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華,張漢雄(.贛州衛(wèi)華口腔醫(yī)院口腔科,江西 贛州 34000;.萬載縣人民醫(yī)院,江西 萬載 33600)
牙周炎是口腔科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多見于成年人,主要是因菌斑微生物及其代謝產(chǎn)物導致,其患病率約占牙周疾病的95%[1]。該病是致成人牙槽骨喪失、牙齒缺失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的口腔健康,使其生活質(zhì)量下降。目前本病治療關鍵是清除病原菌,有效控制感染,并輔以抗生素輔助治療。鹽酸米諾環(huán)素是一種廣譜類抗生素,其抗菌活性強,在牙周炎中的治療廣泛[2]。但單一抗生素應用,并不能將牙石及菌斑徹底清除干凈,甚至會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治療效果不理想。甲硝唑是一種治療牙周感染的主要藥物,抑制厭氧菌活性強,在牙周疾病中的治療效果已得到臨床證實[3]。但兩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效果,臨床報道少,故將甲硝唑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用于牙周炎的治療,是否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探討。鑒于此,本文分析聯(lián)合甲硝唑、鹽酸米諾環(huán)素對牙周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0例(95顆患牙)牙周炎患者,按入院順序數(shù)字奇偶法分為對照組40例44顆患牙和觀察組40例41 顆患牙。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51.36±6.38)歲;平均病程(2.02±0.48)年;疾病類型:局限型11 例、廣泛型19 例;牙周袋深度(4.21±0.42)mm。對照組中男20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49.95±6.41)歲;平均病程(1.96±0.51)年;疾病類型:局限型13 例、廣泛型27 例;牙周袋深度(4.18±0.43)m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牙周袋嘗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入組患者符合牙周炎診斷標準[4];(2)未曾實施口腔手術者;(3)就診前12個月未行牙周系統(tǒng)治療;(4)入組前4周未進行抗生素治療;(5)患者知情研究,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研究藥物過敏者;(2)伴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疾?。唬?)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4)患牙缺失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口腔科接受齦上潔治、齦下刮治、牙周袋底部沖洗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口服甲硝唑片(華中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388),0.2 g/次,2次/天,連續(xù)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Sunstar INC,注冊證號H20150106)治療,即在沖洗牙周袋后,擦干,注入軟膏至溢出后停止,每周1次,連續(xù)治療4周。
1.3 臨床觀察指標 (1)近期治療效果。(2)牙周指標:在治療結束后檢測患者PD、牙周附著喪失水平(AL),記錄菌斑指數(shù)(PLI)及齦溝出血指標(SBI)。PLI 是檢查每顆患牙4 個切面:近/遠中頰面、正中頰面、舌面,評分0~3分,評分越高,菌斑水平越高;SBI是結合視診及鈍頭牙周探針評價,記錄1~5分,評分越高,出血癥狀越明顯。(3)齦溝液炎癥水平:清除齦上菌斑后,將已經(jīng)消毒的吸潮紙尖置入牙體齦溝內(nèi),取出后置入磷酸鹽緩沖液250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IL-8)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4)疾病相關因子:擦干牙齒表面,隔濕操作,將濾紙條置入牙周齦溝內(nèi),60 s取出,離心10 min,3 500 r/min,采集上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骨鈣素(BGP)、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sICAM)-1水平。(5)不良反應:觀察患者治療期間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不適、頭暈、頭暈等。
1.5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牙周充血、糜爛、紅腫等癥狀消失,PD 較治療前減少2 mm 以上;有效:牙周異常癥狀好轉(zhuǎn),疼痛減輕,PD 較治療前減少1 mm 以上;無效:臨床癥狀及PD 改善不佳[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近期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近期效果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近期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牙周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牙周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牙周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PD、AL、PLI、SBI 指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牙周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牙周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40 40 t P PD(mm)治療前4.21±0.42 4.18±0.43 0.316 0.753治療后2.05±0.39*3.08±0.40*11.661<0.01 AL(mm)治療前4.80±0.68 4.76±0.67 0.265 0.792治療后2.61±0.48*3.72±0.59*9.230<0.01 PLI(分)治療前2.31±0.35 2.28±0.34 0.389 0.698治療后0.61±0.27*1.09±0.32*7.251<0.01 SBI(分)治療前3.10±0.38 3.07±0.36 0.362 0.718治療后0.68±0.31*1.17±0.33*6.845<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癥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齦溝液炎癥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齦溝液炎癥水平明顯降低,且以觀察組降低幅度最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癥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癥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40 40 t P hs-CRP(ng/mL)治療前14.10±4.26 13.96±4.31 0.146 0.884治療后4.12±1.05*6.83±1.17*10.903<0.01 TNF-α(ng/mL)治療前6.10±0.85 6.07±0.82 0.161 0.873治療后2.16±0.61*3.74±0.72*10.589<0.01 IL-8(ng/L)治療前14.13±2.36 13.93±2.41 0.375 0.709治療后6.43±1.16*8.96±1.21*9.546<0.01
