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帥
吉林公正司法鑒定中心 吉林省長春市 130000
公安部發(f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令第146號),第一百一十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后,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責任,駕駛或者遺棄車輛逃離道路交通事故現(xiàn)場以及潛逃藏匿的行為。
有關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的定義,公安部發(f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GA/T 1087-2013)和司法部發(f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通用規(guī)范》(SF/T 0072-2020)均對其進行了定義。
公安部發(f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GA/T 1087-2013)對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的定義:對道路交通事故現(xiàn)場、車輛、人體及相關物體上的痕跡特征進行勘驗、檢查、比對、分析,判斷其相互關系,并作出鑒定意見[1]。
司法部發(f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通用規(guī)范》(SF/T 0072-2020)對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的定義:是運用痕跡物證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結合車輛工程、交通工程、痕跡物證、法醫(yī)損傷學和事故重建等技術,并通過痕跡檢驗、功能檢查、書證審查、理論計算和綜合分析,對道路交通事故的狀態(tài)、過程和成因等案件事實認定所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2]。
相關證據(jù)均可以相互印證,能確定道路交通事故涉事故方相互邏輯關系的原則, 即涉嫌事故車輛與其它客體物(人體、車輛、路面或其它固定物等) 發(fā)生碰撞構成事故[3]。
3.1.1 基本案情
2019年1月21日,在XX縣XX鎮(zhèn)XX村,一駕馬車與相對方向行駛的車輛發(fā)生碰撞,事故發(fā)生后肇事車輛駛離現(xiàn)場,馬車被家屬帶離現(xiàn)場,事故造成馬車損壞及馬車趕車人受傷,后經交警排查,案發(fā)時間段一輛重型自卸貨車經過事故現(xiàn)場。
3.1.2 涉嫌車輛痕跡檢驗
涉嫌車輛系一輛重型自卸貨車,車身顏色為紅色,經檢驗,涉嫌車輛第三軸左側車輪最高處距地面約107cm、輪胎胎側見橫向條狀刮擦痕跡、痕跡長度約為27cm,并伴有黑色橡膠剝落情況、輪輞與輪胎接縫處嵌入一塊布料碎塊(見圖1、圖2)。
圖1
圖2
3.1.3 馬車痕跡檢驗
經檢驗,馬車左側趕車人乘坐位置處支架距地高約55cm-62cm范圍內向上彎折變形,支架變形處見刮擦痕跡,痕跡長度約為24cm,并附著有黑色橡膠物質(見圖3、圖4)。
圖3
圖4
3.1.4 馬車趕車人褲子痕跡檢驗
經檢驗,趕車人褲子前部左側褲袋處見一豁口、布料缺失(見圖5、圖6)。
圖5
圖6
3.1.5 趕車人褲子與涉嫌車輛第三軸左側車輪嵌入布料碎塊比對
將趕車人褲子布料內部、外部紋理與涉嫌車輛第三軸左側車輪嵌入布料內部、外部紋理進行比對,經比對檢驗,兩者內、外紋理特征一致,顏色相同(見圖7、圖8)。
