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婷婷 張蒙
摘 ? 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編碼階段的不同注意操作是否影響知覺啟動效應。在實驗一中,對 60 名大學生進行不同注意操作水平下的知覺辨認研究,發(fā)現(xiàn)三種不同注意操作水平下被試的反應時有顯著差異;在實驗二中,對 40 名大學生進行不同注意對象數(shù)目下的知覺辨認研究,發(fā)現(xiàn)兩種不同注意對象數(shù)目下的反應時有顯著差異。結(jié)果表明,在編碼階段對分心物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會降低測試階段的啟動效應;與分心物和目 標刺激在同一個注意對象上相比,當分心物與目標刺激在不同注意對象上時,會進一步降低測試階段的啟動 效應。
關(guān)鍵詞|注意操作;編碼階段;知覺啟動效應;內(nèi)隱記憶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啟動效應是指先前呈現(xiàn)的刺激對后來執(zhí)行相同或類似刺激加工的促進和易化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反應速 度加快、正確率提高等[1]。早期研究認為,知覺啟動中提取的線索具有知覺特異性效應,與啟動項目 在知覺特性上有關(guān),但與加工水平無關(guān)[2,3]。早期對于注意狀態(tài)與內(nèi)隱記憶關(guān)系的研究是建立在注意 能量有限理論的基礎上,研究者普遍認為外顯記憶編碼過程依賴于注意資源,而內(nèi)隱記憶信息編碼過 程不需要注意資源。有研究報告分配注意對知覺啟動沒有影響[4-6];也有研究報告分配注意會導致啟 動效應減小[7-10]。
編碼階段的注意狀態(tài)與知覺啟動之間的關(guān)系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關(guān)注。穆里根(Mulligan)通過對前人研究以及自己一系列研究進行綜合分析[7],提出了解釋導致目前關(guān)于分配注意是否影響知覺啟動 研究的矛盾結(jié)果的主要影響因素:(1)刺激項識別。那些報告分配注意對知覺啟動有影響的研究普遍采用選擇性注意任務,被試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習項目的識別十分困難;而那些報告沒有影響的研究一般采用雙操作任務,這類任務中被試需要對目標刺激進行識別。(2)注意操作方式,即選擇性注意操作 與分配性注意操作的不同。選擇性注意操作要求被試注意多個刺激中的一個刺激(或刺激的一個維度); 分配性注意操作要求被試只注意目標刺激(或維度),或者同時注意目標刺激和干擾刺激。而研究中采用選擇性注意操作的研究普遍報告影響啟動效應[11],采用分配性注意操作的研究則沒有報告該影響[12]。
(3)目標刺激的呈現(xiàn)方式。當目標刺激逐個呈現(xiàn)時,這時目標刺激與干擾刺激的啟動量相當,并不影響之后的啟動效應;當目標刺激與干擾刺激成對呈現(xiàn)時,干擾刺激的啟動量少于目標刺激,會影響到之后的啟動效應,但差異并不顯著。在此基礎上,穆里根等人提出了選擇干擾項反應假說,該假說認為: 當分心物與目標物同時呈現(xiàn)時,若選擇分心物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會對目標物的編碼產(chǎn)生干擾,會導致知覺啟動的降低;當不需要對分心物做出頻繁反應時,知覺啟動則不會受到影響。
本研究基于選擇干擾項反應假說,進行兩方面的探討:首先,探討注意是在何種操作下對知覺啟動產(chǎn)生影響,對分心物的識別與頻繁反應是否是導致知覺啟動效應降低的真正原因;其次,探索注意對象的數(shù)目對知覺啟動的影響。
2 實驗
實驗一:編碼階段的不同注意操作對知覺啟動效應的影響
實驗設計
本實驗目的是考察分心物的不同干擾程度是否對知覺啟動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本實驗自變量為被試在編碼階段的注意操作,分為三個水平:(1)對詞語的顏色進行識別與頻 繁反應;(2)對詞語的意義與顏色同時進行識別與反應;(3)對詞語的意義進行識別與頻繁反應。因變量為詞語再認的反應時。
本實驗假設是當分心物與目標物同時呈現(xiàn)時,若選擇詞語的顏色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會導致知覺啟動效應較大程度地降低;若選擇詞語的意義與顏色同時進行識別與反應,會導致知覺啟動效應較小程度地降低;若選擇詞語的意義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知覺啟動效應則不會受到影響。
