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玲,張立平,王林恒,王允亮,陳潤花,孟婕,胡立明,姚玉璞
1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2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脾胃肝膽科
結直腸癌是一種高發(fā)的惡性腫瘤,目前居全球發(fā)病譜第3位和死因譜第2位[1],且發(fā)病有年輕化的趨勢[2],而我國結直腸癌標化發(fā)病率及標化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結直腸息肉是最常見的結直腸癌前病變,研究[3]表明,50%~70%以上的結直腸癌由結直腸息肉發(fā)展而來,因此對結直腸息肉的檢查和治療甚為重要。結腸鏡不僅可對結直腸黏膜病變大小、分布情況等進行直觀了解,還可直接取組織行病理檢查,對腸道微小病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結腸鏡成為腸道病變診斷的金標準,也是消化道檢查的重要手段之一[4]。然而我國結腸鏡檢查的患者依從性較差,結直腸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率較低。隨著結腸鏡技術的不斷完善,目前已成為一種安全可靠的檢查方式,可為臨床明確病因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jù)。而通過對既往患者的結腸鏡檢查結果進行分析,進而為結直腸病變的患者提供早發(fā)現(xiàn)、早診療的臨床參考依據(jù),對指導臨床診治及保障醫(yī)療安全均具有積極意義。我們回顧性分析了經(jīng)結腸鏡檢查確診的6 410例結直腸病患者臨床資料,為疾病防治提供依據(jù)。
1.1 基本資料 2017 年1 月—2021 年10 月在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消化內鏡中心經(jīng)結腸鏡檢查確診的結直腸病患者6 410 例,其中男3 591 例、女2 819 例,年齡15~95(57.25±12.99)歲。6 410 例結直腸病患者中,結直腸息肉患者5 412 例(占84.43%)、結直腸憩室患者393 例(占6.13%)、結直腸炎患者356例(占5.55%)、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94例(占4.59%)、結直腸癌患者255 例(占3.98%)、大腸黑變病患者252例(占3.93%)。
1.2 臨床表現(xiàn) 6 410例結直腸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見表1。由表1 可知,6 410 例結直腸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腹痛、腹瀉、便秘及便血等,其中結直腸息肉、結直腸炎、結直腸憩室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腹痛,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便血,大腸黑變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便秘,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便血、黏液膿血便。
表1 6 410例結直腸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
不同性別、年齡的結直腸病患者疾病分布情況見表2。由表2可知,各類結直腸病患者中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其中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男性占比顯著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齡段比較可知,≤30歲的結直腸病患者中潰瘍性結腸炎占比最高,但結直腸癌占比為0,在30~40歲間仍以潰瘍性結腸炎占比最高,結直腸癌僅1例,在40~50歲間結直腸癌占比達5%,而在50~60歲間結直腸息肉、結直腸炎、結直腸憩室的占比均達30%,結直腸癌占比也明顯升高至18%,60~70 歲間為結直腸息肉、大腸黑變病、結直腸憩室的檢出高峰,同時結直腸癌的占比也升高至36%,70歲以上各疾病中以結直腸癌占比最高。
表2 不同性別、年齡的結直腸病患者疾病分布情況
