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美娟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 圖書館,呼和浩特 010051)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產業(yè)迅猛發(fā)展、信息技術持續(xù)創(chuàng)新、信息網絡廣泛普及,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顯著特征,萬物互聯和移動通信網絡成為大數據滋生的土壤,數據是一種新環(huán)境的代表,是一種將世界數據化的思路。國內外學者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當今時代直接概括和描述為“大數據時代”。[1]大數據時代高校圖書館已進入了管理智能化、工作網絡化、資源數據化、閱讀移動化、用戶自主化、館藏倉儲化、服務泛在化時代。[2]資源環(huán)境和信息資源數據發(fā)生了從實體到在線、從擁有到授權、從館藏到存取、從用戶使用到用戶創(chuàng)造的重要變遷。
高校圖書館是學術性服務機構,服務是根本,館員是提供服務的主體責任人。要想在巨變的信息服務環(huán)境下,能夠繼續(xù)為用戶提供有效的服務,不被邊緣化,高校圖書館必須不斷加強館員核心素養(yǎng)的創(chuàng)新研究。館員的核心素養(yǎng)即館員的信息情報服務水平和能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館員原有的知識素養(yǎng)顯然不再適應現代高校圖書館的發(fā)展態(tài)勢,而是對館員的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
數據素養(yǎng)、科研素養(yǎng)和工具素養(yǎng)是大數據時代高校館員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三大趨向。
數據素養(yǎng)是具備數據意識和數據敏感性,能夠有效且恰當地獲取、分析、處理、利用和展現數據,并對數據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3],是信息素養(yǎng)的延伸與拓展。信息素養(yǎng)的核心是信息檢索能力,數據素養(yǎng)的核心是挖掘數據背后潛藏的價值并做出決策的能力。館員數據素養(yǎng)應該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維度:數據意識、數據的獲取能力、數據分析與可視化解讀能力、數據組織與反思決策的能力以及數據倫理。
1.數據意識
數據意識是指客觀存在的數據在人們頭腦中的能動反映,表現為人們對所關心的事物數據敏銳的感受力、判斷能力和洞察力以及對數據價值的認同。大數據時代,具備大數據服務意識,認識到大數據就是一種寶貴資源,培養(yǎng)對大數據的敏感性,主動去發(fā)現、評估和使用數據,是館員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館員除了對正式出版的文獻資源或規(guī)范的數據庫等結構化數據資源有意識的采集外,也要培養(yǎng)對網頁、搜索引擎、微博和QQ媒介等非結構化數據的敏感性。有意識地發(fā)現與本校的專業(yè)學科相關聯的數據,判斷與評估這些數據背后的關聯性以及對用戶的意義,并及時收集存儲數據,才能為后續(xù)的數據挖掘與再利用奠定基礎。
2.數據獲取能力
數據獲取能力,就是館員從廣泛的信息資源來源渠道中,捕獲各種高校用戶教學科研所需的信息資源的能力。高校圖書館數據資源環(huán)境復雜多樣,具體包括:紙質和數字資源、機構知識庫、開放存取資源、其他免費網絡資源、用戶貢獻的微內容等。數據獲取呈現網絡化、多樣化特點,館員應加強從多種途徑收集多源數據的能力。除了具備熟練地從數據庫、年鑒、各類實驗中獲取數據源外,對于網絡資源,要知道從哪些網站去獲取開源數據,針對某個特定學科或跨學科,提供該領域的網絡免費資源介紹和鏈接,為學科科研與教學提供快捷便利的學術內容服務。
3.數據分析及可視化解讀能力