被試取樣
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湖北大學本科生 60 人,年齡分布在 20 ~ 22 歲之間,身體健康,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并排除了色盲或色弱者。將被試隨機分為條件均等的三組,每組 20 人,分別執(zhí)行選擇詞語的顏色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選擇詞語的意義與顏色同時進行識別與反應、選擇詞語的意義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這三種操作。
實驗材料
共有 44 個雙字詞,均為抽象詞,這些詞語皆選自漢語情感詞系統(tǒng)(chinese affective words system, CAWS)[13]。(1)詞語各項屬性分別為:喚醒度 3.48 ~ 5.77、愉悅度 4.00 ~ 6.00、熟悉度 4.45 ~ 6.00;
(2)各個詞之間沒有明顯的語義或其它聯(lián)系;(3)漢字沒有重復;(4)詞頻和筆畫數(shù)中等;(5)排除有明顯情感色彩的詞。其中 4 個是練習詞,其余 40 個詞分為兩組,分別作為目標詞和新詞的材料。
元素一:與學習時的詞搭配的顏色有紅色、黃色、藍色和綠色;元素二:學習時的詞的意義分為名詞和動詞。
實驗程序
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即注意編碼階段、分心階段及詞再認階段。為了避免被試由于重復測驗而導致的練習誤差和習慣誤差,每組被試只接受一種注意操作下的實驗。故將 60 名被試分為三組:一組對詞語的顏色進行識別與頻繁反應,一組對詞語的意義與顏色同時進行識別與反應,還有一組對詞語的意義進行識別與頻繁反應,大體實驗流程如下。
(1)注意編碼階段
被試前方屏幕上出現(xiàn)一系列帶顏色詞語,每次屏幕上只出現(xiàn)一個詞,這個詞包含兩個維度,即詞的意義和顏色。被試根據(jù)分組分別對詞語的顏色、顏色和詞性、詞性進行口頭報告,每個詞隨機呈現(xiàn)1.5 ~ 2 秒, 之后以“+”代替,0.5 秒后自動呈現(xiàn)下一個詞,一共呈現(xiàn) 20 個顏色詞。
(2)分心階段
編碼任務之后進行簡單的算術(shù)運算,如“12*3=”等,時間持續(xù)兩分鐘。
(3)詞再認階段
該階段的詞除了原有的目標詞,即舊詞,還有新增添的新詞,共 40 個詞。詞語在此時是以黑色的形式出現(xiàn)在屏幕上。在詞再認階段,要求被試又快又準確地判斷出該詞語在之前是否看到過,若看到過, 請按“F”,若未看過,請按“J”。被試按鍵之后詞語消失,以“+”字代替,0.5 秒鐘后自動呈現(xiàn)下一個詞語。
采用 E-prime 2.0 編制整個實驗程序,并記錄詞語再認階段的反應時;采用 SPSS 19.0 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比較兩種不同注意操作條件下的反應時的差異性。
實驗一的結(jié)果與分析
不同注意操作下的反應時和正確率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如表1 所示。
將三種注意操作方式下的反應時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同注意操作方式下的反應時有顯著差異,F(xiàn)(2,55)=5.142,p=0.009,η 2=0.158。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結(jié)果如表2 所示。
(1) 顏色與詞性條件下的反應時差異顯著(p=0.006),若選擇詞語的顏色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反應時顯著高于對詞語的意義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的反應時,知覺啟動效應降低。
(2) 顏色詞性與詞性條件下的反應時差異顯著(p=0.009),若選擇詞語的意義與顏色做出均等的反應時,反應時顯著高于對詞語的意義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時的反應時,知覺啟動效應降低。
