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劼,付勇君
(蘭州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蘭州 730030)
語言是伴隨著人類的社會產(chǎn)生的一種社會交際現(xiàn)象,語言作為一面鏡子,忠實地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發(fā)展變革的過程,同時也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成長的過程,從而構(gòu)成了全人類的記憶[1]。語言是一種文化的紐帶,將民眾凝聚在一起,不同的語言承載了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精神。美國英語起源于英國英語,但又區(qū)別于英國英語,從北美大陸第一個英國殖民地建立開始,三百年來,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相愛相殺,時而如膠似漆時而背道而馳,最終在不斷吸收和摒棄過程中形成了一門有著自己鮮明特色的獨立語言。美國英語的形成和發(fā)展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樂觀進取,自由平等,包容開放的美國民族精神為其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并構(gòu)成了深遠的影響。
自17世紀初英王詹姆士一世授權在北美大陸探索新世界的“冒險家們”有建立殖民地的權利時開始,就為早期民族精神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那些乘著“五月花號”在這些冒險家和清教徒到達美洲大陸后,曾嘗試保持并推廣他們帶來的英國式的生活方式與傳統(tǒng),但是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移民的多元性迫使他們放下自己的初衷,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做出各種各樣的改變來適應新環(huán)境。移民們在長期的交往和摩擦中逐漸求同存異,他們在融合過程中所顯現(xiàn)出來的這種特殊的一致性和趨同性即美利堅民族意識的萌芽。
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在啟蒙運動和大覺醒運動及政教分離等一系列社會思潮的影響下,這片大陸上的新居民們不愿在社會習俗乃至語言文化上受制于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開始尋求自己獨立的群體意識形態(tài)。被后世稱為“國父”的華盛頓、富蘭克林、杰弗遜等民族主義先驅(qū)們率先意識到,雖然在政治上這個生機勃勃的國家已經(jīng)脫離了英國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但是在社會習俗、語言文化等方面還是或多或少的受制于英國的舊模式。1776年7月4日,隨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人人生而平等,所有公民享有造物主賦予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真理被《獨立宣言》賦予了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地位,這種民族意識形態(tài)在接下來的二百多年里,逐漸成長并演變?yōu)楠氁粺o二的“美國精神”[3]。來自全世界不同的地方的移民構(gòu)成了這個美洲大陸上的新興國家,將這些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民族語言的民族去同存異的凝聚在一起,并在廣大民眾中建立起一種獨立的民族性是美利堅民族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這個國家穩(wěn)定和統(tǒng)一的基石。
在殖民地踏足美洲新大陸以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英國殖民者所使用的英式英語一直是居主導地位的標準語言,隨著一批批移民的不斷涌入和新大陸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因素的影響,一種具有美洲大陸特色的較為實用的英語逐漸形成,但在崇尚“莎士比亞”及“彌爾頓”式英語的英國紳士們看來,這種所謂的語言只是一種粗鄙低俗,既不規(guī)范亦不優(yōu)雅的的方言或俚語,應該遭到堅決的抵制。為了反擊這些驕傲的英國紳士,在美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以杰弗遜、富蘭克林和韋伯斯特等為主導的維護美利堅民族語言的獨立性的運動。
這些民族主義先驅(qū)們將語言文化的獨立與政治獨立放在一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看待,他們認為,政治獨立必然要求語言文化上的獨立,語言不僅僅是激發(fā)實現(xiàn)全民族和國家統(tǒng)一和民眾團結(jié)一心的重要工具,更是激發(fā)和強化愛國熱情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富蘭克林的題為“美國采用新字母表和改革拼寫模式的計劃”的文章還是后來在其影響下韋伯斯特所編纂的《美國英語詞典》,都對美國民族語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6]。
韋伯斯被稱為“美國語言之父”,在語言形式上,他更強調(diào)語言的關聯(lián)性、實用性和標準化并致力于使這種語言更符合美國的國情和社會風俗,使之適用于社會所有階層的廣泛民眾而不單單只服務于英國貴族和特權階級,他所提倡的美國英語中那些區(qū)別于英國英語的“美國化”特征正是一種民族獨立的精神的體現(xiàn)。1828年,《美國英語詞典》的出版標志著美國英語的正式誕生,除了一些通用的日常用語和專業(yè)詞匯外,韋伯斯特還收錄了大量與美國獨立后的政治文化相關的詞匯,更有很多詞匯是那些扎根在這片新大陸的移民在不斷開拓和奮斗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鮮明美利堅民族特征的新詞匯[6]。這部詞典的問世開創(chuàng)了美國詞典編寫的先河,并為美國拼寫規(guī)范、標準美國發(fā)音、美國詞語用法的推廣和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這種獨立的民族語言“來源于人民,根植于民族之中,反映了整個民族的里程碑式進程和時代精神”[7]。
