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頒行以來,很多專家,特別是課標組專家對新課標展開了深入解讀,釋解了不少老師的困惑。本文試從課程標準的繼承、發(fā)展、突破三個角度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期對一線教師理解新課標有所助益。
一項改革有其自身的延續(xù)性,一門學科也有自身的傳承性,所以我們在把握新課標的核心精神時,不能忽視這輪課程改革從新世紀初以來,在語文課程上取得的重大的、基礎性的、共識性的論斷。因為“重疊共識”為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社會心理基礎,它意味著“基于不同價值的人們認可和遵守同樣的規(guī)范”[1]。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似乎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基本的論斷:2022年新課標在語文課程的性質、功能和總體目標上,繼承并延續(xù)了20 多年來課程改革的大方向,與2011 年版課程標準保持了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分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界定如下:“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毙抡n標的界定中,除了將“語言文字”改稱為更符合國家規(guī)范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外,其他都保持了相同的敘述。所以,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的認識,可以說沒有改變。綜合性、實踐性是課程的基本屬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我們經歷了數十年探索與實踐獲得的寶貴共識。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在2001 年1 月1 日起,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法條中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由此不難看出,這一表述的改動,只是保持了國家法律條文間的一致性,并不影響我們對課程性質的基本判斷。
我們翻看2011 年和2022 年兩版課程標準的文本不難發(fā)現,“課程性質”在課程標準中的位置是最靠前的,也就是說,它暗含了一個基本認定,即我們對課程性質的認識,決定了后面的理念、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所有的認識。所以,對課程性質的認識沒有改變,這是最核心的延續(xù)與繼承。
語文課程的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培養(yǎng)學生求真創(chuàng)新的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及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同時它又有著多重功能,“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對這一奠基作用和多重功能的認定,除了對核心素養(yǎng)的表述之外,兩版課程標準也基本是一以貫之。這表明,當我們站在義務教育的階段中來看語文課程,或是站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來看他所接受的語文教育,依然是基礎中的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這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認知,是一如既往的。
在新課標的9條總目標之中,第1條是涵蓋所有目標的,具有統(tǒng)領性,而后面8 條是分別落實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它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表述與2011 年版也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做了些提煉和精簡,將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精神放在了別處闡述。(2011 年版課程標準的表述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在2011 年版課程標準中,學段目標與內容是按照四個學段五個板塊來表述的,具體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2022 年版課程標準,延續(xù)了學段的劃分,將五個板塊整合為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項典型的語文學科實踐,這個整合我們下文再說,這里單看四項典型的語文學科實踐,其實是可以對應到五個板塊的。而尤其是分項的具體目標,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中,幾乎都沿用了2011 年版的具體目標。以第一學段為例,2011 年和2022 年兩個版本的課程標準都提出了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要“學會漢語拼音”;要“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要“背誦優(yōu)秀詩文50 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 萬字”;要“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等等。我們如果對照起來閱讀,這些具體的年段要求,幾乎是一致的。第一學段僅在“閱讀與鑒賞”中提出了“嘗試閱讀整本書”的新要求。此外,2022 年版新課標將寫話/習作與口語交際的要求合并在“表達與交流”中,用“梳理與探究”替代了原來的綜合性學習,并在第一學段加入了梳理漢字的新要求:“觀察字形,體會漢字部件之間的關系。梳理學過的字,感知漢字與生活的聯系?!?/p>