數據分析處理能力是數據素養(yǎng)最核心、最本質的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是指利用數據分析技術深度揭示交叉、異構數據背后隱含的科學信息的能力,是數據表面看不到的需要深入領悟才能得出結論的能力。數據解讀能力是指用合適的方式,如用語言文字或者圖形和符號把領悟到的數據背后的意義呈現出來的能力。大數據時代要求館員具備很強的數據分析及解讀能力,不僅能夠熟練使用SPSS、Citespace、MATLAB等數據分析處理軟件,發(fā)現隱藏在數據中的實質性問題,而且能利用常見的數據可視化工具制作數據信息圖,準確地解釋折線圖、餅圖和散點圖等;把分析結果和過程通過不同的方式演示或展示;識別并理解在分析過程中產生的模式和趨勢。[4]如圖書館用戶畫像,就是館員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下,借助云計算系統(tǒng)和傳感器將用戶的個人信息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和場館等大數據進行聚合、歸類和分析,從而發(fā)現用戶的行為規(guī)律,并以直觀、易于辨識理解的圖像形式完美地抽象出一個用戶的行為習慣和興趣愛好等信息全貌。為圖書館資源推薦服務提供大量的客觀數據支撐。
4.數據組織和反思決策能力
失去控制和無組織的信息在信息社會里不再構成資源,數據只有經過加工組織才“有用”。數據組織包括數據收集清洗之后的歸類、拆分與重組等,加工整理成為有效資源服務于科學研究的過程。數據反思決策能力是以收集到的事實數據為依據,對數據進行分析解讀,對得出的結論進行再思考并做出業(yè)務流程改進、服務政策調整等決定的能力。在圖書館知識服務場景中,數據組織能力體現在館員對用戶大數據組織構建用戶畫像的過程和基于用戶知識需求深度組織信息資源的過程;反思決策能力體現在館員基于用戶畫像精準推送信息資源的過程當中。具體過程如下:首先館員對用戶大數據進行組織,從中提取用戶特征數據構建用戶畫像;接著館員根據用戶需求來組織相關的信息資源,對從多來源渠道搜索到的分散信息進行篩選和分析,將有用的信息整理歸類后,對這些知識進行更細致地知識解構和全息重組,整合形成新的知識資源,然后進入數據反思決策階段,依據用戶畫像,將用戶感興趣的信息、關注的專題欄目等內容有針對性地向用戶進行推送,使用戶迅速獲取所需的情報,縮短用戶檢索信息的流程和時間,給用戶良好體驗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情報知識服務水平。
5.數據倫理
數據倫理包含法治意識、數據安全、數據道德、知識產權、數據法律、數據規(guī)范等多方面。[5]大數據時代的海量數據雖然來源廣泛、渠道多樣,具有易得、開放和透明的特性,但是館員在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利用過程中,要提高對數據的判斷和評價能力,準確合理地使用數據資源,高度重視數據的安全性、合法性和保護用戶隱私,這是數據開發(fā)利用的重要前提。否則,圖書館乃至館員都要承擔相關的道德譴責和法律問責。
高校學術氛圍濃厚,對學生畢業(yè)和教師教學以及其他專業(yè)技術人員都有科研任務要求,高校圖書館用戶對科研有強烈的專業(yè)指導與信息服務需求。高校館員既是科研服務人員的同時,作為圖書資料專業(yè)技術人員,自身也有科研工作量要求,所以也是科研人員。館員的科研素養(yǎng)是館員在一定科研意識的指導下,運用自身的科研能力,嚴格遵守科研倫理規(guī)范下完成科研課題的過程。也即館員的科研素養(yǎng)包含以下三方面:
1.科研意識
科研意識是館員對自身開展科研和為用戶科研活動提供服務的價值與意義的一個認識,即對自己是否有做科研的必要和能否勝任自己的科研任務和為他人提供科研服務的一個認識??蒲幸庾R決定了館員開展科研活動的基本動機,是一切科研活動的出發(fā)點。圖書館應鼓勵館員積極開展科研活動,讓館員認識到開展科研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到只有提高自身的科研勝任能力,才能在嵌入到他人的科研服務過程中,針對某一研究方向主動、及時、準確地為科研人員提供專業(yè)指導和相關資料,才能為高校的科研服務提供有效支撐。
2.融入科研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館員科研能力培養(yǎng)
科研意識屬于認知范疇,而科研能力是落實到館員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范疇。虛擬研究環(huán)境的引領者英國聯合信息系統(tǒng)委員會(JISC)提出的科研生命周期全過程包括提出科學問題,組織研究團隊,確定研究課題,開展科學探索,到最終產出科技成果五個階段。新時代館員應熟悉科研流程,重視每一個階段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
(1)提出科學問題與確定研究課題階段
