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惠
(華中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生力軍和接班人,理應也必然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是,任何建設事業(yè)的進行和完成,都需要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否則事倍功半,法治建設亦不例外。任何投身于法治中國建設事業(yè)之中的主體,都需要具備正確的建設思維,否則南轅北轍。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過程中,所應該具備的正確思維可以稱之為“法治思維”。(1)“法治思維”的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上。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到了“運用法治思維”。
不同組織、群體和個人所具備的法治思維的內在主要旨趣和精神內核并不完全相同,就執(zhí)政黨來說,“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要增強政治領導本領,堅持戰(zhàn)略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1]。就大學生而言,其所具備的法治思維程度與方式,并不一定要涉及到執(zhí)政的理念與層面。在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大學生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是一個合格公民所必備的法律素養(yǎng),是大學生立足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群體的法治思維,是指大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原則、內容及法律運行的特質,不斷樹立法治信仰,形成合理運用權利、依法辦事的理性思維,它是一種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對大學生群體而言有著很強的必要性和意義。
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價值追求。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載入憲法,使公民在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的道德要求有了憲法保障。
將“法治”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倡導的內容之中,說明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的社會主義法治觀的踐行,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盵2]對于大學生們來說,也要一開始“扣好”法治觀這顆重要的“扣子”。作為法治的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離不開法治思維的樹立和運用。因為,觀念一定程度上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沒有正確的法治思維的樹立和運用,很難說養(yǎng)成了正確的法治觀。大學生時代是培育包括法治觀念在內的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段,積極幫助他們學會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內容之一。
“四個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道路在內的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出來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在內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在內的各種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精神家園。法治思維體現著對“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認識和看法,也體現著對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律制度、法治文化的認識和看法,一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道路不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不相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不滿意的人,是不可能具有正確的法治思維的。所以,堅定“四個自信”,必然也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自信,方能堅持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堅定信仰者,堅持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堅定實踐者,堅持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堅定捍衛(wèi)者?!靶聲r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盵3]法治興則國興,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通過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見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優(yōu)越性,從而更好堅定“四個自信”,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們就一直在追尋著一種有序美好的人類生存狀態(tài),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之中,個體的人的自由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能夠統(tǒng)一協(xié)調。在有序的社會秩序和狀態(tài)中,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社會系統(tǒng)資源配置的統(tǒng)一辨證格式和體態(tài),要求社會公眾產生強烈自覺的法治思維。“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帶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多,人民群眾對法治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期盼越明顯,對法治更好保障美好生活的需求越豐富?!盵4]正是在這種精神氛圍中,人的主體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在這種社會狀態(tài)和秩序中,法律與人的內在需求達到了最大限度的從內容到形式的一致,法律成為人性的一部分,法治思維則自然而然地形成。和諧社會的構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從來就是人自身。作為未來社會發(fā)展重要主體的當代大學生們,有責任有使命擔當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從當下做起,在充分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過程中形成一種嶄新的生活態(tài)度、情感和心態(tài)。我們的社會也將越來越靠近和諧的狀態(tài),越來越實現一種和諧的秩序。
在法治思維的樹立和運用過程中,怎樣思考權利、怎樣認識權利、怎樣對待權利、怎樣保護權利等,是一個非常關鍵和重要的部分。權利與權力的關系,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既是法治中國建設之中的重大問題,也是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過程中的重要范疇。按照法治思維,權利和權力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第一,權力要尊重合法權利。第二,權力也要保障合法權利。第三,權利也要尊重合法行使的權力。而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則主要表現為:第一,權利和義務在法律上是對立統(tǒng)一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盵5]第二,權利和義務在法律總量上是等值的。第三,權利和義務在法律功能上是互補的。沒有正確的權利意識和權利知識,也很難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具備了正確的權利意識和一定的權利知識,方可能真正地按照法治思維的方式和方法來行為實踐。既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也懂得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大學階段是踏入社會之前的重要學習階段,這段時期內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未來人生的走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學會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將會有助于他們正確地思考、認識、對待權利和懂得正確地尊重、保護權利。