圖7
圖8
3.1.6 涉嫌車輛痕跡與馬車痕跡比對
涉嫌車輛第三軸左側車輪最高處距地面約107cm、輪胎胎側見橫向條狀刮擦痕跡、痕跡長度約為27cm,并伴有黑色橡膠剝落情況,馬車左側趕車人乘坐位置處支架距地高約55cm-62cm范圍內向上彎折變形,支架變形處見刮擦痕跡,痕跡長度約為24cm,并附著有黑色橡膠物質,將兩車上述痕跡進行比對分析,兩車從痕跡范圍、物質交換、形成機理上相吻合,符合互為承痕客體和造痕客體的關系,認定涉嫌車輛第三軸左側車輪與馬車左側趕車人乘坐位置處碰撞的可能。
3.1.7 結論
本案通過對涉嫌車輛痕跡與馬車、趕車人褲子痕跡的比對檢驗,從痕跡之間的形態(tài)特點、物質交換入手,確定了涉嫌車輛第三軸左側車輪與馬車、趕車人發(fā)生碰撞的事實,涉嫌車輛為本案逃逸車輛。
由于事故發(fā)生后,涉嫌車輛逃逸,馬車被家屬帶離現(xiàn)場,造成事故現(xiàn)場痕跡無法勘驗的后果,但對本案而言通過對涉嫌車輛、馬車、趕車人褲子痕跡的檢驗,同樣準確的鎖定了逃逸車輛,通過這起逃逸事故也能認識到,認真細致的痕跡比對檢驗,科學專業(yè)的分析,是解決這類事故的突破口。
3.2.1 基本案情
2022年1月16日,在XX市XX區(qū)濱河路潤龍公館南側100米處,一行人被撞后倒地昏迷,肇事車輛駛離現(xiàn)場,后經交警現(xiàn)場勘查和對附近居民的走訪問詢,肇事車輛應為一輛二輪摩托車。
3.2.2 事故現(xiàn)場痕跡情況
根據(jù)交警提供的現(xiàn)場照片,現(xiàn)場地面散落有若干車輛零件碎片(見圖9、圖10)。
圖9
圖10
3.2.3 涉嫌車輛痕跡檢驗
涉嫌車輛系一輛二輪摩托車,車身顏色為黑色,經檢驗,涉嫌車輛前部受損,造成部分零件損壞缺失(見圖11、圖12)。
圖11
圖12
3.2.4 涉嫌車輛與事故現(xiàn)場散落的車輛零件碎片比對
對事故現(xiàn)場散落的零件碎片顏色和涉嫌車輛車身零件損壞部位的顏色進行比對,兩者之間外觀顏色一致,斷緣(面)顏色一致;對事故現(xiàn)場散落的零件碎片和涉嫌車輛車身零件損壞部位進行比對,將事故現(xiàn)場散落的零件碎片與涉嫌車輛車身零件損壞部位進行拼接,事故現(xiàn)場散落的零件碎片與涉嫌車輛車身零件損壞部位斷緣(面)的種類特征相同,細節(jié)特征具有特定性(見圖13至圖16)。分析認定:事故現(xiàn)場散落的零件碎片與涉嫌車輛是同一整體分離。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3.2.5 結論
本案通過對事故現(xiàn)場散落的零件碎片與涉嫌車輛損壞痕跡的比對檢驗,從現(xiàn)場散落的零件碎片與涉嫌車輛損壞部位的顏色、斷緣(面)的種類特征、細節(jié)特征入手,確定了事故現(xiàn)場遺留的零件碎片與涉嫌車輛是同一整體分離,涉嫌車輛為本案逃逸車輛。
對于此種類型的逃逸案件,事故現(xiàn)場車輛散落物的檢驗尤為重要,對確定涉嫌車輛的車輛類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事故現(xiàn)場仔細認真的勘查、重要線索的記錄(如地面痕跡、人體痕跡、現(xiàn)場監(jiān)控錄像、周邊居民的走訪問詢等),對日后案件順利、快速的偵破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3.3.1 基本案情
2019年11月15日,在XX縣XX鄉(xiāng)糧庫路口,肇事車輛在左側超越前方無號牌三輪電動車后、并向右轉彎時涉嫌與無號牌三輪電動車碰撞后駛離現(xiàn)場,事后肇事車輛駕駛人稱未與無號牌三輪電動車發(fā)生接觸碰撞。
3.3.2 涉嫌車輛痕跡檢驗
涉嫌車輛系一輛小型轎車,車身顏色為銀灰色,經檢驗,涉嫌車輛后保險杠右側距地高約62.5cm處見擦碰痕跡并伴有漆面減層(見圖17)、距地高約52cm-55.5cm范圍內見一斜向擦碰痕跡并伴有漆面減層(見圖18)。