從這些列舉中可以看出,新課標不僅在識字量、寫字量、閱讀量、積累量上與以往標準保持了一致,在絕大多數的年段目標上,都繼承了2011 年版課標的基本內容,只是按四種學科實踐做了歸并與劃分,但并未發(fā)生顛覆性的改變。簡單說,該認該寫的字還得認、得寫,該閱讀積累的仍然要讀、要記,只不過學習的方式應當有所改進。
試想,這些具體的年段要求沒有變,就決定了我們的很多教學經驗,都仍然有效,比如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量,如何指導學生書寫,如何指導學生朗讀、默讀、寫話等等,這些教學經驗和基本做法,只要我們還在教學語文課程,就是回避不了的。
那么,新課標有哪些變化呢?為了降低理解的難度,筆者試將這些改變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新發(fā)展,二是新突破,先來看看新發(fā)展。
新課標里最為明顯的兩個發(fā)展,一是從語文素養(yǎng)到核心素養(yǎng),明確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并且以核心素養(yǎng)為綱來組織架構語文課程;二是升級語文課程的學習方式,從自主合作探究到語文學科實踐,強化學科育人和實踐育人。
對于核心素養(yǎng),我們并不陌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就明確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即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些年來,我們也都開始逐步習慣了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來把握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因此,當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四大核心素養(yǎng)時,我們并不感到意外。
就核心素養(yǎng)而言,筆者有幾點提醒:
一是核心素養(yǎng)是對語文素養(yǎng)的進一步發(fā)展而不是否定。2011 年版課程標準中,對語文素養(yǎng)有這樣一段描述性的界定:“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边@里面就已包含了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只是沒有明確提出四點要求,沒有結構化地表達出來,但是意涵都已包括在內了。
二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素養(yǎng)與高中階段的核心素養(yǎng)緊密關聯,但是梯度和差異也是明顯的。新課標中不僅根據核心素養(yǎng)學科育人的要求,將文化自信放在第一位,而且它的要求是更加基礎性的、寬泛的,而高中課標為了體現更強的學科特性,是將“語言建構與運用”放在第一條。文化自信的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新課標中是具有統(tǒng)領性的,不僅在核心素養(yǎng)的首位提出,而且在每一個學段的目標最后,都有專門的段落加以闡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是核心素養(yǎng)是綜合的、整體的,是不可分離的四個素養(yǎng)。我們尤其要注意新課標中對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說明:“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后面的整段話闡釋了四個方面的相互關系,不要出現類似把三維目標當作三個目標來設計的割裂認識,在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核心素養(yǎng)的不同方面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甚至可以說,在某一項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都會體現出核心素養(yǎng)的各個方面,它在現實中存在的形式必定是綜合的,分四點來解說,是為了陳述的方便,不能就當成是實際的形態(tài)。
四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有自己獨特的學科特性。新課標中說:“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其中語言運用的基礎,個體語言經驗的發(fā)展,這都是語文課程所獨有的。換言之,藝術課程核心素養(yǎng)中也有審美感知,但是它側重于“藝術形象”“風格意蘊”,雖然也包括“藝術作品中的藝術語言”,但語言運用不是必要條件,它發(fā)展的不是個體語言經驗,而是要“豐富審美體驗”,“提升審美情趣”。(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
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陸志平先生的觀點,核心素養(yǎng)不僅管課標,而且管教材、管教學、管評價,所以新課標希望建構的是一個以核心素養(yǎng)為綱的語文課程體系,這就需要我們將核心素養(yǎng)的要義一以貫之地在語文教學中加以體現。
第二個升級的是語文課程的學習方式。從自主合作探究升級迭代為語文學科實踐。
