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敏/浙江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何嘉蓀/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德里達關(guān)于檔案問題的專著《檔案熱?。焊ヂ逡恋掠∠蟆?,我們已經(jīng)將其中的檔案概念[1]、檔案化問題[2]、檔案外部性及其由來[3]、檔案運動規(guī)律[4]等做了相關(guān)的譯介。需要強調(diào)的是該書實際上是他從哲學層面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批判,其焦點與主要內(nèi)容是他所謂的“檔案熱病”。本文不準備、也不可能研究哲學和精神分析學問題,只能站在檔案學角度繼續(xù)摘錄譯介他關(guān)于“檔案熱病”的部分相關(guān)論述,以便更進一步理解他的檔案化思想。
德里達在本書中重點討論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他認為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和邏輯,精神分析理論不僅僅有關(guān)記憶理論,實際上變成了檔案理論。他說:“讓我們簡單地評論一下,這是同樣的檔案問題,對年代進行測定:這種‘神秘板’,這種外部性,于是具有了檔案性,心理記錄模型和記憶工具,不僅整合初始的心理分析概念,從草圖到超心理學的文章,通過對夢幻的解析方法,特別是那些涉及壓抑、審查、在兩維系統(tǒng)(UCS和PCS)中進行記錄(Niederschrift),三個角度(主題、動態(tài)和經(jīng)濟)??紤]到心靈儀器上的區(qū)域多樣性,有必要整合心靈本身、某種外部、內(nèi)部和外部之間的某種邊界。而且就內(nèi)在性外部化而言,也就是與內(nèi)在基板、外觀,或者空間相關(guān)的假設(shè),這是一種既沒有置放、登記或者印記,也沒有壓制、審查或抑制的空間,它準備從自發(fā)的記憶、一個記憶力衰退的記憶力和記憶,從不同的制度和假體內(nèi),構(gòu)思一份心靈檔案(psychic archive)。我們所說的建立‘制度’(有人可能稱其為‘勃起’)是為了標志,以便從這個假體的原始門檻標記出與自然同源的破裂。這種精神分析理論就變成了一種檔案理論而不僅僅是記憶理論。這并不妨礙弗洛伊德話語保持異質(zhì)性,正如我試圖在‘弗洛伊德與寫作場景’展示的:對抗性和傳統(tǒng)型的主題在反對形而上學的嚴重后果,也就是記憶力衰退的邏輯?!盵5]
正因為如此,德里達繼續(xù)推斷說:“這個奇異的‘神秘板’模型也包含了那些看似以破壞驅(qū)力形式存在,卻實際上與保存驅(qū)力相互矛盾的東西,我們在這里可稱之為檔案驅(qū)力。這就是我早前從內(nèi)部矛盾的觀點來說的檔案熱病。沒有極端的有限性、沒有遺忘的可能性、不局限于壓抑,就沒有歸檔的欲望。最重要的是,這是最嚴重的、超越或內(nèi)在于有限或有限的簡單的限度內(nèi),而沒有死亡驅(qū)力,侵略性和破壞性的驅(qū)力的威脅,也就沒有檔案熱病。這種威脅是有限的,它清除了有限的邏輯和簡單的事實限制,超驗美學,有人可能會說,這是保管存儲的時空條件。我們寧愿說這濫用了它們。這種濫用,打開了問題的倫理政治學層面。沒有一種檔案之惡,沒有一種限制,也沒有一種在他者中記憶的苦難,如爭取無限、近乎根本性邪惡的檔案熱病?!盵6]
總之,在德里達看來,弗洛伊德所謂的心靈檔案,其實是“既沒有置放、登記,或者印記”,也沒有所謂壓制空間,也就無法傳諸后世的“檔案熱病”。
