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丹
新疆婦女干部學校,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近年來,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層出不窮,因其作案手段惡劣,對兒童身體和心理危害最大、影響時間最長、最不可逆等特征,受到社會輿論廣泛關注。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性侵未成年犯罪呈現(xiàn)出增長態(tài)勢,在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比極高,而且隨著互聯(lián)網和智能科技手段的興起,性侵案件也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明確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以下簡稱“家長”)“要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導其珍愛生命,對其進行防范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識教育,幫助其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增強其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安全知識教育,幫助其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增強其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1]家庭作為保護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關口和防線,在家庭教育中進行預防性侵教育,是保護兒童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侵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同時也是法律規(guī)章規(guī)定家長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
加強對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關注,有利于提高家長的警惕性,使家庭預防性侵教育更有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根據(jù)近年媒體曝光案件、裁判文書網公布信息和相關研究文獻,筆者梳理了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情況。
(一)案件類型。以強奸罪、猥褻罪類型案件為主。
(二)案件特點。一是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滿14周歲的兒童被害性突出;二是熟人作案比例居高,如與被害人有網友、親屬、朋友、鄰居等關系的熟人;三是加害人利用職業(yè)便利性侵,如醫(y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幼兒園工作人員利用職業(yè)便利對未成年人實施性侵害;四是性侵實施者呈現(xiàn)出無固定職業(yè)、流動人口、未婚青壯年等特征,酒后作案情況較多;五是作案手段既包括暴力威脅手段,也包括哄騙、引誘等手段;[2]六是被性侵的兒童不限于女性,已出現(xiàn)對男性兒童的性侵害;七是精神發(fā)育遲緩未成年人更容易遭受性侵;八是案件發(fā)生場所具有隱蔽性;九是網絡成為性侵的媒介。[3]
(一)未成年人家庭情感方面缺失。通過對相應案例分析發(fā)現(xiàn),被實施性侵害的兒童和未成年人中,未成年被害人多是單親離異家庭或者流動務工人員家庭的子女。在流動人口居住較多的區(qū)域,父母平時忙于工作,缺乏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照顧,從而使得一些被害人缺乏預防性侵方面的知識,或者與父母發(fā)生矛盾或者厭學逃課,缺乏從父母處獲得情感的支持。家庭的教育、約束缺乏,父母管教和關愛的不足導致被害人叛逆和以其他方式尋求精神慰藉,而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情況較多。加之網絡交友的低齡化、網絡虛擬化,給犯罪分子提供了良好的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條件。未成年人對于社會交往、人際交往以及愛情觀的不成熟認識,尋求通過社交軟件或者社會其他人員來獲得情感支持,進而容易陷入被性侵害的危險。
(二)家庭安全知識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開展家庭教育,內容就包括了要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導其珍愛生命,對其交通出行、健康上網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詐騙、防拐賣、防性侵等方面進行安全知識教育,幫助其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增強其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1]分析已發(fā)的未成年人安全事故案件發(fā)現(xiàn),部分家長對安全知識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認為教育責任在學校和社會,單純希望靠國家提升社會治安治理能力和相應法律法規(guī)措施來保護孩子,家庭教育中應該承擔的安全知識教育責任缺失。對于家庭安全知識教育家長的需求高,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家長有效教育行為不足,無法有效幫助未成年人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
(三)家庭性教育的缺失。家庭作為性教育的第一課堂,其重要程度和效能作用遠遠大于學校和社會開展的性教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在家庭生活中更容易被家長察覺,家長能夠在在親子互動中第一時間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教育和引導。但是受我國傳統(tǒng)觀念中對性知識的錯誤認知,很多家長本身對此避而不談,在性教育的過程中“重女輕男”,對女孩說得多,忽視對男孩的教育。結合辦理的案件分析,很多案件能夠被發(fā)現(xiàn)是因為被害人的父母給其傳授過相關的一些預防知識或者傳授過一些行為如果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要及時向父母報告,或者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的變化有警覺,進而及時地報案。[4]但是也有很多案件的被害未成年人缺乏此類知識,沒有在校園或者父母那兒接受過此類教育,進而即使是被長期性侵,也無法知道如何處理。而案發(fā)也是因為兒童或者未成年人身體出現(xiàn)了變化或者性格情緒有變動或者偶然的發(fā)現(xiàn),但是因為時間過去太久導致案件的認定和證據(jù)及時固定方面的困難,導致一些關鍵事實和證據(jù)缺失,進而導致案件性質認定和量刑出現(xiàn)問題。隨著案件的多發(fā)、頻發(fā)以及網絡曝光率的提升,家長雖然認識到了預防性侵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相應的知識,不知道給孩子講什么、怎么講,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在預防和依法嚴懲性侵害兒童違法犯罪行為的措施當中,除增強法律的保護力度以及加大對犯罪分子的懲罰力度外,還應根據(jù)性侵害私密性、個體化、傷害不可逆的特點,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天然優(yōu)勢,在事前和事后采取相應措施有效預防和減少傷害。一方面要將關口前移,加強兒童預防性侵害教育;另一方面要提高家庭識別防范性侵害和發(fā)現(xiàn)報告的意識和能力。
