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宗婷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有色地質勘查局七0四隊,新疆哈密 839000)
小白石頭南鎢多金屬礦床Ⅱ級構造單元處于南天山-紅柳河縫合帶,Ⅳ級成礦單元劃屬卡瓦布拉克-星星峽Fe-Pb-Zn-Ag-Cu-W 礦帶[1],區(qū)域出露地層主要以太古-元古界老地層為主,其次為新近系及第四系。新太古-古元古界天湖巖群為一套富鋁的中深變質巖系;中元古代長城系星星峽巖群為一套淺變質的碎屑沉積巖系;薊縣系卡瓦布拉克巖群為一套海相鈣質變質巖系[2]。
區(qū)域構造格架受深大斷裂控制,以北東-南西向為主體,控制著區(qū)域各地層單元的展布,北西-南東向及北東東-南西西向構造疊加和改造了早期構造,顯示區(qū)域多期、多樣式構造活動的特點。
區(qū)域侵入巖發(fā)育,巖漿活動期次有元古代、志留紀、石炭紀、二疊紀,多呈不規(guī)則巖基產出;總體走向北東-北東東,長軸與區(qū)域構造線方向一致。主要巖石類型為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以中-酸性巖為主,與之配套脈巖很發(fā)育,大多為基性、酸性巖類,少部分為中-基性巖類[3]。
礦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薊縣系卡瓦布拉克巖群,分布于勘查區(qū)中部,呈殘留頂蓋面狀展布,出露長度200~2044 米,寬2~100 米,傾向北西,傾角48°~70°,局部傾向北西,傾角36°~50°。巖性為黑云角閃斜長變粒巖、黑云斜長變粒巖、變斑狀混合片麻巖、云母石英片巖、石英巖及大理巖。與花崗巖體呈整合侵入接觸,接觸帶附近局部變質為矽卡巖、變粒巖。
區(qū)內構造十分簡單,只見一條斷裂,褶皺不發(fā)育。
礦區(qū)內巖漿巖十分發(fā)育,占全區(qū)面積的95%以上,呈巖基狀,主要出露有晚石炭-早二疊世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晚元古代粗粒眼球狀黑云母斜長花崗巖。礦(化)體主要產于巖體與大理巖接觸形成的矽卡巖帶內[4]。
區(qū)內已控制規(guī)模不等的礦脈5 條,其中規(guī)模較大、礦化較好的礦脈2 條,編號①號、③號,礦脈均分布于花崗巖巖體與大理巖外接觸帶,礦化以白鎢礦化為主,伴生錫、鉬礦化。
①號礦脈分布于礦區(qū)北部二長花崗巖與大理巖外接觸帶,受巖體接觸帶控制,呈弧形帶狀、殼狀分布,傾向S、N,傾角40°~50°。僅對其淺表進行了控制,走向出露長達500 米,礦脈厚度0.70~7.90 米,平均3.17 米,礦脈總體較連續(xù),礦化以WO3為主,伴生有Sn、Mo 等礦化。W03品位0.21%~0.57%,平均0.52%,Sn平均品位0.05%,Mo平均品位0.02%。
③號礦脈分布于礦區(qū)南部粗粒眼球狀轉運母斜長花崗巖與大理巖外接觸帶,受巖體接觸帶控制,呈弧形帶狀分布,傾向NW,傾角48°~55°。走向出露長達1500米,礦脈平均厚度約1.83米,礦脈總體較連續(xù),礦化以WO3為主,品位0.28%。
礦體圍巖主要為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大理巖,以花崗巖為主;圍巖蝕變種類主要為矽卡巖化和斜長巖化,其次為大理巖化。在空間上具明顯分帶性,自巖體內往接觸帶到圍巖,蝕變依次分布斜長巖化—矽卡巖化—大理巖化。蝕變范圍不大,蝕變范圍數(shù)十厘米至數(shù)米不等。在接觸帶附近約1~2 米范圍內矽卡巖化和斜長巖化與鎢錫礦化關系最密切。
礦石結構有他形—半自形粒狀變晶結構、柱狀結構。礦石構造有塊狀構造、膠狀構造、浸染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等。
矽卡巖鎢礦礦石礦物有白鎢礦、磁鐵礦等;脈石礦物有螢石、斜長石、透輝石、石榴子石和符山石等。其中主要金屬礦物的粒度變化范圍較大,從0.2~3毫米,嵌布較均勻,呈細小星點分布。
成礦元素為W、Mo,主要以白鎢礦形式存在,伴生有益組分有Fe、Sn、Bi、Cu、Pb、Zn 等,伴生有害組分主要為S、P。
本礦床礦石基本未遭受表生改造,僅少量礦石被輕度氧化,因此,區(qū)內礦石基本上是原生礦石。據(jù)礦石結構、構造、有用組分等特征,原生礦石可細分為以下幾種礦石類型:
(1)據(jù)巖石類型不同,礦石分為矽卡巖型礦石。
(2)按有用元素組合,可劃分為鎢礦石、鎢錫礦石等兩類。
(3)按礦石的礦物組成可劃分為矽卡巖一錫石—白鎢礦石、矽卡巖一白鎢礦石混染巖一白鎢礦石。
(4)按照礦石構造劃分為塊狀白鎢礦石、浸染狀白鎢礦石、膠狀鎢錫礦石。
區(qū)內礦脈均賦存于花崗巖體外接觸帶中,成礦主要受圍巖巖性、巖漿巖等因素聯(lián)合控制。
(1)圍巖巖性條件
碳酸鹽巖圍巖對于矽卡巖型鎢礦化有利,該套巖性成為矽卡巖型鎢礦的圍巖控制因素。
(2)巖漿巖條件
區(qū)內巖漿活動強烈,成因類型屬陸殼重熔型,其中偏-超酸性花崗巖對于鎢成礦有利。
巖漿活動是區(qū)內的主要成礦活動,巖漿活動為成礦提供了豐富的熱源和物源,花崗巖巖體巖石中富含F(xiàn)、As 等有利于礦化的揮發(fā)份,成礦與這些花崗巖體的親緣關系,即鎢礦的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巖漿,巖漿活動同時為鎢的成礦提供了礦質活化、遷移、聚集所必需的熱液及熱動力等。
(1)花崗巖體的內、外接觸帶。
(2)碳酸鹽巖是矽卡巖型鎢礦的地層標志。
(1)礦區(qū)地處卡瓦布拉克-星星峽W 多金屬礦帶,8 公里范圍內分布有5 個矽卡巖型鎢多金屬礦床(點),區(qū)域成礦條件極為有利。
(2)礦區(qū)已圈定5 條含鎢矽卡巖帶,長40~500米,寬0.9~3.17 米,WO3品位0.08%~0.52%,同時伴生有Sn、Mo 元素,與鄰區(qū)小白石頭鎢礦具有相似的成礦地質體及礦化條件,但本區(qū)深部未驗證,繼續(xù)工作有望取得較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