由于好的問題決定科研活動的成敗,所以該階段是科研活動最關鍵的階段?!逗喢髯匀晦q證法詞典》認為科研選題就是某一學科領域中尚未認識和解決的問題。選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在整個科研過程中占有戰(zhàn)略地位,提出和形成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乃是科研選題的核心。好的問題的提出要對接國家戰(zhàn)略 ,圍繞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需求,著力攻破關鍵核心問題。圖書館有資源問題、服務問題和創(chuàng)新問題等,館員也要考慮針對這些問題,從尋求解決現實問題和將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兩方面入手進行科研選題,將圖書館運作中的問題納入到館員科研的軌道中去,擺脫陷入僅是一些零散的思考或經驗的總結之中。在此階段館員需要應用文獻統(tǒng)計、內容分析和知識圖譜等工具,對相關文獻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和揭示,通過探究各學科整體的發(fā)展態(tài)勢,即研究主體、資助來源、熱點主題及演進路徑,快速了解相關領域最新最重要的科技動態(tài),掌握同行活動方向,確定最終的科研選題。
(2)開展科學探索階段
在確定研究課題后,就進入了科研探索階段,館員要對課題進行規(guī)劃設計、實驗操作、圖表處理、結果分析,此時需要查閱、梳理和總結相關文獻,需要館員選擇并運用恰當的方法,如利用知網、百度學術、Web of Science、Scopus等各大檢索平臺提供的關鍵詞分析工具、分組分析及排序等功能了解相關學科研究歷史和研究背景,利用Endnote等文獻管理軟件建立自己的知識庫進行文獻反復研讀,應用Spass和Phython等數據統(tǒng)計和可視化軟件分析處理數據,為最終成果產出階段做充足準備。
(3)成果產出階段
在這個階段科研用戶要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申請專利、發(fā)布成果。館員能借助論文撰寫軟件提供的語庫、修改字詞符號錯誤、自動插入參考文獻以及自動排版等功能撰寫論文 ,以提高論文撰寫質量與效率。在論文發(fā)表階段,需要館員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工具,對期刊多個計量指標綜合分析,如總被引量、影響因子、被引半衰期、立即指數等,結合論文自身特點綜合考慮投稿期刊。此外,也可以利用相關技術工具如利用EndNote的匹配功能向作者推薦期刊。
3.科研倫理
大數據時代,獲取文獻信息資源的便捷性為科學研究帶來便利的同時,給學術不端也帶來了可乘之機,科研倫理問題逐漸成為科研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之一??蒲袀惱戆赖抡\信要求和學術規(guī)范等內容。館員通過向用戶開設學術論文規(guī)范寫作的課程以及組織開展學術道德專題座談會等活動,讓用戶認識到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誠信的重要性,培養(yǎng)用戶用規(guī)范的格式撰寫學術論文,如引用文獻要標明出處,按照中英文摘要、關鍵詞、中圖分類號、正文和參考文獻、腳注等論文必備的格式要求撰寫論文。教育用戶遵守道德誠信,嚴禁論文抄襲或復制、數據偽造或篡改、尋找他人代寫、一稿多投以及杜撰參考文獻等學術倫理失范等行為的發(fā)生。
先進的信息技術是大數據時代的主要特征。館員作為知識服務的群體,應著力提升應用先進技術工具開展服務的能力,結合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將軟硬件工具應用到圖書館服務過程中,才能為用戶的教學科研提供有力支撐。館員的工具素養(yǎng)就是館員對所涉及到承載圖書館服務的軟硬件和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工具的關注、掌握和適應能力,以及能夠根據需要有效且恰當地對這些工具做出選擇使用的能力。