1.3 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癌、結直腸憩室、結直腸息肉的發(fā)病部位 255 例結直腸癌患者中,發(fā)病部位 位 于 直 腸88 例(34.51%)、乙 狀 結 腸45 例(17.65%)、降結腸5 例(1.96%)、橫結 腸14 例(5.49%)、升結腸22 例(8.63%)、直乙交界26 例(10.20%)、其他部位55 例(21.57%),以直腸為主。294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發(fā)病部位位于直乙狀結腸74 例(25.17%)、左半結腸55 例(18.71%)、直腸43 例(14.63%)、全結腸58 例(19.73%)、全大腸32 例(10.88%)、回盲部8 例(2.72%)、其他部位24例(8.16%),以直乙狀結腸為主。393例結直腸憩室患者中,發(fā)病部位位于大腸49 例(12.47%)、結腸226 例(57.51%)、回盲部35 例(8.91%)、盲腸83 例(21.12%),以結腸為主。5 412 例結直腸息肉患者中,息肉單發(fā)2 608 例(48.19%)、多發(fā)2804 例(51.81%),發(fā)病部位位于左半結腸2 527 例(46.69%)、右半結腸1 443 例(26.66%)、多部位1 442 例(26.64%),息肉最大直徑≤0.5 cm 者3 949例(72.97%)、0.6~1.0 cm 者838 例(15.48%)、>1.0 cm者625例(11.55%)。
1.4 結直腸息肉的臨床病理學特征 5 412例結直腸息肉患者結腸鏡檢查時均取病理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其中管狀腺瘤2 145例(39.63%)、管狀絨毛狀腺瘤894 例(16.52%)、絨毛狀腺瘤83 例(1.53%)、炎性息肉1 307 例(24.15%)、增生性息肉983 例(18.16%),依山田分型分為山田Ⅰ型2 212 例(40.87%)、Ⅱ型1 809 例(33.43%)、Ⅲ型927 例(17.13%)、Ⅳ型464 例(8.57%)。5 412 例結直腸息肉患者中,病理活檢顯示息肉癌變130例,癌變發(fā)生率為2.4%,其中男性87 例、女性43 例,男性息肉癌變率明顯高于女性。息肉癌變部位發(fā)生于直腸41例(占31.54%)、乙狀結腸27 例(占20.77%)、升結腸17 例(占13.08%)、直乙交界13 例(占10.00%)、其余32 例(占24.62%),癌變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為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各種腸道疾病的發(fā)病率正日漸升高,電子結腸鏡具有診斷及治療的雙重優(yōu)勢,早期對腺瘤、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變進行干預,可避免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本研究6 410 例患者中結直腸息肉的占比遠高于其他報道,但結直腸癌的占比卻低于其他報道[5]。結直腸息肉的高占比與結直腸癌的低占比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方面經(jīng)濟發(fā)達與腸鏡普及增加了息肉檢出的概率,而不同地域的生活飲食習慣也有一定影響[6];另一方面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占比每增加1%與區(qū)間性結直腸癌發(fā)病率降低3%有相關性[7],且結直腸癌的發(fā)生與息肉關系密切[8],這也與本研究中息肉高占比且結直腸癌的低占比相符合。腺瘤性息肉作為結直腸癌明確的癌前病變,85%以上的結直腸癌是由腸腺瘤性息肉轉變而來,但從息肉發(fā)展到癌變間隔時間較長[9-11],故預防及早期干預意義重大。因此,通過結腸鏡檢查及早發(fā)現(xiàn)并切除息肉[10],是預防結直腸癌的重要措施之一,也可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12]。
本研究中,結直腸息肉、結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炎、大腸黑變病、結直腸憩室檢出率均為男性高于女性,與其他文獻[13-14]一致。本研究中結直腸息肉、結直腸癌、大腸黑變病、憩室的占比均在50 歲后明顯上升,而在40 歲以下的患者中潰瘍性結腸炎占比最高,結果與文獻[11,13]報道一致,通過對各疾病性別與年齡的分布特點分析,提示對于年齡>50 歲尤其是男性人群,結腸鏡檢查有一定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50 歲的患者中結直腸癌仍占比5%,也提示癌癥出現(xiàn)時間有年輕化的傾向,對于有腸道癥狀或者家族史的人群應提高警惕性。在分布部位上,結直腸息肉檢出部位以左半結腸為主,結直腸癌以直腸為主,潰瘍性結腸炎以直乙狀結腸為主,憩室以結腸為主,提示退鏡時應對各疾病好發(fā)部位進行仔細觀察。本研究發(fā)現(xiàn)結直腸息肉、結直腸炎、憩室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腹痛為主,結直腸癌患者以便血為主,大腸黑變病患者以便秘為主,提示對于有腹痛、便血、便秘等相關腸道癥狀的人群,應積極完善結腸鏡檢查,以明確病變性質而進行早期干預處理。但多數(shù)結直腸疾病患者在臨床上缺乏特異性表現(xiàn)[15],僅在結腸鏡等檢查時被發(fā)現(xiàn),因此腸鏡篩查具有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及預防的重要意義。
