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娟
【人類學與民族學】
清至民國時期黔東南的油茶種植與利用探析
班 娟
(貴州大學 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清至民國時期黔東南地區(qū)的茶油產(chǎn)出與銷售在全國占比靠前,用途多樣,蘊含豐富的社會經(jīng)濟價值。通過現(xiàn)存的清水江文書及地方志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關于黔東南油茶的記載,進而可以梳理出該地區(qū)油茶的種植源流、種植規(guī)模、種植培育和管理概況,分析出茶油、茶餅、茶殼、茶花與茶樹在民眾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情況。作為清至民國時期黔東南民眾種植的主要經(jīng)濟林木之一,通過探討油茶種植與功用可以窺探到其在當時黔東南民眾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黔東南; 油茶; 種植與利用
黔東南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杉木之鄉(xiāng)”,適宜的氣候、土壤以及成熟的種植技術,為林業(yè)成材提供了優(yōu)良的條件。在杉木未長大砍伐發(fā)賣之前,黔東南民眾需靠種植其他經(jīng)濟作物以彌補家用,油茶樹栽種的便捷和蘊含的經(jīng)濟價值使其成為首選。隨著林業(yè)貿(mào)易的興起,茶油也沿著清水江走向全國。清代時期,清水江流域民眾就已經(jīng)成規(guī)模地人工種植油茶,茶油出口成為黔東南地區(qū)人們經(jīng)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隨著種植歷史延續(xù)和規(guī)模的擴大,油茶與苗、侗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油茶除了經(jīng)濟功用之外,在民眾的社會生活中也有著重要作用。
隨著大量清水江文書不斷被整理出來,其中關于油茶樹的文書有著部分占比,可以看到油茶的種植與買賣在當時的頻繁,在清至民國時期黔東南民眾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學術界關于油茶的研究成果頗豐。有學者對油茶規(guī)模及種植方法進行研究[1],有的則研究與油茶相關的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2],有的學者對于油茶種植過程中的糾紛解決進行了研究[3]。本文通過整理文書與地方志等文獻資料,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梳理出清至民國時期黔東南地區(qū)油茶種植的原因、范圍以及種植方式,探討油茶在民眾生活中之功用。
油茶又名山茶、茶油樹、茶子樹,屬山茶科,喜溫暖,怕寒冷,是我國四大食用木本油料樹種之一。油茶花呈白色,其籽可榨油,因而被稱為“綠色油庫”。黔東南地區(qū)種植油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500余年栽培歷史。[4]至清代,伴隨著改土歸流和皇木采辦,中央政府勢力不斷深入,黔東南優(yōu)越的林木資源被挖掘開發(fā),大量商客涌入,黔東南林木成為當時貴州的大宗商品之一?!皼r黎郡尺土皆山,可耕之地少,其層巒迭嶂,雖產(chǎn)杉木茶油,足以招致商賈,然必近河之地方,可達之楚粵。”[5]油茶樹依托于此也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收益,使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民國時期“20世紀20~30年代,縣內(nèi)油茶籽暢銷湖廣,以油茶、油桐、棕片等換回生活所需的大米、食鹽、百貨、布匹等物”[6],油茶亦作為重要的交易貨物,通過油茶買賣可滿足民眾的一些日常生活需求。在清水江文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關于油茶地和油茶林的交易買賣,說明油茶已成為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