(3) 顏色與顏色詞性條件下的反應時無顯著差異(p=0.910),即對顏色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干擾程度強)與對詞語的意義與顏色做出均等的反應(干擾程度稍弱),對知覺啟動效應的影響并沒有顯著性差異。若選擇詞語的意義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知覺啟動效應則不受影響。
實驗一的結(jié)果驗證了選擇干擾項反應假說:當分心物與目標物同時呈現(xiàn)時,若選擇分心物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水平一、水平二),會對目標物的編碼產(chǎn)生干擾,導致知覺啟動效應的降低;但當不需要對分心物做出頻繁反應時(水平三),知覺啟動效應則不會受到顯著影響。本實驗還在前人實驗[14]基礎上明確了編碼階段的具體操作,將編碼階段的干擾條件進行明確劃分[6]。
實驗二:編碼階段的注意對象數(shù)目對知覺啟動效應的影響
實驗設計
本實驗目的是考察注意對象數(shù)量對知覺啟動效應的影響。
本實驗自變量為被試在編碼階段的注意對象數(shù)目,分為二個水平:(1)詞語與顏色集中在一個注意對象上;(2)詞語與顏色分布在兩個注意對象上。因變量為詞語再認的反應時。
本實驗假設為:當分心物與目標物同時呈現(xiàn)時,若選擇詞語的顏色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會導致知覺啟動效應的降低;若選擇詞語旁邊的色塊進行識別與頻繁反應,則較選擇詞語的顏色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時,啟動效應更低。
被試
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湖北大學本科生 40 人,年齡分布在 20 ~ 22 歲之間,身體健康,被試視力
或矯正視力正常。并排除了色盲或色弱者。將被試隨機分為條件均等的兩組,每組 20 人,分別執(zhí)行選擇詞語的顏色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選擇詞語旁邊的色塊進行識別與頻繁反應兩種操作。
實驗材料
共有 44 個雙字詞,均為抽象詞,這些詞語皆選自漢語情感詞系統(tǒng)(chinese affective words system, CAWS)[13]。(1)詞語各項屬性分別為:喚醒度 3.48 ~ 5.77、愉悅度 4.00 ~ 6.00、熟悉度 4.45 ~ 6.00;
(2)各個詞之間沒有明顯的語義或其它聯(lián)系;(3)漢字沒有重復;(4)詞頻和筆畫數(shù)中等;(5)排除有明顯情感色彩的詞。其中 4 個是練習詞,其余 40 個詞分為兩組,分別作為目標詞和新詞的材料。與學習時的詞搭配的顏色有紅色、黃色、綠色和藍色。
實驗程序
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即注意編碼階段、分心階段及詞再認階段。為了避免被試由于重復測驗而導致的練習誤差和習慣誤差,每組被試只接受一種注意操作下的實驗。故將 40 名被試分為兩組:一組對詞語的顏色進行識別與頻繁反應,一組對詞語旁邊的色塊進行識別與頻繁反應,具體實驗流程如下。
(1)注意編碼階段
操作一:被試前方的屏幕上出現(xiàn)一系列的帶顏色詞語,每次屏幕上只出現(xiàn)一個詞,這個詞包含兩個維度,即詞的意義和顏色。對屏幕上的詞的顏色進行口頭報告,共 20 個詞,每個詞均隨機呈現(xiàn) 1.5 秒之后消失,以“+”代替,0.5 秒后自動呈現(xiàn)下一個詞。
操作二:被試前方的屏幕上出現(xiàn)一系列的詞語和顏色色塊的配對,每次屏幕上只出現(xiàn)一個詞和一個色塊。對屏幕上的色塊的顏色進行口頭報告,共 20 個詞和色塊的配對,每個詞和色塊均隨機呈現(xiàn) 1.5 秒之后消失,以“+”代替,0.5 秒后自動呈現(xiàn)下一個詞和色塊的配對。
(2)分心階段
編碼任務之后進行簡單的算術(shù)運算,如“12*3=”等,時間持續(xù)兩分鐘。
(3)詞再認階段
該階段的詞除了原有的目標詞,即舊詞,還有新增添的新詞,共 40 個詞。詞語在此時是以黑色的形式出現(xiàn)在屏幕上。在詞再認階段,要求被試又快又準確地判斷出該詞語在之前是否看到過,若看到過, 請按“F”,若未看過,請按“J”。被試按鍵之后詞語消失,以“+”字代替,0.5 秒鐘后自動呈現(xiàn)下一個詞語。
采用 E-prime 2.0 編制整個實驗程序,并記錄詞語再認階段的反應時;采用 SPSS 19.0 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比較兩種不同注意對象數(shù)目之間的反應時的差異性。
實驗二的結(jié)果與分析
兩種不同注意對象數(shù)目下的反應時和正確率的描述統(tǒng)計結(jié)果如表2 所示。
