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婷
聲樂演唱是一種常見的藝術表達形式,而聲樂演唱技巧則是影響聲樂演唱水平的關鍵性因素。聲樂課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普遍開設的一門課程,其以音樂理論為基點,把聲樂實踐知識同聲樂技能巧妙地結合起來,向學生傳授最基本的聲樂知識和聲樂技巧,讓他們熟練掌握最基本的聲樂教學方法,以便其踏上工作崗位后,能夠得心應手地完成幼兒音樂教學任務。幼兒歌唱教學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未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根據幼兒園聲樂教學的實際需求及幼兒的身心特征,對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成為新時代下學前教育專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而言,是否掌握聲樂演唱技巧對聲樂課程學習、演唱質量及個人的藝術成長都會產生直接影響。為此,本文側重圍繞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聲樂演唱技巧的培養(yǎng)問題展開探討。
聲樂演唱技巧是指演唱者在聲樂演唱過程中為了充分詮釋音樂作品和呈現完美的藝術效果而采用的各種聲音處理方式和技藝的總和。這是從概念層面對聲樂演唱技巧予以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演唱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聲樂演唱技巧,如此才能更加生動地呈現出作品蘊含的情感,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將自身的演唱水平予以充分展現,確保演唱獲得完美的效果。聲樂演唱技巧要求演唱者確保語言與聲音的協調,自然而利落地進行歌詞演唱,使受眾能夠通過歌聲理解音樂作品中的內容。此外,聲樂演唱技巧還十分注重音色的變化與處理,要求演唱者充分結合作品內涵、旋律等合理而自然地對音色進行調節(jié)。總之,聲樂演唱技巧涉及技術層面、語言層面、藝術層面。一個優(yōu)秀的聲樂演唱者能夠根據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見解,增強歌曲演唱過程中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為歌唱藝術表演增添色彩。
第一,基本的聲樂演唱及演唱技巧。聲樂課隸屬于基礎課程之范疇,在學前教育專業(yè)中占據重要地位。在聲樂課堂中,教師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教給學生正確的發(fā)聲技巧,提升學生的聲樂水平,為其踏上工作崗位夯實基礎。聲樂課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尊重學生聲樂基礎、先天條件的差異性,在充分分析其各自特點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
第二,扎實的聲樂技能。例如,教師可通過視唱練耳、樂理、鋼琴伴奏、歌曲彈唱等音樂專業(yè)課程來引導學生加深對音準、音色、節(jié)奏、速度等相關音樂要素的認知和理解,使其自覺參與到視聽練耳訓練中,獲得扎實的聲樂技能。視唱練耳是提升學生聲樂技能的重要途徑,與聲樂技能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通過聲樂曲目練習,可以為視唱練耳中的速度、節(jié)奏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聲樂教唱技能。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未來主要從事的是幼兒教育及幼兒培訓等相關工作。對學生而言,聲樂教唱技能是其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是聲樂演唱技巧培養(yǎng)過程中應側重補充的重要內容。學生鍛煉自身演唱能力的過程,也是習得教唱技能的過程,更是演唱技巧及技能的錘煉過程,對其未來從事幼兒教育相關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演唱技巧對提升學生的聲樂演唱水平,促進學生的專業(yè)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演唱技巧的重要作用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演唱技巧可以為學生的聲樂專業(yè)學習和表演奠定扎實基礎。在聲樂演唱中,作品是否可以得到充分的詮釋及藝術層面的創(chuàng)新與學生個體的聲樂基礎及是否充分掌握聲樂技巧有直接的關系。學生只有掌握了扎實的聲樂技巧,才能夠在表演過程中借助適合的音色、氣息及發(fā)聲等呈現和詮釋作品,引起聽眾的共鳴。因此,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聲樂練習中,應注意提升聲樂演唱技巧的掌握能力,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為今后的聲樂演唱奠定扎實的基礎。
