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華
(閩侯縣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福州 350100)
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習慣于講授與牽引,“教”支配、控制著“學”,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學生缺乏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主體性被壓抑。以教師為主的課堂,學生缺乏觀察、比較、分析、猜測、推理、操作,更缺乏交流互動等豐富的數學活動?!半p減”背景下的課堂要提質增效,必須要將以教為中心的課堂轉變?yōu)橐詫W為中心的課堂,關注學生的“學”。以學為中心的課堂,必須是生生之間能夠交流互動的課堂。教師要給予學生具體的方法策略上的指導,比如如何傾聽,如何互動,如何對話,如何將在交流中所獲得的啟示與改變呈現、表達出來,從而構建生生交流的數學課堂新樣態(tài)。
生生交流,首先從學會“聽”開始?!奥牎北取爸v”更重要,“聽講”可拆開來理解,即先“聽”后“講”。讓學生靜心傾聽,聽清了,聽進了,才能思考,才有講的由頭,也才有講好的可能。傾聽不是學生在課堂上挺直腰板、正襟危坐,也不是簡單地伸長耳朵聽。聽要伴隨著想、伴隨著說,聽和想、聽和說緊密相連。
面對新班級新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怎樣聽、怎樣想、怎樣說。首先要聽明白別人講了什么,并提取別人發(fā)言的關鍵信息。接著與自己的想法進行對比,哪里相同?哪里不同?不同的話,誰的想法更符合要求?是否需要調整自己的想法?同時要思考自己應該怎樣用簡潔易懂的方式來表達。怎樣聽、怎樣想是需要教師教的,一切學習方法在最初階段都需要教師慢慢滲透、慢慢教給學生。[1]
比如,某位教師在執(zhí)教《商的變化規(guī)律應用》一課時,有個片段值得借鑒學習。780÷30 可以怎樣計算呢?學生獨立探究并與同桌交流后,請一名學生上臺匯報。
師:在這位同學匯報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干什么?
生:聽。
師:應該怎么聽?我想有一半的同學不知道該怎么聽。你們會說:我認真聽,豎著耳朵聽,全神貫注地聽,但是這些都不夠。那么請問帶著什么聽呢?
生:帶著思考聽。
師:思考什么呢?
生1:思考他說得對不對。
師:判斷對方說得對嗎?這是聽的時候必須帶著的問題。
生2:思考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師:是不是只有這個解題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題方法呢?這是求異性的思考。
生3:思考他說的和我的想法是否一樣。
師:這是比較性的聽。
通過師生對話,這位教師教給學生怎樣傾聽。傾聽的方法是要教的,而且不僅僅指導一次,需要教師重復強化,學生才能真正學會有效傾聽與思考。
如何互動也是需要指導的。最初,教師可以給學生話語模式的指導,讓學生學會說話,慢慢形成互動的意識。比如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不要急著作出回應,而要把時間留給學生,讓發(fā)言的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我的回答,你們同意嗎?你們有沒有補充?還有問題要繼續(xù)問我嗎?”其他同學聽后要作出回應。比如,回答對了,給予對方表揚,對其發(fā)言中精彩的部分進行肯定;回答錯了,則分析錯誤原因,是否能夠糾正錯誤。如果發(fā)言中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進行補充;如果前面已經有多個同學陸續(xù)回答了,那么后面發(fā)言的同學可以對前面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
總之,學生的回應可以概括為“四有”:我有表揚,我有補充,我有提醒,我有提問。[2]一開始,教師可以將“四有”做成卡片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明確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互動交流。具體到話語模式的指導,可以這樣教學生說話:“你說的我也贊同,但是不夠完整,還要補充。我覺得你的發(fā)言中有一個漏洞。聽了你的發(fā)言,我有一個疑問。我原先是這樣想的……聽了你的發(fā)言,我改變了我的想法,我現在是這樣想的……”學生需要話語方式的指導,不僅僅要讓學生學會如何說話,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話語方式下,慢慢形成互動的意識。同時,話語指導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
對話的關鍵詞在“對”上,即對話雙方要有觀點的碰撞、交流、對峙,最后形成一定的認識或者共識。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上,當教師拋出一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幾乎是各自回答各自的,即后回答問題的學生沒有根據前面學生的觀點來發(fā)表他自己的想法,而是另起爐灶,直接給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并不是真正的對話。要讓生生交流真正發(fā)生,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對話能力。
首先,要有身體語言的回應。和誰對話,眼睛就看著誰,而不是看著教師。其次,和誰對話,就根據誰的想法和他產生互動。
比如,教學《商的變化規(guī)律應用》時,為了理解簡算中余數的含義,教師呈現例題:
張老師帶了840 元為體育組買足球,每個足球50元,可以買多少個足球?還剩多少元?
