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卓,高 遠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錢直向先生是法國老一代著名僑領,他的剛毅風骨、品格操守、教育風范、仁愛觀念、援鄉(xiāng)義舉、愛國行止為旅法僑界的表率和典范,使人懷念和敬仰。
錢直向先生家鄉(xiāng)在徐水縣(今保定市徐水區(qū)),位于河北省中部,地處太行山東麓,毗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荊軻別太子丹之易水河畔。錢直向一生慷慨俠義、肝膽相照的性格與舍生取義的風骨,皆源于古地燕趙、易水清流的滋潤,這也奠定了其人生基調。
錢直向1912年5月29日出生在徐水縣源頭村,父親錢文齋,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小。母親安氏,家中三姐妹中排行第二。錢先生兄妹四人,他排行老三。關于名字的由來,錢直向在其個人材料《問答錄》①錢直向先生自傳《問答錄》未曾正式出版,但他將原稿第一手資料交于筆者。文中引用部分除特別標注外,均來源于《問答錄》。中《關于我》的章節(jié)這樣寫道:“在上小學的時候,學堂的先生因為我的兄長學名是:慶翔,所以給我起名為:紫翔。但后來別人經常誤寫為子翔,我自己就更名為:直向?!卞X先生改名還有另一個原因,他認為做人首先要真誠、磊落,所謂“真誠相見,金石為開”。
錢直向出身于滿族家庭,自幼家教嚴謹。按他的話說:“小時候學習上取得好成績時,父母是從不給予獎賞的?!庇绕涫悄赣H的影響和教育,“使孩子們懂得要做正直的人、要強的人”。錢先生在本村學堂上小學,學生有三四十人,全是本村子弟。他喜歡文學、書法,作文“也比別人好”,經常得到老師的褒獎。小學畢業(yè)后,便到離家約一里路的鞏固莊讀中學,那里還可以“學習簡單的英文。是英文的啟蒙教育”。根據錢先生記述,他還是一個中學生的時候,就想著要到很遠的上海去讀書。他認為:“一個青年人要有闖世界的雄心,應該‘不知深淺’,應當‘異想天開’,否則是沒有什么出息的。”他是家中的小兒子,父母雖舍不得孩子出遠門,但也通情達理,同意了他的想法。中學畢業(yè)后,錢先生獨自一人離家,坐船去上海,從此開始了長達七十余年的異鄉(xiāng)闖蕩生涯。
在家鄉(xiāng)的這段時間里,鄉(xiāng)人的淳樸、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影響,培養(yǎng)了他讀書上進,做事刻苦,一生正直剛毅的品性,形成履仁蹈義的行事風格,也使他具有了“出門闖世界的雄心”。故園情節(jié)在他的內心定格,無論何時,走到何地,魂牽夢繞的都是家鄉(xiāng)。
在上海讀書①關于錢直向先生在上海就讀的具體學校,在筆者與其交往及錢先生個人回憶資料中均未提及。筆者撰寫此文時專門與錢直向先生長子錢法仁先生溝通,關于學校具體名稱,他稱父親也沒有詳細提到過。期間,錢直向開始關注政治,對社會、對時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經常給《大公報》《益世報》投稿發(fā)文。錢直向最引以為豪的筆名有兩個,一個是“燕趙青年”,“表示了對北方青年的身份而自豪”;一個是“守拙園主”,這個筆名他在青年時期發(fā)表文章時使用。中年階段定居馬賽給自家宅院也取名“守拙園”,老年在報刊發(fā)表文章取名“拙翁”。以個人理解,“守拙”既含有老莊哲學思想拙樸自然的情境,又具備陶淵明怡淡曠遠的追求,不僅是錢直向人生處事所持操守的表征,更將其思想追求和品德操守化作家訓一脈傳承。
錢直向大學畢業(yè)后到上海,在“世界社”找到一份抄寫文書的工作。在這里,他結識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fā)起人之一李石曾。據錢直向記述,當時“世界社”需要抄寫的文件很多,李石曾共有四名秘書,錢先生擔任秘書助理。那時,他“是一名無名小卒,是秘書的秘書……更沒有資格同李石曾接觸”。與李石曾的機緣,是從學習打字開始。當時,“世界社”的文件都是由毛筆抄寫,因為文件多,買進了一臺中文打字機,但很少有人會用。錢直向便利用晚上休息時間練習打字。一次,被很晚回來的李石曾先生聽到,把他叫到辦公室,閑聊起來才曉得兩人竟是同鄉(xiāng)。