當前,從黨和國家的政策綱領到法治建設的實踐,從國家組織動員、意識形態(tài)建設到社會、學校乃至家庭教育,都為大學生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提供了學習和實踐的平臺。例如,從法治中國建設層面看,法治建設進程的推進加大了信息公開化程度,國家在立法、司法、執(zhí)法的過程中通過媒體向外界及時公布信息,供公眾加以監(jiān)督和建議,這對大學生“四個自信”的堅定,權利認知的促進和提升,法治思維的運用提供了支持。從思想統(tǒng)一認識的層面上,國家在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從社會層面上把“法治”作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加以確立和倡導。從學校教育內容的層面上,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全國普法辦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見》,強調:“高等學校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使學生了解現代法學的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則、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規(guī)范,提高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叩葘W校要開好有關課程,開設法律選修課和法治講座”?!督逃筷P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法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開展以憲法教育為核心的法治教育。學校要把學習宣傳憲法擺在普法工作的首要位置,將憲法教育寓于學生培養(yǎng)全過程。制定學校普法規(guī)劃,推進國家普法規(guī)劃和教育系統(tǒng)普法規(guī)劃貫徹實施。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課等課程中全面融入憲法精神。”此外,從社會教育形式的層面上,電視、報紙、廣播、網絡、微博等媒介開設了豐富多樣的法制欄目,大學生耳熟能詳的《今日說法》、《法律大講堂》、《法治在線》、《公民與法》等節(jié)目用翔實的案例,為大學生在課堂之外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樹立法治思維,提供了生動的學習素材。
然而,由于我國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在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的過程中也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一些缺失與不足,主要體現為大學生對法治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認知尚顯不足、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法治信仰的缺失、權利認知還不夠充分等等。
法治本身既是一種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一種內心秉承的生活觀念,還是一種追尋與構建的核心價值。需要明確的是,我們要搞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能搞西方模式的現代化。這個現代化只有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行得通、走得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堅持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才能得到更好堅持和發(fā)展。那么,我們所要樹立的法治思維也是一樣。在認識法治的時候,一方面要深刻地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可以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所采用,另一方面也要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法治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搞的,這是不同點,而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特色也是體現在這里。我們自己所搞的法治的創(chuàng)造性和特色就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而不是單就法治而論法治,更不是拋開黨的領導搞法治。這是法治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屬性。如果大學生沒有這樣一種基本的認知,就會在看待世界各國的法治模式的時候迷失方向,不管是好的壞的,適合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是否有利于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都會簡單地沉浸于一種不切實際的想象化情境之中。
對法治的尊崇與信仰是法治思維樹立和運用過程中很重要的體現?!耙鸪绶ㄖ?、敬畏法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6]對法治的信仰表現為多種方面,對于法律規(guī)范來說,沒有被信仰的法律規(guī)范將退化為僵死的教條,因此,法律規(guī)范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它將是死法。對于法律實施機構來說,立法、行政、司法等機構都要服從一般被看作是表達了法律精神和原理各種特征的某些原則,如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程序正義原則等等。然而當前在我國的法律實施實踐中,一些有悖法治的行為偶有發(fā)生。如表現在立法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司法過程中違背程序正義引發(fā)冤假錯案;執(zhí)法過程中出現的暴力執(zhí)法、釣魚執(zhí)法;守法過程中一些人知法犯法恣意違反法律、踐踏法律和破壞法律。這些破壞法治的行為,雖是偶爾發(fā)生,但是如同培根所說:“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猶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7]人治行為的不良影響,將會波及到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身上,因當今大學校園已經不再是象牙塔,大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尤其是網絡獲取信息已經是易如反掌。而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的特點,對外界信息的敏感度較高,獲取信息的能力也較強,若在捕獲信息的過程中對上述法律實施中存在的個別問題不能理性客觀正確地看待,則很難對以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產生較高的認同感,而抱著凡事以人治而非法治的方式處理的人治思維,法治思維建立不起來,法治的信仰也難以得到樹立。而如果對于個別大學生來說,其內心的法治信仰建立不起來,將會影響其以法治為重要內容之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也會影響其堅定“四個自信”。
