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錢國,朱凌波(黃山昌仁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安徽 黃山 245000)
冠心?。–HD)是缺血性心臟病的一種,多由于冠狀動脈壁上斑塊積聚而引發(fā)。根據(jù)流行病學顯示,CHD 多發(fā)于40 歲以上的成年群體,而60 歲以上的人群中發(fā)病率高達27.8%,CHD 的病死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其中70歲以上患者的死亡率高達10%~20%[1]。研究發(fā)現(xiàn)[2],冠狀動脈出現(xiàn)狹窄后無法為心臟提供足夠的含氧血液,冠脈內(nèi)斑塊不斷聚集后可導致冠脈狹窄,最終引起呼吸短促、心悸、胸悶及胸痛等表現(xiàn),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臨床針對CHD 的診斷多根據(jù)患者的典型心絞痛癥狀結(jié)合冠脈造影,但由于冠脈造影為有創(chuàng)檢查,且費用及風險相對較高,故臨床應用受限[3]。CHD 早期常伴有頸動脈的彈性減低,隨著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增加,提示病情加劇發(fā)展。CVD 與傳統(tǒng)危險因素(血脂異常、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相關(guān),干預這些因素可以降低CVD的風險。一些新的危險因素如C反應蛋白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尿酸水平、冠狀動脈鈣(CAC)評分、頸動脈內(nèi)膜-中膜厚度、外周動脈疾病和脈搏波速度等,提高了CVD 的預估及診斷[4]。通過測量與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機制相關(guān)的血流因素,作為實時風險的風險標記物將可能對冠心病高危人群發(fā)生冠心病有預測價值[5]。而頸動脈血流速度被證實與動脈硬化狹窄有關(guān),若出現(xiàn)動脈狹窄則會加快頸動脈血流速度,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6]。鑒于此,本探究將探討頸動脈血流速度與冠狀動脈動脈硬化程度的相關(guān)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1 年8 月在我院收治的行冠脈造影的患者129例,根據(jù)冠狀動脈動脈硬化程度進行分為CHD組87例和非CHD組42例。CHD組中男39例、女48例;平均年齡(69.38±9.56)歲;平均體重指數(shù)(23.65±2.38)kg/m2;合并疾病史:糖尿病29例、高血壓34例;吸煙史:有25例、無62例。非CHD組中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齡(68.76±9.27)歲;平均體重指數(shù)(23.86±2.25)kg/m2;合并疾病史:糖尿病18例、高血壓21例;吸煙史:有17例、無25例。兩組性別、年齡、BMI、疾病史、吸煙史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CHD 符合《中國心臟內(nèi)、外科冠心病血運重建專家共識》[7]中相關(guān)標準;(2)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2)精神功能障礙或重度癡呆無法配合檢查者。
1.3 方法
1.3.1 頸動脈血流速度及斑塊檢查方法 選擇飛利浦EPIQ5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儀(Philips Medical Systems Nederland B.V)進行檢查,探頭頻率為5~12 MHz。取仰臥位,將患者頸部墊高6~8 cm,頭部輕微后仰,在進行檢查時囑托患者頭部向探頭對側(cè)偏斜,將頸部充分暴露。使用超聲探頭由頸總動脈開始沿著動脈縱向進行平移,探查總動脈的長軸縱切面,調(diào)整超聲強度及探查的深度直至能夠清楚觀察前后壁內(nèi)膜的線性回聲,開啟多普勒超聲檢測儀血流鍵,選擇合適的血管檢測中心進行檢測,在檢測過程中需要避開斑塊,得到頸動脈舒張末期流速(EDV)、收縮期峰值流速(PSV),同樣測量三次取平均值。頸動脈斑塊半定量積分的計算:0 分為正常,未見內(nèi)膜增厚,IMT<1.0 mm;1分:內(nèi)膜局限性增厚,但IMT<1.2 mm;2 分:動脈硬化斑塊形成,但未造成明顯狹窄;3分:管腔輕度狹窄,狹窄率20%~50%;4分:管腔中度狹窄,狹窄率51%~99%;5 分:血管完全閉塞,狹窄率100%。
1.3.2 冠狀動脈檢查方法及狹窄程度 使用飛利浦血管造影機,作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左冠狀動脈常規(guī)采用了六種投照位置:右前斜頭位、頭位、左前斜頭位、左前斜足位、足位和右前斜足位等;右冠狀動脈投照位置則有左前斜位和頭位等兩種。必要時加做其他體位至冠狀動脈各段能夠充分顯示,冠狀動脈病變具體狹窄嚴重程度、其血流情況的判斷及病變累及冠脈血管支數(shù)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冠脈介入醫(yī)師完成。
1.3.3 診斷標準與分組冠狀動脈病變程度 以病變臨近端的無病變的冠狀動脈內(nèi)徑為100%計分,根據(jù)狹窄程度分為:以狹窄程度<50%為輕度狹窄,以50%≤狹窄程度≤70%為中度狹窄,以狹窄程度>75%為重度狹窄。依據(jù)冠脈造影檢查結(jié)果,冠脈管腔直徑狹窄≧50%則診斷為冠心病,分入冠心病組;冠脈管腔直徑狹窄<50%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與管腔無狹窄,分入非冠心病組。
