。
教師首先要做的是為學生劃定一個具體的學習框架,以及制定一個相應的學習路徑,然后引導學生在進行學習中積極主動探索和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將問題記錄下來,產(chǎn)生自己的新觀念,然后再向教師進行求證,所以自主研學是重點環(huán)節(jié)。因此,為了強化學生的自主研學效果,教師應當制定具體的學習個規(guī)劃,積極引導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和辯論,讓學生各自表達自己的觀點,期間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而且要就學生的學習進行點評,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化學習過程,從而讓學生的合作交流學習達到理想效果。
例如,教學課程“鳳仙花開花了”,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觀察并學習鳳仙花的基本組織結構和生長過程,以及鳳仙花的雄蕊、雌蕊的作用與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知識講解上,可以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即讓學生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以及植物的內外部構造,并強調學生在自主研學中研注意遇到的重難點知識以及問題。為了突出研學后教的效果,教師可以拿出鳳仙花進行示范性解剖實驗,通過實驗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鳳仙花的特點以及內外部構造[3]。隨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平均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談論,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觀察和談論,找到鳳仙花的四個部分,如雄蕊、花瓣、花萼、雌蕊等,并向學生進行提問:“是不是全部花朵都有這些結構?”并關注學生地回答是否正確,如果回答問題正確率達到目標,即可以繼續(xù)下一階段學習,反之則應當重新講解。由此,通過研學后教小學科學探索學習,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相應的提升。
眾所周知,課堂學習不是一個單向過程,而是一個師生、生生互動的雙向過程,讓學生依據(jù)相應的研學方案進行自主、獨立學習,并主動提出問題、交流信息等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不斷獲得實踐、理論、情感與態(tài)度等多方面發(fā)展,構建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因此,教師應當始終以學生為核心,把握教學重點,鼓勵學生大膽猜測與質疑,從而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融樂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生動力[4]。
例如,教學課程“種子的傳播”,物種擴散是塑造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的重要生態(tài)和進化過程,而植物與種子傳播者的協(xié)同演化一直是現(xiàn)代生物學家關注的核心科學問題。為了使學生能夠快樂學習,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提問,所以教師可以在進行知識講解中不斷進行引導,比如植物基本都只固定生長在一個地點,主要是靠傳播它們的繁殖體——種子和果實來擴大其分布區(qū)域。由此可以向學生提問:“什么種子可以隨風飄蕩進行四處傳播?”或者是“哪些植物種子無毛無翅也能飛?”在興趣的引領下,教師則可以進一步為學生進行解答,并提供相應的多媒體視頻為學生進行播放。期間,師生、生生之間積極互動,通過問答交流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幫助學生開闊視野,達到增長知識的教學目標[5]。
綜上所述,以研學后教理念開展小學科學教學工作,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積極思考和分析,通過信息化、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其成為學生積極學習和交流的內在驅動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方位提升,使課堂成為樂研、樂學、樂教、樂動、樂思、樂創(chuàng)的場所,為融樂課堂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