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英
(武平縣第三實驗小學,福建 龍巖 364300)
一些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往往隨心所欲地提問,一節(jié)課下來,幾乎都是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串問串答,課堂氣氛看似很熱鬧,實際效果卻不佳。缺少安靜的課堂必定是無效的,因為學生沒有時間靜下來思考問題。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把握好“拋”出問題的時機。
教學中,時常聽到這樣的問題:“通過讀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提問過大,范圍過廣,學生泛泛而談,說不到點子上?!皬念}目中你獲得了什么數(shù)學信息?”如果這樣提問,學生便有了回答的角度??梢?,提問的目的和技巧很重要。
在數(shù)學課堂上,經(jīng)常聽到“同不同意、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你贊同嗎”等諸如此類毫無質(zhì)量的提問。表面上看似交流,實質(zhì)上流于形式,屬于既費時又低效的提問。
針對上述問題,在“雙減”政策下,筆者探索一種“精問、善等、少言”式的課堂教學新樣態(tài)。即教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力求做到一節(jié)課不超過3 個經(jīng)過提煉的核心問題,把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說理表達、修正交流。以精準恰當?shù)闹鲉栴}激疑引思,提出主問題后,教師耐心等待,留給學生充分思考、交流和爭辯的時間,多一分等待,多一分精彩。
1.精問。有效的提問可以實現(xiàn)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溝通,幫助教師更好地為學生輸出信息,從而更有效地鏈接教師、學生和教材,是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課堂提問的最高境界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引領學生主動探究如何尋找答案,在師生、生生交流中獲得新知識。精心設問就是要讓學生在有限的上課時間里靜心思考核心問題,獲得知識的提升。問與不問,最終目的都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2.善等?!吧频取钡恼n堂,就是讓學生自己安排時間,自主探究問題、解決矛盾、明白道理、洞見真知。教師要學會慢下來,多聽學生的心聲,開展針對學生的智能訓練。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加大對學生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
3.少言。教師要少說,甚至不說,只說學生不會的。針對不同的例題,充分挖掘教材的核心教學價值,從“少言”的角度,設計全新的、充滿創(chuàng)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用語言表達思維。
1.有效精問,激疑引思
傳統(tǒng)的數(shù)學課堂,更多的是跟著教學預設程序走,跟著課件走,而忽略學生思維的訓練。教材中,許多例題具有較強的思維性、說理性、開放性,教師可結合例題,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探究學習,盡量做到“有效精問”。探究的問題不宜多,一節(jié)課圍繞教學,準確提煉出1-3 個“核心問題”即可。讓學生聚焦“核心問題”激疑引思、深入學習、主動參與、合作交流。
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通過有效設問的方式,逐步帶領學生探究:(1)在計算梯形的面積時,能不能將其轉化為已經(jīng)學過的圖形?(2)可以轉化為什么圖形?通過什么途徑轉化?(3)梯形的上底、下底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關系?它們的高有什么關系?通過這種遞進式的教學設問,帶領學生逐步深入,借助平移、旋轉、割補等方法,在自主實踐和探究的過程中,梳理梯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在梯形面積計算公式通過轉化逐步推導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
2.“善等”思考,自主學習
思考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如果快餐式地接受學習,學生將喪失自主學習能力,灌輸式的學習也會剝奪學生的思考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要準確,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輔導者、參與者。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善等”學生的思考。
如“集合”一課中的教學小片斷:
請學生拿出閱讀小資料(學習單),邊閱讀邊思考:
(1)什么叫韋恩圖,是誰發(fā)明的?
(2)結合例子,說說各部分分別表示什么?
(3)通過閱讀,你還知道些什么?
此設計從課堂氛圍的角度而言,或許略顯沉悶。但是學生能排除外界干擾,帶著任務深入研思,有思有想而后有表達。教學過程中落實自主學習,讓學生有思考、辯解的空間,做到真思、真想、真說、真感悟、真體驗。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后,教師應善于“留白”,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真正成為知識的獲取者,成為學習的主體。
此外,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操作性的教材內(nèi)容,教師更要善于引導學生“邊做邊學”“邊玩邊學”,在實踐中加以思考,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討。通過擺、畫、拼、量、做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
3.說理表達,學以致用
數(shù)學課堂中,要為學生提供“思考”與“說理”的平臺。可隨堂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1]課堂上,應引導學生多說,如讓學生當小老師、同桌互說等,學會用語言表達數(shù)學思維。只要學生愿意表達,教師就要給予肯定,培養(yǎng)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如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中,當學生認識了圓后,教師在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提問:“馬路上,下水道的井蓋為什么設計成圓的?酒店的飯桌為什么做成圓的?車輪為什么不設計成方的?”激發(fā)學生找出理由來說服大家。經(jīng)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學生得出結論:“我認為井蓋做成圓的,是因為這樣井蓋不容易掉進下水道”“我同意他的說法”“酒店的飯桌做成圓的更好看”“我不同意他說的,圓桌雖然好看,但是方桌也挺好看的”“我有補充,圓桌是為了坐更多的客人,因為圍成圓的面積最大”“車輪是圓形的,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更加省力,二是更加平穩(wěn)”。學生暢所欲言,把課內(nèi)知識延伸到課外,學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以致用,自己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今后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大膽嘗試,課中引入“辯論”,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拋”還給學生,產(chǎn)生爭論。在辯論中明是非,將理解知識的本質(zhì)特征融入學生的“說理”之中,讓學生在表達過程中提升數(shù)學思維。
總之,“精問、善等、少言”式的數(shù)學課堂,以一套全新的教學模式深入學習探究,課堂教學因教師的精心設問、“善等”思考,學生的有理表達而精彩紛呈。有效提問讓學生的辨析、質(zhì)疑、補充、修正有了更深更廣的意義。[2]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找到例題的核心價值,運用適合例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時而思考、時而辨析,教師時而點撥、時而引導,不干擾學生的思維,真正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