圖17
圖18
3.3.3 無號牌三輪電動車痕跡檢驗
經檢驗,無號牌三輪電動車前護杠左側距地高約67cm處見擦碰痕跡、附著銀灰色物質(見圖19)、距地高約57cm-61cm范圍內見一斜向擦碰痕跡、附著銀灰色物質(見圖20)。
圖19
圖20
3.3.4 涉嫌車輛與無號牌三輪電動車痕跡比對
涉嫌車輛后保險杠右側距地高約62.5cm處見擦碰痕跡并伴有漆面減層、距地高約52cm-55.5cm范圍內見一斜向擦碰痕跡并伴有漆面減層,無號牌三輪電動車前護杠左側距地高約67cm處見擦碰痕跡、附著銀灰色物質、距地高約57cm-61cm范圍內見一斜向擦碰痕跡、附著銀灰色物質,將兩車上述痕跡進行比對分析,兩車痕跡范圍可以合理解釋(痕跡高度受事發(fā)時車輛載重、形態(tài)等因素影響)、痕跡形態(tài)特點相吻合,符合互為承痕客體和造痕客體的關系,認定涉嫌車輛后保險杠右側與無號牌三輪電動車前護杠左側碰撞的可能。
3.3.5 涉嫌車輛與無號牌三輪電動車微量物證檢驗分析
檢材:無號牌三輪電動車前護杠左側提取銀灰色附著物。
樣本:涉嫌車輛后保險杠右側頂端提取的銀灰色漆片。
樣品編號:檢材1(登記編號:2019098101)為無號牌三輪電動車前護杠左側提取銀灰色附著物正面;檢材2(登記編號:2019098101)為無號牌三輪電動車前護杠左側提取銀灰色附著物背面;對比1(登記編號2019098102)為涉嫌車輛后保險杠右側頂端提取的銀灰色漆片正面;對比2(登記編號2019098102)為涉嫌車輛后保險杠右側頂端提取的銀灰色漆片背面。
樣品的掃描電鏡-能譜儀檢驗,檢材1檢出元素為Al、C、O;對比1檢出元素為 為 Al、C、O;檢材 2檢出 元素 為 Ti、Si、Mg、K、Ca、C、O;對比 2檢出元素 為 Ti、Si、Mg、K、Ca、C、O。 檢 材1與對比1、檢材2與對比2能譜圖上各元素相對峰高比例無明顯差異。
樣品的紅外光譜儀檢驗,檢材1與對比1、檢材2與對比2紅外光譜圖上各吸收峰峰位相同,相對峰高比例無明顯差異。
根據(jù)上述檢驗情況,無號牌三輪電動車前護杠左側提取銀灰色附著物與涉嫌車輛后保險杠右側頂端提取的銀灰色漆片紅外光譜相符,檢出元素相同,各元素相對含量無明顯差異。
3.3.6 結論
本案通過對涉嫌車輛痕跡與無號牌三輪電動車痕跡的比對檢驗,從痕跡之間的形態(tài)特點、高度范圍入手,同時結合微量物證的比對結果,確定了涉嫌車輛后保險杠右側與無號牌三輪電動車前護杠左側發(fā)生碰撞的事實。
本案中涉嫌車輛與無號牌三輪電動車之間的碰撞程度輕微,往往在兩車車身上產生的痕跡相對較少或不明顯,這就需要在痕跡勘驗時找準切入點,發(fā)現(xiàn)除痕跡特征之外的證據(jù),本案正是在痕跡比對檢驗的同時,發(fā)現(xiàn)兩車存在物質交換,通過微量物證,再次確定兩車發(fā)生接觸碰撞的可能。
本文通過上述案例闡述了痕跡物證鑒定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存在的作用,同時也給出了痕跡檢驗的方向(車與車、人之間的痕跡特征、物質交換,現(xiàn)場散落物的檢驗等),結合科學專業(yè)的分析判斷,從而得出可靠的鑒定意見。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交通事故總量中占有一定比例,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發(fā)生隨之帶來的后果便是財產的損失、人員的傷亡,肇事逃逸造成的社會影響、引發(fā)的矛盾較為嚴重,針對交通肇事的特殊性,就需要痕跡勘驗工作者們,在事故發(fā)生后,能夠運用先進的技術,科學的鑒定方法還原事故真相,保護受害人的人身和財產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