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慣性作用來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所蘊含的權利義務觀的思想理念至今產生著深遠影響。傳統(tǒng)文化思想強調權利存在于義務之中,義務高于權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人們羞于談論利益的觀念延伸為只有向社會履行了義務,才可能獲得相應的權利?!傲x務本位”的社會觀念對當今中國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產生了影響,身處此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之中的大學生群體也不可能置之度外。雖隨著法治中國建設進程的逐步推進,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和權利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之以往有較大提高。但就大學生這一群體的認知過程來看,其從中小學到大學期間的學習過程,大多以應試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為主,素質教育為輔,相關法治教育還較為薄弱。從大學生運用權利的實踐看,他們還是以學業(yè)為主,以校園作為活動的主要領域,社會實踐相對較少,生活及人際交往范圍相對單一,對權利的感知體會不深刻,故在行為過程和處理問題方式上不善于從權利的角度出發(fā)進行選擇。這些也足以導致他們對何為權利、如何對待權利、如何保護權利、對權利主體地位的認識等不甚明晰或是缺乏實踐認知,不知道如何善用和濫用權利的思維還并不鮮見。如一些大學生參加勤工儉學時,往往不能主動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財物被騙或被盜、被搶時,一些學生選擇自認倒霉而不是及時向公安機關或學校保衛(wèi)處報案等等。再就是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在性情方面體現出容易急躁、易沖動的特點,少數大學生在處理矛盾和解決糾紛的過程中缺乏與法治思維相適應的訴訟意識,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又或者是走向另一個極端,用一些不合法的手段不理智地去為權利而“斗爭”,使得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率逐漸走高。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中國的現在與未來,必然需要以德治國,也同時需要依法治國。大學生在德育培養(yǎng)方面,要加強對其進行德育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加強對其進行法治思維之樹立和運用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是因為,法治中國建設,需要人們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也需要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大學生作為當下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未來建設的主力軍,離不開法治思維的樹立和運用。雖從歷史與現實的條件來看,我國大學生法治思維的整體樹立和成熟運用還有待時日,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對大學生法治思維的樹立和運用進行不懈地路徑探索和方向選擇,方能長久有效地對他們法治思維之養(yǎng)成提供支持。
“法治信仰引領法治中國建設?!坏┓ㄖ纬蔀橐环N信仰,人們就會長期持續(xù)、自覺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ㄖ涡叛鍪欠ㄖ嗡季S和法治方式的基礎。只有對法治有著發(fā)自內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維,才能主動、自覺和善于運用法治方式。”[8]大學生所樹立的法治信仰作為法治心理的表現,表達的是大學生對法治的認同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只有被認同,才能被良好地建設和捍衛(wèi)。如果缺失了法治信仰這樣一個法治思維的重要基礎,那么法治思維就失去了其樹立的意義和本真。從法治信仰樹立的角度,當下還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幫助大學生堅定法治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觀。社會主義法治觀是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觀,不僅僅是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自信,堅持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堅定信仰者,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堅定實踐者,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堅定捍衛(wèi)者,即加強對法治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認知和捍衛(wèi),而且在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的過程中,能夠對個人在進行正式社會生活之前的觀念進行合理儲備與調試,并由此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思維和方式。高校在法治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大學生對法治中國自主型道路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幫助他們牢固樹立法治“四個自信”。
第二,構建形式多樣、主體間良性互動的法治教育模式。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治信仰的培養(yǎng)既是一個系統(tǒng)的思想灌輸過程,也是一個長期的知識傳播工程。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在校園內切實有效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教育工作,是培養(yǎng)法治信仰的重要途徑。應繼續(xù)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見》《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要求,注重強調在大中小學開設法治類課程,使學生系統(tǒng)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原則、具體內容,在一體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對于從事法制教育的教育者來說,應摒棄灌輸式教學手段,在授課時多采用案例討論、模擬法庭、警示教育等教學手段,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加強他們對法律實施環(huán)節(jié)中的實踐認知能力。在法制教育教學模式的運用方面,應積極構建教師與學生主體間性的教學模式。高??芍鸩介_展各類信息化教學,如“MOOC”、“云平臺”等,將法治教育方面的精彩課件在教學平臺中加以展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網絡課堂和教師,還可以在平臺中與不特定的師生參與者展開及時有效的交流互動,增進大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興趣度、參與度和有效度。
第三,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法律與道德的不同作用,摒除法治萬能主義的思維。信仰法治,并不是盲目崇拜法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信仰既包含了堅定與堅持,也包含了信其不能,即要樹立的法治思維并不是意指一談到法治,就認為其包治百病且藥到病除。只有相信法治也有力所不逮之處,也才能同時相信其能夠發(fā)揮的真正作用。社會主義中國既要法治,也不能不實行德治。德治不是人治,而是輔助幫陪法治發(fā)揮更好作用的內在力量。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樹立遠大理想,憧憬美好未來,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成敗。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教育,樹立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儉節(jié)約、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的精神,使大學生摒棄貪圖享受、好逸惡勞、揮霍公產、奢侈浪費的價值觀。此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消費觀也是避免大學生違法犯罪、增強大學生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的有效途徑。