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演唱技巧可以輔助學生塑造良好的聲樂藝術形象。學生在聲樂演唱中可通過合理運用聲樂演唱技巧,將自身音色與演唱技巧進行有效的匹配,為觀眾帶來更加精彩的聽覺體驗,借助多樣化的音色等聲樂技巧將音樂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呈現出來,引起聽眾的共鳴。演唱者只有真正利用自身的音色,將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獨特的情感融入演唱過程中,借助聲樂技巧塑造良好的形象,才能真正調動聽眾的情感,真正實現聲樂演唱者與聲樂傾聽者之間的情感共鳴。
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演唱技巧可以輔助學生進行情感表達。情感表達是聲樂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聲樂演唱者需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將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融入演唱中,如此才能真正意義上呈現一場成功的聲樂表演。演唱者如果單純?yōu)榱送怀黾记蓜t會被視為炫技,如果僅僅刻板地表演則會使作品缺乏應有的活力和魅力。因此,演唱者必須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聲樂演唱技巧將自身對作品的情感融入表演中,如此才能更好地詮釋作品的內涵,這也是聲樂演唱的價值體現。
第四,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演唱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聲樂演唱質量。演唱者只有掌握扎實的聲樂基礎和豐富的演唱技巧,才能利用這些技巧進行聲樂表演,減少聲樂演唱失誤,提高自身的聲樂表演質量。演唱者自身的才能、涵養(yǎng)及演唱水平等都會對聲樂演唱的質量產生直接影響,而演唱技巧作為一種必要的輔助對聲樂表演的現場呈現也有關鍵的影響。
深入分析所要演唱的歌曲特點,是保證演唱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演唱者必須了解作品飽含的情感、意義,了解作品的特點風格,在精準定位歌曲的演唱風格、領悟飽含的情感的基礎上演唱,用情感打動觀眾,從而得到觀眾的認可。教師應幫助學生梳理不同風格歌曲的演唱特點,帶領學生反復練習;要在演唱中納入多元化的演唱技巧,對不同的技巧進行分析、對比。例如,教師可挖掘美聲與通俗唱法兩者間的共性特征,在聲樂演唱中集中兩種唱法之優(yōu)勢,渲染歌曲之內涵,使情感更加濃烈。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兩種唱法融入同一首歌中,通過巧妙銜接、表演風格的切換來展現作品的情感,凸顯作品中的人物特征。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要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強化專題訓練,經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訓練,使學生對發(fā)聲技巧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提升演唱能力。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歌曲風格,教師應在教學前組織學生對歌曲創(chuàng)作情況展開研究,研究的內容包括作曲者、作詞者的具體情況、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讓學生在深入了解歌曲創(chuàng)作特點的基礎上,更好地渲染與表達情感,提升演唱水平。
聲樂演唱建立在個體認知能力與感知能力的基礎上,演唱者首先要精準定位樂曲的聲音風格,在此基礎上,精準把握歌唱時的節(jié)奏和情感,提升樂曲的感染力。在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學中,教師可以分別安排飽含不同情感的作品,借此來培養(yǎng)學生感知情感、分析情感、領會情感、呈現情感及情感共鳴等能力。
第一,練習前深入研究歌曲的音樂特點與飽含的情感,也就是要參考作品的音樂特點、情感特點,來精準定位自己的彈唱情感與音色,并以此為基點選擇合適的彈唱技巧,選擇與之相配的伴奏音型,使歌唱與彈奏格調實現高度統(tǒng)一,使彈唱兩者間能夠實現無縫銜接。如果歌曲格調定位不準確,演唱與伴奏必然會脫節(jié),和聲效果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第二,提升學生的情感滲透能力。聲樂藝術的本質就是要通過歌聲傳達出不一樣的情感。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要通過聲樂演唱訓練,與作者實現情感共鳴,掌握作者的所思所想;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借助聲樂技巧與扎實的基本功處理好作品中的每個細微之處,融入自己真實的情感;要通過個性化演唱提升歌曲的感染力,與觀眾實現心靈的溝通,達成情感的共鳴。