德里達在本書正文最后一篇《命題》(THESES)中,更進一步將其全書的中心思想簡單地表述為一個詞語,即“檔案熱病”。他說:“讓我們嘗試重述一遍——在那里重述似乎是不可能的,而正是在接近頭腦、原則、本原或者檔案的時候,就越加沒有重組自己的可能。因此,讓我們回憶一下我們所聲稱的,在法語中只能經(jīng)濟節(jié)約地印刷它們自己的慣用語匯公式。它們表達為檔案熱病。我們說過了,那是另一種保管收藏。還有一個是暴力。那個人不讓另一個人制造暴力(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暴力而遠離另一個人)。因為它使自己成為暴力,從而成為暴力?!盵7]最終他解釋說:“檔案可能是由死亡、侵略和毀滅驅(qū)力制造的,也就是說,最初的有限性和征用。但除了有限的限制之外,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這是一種適當?shù)?、有限的激進破壞運動,無此,檔案欲望或檔案熱病就不會產(chǎn)生。所有家庭中的以及《超越快樂原則》時期的文本,最終解釋了為什么會有檔案化,為什么弒檔摧毀屬于檔案化進程并且產(chǎn)生了縮減它的東西,有時更會化為灰燼,等等?”[8]
他又說:“弗洛伊德對檔案的論述,與論文的論點,似乎是分裂的。他對檔案概念也是如此。它采取了兩種相互矛盾的形式。那就是我們說的原因,以及為什么這份宣言總是能演繹成一份聲明,檔案熱病。人們應該能夠在弗洛伊德所有的作品中找到這種矛盾的痕跡。這一矛盾不是消極的,正是這一矛盾的地方調(diào)節(jié)和調(diào)和了檔案概念和一般性概念的形成。”[9]
鑒于弗洛伊德將人們心靈中潛存的記憶指認為“檔案”或“心靈檔案”,德里達說:“如果弗洛伊德受困于邪惡的檔案,如果他的病例源自檔案的困擾,那么在檔案熱病或混亂中,他并非沒有位置,而與此同時,那也正是我們今日正在經(jīng)歷的、有關(guān)它最輕微的癥狀或者我們現(xiàn)代歷史和史學巨大整體悲?。荷婕八锌稍鲪旱男拚髁x,以及最合理、最必要和最勇敢的歷史改寫。在收集和正規(guī)化弗洛伊德有關(guān)檔案的雙重假設(shè)之前,我想證明我剛剛使用的法語表述:我的檔案困擾和檔案熱?。╰he trouble de l 'archive and the mal d'archive)。”[10]接著針對詞匯“檔案”,德里達指出:“今日沒有什么比‘檔案’這個詞匯更可靠、清晰了。不僅是因為我們在(本書)開頭時區(qū)別本原的兩條規(guī)則[11]。過去和現(xiàn)在,沒有什么比這更麻煩。這種麻煩無疑與正在這里困擾和模糊了我們視野的東西混在一起(因為他們說法語),抑制眼界和知識,同時,也深受困擾和困擾事件的影響,如秘密的困擾,陰謀的困擾,鬼鬼祟祟的困擾,半私密、半公開的困擾,總是游走于公共和私人之間不穩(wěn)定的界限中,在家庭、社會和國家之間不穩(wěn)定的界限中,在家庭與一種甚至更私密的親昵行為之間,在一個人自己與自己之間。因此,我將之命名為‘麻煩’,或者用英語稱之為‘trouble’,而以這種視野和事件的角度在法語習用語中則是無法再次翻譯回來的,至少可以回憶一下,檔案總是存在翻譯轉(zhuǎn)換問題?!盵12]
德里達進一步針對檔案概念指出:“如今,沒有什么比歸檔在‘檔案’這個詞匯中的概念(the concept archived in this word 'archive')更令人困擾,且令人不安了。另一方面,更有可能和更清晰的是,在這種困擾中精神分析并非沒有責任。它想要分析它,但也加強了它。在命名精神分析時,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指那些被分類的檔案,至少是暫時的,在‘精神分析’的名義下,在‘弗洛伊德’和其他少數(shù)人名義下。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再能很清楚地知道我們所說的‘檔案’指的是什么,‘弗洛伊德’無疑不是沒有責任的。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弗洛伊德的名字,弗洛伊德們的名字,它本身就變成了復數(shù),因此問題重重。”[13]