(一)構建和諧家庭親子關系。家庭的教育互動、父母子女關系的和諧,是防范未成年女性出現(xiàn)此類性侵害的重要一環(huán)。在《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21—2030)》中指出,要增強親子互動,建立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其措施包括要培育良好親子關系、引導家庭建立有效的親子溝通方式、加強親子交流、增加陪伴時間、提高陪伴質量。[5]結合案件的梳理,在未成年被害人中,有一些被害人是因為與父母產生矛盾,從而出現(xiàn)情緒上的波動,進而尋找情感轉移,從而被犯罪嫌疑人找到切入點。因此,防范未成年受到侵害的重要一環(huán)也在于家庭關系的和諧,以及子女與父母關系的良好互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場地,家庭教育很重要,而父母在與子女的關系相處中,尤其是與青春期的子女的關系相處中,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并以更為合適的方式來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與孩子形成良性互動并成為孩子信任及依靠的人。為此,父母除了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重視以外,也要關注孩子精神和情感方面的變化,與子女形成多元關系的良好發(fā)展,從而引導子女走向正常的青春期之路,也讓子女能夠信任父母,與父母形成情感的寄托與交流,而不會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陌生人身上。因此,家庭教育、父母與子女關系,也是防范此類社交類性侵害案件出現(xiàn)的重要的一環(huán)。
(二)積極開展家庭性教育。加強兒童預防性侵害教育的前提是家庭把性教育作為一項必修課,家庭性教育是指在家庭背景下對孩子進行的性相關的教育活動,它是以父母為主要教育者的性教育模式。[6]要打破傳統(tǒng)的談“性”色變的思想窠臼,家長首先要改變對性知識的隱晦暗喻、羞于啟齒的態(tài)度,根據(jù)孩子年齡階段和成長變化采取科學自然的方式與孩子討論交流有關“性”的知識,其中包括生命起源、男女身體構造、青春期身體發(fā)育、性器官衛(wèi)生保健、性行為等,其中預防性侵教育應該貫穿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只有引導未成年人正確地認識“性”,才能使孩子理解和把握哪些身體觸碰行為是不正當?shù)?,哪些行為屬于侵犯自己的人身權利的,要勇敢拒絕和大聲抗議。
(三)提高家長預防性侵教育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對案件分析發(fā)現(xiàn),家長對于預防性侵知識的需求高,但是很多家長缺乏預防性侵教育的知識和溝通技巧,需要家長自身通過加強學習、接受專業(yè)指導等多種方式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家長首先要提高對預防性侵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主動通過看書、聽講座、獲取網絡教育資源等多種方式自學;其次由于家長的學歷水平、工作性質、學習能力能各不相同,需要借助專業(yè)的家庭教育指導接受系統(tǒng)的培訓,積極參加學校、社區(qū)及其他社會組織開辦的指導培訓班,獲取專業(yè)的預防性侵教育的知識和技能。[7]
(四)家校社協(xié)同管理構建防御體系。鑒于未成年人多在學校學習,且對社會的認知不全面,因年齡及所處的環(huán)境,導致個人心智方面的不成熟,缺乏必要的警惕意識及自我隱私保護和自我保護意識,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作為未成年人所處的主要環(huán)境的學校、家庭,還有相關的社會管理機構,需要加強對未成年預防性侵犯知識的宣傳普及教育,在未成年人周圍形成一道保護墻。而檢察機關的未檢部門也要從自身的法治宣傳職能出發(fā),做好相關的教育工作。在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方面,學校要與醫(yī)療機構密切協(xié)作,提供適宜兒童的性健康服務,保護就診兒童隱私。司法機關要加強立案和立案監(jiān)督,完善立案標準和定罪量刑標準。教育部門、婦聯(lián)、共青團等要對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傷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實施必要的心理干預、經濟救助、法律援助、轉學安置等保護措施。[8]只有多方面、多機構、多部門齊抓共管,才能構建全方位的預防和懲治體系,切實保護未成年人免受侵害。
(五)加強對社交軟件管理制度的制定及落實。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與自控能力。未成年人在其青春期期間,面臨生理上的變化,精神上、學業(yè)上的多重壓力,因此存在進行社交的強烈需求,并且隨著手機社交軟件的發(fā)展、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社交也必然成為未成年人的一個重要需求的傾向。當今社會各類社交軟件蓬勃發(fā)展,規(guī)范管理社交軟件已經成為一個趨勢,需要從源頭上加強管控,以凈化社交軟件的氛圍,提升其管理質量。這就需要相關的主管部門在進行調研后,結合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針對社交軟件出臺一些科學的管理制度并落實到位。對一些以交友為主題的社交軟件,在用戶資料的審核、用戶年齡的準入以及用戶的使用及不良行為的舉報上,出臺更為嚴格的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實,才能為網絡環(huán)境的凈化起到第一步的預防作用。
(六)落實強制報告制度。通過分析已發(fā)生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發(fā)現(xiàn),因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證據(jù)不足不批準逮捕、不起訴數(shù)量占比高,產生此類案件的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的認知、被告人的供述、性侵時間的長久、關鍵證據(jù)的缺失等,導致案件因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不批準逮捕、不起訴。這就要求家庭、學校必須提高發(fā)現(xiàn)報告的意識和能力。未成年人的活動場所和行動軌跡主要在家庭和學校當中,因此家庭和學校有早發(fā)現(xiàn)的天然優(yōu)勢,作為孩子最親密的關系人,家長和教師發(fā)現(xiàn)疑似性侵犯事件后有責任及時報告,并做好證據(jù)留存,便于警方立案調查。如果家長在遇到類似性侵事件后忍氣吞聲隱瞞事實,只會縱容犯罪分子更進一步實施犯罪行為。同時司法機關要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取證機制,保護未成年被害人免受“二次傷害”,并探索制定性侵害兒童案件特殊證據(jù)標準。要開展專題講座指導家長和教師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才能保護好未成年人,并及時依法嚴懲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