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霞
(寧德市蕉城區(qū)實驗小學,福建 寧德 352100)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更關注課堂筆紙作業(yè)的設計,而忽視“非書面”作業(yè)的設計。“非書面”作業(yè)具有諸多優(yōu)勢:如地點靈活,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形式豐富,可以是游戲、口頭、實踐等作業(yè);方式多樣,可以獨立完成,可以同伴合作,也可以家長陪同。然而,在以書面作業(yè)設計為主的背景下,“非書面”作業(yè)設計存在一些問題:如作業(yè)的形式過于單一;不夠貼近學生的生活,生活性不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作業(yè)不夠多等。小學低年級“非書面”作業(yè)更需要授課教師花巧思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年級特點、學科特點等進行設計:其一,遵循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其二,遵循低年級學生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身心特點;其三,遵循精簡化、針對性、生活性、趣味性等原則。
怎樣設計內容新穎、難度適中、融入生活且能提質增效的“非書面”作業(yè),幫助學生獲取、體驗、鞏固數學知識呢?本文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表內乘除法”為例,談談“非書面”作業(yè)的設計路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學生通過操作、游戲、制作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對數學產生一定的好奇心,形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合作交流意識與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薄胺菚妗弊鳂I(yè)設計時,可將作業(yè)和游戲相結合,讓作業(yè)生活化、游戲化,將作業(yè)寓于游戲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把做數學作業(yè)當作一件快樂的事。
例如,在學習“表內乘除法”后,筆者在課堂作業(yè)中設計用三張撲克牌玩“算24 點”的數學游戲,以小組為單位,每張牌只出一次,算出得數是24。首先,在小組里進行游戲預熱,小組成員運用所學知識,試著玩“算24 點”,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以及用加減乘除的計算方法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又對又快地完成。請優(yōu)勝小組的學生總結方法,教師適當幫助梳理,得出“算24 點”的秘訣。最后,再次組織學生游戲,進一步鞏固表內乘除法的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將游戲帶回家,同父母一起玩。一段時間后,游戲內容及難度可以適當升級,將撲克牌的數量從三張上升到四張,比一比誰算得又快又好。在游戲中,學生感受到計算的樂趣,乘法口訣的運用越來越熟練,初步的計算能力得到培養(yǎng)。游戲類作業(yè)既鞏固數學知識,又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讓學生樂于接受這種有趣的“非書面”作業(yè),使“減負”和“增效”之間達到平衡。
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作用、相互統(tǒng)一的。學生口頭表達的過程,也是思維外顯化的過程。有效的語言訓練能讓學生的大腦處于不斷思考的狀態(tài)。低年級學生處于語言表達的關鍵階段,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與人交流,表達欲望比較強。因此,在“非書面”作業(yè)的布置中,可以根據數學知識設計口頭表達式作業(yè),讓學生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不用筆紙,而用“說”呈現(xiàn),讓作業(yè)真正“發(fā)聲”。[1]
例如,二年級學生在學習乘法口訣后,可以布置學生回家與家長一起做兩個半徑不等的同心圓,在每個圓上寫上數字1 到9。再將兩個同心圓疊加在一起,家長轉動其中一個圓,使里外兩個數對齊,[1]讓學生根據隨機出現(xiàn)的數字,說出相應的乘法口訣及算式。同樣可以根據積來猜口訣,家長提前準備好若干張寫有數字的卡片,隨機抽出其中一張卡片(如24、36、72)等,讓學生說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學生為了能說出相應的乘法算式,要充分調動思維,大腦處于不斷思考的狀態(tài)。在“說”作業(yè)的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口頭表達習慣。這樣口頭式的作業(yè),不僅鍛煉學生言語的表達能力,還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2]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實踐性的作業(yè),能夠更全面地吸收和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將知識在實踐中鞏固、落實、運用,從而內化成為自己的技能。在設計這一類的作業(yè)時,教師應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
操作型作業(yè)中,學生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如畫圖、小制作、測量等),觀察操作過程中有趣的數學現(xiàn)象,記錄自己觀察所得的信息,并根據所學知識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推理、計算等,從中獲取數學知識并解決問題。動手操作是學習數學必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欲望,將原來模糊的數學概念或數學感知變得清晰可辨,從而深化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授“表內乘除法”第一課“認識平均分”時,教師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怎樣平均分,而是要讓學生在操作中認識平均分,積累動手操作經驗,加深對除法的認識。設計課堂作業(yè)時,筆者結合教材第43 頁的“試一試”,借助12 根小棒,深化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首先,引導學生思考:12 根小棒以每2 根為一份,能分成幾份?動手擺一擺,邊擺邊說自己的思考過程。接著,思考12 根小棒還可以每幾根一份,分成幾份?要求學生按照以上的操作過程再擺一擺,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進一步掌握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的方法,并將分的結果與同學交流分享。最后,仔細觀察這些分法,按每幾根為一份的結果排列順序,并說說觀察到的結果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理解總數相同,每份根數越多,相對應的份數就越少。通過動手操作,由“扶”到“放”,將數學知識融入實踐操作中,真正做到“學”與“做”的統(tǒng)一。
探究式作業(yè)中,學生在探究性問題的引導下,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進行探索。探究是一個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探究中,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思考不斷深入,解決問題的視角更為廣闊,并形成自己獨有的觀點,有助于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從小養(yǎng)成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完“乘加乘減”后,教師設計這樣一道題目:“有7 個小朋友去坐碰碰車,大碰碰車可以坐兩人,小碰碰車只能坐一人,如何坐滿又沒有空位?請想一想怎樣安排,并用小圓片擺一擺。”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并說出幾種擺法:如坐一輛大碰碰車和五輛小碰碰車,則1×2+5×1=7 人;坐兩輛大碰碰車和三輛小碰碰車,則2×2+3×1=7 人;坐三輛大碰碰車和一輛小碰碰車,則3×2+1=7 人等,運用乘加乘減的算式解決玩碰碰車的實際問題。接著,教師逐步調整問題,讓學生深入研究:“如果玩一輛大碰碰車要六元,一輛小碰碰車要四元。你的方案要花多少錢?”學生通過計算,分別得出26 元、24 元和22 元,體會解決問題的復雜性和數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師追問:“哪種方案最省錢?”通過對比,找出最省錢的方案,讓學生知道:要解決這類問題,要先坐大的碰碰車,剩下的人再坐小的碰碰車。問題從易到難,層層鋪墊,探究過程充分體現(xiàn)解決問題的開放性、綜合性、生活性。
在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中,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采用多元化設計理念,為學生布置貼近他們生活、有趣又有挑戰(zhàn)性的“非書面”作業(yè),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既兼顧課堂知識的傳授和鞏固,又解決家長為孩子沒有書面筆紙作業(yè)而發(fā)愁的情況。當然,在“雙減”背景下,提倡“非書面”作業(yè),并不意味著不要書面作業(yè),而應該讓書面作業(yè)和“非書面”作業(yè)相得益彰,積極推動數學教學活動高效開展,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真正做到減量不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