李石曾家在距徐水不遠的高陽縣。由于錢直向毛筆字寫得又快又好,加上會打字,不久“就由助理升為了秘書”。1936年,錢直向經李石曾舉薦赴法留學,從此與法國結緣。到法國之后,錢先生一邊在巴黎大學讀書,一邊遵照李石曾的委派繼續(xù)開展中法文化交流和籌備創(chuàng)辦巴黎“世界社”分社等工作。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消息傳至歐洲。錢先生抱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毅然報名回國參戰(zhàn)。因他通曉法語,辦事干練,具備留法經歷,了解國際事務,遂以中國駐歐代表團團長李石曾機要秘書的身份又被派回巴黎,協(xié)助李石曾進行諸如爭取歐洲國家援助中國抗戰(zhàn)工作,參與管理里昂中法大學、巴黎華僑協(xié)社,創(chuàng)建日內瓦中國圖書館等事宜。錢先生以特殊的外交身份,身體力行支持法國人民陣線抗敵斗爭。諸如將法國人民陣線部分經費安全轉移至瑞士銀行;法國維希政府(德國法西斯扶植的傀儡政權)高壓統(tǒng)治時期,攜帶盟國反抗德意法西斯軸心國的機密文件,機智巧妙通過道道盤查,使文件完璧歸趙。當德軍下令搜捕法國著名抗德人士時,法國下議院議長將寫給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親筆信托付給來探望的錢先生,請他轉交出去。錢先生設法將信件轉與法國抗德組織和美國駐法機構,使得法美雙方迅速達成協(xié)議,實施營救計劃。德軍占領法國時期,中國留學生被關進集中營。錢先生不顧個人安危,前往德軍司令部交涉,據理力爭,營救出遇險同胞。
如果說青年時期的錢先生滬上寫文投稿,發(fā)表對社會、對時事的看法觀點,表現(xiàn)出他憂民懷世的報國意識,那么,赴法留學后身體力行的社會活動,則彰顯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錢先生無論在抗戰(zhàn)時期義無反顧、回國報效,還是在法國白色恐怖之下舍生忘死之行止,均顯示出其牽念山河桑梓、滿載赤子之心的家國情懷。
1945年,錢直向圓滿完成中國使團工作,繼而棄政從商。當時海外華人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錢直向一開始經營茶葉、絲綢,后專注餐飲生意,他始終堅守“做商務不做商人”的信條。隨著時間的推移,產業(yè)越做越大,很快覆蓋全法。錢直向遵循孔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信仰,經常給予手下人資助,支持他們發(fā)展創(chuàng)業(yè),很多人后來成為法國頗具名聲的華商。錢直向幫助困頓中的同胞排憂解難,與使館溝通解決其生活與生意糾紛等問題。了解錢直向的人說,他幫助過的同胞不下數百,很多人多年后仍不忘記這份恩情。
錢直向事業(yè)發(fā)展最為興旺之際,他卻將所有產業(yè)或低價或免費分散給手下的華人伙計,在巴黎十三區(qū)的舊宅里享受起安靜的晚年生活。筆者問起錢先生此念動因何來?他說:“我信奉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主張,作為一生追隨的準則。我姓錢,但不貪圖錢?!鈭A內方’就是做人的底線,自己的原則不能改變?!雹俑鶕X直向先生的口述整理。他還補充說:“孫中山先生提倡‘耕者有其田,務者有其業(yè)’。我有點力量,愿意以身踐行。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做的產業(yè)也都是為中國人服務的。所以分散給他們,也是為同胞謀一份福利。”談及錢直向先生的德操和品格,他的好友與親家、英國著名僑領單聲先生這樣評價:“錢大哥很了不起,他有自己的追求。他對錢看得很淡很淡,卻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禮儀看得很重很重。年輕時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并投身其中,因為時局和時代的關系,沒有發(fā)揮全部政治才華,但他把自己的理念實行給了身邊的同胞,實行給了家里的孩子們。他的追求與做派言行一致,這一點我非常敬佩他?!