獲取經(jīng)濟利益是油茶種植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為重要的經(jīng)濟林之一,在“家下缺銀無用”時,通過買賣油茶樹和茶油地,可以換取錢幣以緩解家中急用。在已經(jīng)整理出的大量清水江文書中,有大量油茶買賣的例子。乾隆四十六年黎平縣五湖村的楊起德與補現(xiàn)林因為缺少銀用,斷賣二人名下之茶油樹以獲取銀兩,文書如下:
立斷賣田與茶油地約人楊起德、補現(xiàn)林二人為因家下缺少銀用無出,自愿將土名高岑踵田一坵,約禾六把,又土名仁柳茶油樹一塊,請中出賣與本寨楊含明名下承買為業(yè),當日憑中三面議定斷價銀陸兩伍錢整,親手收回應用外,其田茶油樹自賣之后,恁従買主耕種管業(yè),賣主日后不得異言翻悔,如有別人爭論,拘在賣主一面承當,一賣百了,父賣子休,今恐人信難憑,立此斷約永遠存照。
憑中 石國安、楊龍章
代書 楊秀桂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立[7]7
根據(jù)買賣雙方的需要和協(xié)調(diào)情況,買賣的形式除了錢幣外,還有谷物。黎平縣五湖村的石聲珮斷賣其名下茶油地,獲得了谷子四十二斤整,以維持生計,文書如下:
立斷賣茶油地字約人拱背寨石聲珮為因缺少用費無出,自愿將土名寡養(yǎng)茶油地壹半塊與公陳所共,今請中出斷與伍湖寨楊正彬名下承買為業(yè),當日憑中議定斷價谷子肆拾弍斤整,入手領收應用,其茶油自斷之后,恁従買主修理管業(yè),賣主不得異言,倘有不清,俱在賣主一力承當,今欲有憑,立此斷字為據(jù)。
憑中 姜茂宗
同治九年七月十九日 親筆 立[7]246
此外,油茶由于蘊含經(jīng)濟價值大,成為人們抵押典當?shù)淖詈脤嵨镞x擇之一,“村民借糧食,首先是土地作為抵押物,其次是經(jīng)濟作物(茶油樹)和牲畜(豬、牛)”。[8]黎平縣五湖村的楊正瑸就通過抵押茶園以緩解急用,文書如下:
立典茶園字約人五湖寨楊正瑸為因缺少用費無出,自愿將土名現(xiàn)迫茶園一塊,作二股均分,名下所占一股出典與本寨徐顕順名下承買為業(yè),當日憑中三面議定典價銅錢一百文,入手收回應用,其茶園自典之后,恁従典主修理管業(yè),不拘遠近價到為贖,不得異言,今欲有憑,立此典字為據(jù)。
憑中 楊正修
同治元年七月初二日 親筆 立[7]210
我們可以從文書中看到當時的黔東南地區(qū)油茶種植與買賣成為當?shù)匕傩罩匾?jīng)濟社會活動之一,當時黔東南油茶樹在民眾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油茶未結果可以在土地上進行交易,其茶籽作為茶油制作的主要原材料,也是交易的大宗。黎平府油茶種植廣泛,其茶籽茶油收獲頗豐,由此還衍生了兩條交易路線。道光《黎平府志》載:“黎山多木,木之有利于民者不一,唯茶與杉最良,黎郡之油茶,百花紅果,枝葉常綠,滿山際野,鄉(xiāng)民采其果,榨其油,產(chǎn)自東北路者,由洪江發(fā)賣,產(chǎn)自西南路者,由粵河發(fā)賣”。[4]6黔東南地區(qū)位于云貴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過渡地帶,因而山多田少,不適宜發(fā)展平地經(jīng)濟作物,茶油樹是最好的種植選擇之一。而黔東南溫暖濕潤的氣候和便捷的交通則使油茶經(jīng)濟利益得以實現(xiàn)。茶籽成熟加工之后,貫穿黔東南地區(qū)的清水江為茶油的商品化提供了天然的優(yōu)勢,可以依托水運經(jīng)湖南常德,銷往全國各地。
貴州茶油產(chǎn)量位居全國第七,是南方十四省重要的油茶原產(chǎn)地之一。[9]而貴州茶油的主產(chǎn)區(qū)大部分在黔東南地區(qū),錦屏、黎平、天柱成為貴州茶油生產(chǎn)的主要地區(qū),黎平還被稱為“油壺”。此外,黔東南其他地區(qū)亦有種植,榕江縣“早年從廣西引進軟枝油茶栽培,至咸豐年間(1851—1861),全縣有茶油林50萬株”。[10]2441937年《關于貴州林業(yè)的調(diào)查報告》記載:“油茶在清水江流域,以錦屏境內(nèi)栽培最盛,天柱次之,發(fā)育頗佳”[11]。可以看出,錦屏、天柱、黎平一帶,依托著優(yōu)良的交通優(yōu)勢和地理優(yōu)勢,油茶種植廣泛普及。