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檔案的困擾源于檔案熱?。═he trouble de l'archive stems from a mal d'archive)。我們已經(jīng)處于檔案熱病之中:需求檔案之中。請聽法語習語,在它里面,定語‘en mal de’是檔案‘處于病熱(mal)之中’,這可以意味著除了疾病、麻煩或邪惡之外的其他東西。它是用激情燃燒的。它永遠不會停歇,沒完沒了地恰恰在檔案溜走的地方尋覓檔案。它是在有了檔案之后運行的,即使有太多的檔案,甚至在那里有一些事情使得它毀滅了檔案自己。這是一種強迫性的、重復的、懷舊的對檔案的欲望,一種回到原點的抑制不住的渴望,一種鄉(xiāng)愁,一種對回歸最古老的絕對的發(fā)端場所的懷舊之情。沒有欲望,沒有激情,沒有動力,沒有強迫,實在也沒有強迫性復現(xiàn)癥,沒有‘mal-de’[14]會出現(xiàn)在一個無論如何并未處于檔案熱病之中的人身上。現(xiàn)在,對弗洛伊德動作姿態(tài)以及因此對弗洛伊德檔案概念進行內(nèi)部劃分的原則是精神分析法將檔案熱病以及檔案自身的條件正規(guī)化的時刻,它重復著它所對抗或者有助于實現(xiàn)其目標的事物”[15]。
德里達認為,它可以“是一個具備三加一命題(或假體)的場景”[16]。在德里達對該場景的描述中,從檔案學角度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篇文章《命題》的末尾,他再次論及的檔案與法理原則的關(guān)系,他說:“一方面,沒有人比弗洛伊德更清楚地說明了我們所謂的檔案的執(zhí)政官原則,它自身就并非以原始的本原為前提條件,而是法律、制度、居所、父子關(guān)系的法理學本原。沒有人比他更好地分析,也就是解構(gòu)了執(zhí)政官原則的權(quán)威。沒有人表明這個僅僅定位于其自己的執(zhí)政官原則,也就是父權(quán)和族長權(quán)原則是如何僅僅在弒親罪中重復其自己并且又返回重復定位自己的。它相當于被壓抑的或被壓制的弒親罪(弒尊親罪),以父親的名義,雖然父親已死。執(zhí)政官充其量是由兄弟們接管檔案。兄弟們的平等和自由。這仍舊是一種生動的民主意識?!盵17]“但另一方面,在其作品中,在他的理論性論文中,在他的制度化策略的強制下,弗洛伊德重復了父權(quán)制的邏輯。他宣稱,尤其是在《鼠人》中,父權(quán)制權(quán)利(Vaterrecht)標志著理性的文明進步。他甚至在一個家長式的更高出牌中加入了它,即使那里他的所有后繼者,所有國家的精神分析學家,都團結(jié)一致追隨他,并提高賭注。簡要而言,的確有些人會懷疑,在他死后的幾十年里,他的兒子們,那么多的兄弟,是否還能以自己的名義說話。或者,如果他的女兒活過來了,除了幻象或鬼魂還能是別的任何東西嗎?!盵18]
我們認為,以上表述中最值得檔案學界關(guān)注的是,德里達將無法傳諸后世的“檔案熱病”,看成是“另一種保管收藏”。那是因為“檔案可能是由死亡、侵略和毀滅驅(qū)力制造的”,而且“以文件(document)用于詮釋、重復、復制重現(xiàn)方面無可替代的獨特性,而且每次以其唯一的原始性,一份檔案應當是慣用的,因此一旦被提供或難于翻譯轉(zhuǎn)化的,就可以從技術(shù)的迭代和復制中打開或屏蔽”。這一切“最終解釋了為什么會有檔案化,為什么弒檔摧毀屬于檔案化進程并且產(chǎn)生了縮減它的東西”[19]。由此也就可以得知,檔案化是人類社會不可抗拒的進程,永遠不會邊緣化。
在《命題》之后,本書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全書的后記,即POSTSCRIPT。德里達緊接著上文末尾提及的“變色龍”格拉迪瓦借題發(fā)揮。格拉迪瓦作為Wilhelm Jensen1902年刊登在維也納報紙上的一部小說的主題,成了弗洛伊德1907年的著名研究《錯覺與夢》的基礎(chǔ),德里達則以此為話題概述了他對“檔案熱病”的最終結(jié)論。