闭\然,由于種種原因,錢先生的宏偉抱負沒有得以充分施展,但他一生磊落,信行如一,將人生大追求與現(xiàn)實真作為結合在一起。思想所及,實干施行,是他品格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錢直向另一重要貢獻,即文以載道,執(zhí)筆醒人。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歐洲華人開始陸續(xù)辦報。錢直向遂應邀在各中文報刊撰文,發(fā)表了《沉痛悼念鄧公有感》[1]等。錢直向所寫文章多以倡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儒家思想為主旨,在僑界積極宣傳中華文化。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的傳承與華人社會生存現(xiàn)實緊密相關,這不僅是華人族群巧妙化解與所在國矛盾和危機的依托,更是海外華人長期生存發(fā)展的根基命脈所在。錢直向積極倡導華人團結,強調“越是在異域中艱難生存就越要看中集體意識”。他認為,無論哪個協(xié)會、團體,必須要以維護中國人榮譽為共識。他還撰文解析華裔子弟的身份認同問題,認為:“不論持有法國籍還是出生在法國的華裔,對人說時,不應該自稱‘法國人’,而應該說是‘法國籍’。因為無論法律如何規(guī)定,種族是改變不了的?!边@在當時的華人世界,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錢直向不講究吃穿享受,卻喜讀書旅游,至去世前,往返中法二十余次,將中國之行的所觀所感記錄下來,發(fā)表了《我的故鄉(xiāng)》[2]、《塞外風光動人心》[3]等,為與祖國暌違許久的海外華人華僑打開了一扇領略祖國風貌的窗口。
錢直向在海外華僑史的記載方面功不可沒,他以翔實材料和親身經歷,論述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fā)展過程,記載華僑協(xié)社與中法大學的創(chuàng)立以及孫中山在法國的考察足跡,各行業(yè)旅法華人的創(chuàng)業(yè)僑事,如《我的點滴回憶》[4]、《法國中餐館興旺簡史》[5]、《法國馬賽華僑之變遷》[6]等,方方面面,林林總總,人情百態(tài),無不入筆。他的筆下既涵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儒家思想的敬重與弘揚,又釋放出對中國文化深刻的懷戀情結;既對海外華人普遍缺乏政治關注度進行探源與反思,又言明異域文化背景下海外華人的生存特質與生活規(guī)范;同時分析海外華人隨著時代和身份的變遷,在多重文化與多元種族社會中產生的隔閡與解決方法,解讀如何從被邊緣化的現(xiàn)實窘境中化解危機的文化認同思維。
錢直向的文章特別對比較中國與所在國社會形態(tài)、政治理念、宗教信仰、文化差異、家庭觀念、個人和集體的身份歸屬問題等方面給予關切。他以其個人獨特經歷,在引導特殊境遇下華僑華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方面著力最多。錢先生的筆觸延伸至華人社會的各個角落,所記所述引人思考,雅作德馨,難能可貴。在法國華人有如此經歷又作如此詳盡記述者,唯有錢先生一人。
錢直向以筆為犁,化紙為田。但由于諸多原因,也存某些遺憾。從史學的角度看,錢直向青年至中年時期,先后任職中國駐歐代表團,參與“二戰(zhàn)”期間歐洲國家援助中國抗戰(zhàn)工作,擔任李石曾機要秘書多年,深諳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特別是“二戰(zhàn)”期間,以特殊的外交身份與法國人民陣線以及各國駐法機構和中法高層有過深層接觸。如果能言盡其行寫出發(fā)表,其價值不必言說。只是由于所處時代的特殊性,此方面的記述相對較少,是遺憾之處。