《黔南識略》和《黔南職方紀略》對黔東南各州縣的油茶種植亦有所記載,在黔東南下屬的各州縣中,茶油樹種植普遍,范圍分布較廣。具體見表1:
表1 黔東南各州縣油茶分布情況①
油茶屬茶類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經(jīng)冬不謝,生長周期長,七八年方成林,有“一年糧食三年桐,七年茶子滿山紅”之說,需合理地進行蓄禁管理。油茶對于山頭陰陽朝向有一定的要求,侗族就有諺語道“陰山栽杉生長快,陽山油茶產(chǎn)量高”“高山栽松低山杉,陰山桐樹陽山茶”,油茶喜陽,光合作用下的油茶樹生長得更好更快。因此在種植茶油樹的時候,要選擇適宜的山坡陰陽朝向。
在培育方面,油茶樹繁衍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用油茶籽栽種,所以要對茶籽進行仔細地篩查和挑選,以保證茶油樹的存活率,苗侗諺曰“早采種子一包漿,晚采種子已分揚。到了‘寒露’‘霜降’節(jié),背起籮筐上山崗”,到寒露霜降時節(jié),茶籽已經(jīng)完全成熟,色澤光亮,粒大飽滿。油茶籽采摘之后置干燥避光處風干后,經(jīng)過挑選便可成為很好的樹種。除此之外,黔東南地區(qū)的民眾還“利用樹木的樹皮、樹根、樹枝等器官進行育苗造林”,[12]茶油樹的根系十分發(fā)達,用鋤頭挖斷其根,整理地皮用糞掩蓋,茶油樹便可再生。其根系達到一定氣溫時便開始活動[13]。民國《麻江縣志》亦記載:“土為黑沙疏松,而深根易蔓延,便吸肥料,村人視為特產(chǎn),竭力經(jīng)營,春初鋤其根土尺許,鏟附近土皮和人糞壅之,仍將原土掩其,上計歲所產(chǎn)約數(shù)萬斤”。[14]27通過根部再生輔以農(nóng)人的細心照料,茶油樹可長大成林。
油茶樹作為清至民國時期黔東南主要的人工營林之一,常與杉木、梨樹等混種,形成混交林,這樣能夠提高種植效率和增加收入。杉木與油茶生長周期不同,黔東南民眾利用二者生長成林的時間差混種,使得種植效益最大化?;旆N可節(jié)約油茶種植的空間,杉木掉落的樹葉也可成為油茶樹的肥料來源。在清水江文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油茶和其他樹種混合種植的情況,筆者收集了黎平文書中一些油茶、杉木混種的文書,見表2。
油茶、杉木混種不僅“提高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之物種多樣性”,“保證當?shù)亓洲r(nóng)的經(jīng)濟收入”,還可以“提高對病蟲害的預防”。[1]95清代兵燹之后,油茶種植一度衰落,地方官員大力扶植引進,促使種植技術不斷成熟,《古州廳志》對此有所記載:“自經(jīng)兵燹后,林木砍伐怠盡,砍后不知蓄禁,以致山窮地瘠,民力愈見艱難……再田思維,惟有桐、油兩項,入土較易。桐子二、三年即可有成。卑職隨即捐資,專人分往三腳、浪泡、黎平等處購來桐子二千斤、茶子二千斤,遍傳各寨苗民領取,按寨之大小每寨三、五觔不等。登記印冊存案,教以鋤種分秧之法,廣為種植……并令蓄禁松、杉、果木,以期山無曠土”。[10]380通過地方官員和老百姓的努力,恢復油茶種植,提高本土種植技術能力,使得因戰(zhàn)亂被破壞的油茶得到恢復。而茶油樹種植由衰到興都依仗技術提高才使得油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清水江繁忙的茶油交易提供了充足的儲備,油茶收益得以提高。在長期種植油茶的過程中,黔東南民眾探索和發(fā)現(xiàn)適宜當?shù)赜筒枧嘤姆N植方法,油茶種植利益能夠達到最大化。
表2 黔東南地區(qū)油茶杉木混合間植文書舉例
苗侗諺曰:“三分種,七分管”。油茶種植之后,除了定期施肥、薅除雜草,還要加強保護,這是油茶成林的重要一環(huán)。黔東南地區(qū)苗侗人民對于樹木有深厚的崇敬之心,種植樹木也敬重樹木,因此在很多地方鄉(xiāng)規(guī)民約條款中,我們都能夠看見與油茶林的管理保護相關的內(nèi)容。如,在《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楊和秀等斷賣山場杉木茶油地風水約》[15]中就有文書載:
立斷賣山場杉木茶油地風水約人居住寨麻楊和秀母子三人,為因缺少費用無出,自愿將先年得買地名歸我油地乙沖,今請中出斷賣與楊秀炳名下承買為業(yè), 當日憑中議定授過價銀叁兩二錢整,入手收回應用,其山場杉木油地風水自賣之后,任憑買主管業(yè),賣主不得異言,如有外人異言,俱在賣主乙面承當,恐口無憑,立此斷字永遠存照。
外批 賣主出陰地前后二官(棺)
憑中 楊包三
代筆 趙文枝
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油茶除作為經(jīng)濟作物外,其種植之地也可被看作“陰地”,不得隨意進入,在《八瓢封禁碑》中就把油山加以保護管理,碑文內(nèi)容如下:
為封禁地方陰地,靖地方事。緣我處對門山有油山一塊,系我處陰山。若有內(nèi)外人等進葬,必驚地方。是以三村人等公同合議,永遠封禁,不許進葬。為此,立碑以垂不朽。[16]
除此之外,黔東南民眾也會為了種植的油茶經(jīng)濟林不被破壞而立碑警示鄉(xiāng)民,錦屏縣彥洞就有《清代嚴禁盜砍焚燒踐踏木植碑》,內(nèi)容如下:
自示之后,如有該地方栽蓄杉、桐(油桐)、油(油茶)、蠟等樹,無得任意妄行盜砍及放火焚燒、牧放牛馬踐踏情事。倘敢不遵,仍蹈故轍,準該鄉(xiāng)團等指名具稟。定即提案重罰,決不姑息寬容。[17]
油茶樹作為重要的經(jīng)濟林之一,為使其在成林過程免遭他人的隨意砍伐,避免外人的非分之想,把鄉(xiāng)規(guī)民約與國家法律結合起來,更具威信和管理力度。茶籽成熟之后,也不可隨意采摘,避免引發(fā)矛盾,造成損失,“不得進入別人的茶山、桐山收揀茶籽、桐籽,只有在大家收揀結束后,統(tǒng)一放假‘開撈’期間,才能進入別人的茶山、桐山尋揀剩余的茶籽、桐籽”。[18]茶籽采摘難免會有遺留,被疏忽和遺留的茶籽待茶山開放之后便可收取,光緒《黎平府志》對此也有記載:“九十月檢子,始無遺藏,然亦有不能盡檢者,十一月任人尋覓,名曰撈茶子,亦遺秉滯穗之意也”。[19]129黔東南當?shù)氐那嗄昱赃€可以通過“撈茶子”獲得自己的一點私房錢和體己錢。茶籽是油茶樹重要的收成,前面提到的種種鄉(xiāng)規(guī)民約都是為避免在茶籽收成時引發(fā)矛盾,可以看出黔東南民眾在國家參與和地方自治中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方式。
通過栽種、施肥、育木、采摘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形成了一套適用于黔東南本土油茶的種植模式,使得當?shù)夭栌彤a(chǎn)量提高,為清至民國時期黔東南地區(qū)大量茶油外銷提供了充足的來源。
不同加工方式,油茶樹發(fā)揮其不同功用。黔東南民眾種植油茶歷史悠久,對于茶油的加工和食用也是豐富多樣。在清至民國黔東南各縣志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于油茶的記載和分類,根據(jù)茶油所呈現(xiàn)的功用,大致可以劃分為木屬、花屬和雜貨等三類。具體見表3。
茶油是油茶樹最主要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黔東南侗族有句民間諺語說“吃油記得茶油樹,吃飯記得牛功勞”,茶油是侗族人們?nèi)粘I钪惺秤糜偷闹匾獊碓?。茶籽采摘之后曬干,可壓榨出油,“所收茶子俱暴干俟,榨油之日研末,蒸熟用稻草包之如鼓樣,置榨閑上下夾木版以木撞撞,取油每茶子三觔可得油一觔”[19]129。茶籽三斤可出油一斤,由此看見茶油出油率很高,能滿足民眾的日常生活需求。民國時期陳國均進入苗侗地區(qū),看到百姓仍用茶籽榨油,“生苗的山上茶油樹很多,這是他們唯一的‘油’的供給,家家都有栽種,都會榨油,榨油機是由橢圓形的木塊,如石磨,將木料放在木塊中央使之斜立,再加木屑用力猛槌”[20]。在動物油無法長期獲取的情況下,茶油成為重要的食用油之一,因而苗侗人民種植油茶和食用茶油的歷史是很悠久的。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茶油被歸為雜貨一類,雜貨是可以進行交易買賣的物品。黔東南地區(qū)茶油產(chǎn)量大,除了少量用于自足外,外銷是茶油最主要的出路。通過出售茶油,民眾交換獲取生活物資,維持生計,“古州場集,在昔各以其地所出桐茶油……之類,交易而退生計”。[21]通過清水江運出,集中于湖南,而后運往全國,“凡輸出外洋及運銷內(nèi)地各省之茶油,均以漢口為市場,如長沙、常德所云集茶油”,[22]茶油銷往全國各地,“可達之楚粵”。