學生列式獨立解答,然后交流反饋。
生1:我計算的結果是可以買16 個足球,還剩4 元。
生3(看著生1 和生2):我列的豎式跟你們是一樣的。我也認為可以買16 個足球,但是我覺得應該是還剩下40 元而不是4 元。我同意你的觀點(手指向生2)。
生1 和生2 列的豎式是一樣的,當這兩位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時,生2 沒有針對生1 的觀點進行補充、質疑、回應,而是漠視生1 的想法,直接給出自己的觀點,看似在對話,實際是各說各的。而生3 在進行真正的對話,有對話的基本姿態(tài)。首先,有身體語言上的回應,眼睛看向生1 和生2,而不是看著教師,等著教師作判斷。其次,生3 對生1、生2 的觀點作出回應:列的豎式和他們一樣,得到的結果也和他們一樣??梢再I16 個足球,但是剩余的錢數不一樣,他同意生2 的觀點。和誰對話,就根據誰的想法和他產生互動,動作、表情、語言、思維都和前面發(fā)言的同學對接,而不能自說自話。
對話雙方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思維水平等,都是影響未來對話能否有效展開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學生的思維縝密、邏輯嚴謹,而另一個學生相對比較薄弱,雙方就無法形成平衡的對話。要想產生對話,兩者的水平要盡可能相仿。
再看教學《商的變化規(guī)律應用》時,在生1 和生2各自說明自己的想法后,教師說:“同意4 元的請舉手,同意40 元的請舉手??礃幼哟蠹业囊庖姴唤y(tǒng)一?!苯處熢偾那膶ι? 說:“請你邀請一個比較強的親友團上來幫你說話。”臺上的三名學生,生1 比較薄弱,生2 和生3 比較強勢。從教師的視角來說,生1 的答案是錯誤的,而且生1 的學習水平在班上屬于中下游,如果生1 選一個更弱的同學上來,生2 和生3 會對他們形成思維的碾壓,對話很可能快速終止。因此,教師提醒生1 請較強的同學上來,便于雙方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對話前要先確認對方的想法是什么,直到明確對方在說什么,再給出相應的回應。如果完全不聽對方表達了什么觀點,就把自己反駁的觀點說出來,那么就是無效溝通。
如教學《商的變化規(guī)律應用》時,針對例題,兩位學生展開辯論。
生4:同時除以10 以后,被除數是84,除數是5。我通過驗算16×5+4=84,結果與被除數84 一致。
生5:你說通過驗算的方法來證明,這是好辦法。同時除以10 以后,被除數是84,除數是5。但是我們要回到原來的算式:如果840÷50=16……4,驗算16×50+4=804。所以余數4 是錯誤的,應該是40。
生5 在對話中,兩次確認對方的觀點:“用驗算的方法來證明;同時除以10 以后,被除數是84,除數是5?!贝_認完后,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對方的觀點確實是這樣的,可以直接給出反駁;二是對方不是這個觀點,應再根據對方新的觀點、新的理解展開下一輪的對話。如果不先進行確認,則反駁不到對方的點上,所以確認是展開對話的重要前提。只有確認對方的觀點,反駁才是有力量的。
數學課堂上,經常需要學生進行兩人或四人合作交流學習。真正的合作應該是學生合坐在一起,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任務討論交流,達到1+1>2、1+1+1+1>4 的效果。所以,學生在協(xié)作過程中,要互幫互助,從彼此的觀點中獲得啟發(fā),彼此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提升。比如,原來某學生錯選A,通過交流,改成選擇B 的正確答案。好的學習可以促進一個人的改變。如果交流之后,原來怎樣想,現在還是這樣想;原來是錯的,現在還是錯的,那么交流是無效的。所以要想兩人交流、四人交流不流于形式,就要通過傾聽,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內容。這個改變既可以是原來錯的變成對的,也可能是原來對的變成錯的,或者原來模糊的變得清晰,原來單一的變得多元,原來膚淺的變得更深刻。[3]
通過交流獲得改變,常常是發(fā)生在大腦中的,那么教師怎么知道學生有改變呢?可對學生的學情做簡單的摸底,比如詢問:“通過剛才的交流,你的思考和原來不太一樣的請舉手?!痹趯W生交流時,教師可深入小組中傾聽、觀察、發(fā)現。要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即要求學生在學習單或練習本上記錄從同伴那里所獲得的啟示。記錄自己的改變,便于自己看到,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合作交流中,為了從同伴身上汲取有價值的想法,要求學生在組內表達時,指著圖、板書、作品、實物投影等表達觀點,這樣更容易表達清楚,聽的人也更容易明白。只有認真傾聽并理解他人的想法,把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進行比較,求同存異,才能寫下自己的改變。
交流過程中也存在沒有改變的情況,比如正確答案是B,有的學生原來是選B,交流之后還是選B,因為他本來是正確的,聽完同伴的想法以后也沒有獲得觀點的大改變。課堂上,教師刻意要放大的是先選擇錯誤答案,然后調整成正確答案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是在和同伴交流的過程中,聽到同伴的想法,認為同伴的觀點比自己的觀點更合理、更正確,然后調整自己的觀點。要放大這些學生的變化,并告訴全班學生,這才是真正的學習者,他們善于從同伴身上汲取有價值的想法,改造并優(yōu)化自己的觀點。教師可教給學生表達的腳手架:“我原來是這樣想的……現在聽完同伴的想法以后,我又是這樣想的……”通過這樣的句式,幫助學生把原來碎片化的思考和語言進行連接與整合,形成連貫的有邏輯的語言表達。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實踐,這樣的表達框架將成為學生語言表達的基本邏輯,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轉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善于傾聽,樂于分享,勤于思考,敢于質疑,大膽表達。對于他人的回答,有錯誤時能夠及時糾正,有漏洞時能夠及時補充,意見相左時能夠勇于陳述自己的想法,并善于從同伴身上汲取有價值的想法。要指導學生學會傾聽、互動、對話、表達,從而構建生生交流的課堂新樣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