將兩種不同注意對象數(shù)目下的反應時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結(jié)果顯示在注意對象為一個和兩個條件下的反應時差異顯著,t=2.075,p=0.045,Cohend=0.665,對詞語的顏色進行識別與頻繁反應的反應時顯著小于對詞語旁邊的色塊進行識別與頻繁反應的反應時。本實驗結(jié)果與前人研究一致,發(fā)現(xiàn)注意目標對象的個數(shù)對知覺啟動效應有顯著影響,符合認知資源有限理論[15]。
3 綜合討論
本研究主要考察編碼階段的不同注意操作和注意對象的數(shù)量對知覺啟動效應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編碼階段對分心物進行識別并頻繁反應(不論干擾程度如何)會對目標物的編碼產(chǎn)生干擾,導致測試階段的啟動效應的降低,而且注意對象的數(shù)量會影響測試階段的啟動效應。
當有分心刺激進行干擾時,被試的注意會難以集中到目標刺激上,這就會導致測試階段啟動效應的降 低,這一結(jié)果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16-19]。根據(jù) Transfer-Appropriate-Processing 理論[16],當啟動效應是基于對學習刺激的意義提取時(概念驅(qū)動),編碼階段的語義編碼(比如,報告詞性)將會增強測試階段的 啟動效應,編碼階段的知覺特性編碼(比如,報告顏色)則不會影響測試階段的啟動效應,而且編碼階段 的分配性注意 / 選擇性注意會顯著降低概念驅(qū)動的啟動效應,而對知覺驅(qū)動的啟動效應沒有影響[20]。在實驗一中,被試在編碼階段頻繁對詞語的意義進行反應,則會增強在測試階段的啟動效應,而當被試在編 碼階段頻繁對詞語的顏色進行反應,則與頻繁對詞語詞性進行反應相比,在測試階段的啟動效應會降低。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與分心物和目標刺激在同一個注意對象相比,當分心物與目標刺激在不同的注意對象上時,個體在測試階段的啟動效應會進一步降低。在注意分配的條件下,被試對詞語的意義編碼遭到了一定的破壞,表現(xiàn)為再認時反應時的升高,啟動效應的降低,而當注意被分散到兩個注意對象上時, 則在注意分配的基礎上導致了啟動效應的進一步的降低。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當刺激與目標一起呈現(xiàn)時會比與分心物一起呈現(xiàn)時更容易被記住,這種效應被稱為注意助長效應(Attentional Boost Effect)[21-23]。在語言材料的內(nèi)隱記憶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種助長效應[9,24,25],研究要求被試學習一系列詞語,每個詞語 上面有一個有顏色的圓圈,在分配性注意條件下,被試在記住詞語的同時要監(jiān)控圓圈的顏色,當是低頻出現(xiàn)的紅色時(目標)按空格鍵,當是高頻出現(xiàn)的綠色時(分心物)不反應;在完全注意條件下,被試在記住詞語的同時要忽略圓圈。結(jié)果僅在分配注意條件下發(fā)現(xiàn)注意助長效應,與分心圓圈相比,伴隨目標圓圈出現(xiàn)的詞語產(chǎn)生的知覺啟動效應更大[9,25];而且分配注意條件下對伴隨目標圓圈出現(xiàn)的詞語的 啟動效應要大于完全注意條件下的啟動效應[9]。
本研究證實了分散注意會降低測試階段的知覺啟動,但本研究沒有探討注意操作與注意對象之間的交互作用, 可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分析注意操作與注意對象之間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進一步深入探討注意對知覺啟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楊治良.記憶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Fay S,Isingrini M,Clarys D.Effects of depth-of-processing and ageing on word-stem and word-fragment implicit memory tasks:Test of the lexical-processing hypothesis[J].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2005(17).