1.3.4 采用Gensini評分 具體評估冠脈狹窄情況,狹 窄 程 度1%~25%、26%~50%、51%~75%、76%~90%、91%~99%及全閉分別記1、2、4、8、16、32分,根據(jù)病變部位為左主干、左前降支或回旋支近端、左前降支中端、左前降支遠端、左回旋支中、遠端、右冠狀動脈及小分支分別記5、2.5、1.5、1.0、1.0、1.0、0.5 分,每處病變積分=狹窄程度評分×病變部位評分,總分為所有病變積分之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采用雙變量Pearson 直線相關(guān)性檢驗頸動脈血流速度預測動脈硬化程度的相關(guān)性;繪制ROC 曲線分析預測價值。P<0.05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動脈硬化程度、頸動脈血流速度比較CHD組患者Gensini積分、頸動脈斑塊半定量積分均大于非CHD 組,而EDV 及PSV 均小于非CHD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動脈硬化程度與頸動脈血流速度比較(±s)
表1 兩組動脈硬化程度與頸動脈血流速度比較(±s)
組別非CHD組CHD組n 42 87 t P Gensini積分(分)16.26±1.05 58.76±8.64 31.703 0.00頸動脈斑塊半定量積分(分)1.72±0.14 3.41±0.27 38.113 0.00 EDV(cm/s)17.29±2.86 15.17±1.08 6.092 0.00 PSV(cm/s)60.89±6.37 53.09±8.95 5.059 0.00
2.2 頸動脈血流速度與動脈硬化程度相關(guān)性分析CHD患者的Gensini積分、頸動脈斑塊半定量積分與EDV、PSV呈負相關(guān)(r<0,P<0.05)。見表2。
表2 Gensini積分、頸動脈斑塊半定量積分與EDV、PSV相關(guān)性分析
2.3 頸動脈血流速度預測動脈硬化程度的價值分析 ROC曲線顯示,EDV、PSV 及聯(lián)合預測動脈硬化程度的AUC 分別為0.755(95% CI:0.520~0.930)、0.869(95% CI:0.741~0.957)、0.774(95% CI:0.520~ 0.912)、0.878(95% CI:0.736~0.982)。見表3、圖1。
圖1 頸動脈血流速度預測動脈硬化程度的ROC曲線圖
表3 頸動脈血流速度預測動脈硬化程度的預測價值分析
人體中膽固醇及動脈其他物質(zhì)沉積形成斑塊并積聚于冠狀動脈壁上,從而形成CHD,隨著斑塊不斷積聚,可造成CHD 患者動脈管腔狹窄及血流部分或完全阻塞,導致心肌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給,引發(fā)心絞痛典型癥狀[8-9]。
目前,臨床仍無法對CHD 進行根治,治療原則以穩(wěn)定病情、控制癥狀為主?,F(xiàn)有研究表明[10],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病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血液中的血脂等物質(zhì)沉積在血管壁內(nèi),隨著動脈血管壁的不斷增厚而導致血管腔逐漸狹窄。頸動脈血流速度受血液形成成分及血液粘稠度等因素的影響,但目前國內(nèi)外研究多側(cè)重于頸、冠動脈硬化程度的相關(guān)性,關(guān)于血管腔狹窄程度是否與頸動脈血流速度的相關(guān)性研究鮮有[11]。血管壁的內(nèi)皮功能、炎癥和平滑肌增殖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機制中的重要因素[12]。內(nèi)皮功能障礙代表了整個動脈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性疾病,血管血流模式可受到動脈壁特征的影響,并導致內(nèi)皮功能障礙。因此,研究動脈血管中合適的血流參數(shù)可能是一種可以用來估計累積心血管風險的方法。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CHD組患者Gensini積分、頸動脈斑塊半定量積分均大于非CHD 組(P<0.05),而EDV 及PSV 均小于非CHD 組(P<0.05),CHD 患者的Gensini積分、頸動脈斑塊半定量積分與EDV、PSV呈負相關(guān)(P<0.05),結(jié)果提示CHD患者冠脈動脈硬化越重,血流速度越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早期CHD患者病情的主要變化特征與動脈硬化、IMT增加與斑塊的出現(xiàn)密切相關(guān),其中IMT厚度表示內(nèi)膜-中膜厚度,即頸動脈內(nèi)膜管腔面與外膜分界面之間的厚度。本次探究采用頸動脈斑塊半定量積分進行評估統(tǒng)計,目前臨床有研究發(fā)現(xiàn),CHD的早期特征與IMT的增加有一定關(guān)系,而冠狀動脈處形成的斑塊易誘發(fā)血栓或內(nèi)出血,進而引起心肌梗死,該量表已被證明可隨著病變支數(shù)的增加而得分變高,可反映冠脈的嚴重程度進一步加劇。黃曉云[13]等采用超聲對老年CHD患者頸動脈硬化及血流動力學進行檢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PSV值與頸動脈硬化具有一定關(guān)系,出現(xiàn)頸動脈狹窄后可引起PSV升高,且可作為判斷心肌缺血程度的重要判斷指標。實驗中收縮期峰值流速PSV減低可能與冠心病收縮功能減退、血管彈性減低等因素有關(guān)。而舒張期峰值流速DSV在頸動脈硬化早期及出現(xiàn)狹窄時均減低,可能是由于DSV和頸動脈彈性密切相關(guān),可更好的提示全身血管硬化情況。國外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CHD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誘發(fā)血管壁阻塞及狹窄,在心臟收縮期射血時收縮期峰值流速降低阻力增加,而動脈舒張末期流速則會相反的下降[14]。本次研究結(jié)果進一步繪制ROC曲線顯示,EDV、PSV及聯(lián)合預測動脈硬化程度的AUC 分別為0.755、0.869、0.774、0.878,提示臨床可加強對頸動脈血流速度的監(jiān)測,以預測CHD患者的動脈硬化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頸動脈血流速度與冠狀動脈動脈硬化程度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特別是動脈硬化程度隨著頸動脈舒張末期血流速度的減緩而加重,臨床可加強對頸動脈血流速度的監(jiān)測預測CHD患者的動脈硬化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