2.4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相關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齦溝液相關因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齦溝液相關因子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BGP 水平高于對照組,MCP-1、sICAM-1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相關因子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相關因子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40 40 t P BGP(μg/L)治療前1.48±0.51 1.51±0.53 0.258 0.797治療后5.85±1.12*4.17±1.06*6.890<0.01 sICAM-1(μg/L)治療前221.26±36.58 216.75±35.89 0.557 0.579治療后82.43±16.35*98.86±19.74*4.054<0.01 MCP-1(ng/L)治療前60.16±8.36 58.89±8.41 0.677 0.500治療后26.34±4.19*38.71±4.28*13.062<0.01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xiàn)與藥物相關的胃腸道不適1 例,發(fā)生率2.50%;對照組出現(xiàn)頭暈1 例,頭痛1 例,皮膚瘙癢的例,發(fā)生率7.50%。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牙周炎是一種感染性破壞性口腔疾病,患者常出現(xiàn)牙齦出血、疼痛、紅腫等癥狀,隨著炎癥范圍擴大,細菌及代謝產(chǎn)物深入深部組織,破壞周圍正常的牙周組織,導致牙齒松動、牙齒脫落等[6]。早期控制細菌感染,改善口腔環(huán)境,是治療牙周炎的關鍵。目前牙齦潔治、牙齦沖洗是其主要治療方法,但治療效果并不滿意,而聯(lián)合藥物是當前牙周病學研究重點。甲硝唑片是口腔科常用藥物,屬于拮抗厭氧菌的主要藥物,是牙周系統(tǒng)治療的常用藥物,通過阻斷細菌DNA 合成途徑,促使細菌裂解死亡,滅菌作用強,用藥后能顯著改善牙齦腫脹、疼痛、出血癥狀,消除牙周袋、穩(wěn)固牙齒,促使牙周組織恢復。但單藥治療起效慢,其長期應用不良反應較多,整體效果不佳。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屬于一種四環(huán)素抗菌藥物,具備可降解性,可有效抑制部分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梭形桿菌、螺旋體等厭氧菌的產(chǎn)生[7]。同時對骨組織親和力高,通過螯合促進膠原酶活化的金屬陽離子,有效抑制由細菌產(chǎn)生的膠原酶及中性粒細胞活性,促進牙周組織再生,促使牙根面輕微脫礦,有利于牙周膜細胞的進一步附著及生長,有效防止牙周組織的破壞性[8]。因此兩種藥物相聯(lián)合,抗菌作用廣,可有效阻斷引起牙周炎的細菌DNA 的復制過程,抑制菌體蛋白合成,有效清除病菌因子。因此采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直接作用于牙周深處,滲透性強,作用針對性強,從而能進一步提高牙周組織修復水平。本組研究,觀察組治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50%,對照組發(fā)生率7.5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證實聯(lián)合用藥方案的安全性。
本組研究,觀察組近期效果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7.50%(P<0.05),治療后觀察組PD、AL、PLI、SBI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于麗楠等[9]研究顯示兩藥聯(lián)合治療效果90.24%高于對照組的70.73%。劉欽贊等[10]研究顯示兩藥聯(lián)合可明顯改善牙周健康狀態(tài),減輕炎癥反應。多結果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甲硝唑、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可提高牙周炎的治療效果,減輕牙周組織附著喪失、牙菌斑生成及牙齦出血情況。分析原因是采用對患者進行牙周病基礎治療時,聯(lián)合甲硝唑、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能更進一步抑制口腔病原微生物的產(chǎn)生,促使細菌凋亡,改善口腔微生物環(huán)境,促進牙周微循環(huán),故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牙周環(huán)境。
牙菌斑中病原微生物是致牙周炎的始動因子,齦下菌斑是牙周致病菌生存及生長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主要處于牙根表面及牙周袋間隙。在病原菌持續(xù)感染中,相應減弱免疫系統(tǒng)的抗感染作用,促使牙周組織炎癥反應加?。煌瑫r牙周組織的細菌或其代謝產(chǎn)物持續(xù)性刺激,造成促炎癥及抗炎癥因子的平衡性失衡,導致大量炎癥因子的釋放。其中hs-CRP、IL-8、TNF-α 是反映機體炎癥程度的重要因子,參與牙周炎的發(fā)生與進展。本組研究,觀察組治療后齦溝液炎癥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甲硝唑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可明顯減輕患者牙周組織炎癥反應,證實了兩藥抗菌作用廣,而兩藥聯(lián)合起到相互協(xié)同、明顯的抗菌、抗炎作用,故能減輕炎癥反應。
除了炎癥因子在牙周炎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之外,多種細胞因子也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中BGP 通過提高破骨細胞的活性,增加骨吸收而導致牙齒松動。sICAM-1 通過促進白細胞聚集或遷移,增加牙周組織炎癥反應,導致疾病進展。MCP-1 是由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合成及分泌,可增加單核細胞活性,促使其趨化,從而加重牙齦炎癥反應。本組研究,觀察組治療后BGP高于對照組,MCP-1、sICAM-1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甲硝唑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可抑制牙周組織骨吸收,緩解牙周炎癥反應。分析原因是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具有廣譜抗菌作用,且能對膠原酶活性的抑制,阻止骨吸收,促進牙周組織再生。同時聯(lián)合甲硝唑更進一步抑制厭氧菌的增殖,遏制牙周骨吸收。同時能明顯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故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甲硝唑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牙周炎效果較好,牙周健康狀態(tài)改善,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降低明顯,并能抑制骨吸收,促進牙周組織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