結直腸息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成人中息肉主要以腺瘤性息肉為主,多數(shù)結直腸癌都由息肉演變而來。本研究中男性息肉占比高于女性,也與男性結直腸癌占比高于女性相一致。性別差異可能與生活方式及女性激素水平相關,已有研究表明吸煙可使結直腸腺瘤發(fā)病風險提高數(shù)倍[16],男性吸煙率遠高于女性,并且女性有較高的雌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抗腫瘤效果[17],由此可見男性更應警惕結直腸息肉,重視結腸鏡檢查,并戒煙以預防息肉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提示息肉好發(fā)部位為左半結腸,與研究證實左半結腸息肉發(fā)生率較高結果一致[18],可能與糞便滯留時有害物質刺激左半結腸上皮相關,因此在發(fā)現(xiàn)息肉以及隨訪時,仔細的結腸鏡檢查是不可缺少的。在發(fā)現(xiàn)息肉并明確病理類型后,一般建議盡早行手術切除,目前內鏡下行結直腸息肉切除術為首選治療方法,但復發(fā)率較高,研究發(fā)現(xiàn)術式與息肉復發(fā)率有一定相關性,ESD 及EMR 術后復發(fā)率最低,活檢夾除最高[19]。腸息肉屬中醫(yī)腸瘤范疇,中藥湯劑能夠有效預防結腸息肉術后疾病的復發(fā)。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結直腸癌發(fā)生與年齡有關,當年齡超過40 歲時,結直腸癌占比明顯上升。隨著年齡的增加,癌基因激活、免疫及內分泌系統(tǒng)的改變,均可使結直腸癌發(fā)生風險上升[20]。因此,對于高齡人群,適當進行內鏡篩查,對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結直腸癌至關重要。結直腸癌的發(fā)生風險與生活方式也緊密相關,動物類食品的攝入增加和久坐導致的超重均可提高結直腸癌的發(fā)生風險[21],其他危險因素還包括酒精攝入、吸煙、食用紅肉或加工肉等,適量補充鈣、谷類、纖維及乳制品可降低其風險[22]。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結直腸癌總體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且存在結腸癌占比逐年增加而直腸癌占比逐年下降這種發(fā)病部位遷移的現(xiàn)象[23]。一、二級預防是減少結直腸癌疾病負擔的重要策略,例如我國浙江省海寧市的結直腸癌篩查已使發(fā)病率與病死率出現(xiàn)“雙降”趨勢[23]。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腸道腫瘤逐漸高發(fā),給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負擔,通過腸道癌癥早期篩查,尋找出高危人群或早期患者,進行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和早治療,是降低癌癥負擔的關鍵手段。
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癥性腸病的一種類型,其典型臨床癥狀為反復發(fā)作的腹痛腹瀉及黏液膿血便,本研究中潰瘍性結腸炎占比4.59%,雖然炎癥性腸病不是癌前病變,但有研究提示炎癥性腸病患者發(fā)生結直腸癌風險增加[24],因此對于有可疑癥狀的患者,應早期完善結腸鏡檢查并明確診斷。大腸黑變病是一種非炎癥、可逆性疾病,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腸黑變病臨床癥狀以便秘為主,且占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與結直腸癌一致,但大腸黑便病與結直腸癌的因果關系尚未明確。
綜上所述,結直腸病以結直腸息肉多見,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腹痛、腹瀉、便秘及便血,其中≤40 歲男性患者中潰瘍性結腸炎占比較高,≥71 歲患者中結直腸癌占比最高。部分結直腸息肉患者出現(xiàn)息肉癌變,癌變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為主。由于結直腸息肉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容易造成忽視,且大多數(shù)結直腸癌由息肉發(fā)展而來,因此對早期篩查提供臨床依據(jù)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鏡下微創(chuàng)實現(xiàn)早癌切除,較經(jīng)腹部的手術治療而言,微創(chuàng)大大降低了對機體了損傷,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另外其他結直腸疾病發(fā)現(xiàn)與確診也多依靠電子腸鏡及活檢,因此電子結腸鏡檢查仍是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腸道疾病的重要檢查手段,對適宜人群進行電子結腸鏡檢查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