[3]Newell B R,Andrews S.Levels of Processing Effects 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asks:Using Question Position to Investigate the Lexical-Processing Hypothesis[J].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4(51).
[4]Light L L,Kennison R,Prull M W,et al.One-trial associative priming of nonwords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
[J].Psychology and Aging,1996(11).
[5]Prull M W,Lawless C,Marshall H M,et al.Effects of Divided Attention at Retrieval on Conceptual Implicit Memory[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6(7).
[6]葉曉紅.內(nèi)隱與外顯記憶在編碼階段的腦機制分離[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7]Mulligan N W.Attention and 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effects of selective versus divided attention and number of visual objects[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2(66).
[8]Spataro P,Mulligan N W,Bechi Gabrielli G,et al.Divided attention enhances explicit but not implicit conceptual memory:an item-specific account of the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J].Memory,2017(25).
[9]Spataro P,Mulligan N W,Rossi-Arnaud C.Divided attention can enhance memory encoding:the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 in implicit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2013(39).
[10]楊炯炯,翁旭初,管林初,等.不同注意條件下的知覺啟動及其機制[J].心理科學,2004(27).
[11]Mulligan N W.The role of attention during encoding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 Cognition,1998(24).
[12]Mulligan N W,Hornstein S L.Attention and perceptual priming in the 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 task[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2000(26).
[13]王一牛,周立明,羅躍嘉.漢語情感詞系統(tǒng)的初步編制及評定[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8(22).
[14]Keane M M,Cruz M E,Verfaellie M.Attention and implicit memory:priming-induced benefits and costs have distinct attentional requirements[J].Memory & Cognition,2015(15).
[15]Schmeichel B J.Attention control,memory updating,and emotion regulation temporarily reduce the capacity for executive contro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7(136).
[16]Franks J J,Bilbrey C W,Lien K G,et al.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TAP)[J].Memory & cognition,2000(28).
[17]Newell B R,Cavenett T,Andrews S.On the immunity of 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 to manipulations of attention[J].Memory & Cognition,2008(36).
[18]Roediger H l,Weldon M S,Stadler M L,et al.Direct comparison of two implicit memory tests:word fragment
and word stem comple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1992(18).
[19]Spataro P,Saraulli D,Mulligan N W,et al.Not all identification tasks are born equal:testing the involvement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 and lexical decision[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7(5).
[20]Mulligan N W,Hartman M.Divided attention and indirect memory tests[J].Memory & Cognition, 1996(24).
[21]Swallow K M,Jiang Y V.The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Transient increases in attention to one task enhance performance in a second task[J].Cognition,2010(115).
[22]Swallow K M,Jiang Y V.Attentional Load and Attentional Boost:A Review of Data and Theory[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3(4).
[23]Swallow K M,Makovski T,Jiang Y V.Selection of events in time enhances activity throughout early visual cortex[J].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2012(108).
[24]Mulligan N W,Smith S A,Spataro P.The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 and context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2016(42).
[25]Mulligan N W,Spataro P,Picklesimer M.The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 with verbal material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2014(40).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ttentional Operations at Encoding Stage on Perceptual Priming
Ouyang Tingting Zhang Meng
School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 Han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different attentional operations at encoding stage affect perceptual priming. In experiment 1, 60 college students were studied on perceptual recognition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attentional manipulation,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under three levels of attentional manipulation. In experiment 2, 40 college students were studied on perceptual recognition under different numbers of attention objects,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under two different numbers of attention obj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iming effect was reduced when distractors were identified and responded frequently in the coding stage. When the distractor and the target stimulus were on the same attentional object, the priming effect was further reduced when the distractor and the target stimulus were on different attentional object.
Key words: Attentional operations; Encoding stage; Perceptual priming; Implicit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