茶油除食用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重要作用。茶油能抵抗紫外線,緩解皮膚衰老,美容美發(fā),因此在“中藥配方中常以茶油調(diào)制各種藥膏、藥丸”。[23]黔東南民眾“在清代以來民間就培育油茶林,茶油可供人食用,苗族侗族婦女還作發(fā)式用油”[24]。民國《麻江縣志》記載“作婦女膏沐”[14]25。初加工為食用油,深加工為護膚品。此外,茶油還可作為工業(yè)用品,能防銹,還可作燃料,茶油成為普通百姓燈油選擇之一。民國《岑鞏縣志》載有“又供燈燭及防銹擦發(fā)”,[25]34“仁黃可榨油,供防銹、食用、燃料”,[26]12“或供防銹食用油料”。[14]25可以看出,茶油在民眾生活中除了食用和買賣外,還可用于潤膚護發(fā),燈油防銹,有諸多用處。
表3 清至民國時期黔東南地區(qū)油茶分類表②
茶餅也叫茶枯,是壓榨茶油之后剩下的渣滓。這些渣滓可肥田,可燒火,光緒《黎平府志》中記載:“其油巴可以肥田,可以作薪燒后,亦可作炭,皆農(nóng)家之利”。[19]129茶餅是農(nóng)人眼中優(yōu)等的有機肥。舊時沒有肥料,民眾提升農(nóng)田肥力的方法只有把草木灰撒入土中。茶餅作為茶油加工之后的渣滓,里面含有的有機肥和微生物便是最好的肥料,但由于茶餅分解速度較慢,只能用作基肥,追肥功效不大。
除了可以作為燃料和肥料來使用外,茶枯還可以去除污垢,洗滌衣物,“亦有其渣,可以浣衣去垢,故閨閣中以此油加香料蒸熟澤發(fā),則發(fā)黑而不膩脂”。[27]茶籽榨油后剩下的渣滓含皂素,黔東南民眾很早就發(fā)現(xiàn)茶枯該功用,用茶枯洗頭能使頭發(fā)又黑又順,減少損傷。地方志中也有關于茶枯的記載,民國《八寨縣志稿》中有“糟粕供洗濯或糞料”[26]12,《麻江縣志》記載“槽柏曰茶枯供洗濯”[14]25。茶枯粉較強的清潔能力使其在黔東南民眾生活中作用不可忽略。直至今天,由于洗發(fā)素中蘊含的大量化學物質(zhì),很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保存著用茶枯清洗衣物和頭發(fā)的傳統(tǒng)。此外茶枯中蘊含堿性成份,可以用做毒藥。將茶枯和石灰水混合一起,毒性明顯,因此農(nóng)人可用此來殺蟲防害。茶枯對魚有巨大的殺傷力,因而“可投河中以毒魚”。[25]34
茶殼是活性炭的主要來源,“茶油果殼是制造活性炭的原料”,[28]“果殼可提制單寧、燒堿和生產(chǎn)活性炭”。[29]35活性炭在工業(yè)上用途很廣,可凈水、凈化空氣、除異味等,是去除甲醛的最佳選擇。
茶油樹又名山茶,茶花花蕊飽滿,油茶花花色一般為白色,而變種之后的山茶花呈紅色,顏色艷麗,多姿多彩,成為最佳的觀賞美景?!白兎N者色鮮紅大,如盂如盌,不實只供園林庭盆之賞玩”,[26]12“花紅者,惟植玩賞”,[14]25因而油茶除了可制成茶油食用之外,還可作為盆景進行觀賞,使人愉悅。
此外茶油樹樹干質(zhì)地堅韌,紋理緊密,成為木材加工的原料之一。其木質(zhì)優(yōu)良,成為扁擔和雕刻原料的最佳選擇,“(油茶)木材堅硬,結構致密,宜作器具柄、家具及雕刻工藝品”,[29]35“木質(zhì)堅致用制扁擔及一切重器佳”。[25]34扁擔是黔東南民眾運輸重物的重要工具,如果承受不住兩端的重物便會斷裂,因此對于材料選擇十分嚴苛。此外黔東南地區(qū)有一民族體育活動,名為“打格螺”,用木材削成圓錐形然后用鞭子抽打,使其快速旋轉,因此“格螺”用料選擇能經(jīng)受住鞭打者。因此,“格螺的制作,取茶油樹、青崗、金雞木等硬質(zhì)樹”。[30]油茶木在黔東南民眾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