他說:“在不到八天前,我偶然在龐貝附近的維蘇威火山腳下寫下了最后這些話。自從二十多年前,每當我回到那不勒斯,我就想起了她?!薄斑@一次,我對自己說,還有誰比詹森(Jensen)和弗洛伊德的格拉迪瓦更好,能在檔案熱病中更高明地描述這一點?在弗洛伊德和這個檔案的概念不再適合的地方,說明它的結(jié)構(gòu)(這是最后一個補充論點)是每一個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歷史?”[20]
“當他想解釋考古學家關(guān)于壓制邏輯的困擾時,此刻他詳細說明了他想識別的真理的胚芽或包裹,弗洛伊德聲稱再次發(fā)現(xiàn)了比幽靈更原始的起源。在競標中,他想成為一名比考古學家更是考古學家的檔案員。當然,更接近最終原因的是,他是一個比他的小說家更好的病因?qū)W家。他想發(fā)掘更古老的印象,他希望展示一個比周圍其他考古學家、那些文學和古典客觀科學的考古學家們所喧囂的更古老的印記,這是一種每一時刻都獨特的印記,一種幾乎不再成長為一種檔案的印象壓痕,但它卻幾乎混淆了自身的足跡壓力,它是仍然留下來存活于基板之上的標記,在表面,在原點。當足跡仍然與基板保持一致時,當印刷檔案尚未從原始印象中分離出來的瞬間,它的原點是單一的、不可復制的和古老的。在瞬間的印記還未留下時,就被印象的壓力拋棄。在純粹的自動情感瞬間,在主動與被動的模糊中,在感動與被感動的瞬間??偠灾环N檔案,它會把自己與本原相混淆、與僅僅是類型、拼寫、可迭代的字母或字符等起源相混淆。一份沒有檔案的檔案,在那里,從其印記的印象中突然無法辨別,格拉迪瓦的腳步在自言自語!這正是哈諾德(Hanold)在他幻想破滅的考古學家的愿望中所夢想的,當時他正在等待‘正午鬼魂’的到來?!盵21]
“哈諾德患有檔案熱病。他已耗盡了考古學的知識。小說中,他已經(jīng)成為破譯最晦澀難懂、最神秘的涂鴉藝術(shù)的大師。但他有足夠的科學和能力。他那急躁的欲望違背了他們的積極性,仿佛是在臨死前一樣。這門科學本身已經(jīng)過時了。他對自己說,它是一種毫無生氣的考古直覺。在龐貝復活的那一刻,在死人蘇醒的那一刻,哈諾德明白了一切。他明白自己為什么要穿越羅馬和那不勒斯。他開始知道他當時不知道的東西,即他的‘親密驅(qū)動力’或‘沖動’。這種知識,這種理解,對內(nèi)心破譯的欲望驅(qū)使他來到龐貝城,所有這些都在記憶中回到他的腦海。他回憶說,想看看是否能找到她的蹤跡,那是格拉迪瓦的足跡?!盵22]
“這里有一點從來沒有被考慮過,無論是在詹森的書里,還是在弗洛伊德的書中,這一點比它的區(qū)別更讓人困惑:哈諾德是來尋找這些字面意義上的痕跡的。他夢想將此復活。他夢想著重溫過去,夢想著重新體驗。為了重溫格拉迪瓦的步伐、這步伐本身、格拉迪瓦自己的那一步所帶來的獨特壓力或印象,在那時那刻,那無法模仿的步伐定是留在灰燼中的。他(哈諾德)夢想著這個不可替代的地方,正是這些灰燼,在那里,奇異的印記,就像一個簽名,幾乎無法與印象區(qū)分開來。這是奇點、成語、秘密、證言的條件。這是打印機印刷、印象和印記的獨特性的條件,壓力和它的痕跡在這獨特的瞬間還沒有區(qū)分出來,在瞬間形成了格拉迪瓦的腳步聲、步態(tài)、步伐和承載它們的地面。痕跡不再與底物區(qū)分開來。這種壓力和印記不再區(qū)分彼此,從此有別于所有其他印象、所有其他印記和所有其他檔案。至少,這個印記不同于所有其他的,必須重新整理——但這是以記憶和檔案為前提的,一個和另一個是一樣的,就在挖掘領(lǐng)域的同一主題上。它必須復蘇,在一個絕對安全的位置,在一個不可替代的地方,它仍然保持著,就在火山灰上,還沒有脫離格拉迪瓦如此奇特的一步的壓力。”[23]
“這就是考古學家哈諾德在字面意義上的意思。‘從字面意義上講’,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些東西‘第一次出現(xiàn)在他的意識里: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內(nèi)心的沖動,他來到意大利,來到龐貝,沒有在羅馬和那不勒斯停留,目的是看是否能找到她的蹤跡。那蹤跡的字面意思是,她獨特的步伐必定會留下腳趾樣的獨特印記’?!?/p>