新課標提出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皩嵺`性”自課程改革以來,一直被認為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標中“實踐”一詞出現了41 次。其實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中就提出要“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各門課程都需要“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fā)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修訂組組長崔允漷教授認為,“學科實踐”指的是“具有學科意蘊的典型實踐,即學科專業(yè)共同體懷著共享的愿景與價值觀,運用該學科的概念、思想與工具,整合心理過程與操控技能,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一套典型做法”。因為不僅學科的學習離不開實踐,學科自身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實踐,人們對一門學科的探索與學習,都是為了致力于人類實踐的改善;所以“學科實踐是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知行結合的學習方式”。[2]
新課標中將學科實踐表述為“語文實踐活動”,提出“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的,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yǎng)型課程目標體系”。對此,我們首先要明確,語文實踐活動(即學科實踐在語文課程中的具體表現形式)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語文課程學習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升級版。
從實驗稿課程標準開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所有課程都倡導的學習方式,這一變革的進程在語文課程中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視,但也遇到很多問題。語文學習中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不僅過程中缺失真正的合作,或者問題缺乏探究價值,而且在開展過程中,往往會淡化語文學科自身的屬性,使得語文課有時像科學課,有時像生物課等等。這些問題,其實并非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身的問題,而是對在語文課程中融入這些學習方式的認識不夠充分而導致了問題。這種學習方式改變的大方向沒有錯,我們需要持續(xù)往下尋找答案。筆者理解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就是新課標找到的升級方案。
因此可以說,語文實踐活動堅持了學習方式轉變的大方向。語文課程有典型的學科實踐方式。即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當然并不止于此,卻是主要的一些方面。所以,教學過程圍繞這些語文實踐活動展開,不用怕丟掉語文味。其實,如果再深入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這四種語文實踐活動的內核,都繞不開聽、說、讀、寫這幾種基本的語文實踐。但是,表述的變化,其實包含了時代大背景的要求和教育教學領域中對人的認識以及對人的學習的認識的新近成果。聽說讀寫雖然簡潔明確,但是只是動作,而且彼此分離,語文實踐活動突出了閱讀的實用性和文學性,表達的交際性和情境性,以及語文學習中的復雜性思維等,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后者是對前者的包容與超越。
我們在學習新課標時可能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四種語文實踐活動和六個任務群之間是什么關系?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新課標的以下幾段話中來理解——
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的,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yǎng)型課程目標體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結構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內在邏輯,……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
除此以外,在六個任務群的介紹中都有這樣一句話:“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由此可見,語文實踐活動是核心素養(yǎng)落地,也是學習任務群落地的基本形式。學習任務群都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進行的,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與表現的。它們之間,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每個任務群中都會涉及不同的語文實踐活動。這里就產生了一個細小但很重要的轉變,即我們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時候,用的是“積極倡導”(見2011年版課程標準),這種表述往往會讓人誤解為,這些學習方式是外加給語文課程的,是可以選用,也可以不用的。但是這顯然不符合我們今天對學習的認識,沒有自主性,學習幾乎不可能發(fā)生。所以當我們引入語文實踐活動時,需要明確,語文課程中的學習內容,都應該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去感受、去獲得,并在實踐中理解與運用,幾乎沒有例外。