歷史悠久的油茶種植對當?shù)孛癖娚鐣钜伯a(chǎn)生了影響,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豐富了黔東南地區(qū)民眾的飲食文化結構。在重大節(jié)日或者場合時,打油茶成為歡迎客人的重要表達方式。當有重要客人到來之時,一定要喝上三碗油茶,俗稱“三道茶”,這是侗族人民表示歡迎的一種方式,諺語曰“三碗不見外”,三碗油茶之后,你就被侗族人民所接納認可了。油茶制作需要將茶油燒熱,然后放入曬干的糯米粒炸成“米花”,澆上油茶湯便制作完成。此外在苗鄉(xiāng)侗寨的婚俗中有“一碗油茶定親疏”之說法,男方父母說親時,女方油茶的冷熱代表了女方父母的態(tài)度,熱油茶代表了好事將近,冷油茶則暗示著女方父母對男方不滿意,因此油茶也蘊含了某種信息的傳達,這便是侗族人民獨特的油茶文化習俗。
此外,油茶樹也與當?shù)啬信嗄昙s會定情緊密相關。侗族男女都喜歡唱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青年男女在以歌定情時,油茶充當了樂器的功用,“上山吃茶苞是青年男女一種社交活動方式。玩山時,小伙子喜歡吹茶油樹葉子伴歌,吹技熟練者能在伴奏中吹出三四部自然和聲”,[31]男青年用油茶葉向自己心愛的姑娘吹出獨特的求愛曲。有情歌唱道:“高山木葉堆摞堆,哥妹采來細細吹;小小木葉通情意,吹響木葉不請媒”,[32]用茶葉吹奏情歌成為侗族青年男女之間溝通的特殊方式。
黔東南油茶種植成為當?shù)氐恼信浦唬粌H促進了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也保護了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油茶樹為常綠植物,根系發(fā)達,在黔東南地區(qū)適宜范圍廣,既能夠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綠化荒山,是集經(jīng)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為一體的優(yōu)良樹種?!叭斯せ旖涣种С至硕喾N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保持林地生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增加了地表草木覆蓋率,從而降低直接降水對地表的沖刷,不至于造成人為的生態(tài)災變,使當?shù)厣鷳B(tài)系統(tǒng)結構得以維持”。[3]49由于黔東南地區(qū)杉木蘊藏的豐厚經(jīng)濟價值,大量的砍伐導致生態(tài)遭到破壞,植被物種多樣性減少,油茶種植與保護技術提高為恢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化提供了支撐。
在油茶的人工種植過程中,黔東南地區(qū)民眾找到了與當?shù)叵噙m應的本土種植方法,保證了茶油的供給。清至民國時期,茶油的進出口貿(mào)易對黔東南社會經(jīng)濟產(chǎn)生重大影響。在生產(chǎn)過程中,不同加工方式之下的茶油產(chǎn)物各有其用處,對黔東南民眾日常生活產(chǎn)生重要影響,這對茶油的當代價值開發(fā)有重要啟示作用。黔東南作為重要的油茶原產(chǎn)地之一,其油茶種植技術與方法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里在不斷發(fā)展和進步。清至民國時期黔東南地區(qū)油茶生產(chǎn)技術的改良,為當?shù)匕傩辗N植油茶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在今天同樣適用,對當今的黔東南油茶種植、油茶老化和油茶管理等問題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① 本表根據(jù)杜文鐸《黔南識略·黔南職方紀略》(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整理而成。
② 本表主要根據(jù)《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巴蜀書社2006年版)整理而成。
[1]馬國君.清至民國沅江流域油桐業(yè)拓展與本土知識關聯(lián)性研究[J].中國農(nóng)史,2019(5).