“這種獨特性不可抗拒。無價,但卻范圍無限,無法尋找。尋求蹤跡的可能性,這簡單可能性,只能區(qū)分獨特性,將這一印象從印記分開。因為這一獨特性并不僅是過去的禮物,它原本應該是可能的,人們可以在事實之后夢到它,只有它迭代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它內(nèi)在的可分性,裂變的可能性,都縈繞在源頭之上。這種對奇點的忠實記憶只能交給鬼魂?!?/p>
“小說在這里勝出了么?它缺乏知識么?詹森知道的比弗洛伊德和哈諾德少么?”[24]
德里達又說:“一個人總是可以圍繞著這個秘密賬戶做夢或猜測。推測從那里開始——還有信任。但根據(jù)定義,秘密本身是不可能有檔案的。秘密就是檔案的灰燼,在這個地方,說‘灰燼’或‘就在灰燼上’都不再有意義了。尋找任何人可能知道的秘密是沒有意義的。更何況是考古學家哈諾德?!盵25]
他認為“那就是文學所證明的。所以這里有一個獨特的見證,文學本身,一個從圣經(jīng)中逃離或解放出來的繼承者。下面是它帶給我們的思考:格拉迪瓦、哈諾德、詹森、弗洛伊德以及其他一些人的不可侵犯秘密。除了所有可能的和必要的調(diào)查,我們總是想知道弗洛伊德(比如),每個‘謹慎的遮掩者’可能想要保守什么秘密。我們想知道,他究竟保留了什么無條件的保密權(quán)利,同時又渴望知道、公開和把他永遠隱藏的東西存為檔案。隱藏的是什么?他隱瞞了什么,甚至超出了隱瞞、撒謊或作偽證的意圖”[26]。
最后德里達說:“我們將一直會思考在這個檔案熱病中,他可能燒掉了什么。我們總是想知道,懷著同情心,在這檔案狂熱中,究竟是什么點燃了他的秘密激情,他的信件,或者他的‘生命’。燃燒之中卻沒有他,沒有遺跡,也沒有知識。在沒有任何回應的情況下,不論其是否光譜性的,缺少或處于壓抑的另一邊緣,是原始的還是次要的,沒有名字,沒有一點癥狀,甚至沒有一點灰燼?!盵27]
根據(jù)上述論斷,在德里達看來,弗洛伊德的檔案觀事實上是一種誤入歧途的“檔案熱病”,它導致的實際上是檔案的毀滅。正因為如此,加拿大馬尼托巴大學(Manitoba University)的Thomas Nesmith教授評論指出:“弗洛伊德致力于探究無意識領(lǐng)域純真理檔案底細的努力,德里達說,就是死亡驅(qū)力——決定這一點的關(guān)鍵是繞開了檔案總是問題不斷的方面——它們是人類用有限的溝通交流手段制造的,其書面記載絕非完整全面,而是有所偏袒的,而且它們是向?qū)忛嗛_放的,面對的是許多無盡的詮釋。無視這些,或者想著繞開它們以實現(xiàn)單一的或終極的真理,事實上就是在毀滅檔案?!盵28]
這也就是說,檔案作為事件的記載,本質(zhì)上是一種“敘事”文本,必然包含著先入為主的觀念。人們在檔案化或記錄和保存的同時,必然存在著選擇或遮蔽。故T·庫克在《銘記未來——檔案在建構(gòu)社會記憶中的作用》中指出“主要的歷史詮釋行為并非發(fā)生在史學家打開檔案盒之時,而是在檔案工作者裝盒之際,在于98%被銷毀的未裝進檔案盒的文件潛在的影響”[29]。為此,“檔案工作者有責任通過自身的業(yè)務活動積極主動地參與集體記憶的建構(gòu)、維護與傳承;檔案工作者的觀念、工作原則與方法對于社會記憶的真實、完整與鮮活產(chǎn)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30]。這也就意味著,就檔案這種建構(gòu)社會記憶、承載人類文明延續(xù)的載體而言,應更加注重對其運動過程的前端控制和全程控制,更努力地著錄其形成環(huán)境或背景信息,關(guān)注對其的各種政策性的或不可避免的選擇與遮蔽,確保鑒定原則的與時俱進,以更好地反映歷史真實。
至此我們對德里達《檔案熱病》一書的摘要譯介共四篇已告完工(前三篇均發(fā)表于《檔案學通訊》),歡迎批評指正,亦望對我國的檔案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