在大學生法治思維樹立和運用的過程中,正確的權利認知應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生需在法治的維度、法律的框架之下,有理有據、有的放矢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一,提高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增強大學生對法治的信賴感。權利意識和法治信仰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增強會影響到其對法治的認同及對法治所含價值的褒揚,從而萌發(fā)信仰的雛形。反過來,對法治信仰的鼓勵和弘揚也會引發(fā)大學生對權利意識的重視。政府、學校、社會等方面應重視對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倡導以權利為核心的關懷體系,堅持“以生為本”,不斷強化大學生的權利意識。以學校層面為例來說,學校在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和具體規(guī)章制度時,應充分聽取不同年級大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充分關注大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平臺及就業(yè)去向。還可以采取諸如“教授午餐會”,“校領導接待日”等多樣化的形式,以更加輕松和諧的交流方式讓大學生參與到學校的各項建設中去,推動關注大學生的權利和尊嚴。
第二,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權利思維。權利思維是法治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特定社會的產物,產生于特定的社會關系,并受歷史傳統(tǒng)、文化價值、社會制度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決定或制約。大學生樹立和運用權利思維主要應從兩個方面出發(fā):一是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并明確別人也同自己平等地享有這些權利。在強調權利思維的同時,也要強調履行義務的思維。二是明確認知權利和權力之間的正確關系,即尊重和保障權利是權力的使命,如果權力越過了合法權利的邊界,權力部門也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第三,大學生應懂得依法保護自身權利。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根據是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大學生在保護自己權利時,要按照法律法規(guī)進行。我國證據法規(guī)定“誰主張誰舉證”,因此大學生合法維權要懂得認真搜集證據,全面掌握證據,充分利用證據。如遇到突發(fā)性事故,應知道保護好現場,盡快請有關人員到現場勘察,獲取盡可能多的有效證據。大學生還要養(yǎng)成在消費過程中向賣方索要商品或服務票據的習慣,以免產品存在質量問題時出現舉證困難。
第四,大學生維權過程中還應具有情理思維。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體現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大學生在維權過程中,要形成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的思維方式。有了“情”,“理”將會很輕松很自然的被接受,權利終將更好的得到實現和維護。誠然,“動之以情”也應把持一個度,當不能取得較好效果時,還是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法律方式和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大學生行使自身權利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止極端化,注意有理、有節(jié)、有度,根據自己權益受損的程度實事求是地提出相對合理的維權要求,避免處事的極端化,在維權過程中應注意到大處講原則、小處講風格。合情、合理、合法地維護自身的權益,不僅對個人權益維護非常重要,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也是有益的。
大學生法治思維的樹立和運用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建構多層次、多渠道的法治思維教育格局。除了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渠道外,還應積極探索向“第二課堂”延伸、拓展,基本形成課堂教學與課外理論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學校黨建團建、校園網絡等有機結合的多渠道、多層次的教育格局。
第一,以大學生黨建工作為重要平臺,強化法治思維的教育。實踐證明,在高校學生中發(fā)展黨員,是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為有效的途徑。積極發(fā)展優(yōu)秀大學生入黨,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大學生加入黨組織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深刻的法制教育,提升其法治思維的過程。無論是發(fā)展新黨員組織活動還是平時的民主生活會,都可把法治思維教育貫穿于這些活動的全過程,通過這些形式,可以讓更多的青年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科學性,有助于大學生法治思維更好的樹立和運用。
第二,在大學生社團中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教育活動。各高校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過程中普遍建立了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學生社團組織,這是大學生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的又一重要平臺。要根據大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特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的作用,進一步引導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在法治思維教育方面,可以為社團配備相關的專家學者擔任指導或輔導教師,開展學習討論會、辯論會、演講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法治思維教育活動,充分調動大學生樹立和運用法治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高校還應鼓勵大學生社團把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大學生社團理論實踐活動納入到教學計劃當中來,并給予必要的支持,逐步做到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高校在提供經費、組織、人員等多方面提供保障,鼓勵和保證大學生理論社團積極組織法律實踐服務團、宣講團、考察團,支持、指導大學生到社區(qū)、企業(yè)、城鎮(zhèn)中宣講法律知識,既向群眾宣傳社會主義的法律知識,同時也促進自身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和鞏固。
第三、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校內BBS 論壇、微博、微信等網絡傳播載體開展關于法律知識的理論學習活動。校園網絡是弘揚校園主流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陣地,是師生思想交流與信息溝通的重要平臺。如果先進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占領這塊主陣地的話,那么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會加以侵蝕。高校應充分重視并有效發(fā)揮校園網絡虛擬空間的作用,結合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關注熱點,邀請大學生親自參與設立學習、宣傳和研究樹立大學生法治思維的主題網頁或欄目,進而引導更多的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不斷增進理論學習的效果和社團實踐活動的實效性開展,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宣傳平臺,占領高校網絡宣傳這一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