[2]張明澤,吳良茹,姚玉仙.油茶在少數(shù)民族婚俗中的傳承——以貴州黎平侗族油茶文化為例[J].農(nóng)業(yè)考古,2019(5).
[3] 徐曉光.油茶的家族種植與相關訴訟研究——清水江林業(yè)契約文書的側面解讀[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4(3).
[4] 趙維臣.中國土特名產(chǎn)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56.
[5] 黎平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黎平府志:下[M].點校本.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1356.
[6] 從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從江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226.
[7] 貴州省檔案館,黔東南州檔案館,黎平縣檔案館.清水江文書:黎平卷第三輯第14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
[8]嚴奇巖.貴州民族史論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97.
[9] 馬成廣.中國土特產(chǎn)大全:下[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1022.
[10] 貴州省榕江縣林業(yè)志編纂組.榕江縣林業(yè)志(1662-201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11]徐曉光.清水江流域傳統(tǒng)林業(yè)規(guī)則的生態(tài)人類學解讀[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4:80.
[12] 馬國君.清水江流域人工營林育苗法類型及其影響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2.
[13]賀桂先,等.油茶的生長特性及其功能價值[J].江西林業(yè)科技,2007(4):40.
[14]熊繼飛,等.麻江縣志[M].1937年鉛印本.
[15] 貴州省檔案館,黔東南州檔案館,黎平縣檔案館.清水江文書:黎平卷第三輯第12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21.
[16] 王宗勛,楊秀庭.錦屏林業(yè)碑文選輯[M].錦屏地方志辦公室(內(nèi)部印刷),2005:10.
[17] 安成祥.石上歷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44.
[18] 天柱縣政協(xié)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寶庫編纂委員會.天柱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寶庫[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18.
[19] 俞渭,陳瑜.黎平府志[M].光緒十八年(1892)刻本.
[20]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民國貴州文獻大系:第1輯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110.
[21] 余澤春,余嵩慶.古州廳志[M].光緒十四年(1888)刻本:18.
[22] 陳嶸.造林學各論[M].1933:454.
[23] 錦屏縣啟蒙鎮(zhèn)志編纂委員會.啟蒙鎮(zhèn)志[M].2013:78.
[24]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0:188.
[25] 蔡仁輝.岑鞏縣志:物產(chǎn)志[M].貴州省圖書館復制油印本,1966.
[26] 王世鑫,等.八寨縣志稿:物產(chǎn)[M].1932年鉛印本.
[27] 王士雄.潛齋醫(yī)話[M].1933:96.
[28] 《貴州森林》編輯委員會.貴州森林[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2:506.
[29] 黎平縣林業(yè)局.黎平縣林業(yè)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30] 茅坪鎮(zhèn)志編纂委員會.茅坪鎮(zhèn)志[M].2012:297.
[31] 《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中華文化通志第3典民族文化:侗、水、毛南、仫佬、黎族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0.
[32] 劉柯.貴州少數(shù)民族風情[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446.
The Cultivation and Func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Southeast Guizhou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BAN Juan
( School of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0, Guizhou, China )
In th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output and sales of camellia oil in southeast Guizhou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China. Camellia oil has a variety of uses and contains rich economic value. Through the existing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and local Chronicles, we can review a lot of records about camellia oil, which can sort out the reasons and scale of camellia oil planting in southeast Guizhou at that time. Camellia oleifera is one of the main economic trees planted by people in southeast Guizhou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discussing the planting and func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we can find out the importance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the social life of people in southeast Guizhou at that time.
southeast Guizhou, camellia, cultivation and function
K289
A
1673-9639 (2022) 05-0094-08
2022-05-25
班 娟(1997-),女,布依族,貴州長順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qū)域社會史。
(責任編輯 車越川)(責任校對 黎 帥)(英文編輯 田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