第三,提升學生利用聲樂技巧詮釋情感的能力。要想在歌曲中融入情感,演唱者需要站在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去體驗情感,通過想象來醞釀情感,讓自己的情感始終貫穿于歌曲的始終。每首歌曲都有一個核心,有的是詮釋思念之情,有的是詮釋欣賞之情,有的是詮釋喜愛之情,無論哪種情感,都需要演唱者準確把握,投入歌曲創(chuàng)設的氛圍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演唱能力。比如,演唱《媽媽的吻》這首歌時,演唱者必須通過想象,把自己和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融入演唱的過程中,使情感的渲染達到高潮,與聽眾實現情感的共鳴。
總之,聲樂演唱中歌者必須飽含深情,只有融入情感的歌曲才能打動聽眾,沒有情感的歌曲就等于失去了靈魂,不但無法打動聽眾,還會引起聽眾厭煩。
在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演唱技巧同彈奏技巧緊密結合起來,提升兩者的契合度,達成高度的統(tǒng)一。學生邊彈邊唱,必然會手忙腳亂,彈不好,也唱不好,顧此失彼。要想攻克難關,學生就必須協調好兩者間的關系,從整體性原則出發(fā),凸顯“唱”的重要地位。“彈”屬于次要地位,彈奏是陪襯,發(fā)揮烘托功能,必須配合歌曲的演唱。好的彈奏有助于歌者的真情流露,能提升歌者歌唱水平,使歌聲更加悅耳動聽。因此,彈奏要平實無華,不能過于張揚,不能喧賓奪主,不能搶了歌唱的風采。歌唱時,歌者必須充分發(fā)揮聲樂技巧,使歌聲更加優(yōu)美,從而更好地提升演唱水平。要讓學生處理好彈唱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師要帶領學生反復練習,深入挖掘歌曲的內涵。
在兒歌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重視鋼琴伴奏教學,另一方面要重視聲樂演唱技能的教學。教師要從了解人體器官功能層面入手,和學生一起研究人體器官的奧秘,一起練習借助胸腔、腹腔呼吸的方法,反復練習吸氣、吐氣,讓聲音能夠變得更加圓潤悠長。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譜子里的諸多標識,還要規(guī)范學生的姿態(tài),使其更加端莊挺拔;要逐一規(guī)范學生的演唱行為,哪怕細微之處也不能放過;要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提升即興創(chuàng)編水平。兒歌彈唱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編,對優(yōu)秀作品要給予表揚,并進行實例分析,讓學生掌握創(chuàng)編方法,提升創(chuàng)編能力,能夠做到自編、自彈、自唱,為將來的音樂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音樂調度能力和聲音控制能力的培養(yǎng)。第一,有效控制演唱力度。演唱力度是一種典型的演唱技巧,對演唱水平能夠產生極大的影響。在演唱過程中,學生做到有效控制力度難度極大,這種控制需要貫穿演唱的始終。第二,提升學生的聲音控制能力。聲音控制力度主要是對聲音的強弱進行控制。強弱更替時要做到銜接自然,借助聲音的強弱來渲染情感。演唱時情感強弱的表達與聲音的高低不是完全對等的,在演唱時,學生要合理調控聲音,把聲音和情感進行有效結合,進而使作品的旋律更加優(yōu)美、節(jié)奏更加明快,達到最佳的演唱效果。比如,學生可以根據演唱需要調整音量大小、聲音粗細,使聲音表現形式更加豐富,使表達的情感更加飽滿。
總之,聲樂演唱技巧對一部音樂作品的藝術呈現及演唱質量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yè)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本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及幼兒教育實踐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能力的要求,真正理解聲樂演唱技巧對聲樂演唱的重要意義,并將聲樂演唱技巧的培養(yǎng)和訓練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演唱技巧,注重引導學生進行作品分析,準確把握作品情感,注重將演唱與彈奏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即興創(chuàng)編能力的培養(yǎng)及音樂調度和聲音控制能力的提升等,從而培養(yǎng)和提升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演唱技巧運用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