1.硬件工具的使用能力,是館員開展基礎服務的保障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館員需要具備硬件工具的使用能力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用戶獲取資源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數字資源成了用戶獲取信息資源的主要方式,不同于以往用戶需要到圖書館借閱紙本資源的文獻獲取方式,現在的用戶更多地選用筆記本、ipad和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來獲取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因此指導用戶如何使用這些設備來獲取圖書館資源成為館員工作的重要組成。另一方面,圖書館的服務方式發(fā)生了變化。隨著圖書館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自助檢索機、自助借還機、座位預約系統(tǒng)、自助打印復印機、智能盤點機等設施在高校圖書館得到了普及使用,出入圖書館、借還書、在書架上找書,預約座位等日常事務性工作均由機器代替人工完成,館員必須對這些承載圖書館服務的智能設備具備熟練使用的能力,才能適應并完成圖書館的基礎性業(yè)務工作。
2.軟件工具的使用能力,是館員嵌入高階服務的助推器
大數據背景下,掌握先進知識工具,推廣基于工具應用的嵌入式學科服務,是數字科研環(huán)境下科研用戶的需求,也是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拓展的需要。軟件工具素養(yǎng)對館員從以下三方面提出了要求:首先,在學科服務中,館員要有借助工具提供服務、解決問題的意識,意識到先進的信息工具的價值,它應用到科研中,可以使科研過程變得更加靈活、可靠和高效。其次,館員要具備工具知識,掌握與工具相關的理論概念 ,具備識別、 獲取、評價和應用工具的能力。館員一要知道有那些科研輔助工具,如對知網研學等文獻管理軟件、TDA、Incites和ESI等情報分析與科研評估工具,Histcite等文獻分析工具 、Dll和LEN等專利檢索與分析工具有一定的了解且知曉什么場景下該用什么工具;二要知道如何搜索、下載、安裝,獲取軟件工具;三要具備對工具的兼容性、實用性、知識產權,免費的還是商業(yè)的等方面評價能力和最終達到會使用工具的能力。最后工具素養(yǎng)要求館員在利用工具的過程中,要遵循一些倫理要求,主要指一些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在軟件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合法下載,規(guī)范使用。
大數據時代對館員適應行業(yè)發(fā)展變化形成困擾,為了提高館員核心素養(yǎng)應對未來挑戰(zhàn),圖書館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館員核心素養(yǎng)建設。
大數據環(huán)境下圖書館的工作重心發(fā)生了變化,圖書館應向數據服務、科研服務和工具服務方向為館員設置崗位,通過優(yōu)化整合崗位設置,促進館員為適應崗位要求,去學習新知識技能以適應新的服務需求和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zhàn)。
圖書館文化是圖書館工作中長期積淀形成的一種圖書館在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和鼓勵什么的內部氛圍,凝聚了圖書館職業(yè)意識、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倫理道德等的一種意識層面上賦予人的感覺,對館員服務能力的提升有引領、激勵、凝聚、約束、輻射等作用。[2]建立圖書館文化浸潤引導作用,潛移默化促進館員在服務認知和能力上的成長。
為館員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讓館員走出圖書館,適當去參加一些圖書館高層次的創(chuàng)新服務交流會,如閱讀推廣獲獎案例交流會,為非圖情專業(yè)的館員提供系統(tǒng)化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學習機會,如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多年來為館員提供去大連理工大學和武漢大學圖書館進行為其一年的培訓學習機會。通過交流學習有助于館員開闊眼界、了解行業(yè)發(fā)展動向、學習新知識,提高知識服務能力 。
這是圖書館內在發(fā)展的要求,也是館員提升自我的需求。館員利用自身掌握的文獻檢索知識,大數據管理、文獻計量學等情報分析知識與技能,為高校用戶開展相關知識講座或者提供更細致的知識服務,在助力教學科研的同時提升館員的職業(yè)自信,增強館員職業(yè)認同感,提升圖書館行業(yè)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