新課標的突破有很多,前一部分的發(fā)展也是一種突破,但是這里只把一些首次提及的內容計算在內。主要包括了學習任務群、跨學科學習、學業(yè)質量標準(包括學業(yè)水平測試)等等,都是新課標的重要突破。正因為是全新的內容,所以大家的關注度也是最高的,尤其是學習任務群。從2017 年學習任務群出現在高中課標中以來,大家的討論就很多,這次新課標公布后,課標組專家也都在積極地闡釋學習任務群。對這樣一個新的內容,筆者也在學習與消化中,因此在這里,不打算詳細地去解釋任務群,而只是想從幾個方面闡述一些對任務群的基本態(tài)度,若能確立這些基本態(tài)度,或許會對學習任務群的理解與落實提供些許支持。
首先,學習任務群背后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們當前對學生學習的總體性認知。我們認為,語文學習需要走出知識點、能力點這種線性的序列,要承認學習的復雜性、情境性和綜合性;認識到一個個能力點的掌握并不意味著自然能夠形成人的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認識到脫離了情境的學習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其實并無法在真實情境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也就無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的生活;等等。我們對于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認識是,學習要能解放兒童,而不是壓抑、規(guī)訓、限制兒童,教師在教學中要能發(fā)揮出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即使用一套教材進行教學,課堂中的設計也應該千人千面而不是整齊劃一的。這就是我們當前對語文學習認識的大方向,其中包含了人對自身的哲學認識,包含了情境認知、社會性認知的認知科學的發(fā)展,而且不難看出,這個解放兒童,解放教師的大方向,是沿著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一路向前的,也是當前社會科學總體性認識的大方向。
其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足,不是任務群無法落地的理由。一些一線教師眼中對基礎教育語文課程引入學習任務群持懷疑態(tài)度的理由是,認為小學階段的孩子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沒有很好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所以任務群學習的效率很難保證。這其實是一種可以商榷的思維方式。就好比一只小鳥,如果在幼年時期就被人類圈養(yǎng)在籠中,等到它長大成熟的時候,它還能在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獨立生存嗎?如果一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任何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他到高中甚至大學,如何能夠成為一個善于反省和有強烈批判意識的個體呢?由此不難推斷,任務群所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種綜合性的、情境性的、任務驅動性的學習方式,如果在義務教育階段從來沒有接觸過,很難想象,到高中階段,可以展開非常好的任務群學習。而且,我們說這種開放式學習“效率不高”的時候,是否窄化了效率的含義,是否沿用了接受學習中單位時間授予學生知識數量的效率觀念?這個問題是值得思考的。此外,我們覺得任務群困難,是否還有一個很慚愧但不得不正視的原因,就是我們教師自己,基本都是在接受學習,甚至是應試教育中成長起來的,這事情我們自己不會做,所以覺得難。有沒有這個原因呢?我們可以再思考。筆者想只要弄明白任務群所倡導的學習理念的大方向是符合我們的教育理想的,那么有些事即便困難,也是值得嘗試并堅持的。
再次,要聯系當前考試評價的改革來看學習方式的轉變,即教學評一致。教學評一致,也是新課標提出的改革命題。我們有些老師,特別是中學,要面臨中考高考的壓力,一談學習方式改革,就以考試評價為理由加以抵制。但是現在,這個理由不成立了。因為怎么教就怎么考,新課標中明確要求:“考試命題應以情境為載體,依據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評定其素養(yǎng)水平?!币勒者@一思路,中考高考命題思路都在發(fā)生明顯的轉變,僵化地“刷題”不再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我們來看2022年N市G區(qū)的中考模擬題:
下面是一段師生對話。請在橫線處填寫合適的語句。(4分)
生:周杰倫的《霍元甲》中,有一句“霍霍霍霍霍霍霍霍,霍家拳的套路招式靈活”,這幾個“霍”字連用挺奇怪的,有什么意思嗎?
師:這里是擬聲詞。其實我們在《木蘭詩》里學過的,你記得嗎?
生:想起來了,就是那句“____________”。
師:其實從字的起源來看,_________,所以它原本就是表示聲音的詞語。
生:哦,老師這個解釋讓我豁然開朗!
師:不僅如此,“霍”字還有________的意思,與霍家拳的套路招式“靈活”相呼應。
當你面對這樣的考試題目時,你覺得死記硬背還有多大的作用呢?是否應對師生交際的真實情境,根據語境調用積累的知識,解決真實問題,予以更多關注呢?所以我們相信,課程改革必然會觸及評價的改革,盡管這個歷程并不容易,但是我們已經能夠看到改革的曙光,并且這個方向是值得為之努力的。
綜上,我們面對新課標,學習新課標,要站在大時代的背景中,要理解當前的世界發(fā)展格局,認識中國在世界舞臺發(fā)展的作用,同時,要把握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大方向,知道哪些舉措是符合這一歷史演進趨勢的,哪些是值得我們?yōu)橹冻龅模@里面教育常識是非常重要的,“是否符合常識”這一標準,可以幫助我們認清很多看起來很復雜的問題。最后,建議老師們把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課標和語文教材結合起來看,對學生12 年的語文學習有一個貫通的認識,這樣更有助于我們把握新課標,實踐新教學,落實新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