美利堅民族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著不同膚色的移民后裔組成的,縱觀美國近代史,也是一部豐富多彩的移民史。1607年,第一批英國殖民者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鎮(zhèn)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殖民地;1620年,搭乘著102名清教徒的“五月花號”的為躲避宗教迫害從大不列顛遠渡重洋來到這里,隨后越來越多的由英國女王委派或任命的政府人員,行政長官甚至部隊涌入到這片廣袤的大陸上來[3]。從1607年至1773年美國成立前夕,十三個英國殖民地陸續(xù)建立,根據(jù)美國1790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狀況來說,英語使用人口已經(jīng)占到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2]。
占絕對優(yōu)勢的人口決定了英語在北美絕對的主導地位,但這時期的英語主要是由崇尚民主獨立,尋求自由真理的清教徒們所帶來的伊麗莎白式的英語。新大陸惡劣艱苦的環(huán)境讓他們對故土無限留戀與懷念,這種鄉(xiāng)愁使得他們固執(zhí)地將他們的宗教傳統(tǒng),生活方式,社會習俗,語言文化等帶入到新的生活中來,這就使得早期的美國英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殖民地英語的成分[4]。直至今天,在美國,許多地名,人名,甚至大學的名字都是從英國照搬而來仍保留著鮮明的伊麗莎白風格,一些著名的城鎮(zhèn)的名字也都是被冠以了英國皇室的形式。這些歷史與特定的時代的痕跡作為美國民族語言成長的年輪被深深鐫刻在歲月的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古老的表達方式,拼讀規(guī)則和詞匯逐漸被英國英語淘汰但卻演變成了典型的美國英語特色,譬如fall(秋天),lift(電梯),biscuit(餅干)等,這些詞在英國英語中早已無跡可尋,但是卻被美國英語永遠的保留了下來,這也許是對那些最早踏上這片土地的英格蘭人“鄉(xiāng)音無改”的一種慰藉吧。
哈德遜河旁那尊屹立了百余年的自由女神像無時無刻不向世界彰顯著美國人民對于自由平等的追求與向往,被她拿在手上的《獨立宣言》也時刻提醒著美國民族精神的崇高地位。日常交際中,英國習慣使用各種各樣不同的頭銜用來區(qū)別社會地位的高低和不同的階級成分,但是在美國,下至無業(yè)游民上至總統(tǒng)都可以被直呼其名,且不會引起對方的任何不適。美國總統(tǒng)應該是世界上最沒有威嚴的國家領導人之一,每一屆美國總統(tǒng)甚至是候選人都逃脫不了在人們不滿時被拿來尋開心的悲慘命運,這點看看前任總統(tǒng)特朗普就足夠了。從一些早期美國民族文學家詹姆斯·庫珀及薇拉·凱瑟的的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早期來到這片大陸的拓荒者們面對的是一片茫然未知的艱險,只能靠著自己的力量和信心去戰(zhàn)勝困難生存下去,這種不畏艱苦,勇于進取的拓荒者精神也是美國早期民族精神的縮影。
這種民族精神在語言中則體現(xiàn)為風趣幽默的風格,它的影響從早期庫珀怪誕離奇的《皮襪子傳奇》到馬克吐溫睿智風趣又極具諷刺性的《湯姆·索菲亞歷險記》及《百萬英鎊》中都無處不在。美國有一句著名的諺語“There is no teapot so ugly that can’t find a lid”,可以理解為“破壺不愁爛蓋來配”,更被經(jīng)常引申為“姑娘再丑,嫁個漢子不成問題。”這種讓人忍俊不禁的極其接地氣的樂天派語言風格是典型的美式風格,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情,對身邊所有的人都不吝贊美,如果我們和一個美國人交談,時不時就會聽到他們用非??鋸埖恼Z氣一會一個“Oh,amazing!”,“Terrific!”,或是“Awesome!”,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也是美利堅民族不斷發(fā)展的動力源泉。
美國享有的“萬民之邦”的稱號絕對是實至名歸,美國的歷史即使一卷波瀾壯闊的移民史,美國英語的是在與非英語國家移民語言的融合和吸收中不斷發(fā)展的,直到今天這種融合現(xiàn)象也從未停止,它使美國英語與時俱進,充滿活力[4]。美國的移民主要來自于英國、荷蘭、德國、法國、西班牙、愛爾蘭、一些非洲國家和少部分的亞洲國家,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及許多家喻戶曉的明星甚至美國總統(tǒng)都是移民或其后裔[8]。多元文化下不同民族的融合也為美國英語注入了大量新鮮的血液,我們所熟知的一些詞匯中,“圣誕老人(Santa Claus)”來自荷蘭語,“漢堡包(hamburger)”來自于德語,“簡歷(resume)”源于法語,而“豆腐(tofu)”和“海嘯(Tsunami)”則分別來自于漢語與日語。就像美國各州有自己的法律,但是都要遵循聯(lián)邦法律一樣,這些外來語被美國英語所接納但是還要團結(jié)在以英語為主要框架的語言體系之內(nèi)。
新大陸的開拓經(jīng)歷讓美國人民更樂于接受新事物并不斷創(chuàng)新,美國英語本質(zhì)上就是在英國英語的基礎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無論是從語法,語音,還是詞匯,它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鮮明特點[5]。例如,俚語的使用也是美國英語中的一個重大的創(chuàng)新,這也是對英國英語一向秉持的“標準語”的一種公開抵制與反擊。除了政府文件或法律文書,俚語的影響滲入到了美國英語的每一個角落,相信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中“cop”一詞會令人大家印象深刻,為了在翻譯中兼顧這種原汁原味的民族語言風格,很多時候這個詞語被處理為“條子”。對于一個初來乍到的美國英語學習者,即使你認為自己對于英語的語言熟練程度已經(jīng)到了一定高度了,但在閱讀當?shù)氐膱蠹堧s志或是觀看電視節(jié)目也常常會因?qū)Α百嫡Z”的無知而一頭霧水。
在美國英語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這種延續(xù)了兩百多年的追求平等自由、堅持獨立民主的美利堅民族精神并不是對其造成影響的唯一因素,但是從意識形態(tài)的層面來說,卻是決定其發(fā)展方向的最重要的因素。隨著美國在世界經(jīng)濟霸主地位的確立,美國英語作為國際性通用語言的地位也愈來愈顯著,為了進一步掌握好美國英語使之成為學習與交流的工具,我們需要通過其語言表象去深刻了解和研究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極其獨有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