錢直向在報刊執(zhí)筆寫文,為保證講述的真實性和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介紹評說同代人創(chuàng)業(yè)事宜時一般不避諱,均使用真名實姓,這偶爾也會給他帶來麻煩。一次,他寫了一篇介紹某華僑年輕時為人處事的文章,該華僑后輩找來理論,認為將其祖輩寫得不夠崇高。此后,錢直向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就較少寫文了。錢直向二三十年間刊載的文章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體現(xiàn)了當時法國社會獨有風貌。
錢直向對家鄉(xiāng)援助義舉,應是在當地華僑中最早之一。1974年,錢先生闊別四十載后回到家鄉(xiāng),他看到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但跟法國相比還有差距,決定捐資助鄉(xiāng)。他先出資為家鄉(xiāng)源頭村裝配自來水井,家家伸手可得甘泉;又出資鉆深井,灌溉村中旱田,增產增收;還出資修整公路,使村里人出入暢通。他為村里捐助修建校舍,設立獎學金,只要鄉(xiāng)里子女考入大學,不限人數,不論科目,全部費用由他提供至畢業(yè),一時間形成鄉(xiāng)人向學之風。錢先生對家鄉(xiāng)真情回報,可謂寸心不可限,至今仍被家鄉(xiāng)人銘記。
錢直向一生為人低調,樂于助人是其一貫秉承的處世原則。他寫的《告誡家人處世之道》第一條便是:“對人施有好處或幫助,切忌顯示,須忘記,更不可重提?!笨梢娍犊说男拍钤谒闹形恢弥?。只要與錢先生有交往的,直接認識、間接認識的甚至毫不相識者,他都能幫則幫,助人不求回報。過境的同胞有困難,他也都有求必應,提供無私幫助。如果不是多年后當事人或其后人主動提起,他根本不講。有一個現(xiàn)象是,僅在同胞過境方面,他幫助過的人到目的地之后,絕大多數會想盡辦法很快聯(lián)系上他,寄回墊資并寄謝忱。錢先生為同胞的誠信和感恩之舉動容,他始終認為,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陶染使然。由于錢先生助人不需說的觀念,連他的后人也很難了解他到底幫助過多少人,沒有具體數字,也許永遠是個謎。
錢直向育有兩子,長子錢法仁,取“法外施仁”①錢直向先生在其《問答錄》“我的孩子們”中對兩子取名作此自述。之意;次子錢祖武,取“恢復祖宗武功”的寓意。錢先生家教甚嚴,長子錢法仁畢業(yè)于法國排名第一、世界聞名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次子錢祖武就讀于巴黎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學,后考入法國排名前三的巴黎中央理工學院(école Centrale Paris),畢業(yè)后赴美國達拉斯大學攻讀經濟學。
值得一提的是,錢法仁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中法兩國經濟交流中作出巨大貢獻,被稱為“法中經濟文化交流第一人”[7]。他從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畢業(yè)后,受父親囑托回北京外國語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任教。后擔任法國“亞義賽”(AEC)公司總裁,該公司是改革開放后與中國最早進行貿易交往的歐洲跨國企業(yè)之一。錢法仁作為法中委員會副主席、外貿顧問亞洲部副主席、法國榮譽軍團勛章獲得者、法國中國經濟研究首席專家,曾陪同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薩科奇等訪華,并多次受到中國領導人接見。此外,錢法仁當為改革開放后最早與河北省進行經貿合作的法國專家和法國對華企業(yè)界領袖。
家族猶如一根紐帶,牽引著大國與小家,賡續(xù)著血濃于水的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錢家便是優(yōu)秀代表。錢法仁曾表示:“家父熱切希望我們?yōu)樽鎳隽?。而我們也是多受恩于法國的。因此,我通過日日不屑的勞作……盡力促成兩國企業(yè)密切關系,讓雙方合力創(chuàng)新,共同前進?!盵8]正如錢直向先生所述:“我二十二歲到法國,雖在法國生活七十年,但始終如一地熱愛著我的祖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