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蒙,楊依玲,馬莉妍,裴艷玲*,劉麗巖
(1.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長春 130033;2.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長春 130021)
靜脈炎是靜脈輸液治療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指在臨床靜脈輸液期間發(fā)生的局部血管的炎性反應。常見的類型包括化學性靜脈炎、中線導管/PICC置入后的短期機械性靜脈炎、感染性靜脈炎和輸液后靜脈炎。靜脈炎的發(fā)生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響診療計劃的實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臨床工作量,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1]。靜脈炎的治療以熱敷、抬高患側(cè)肢體、外用凝膠或藥膏的方式為主。近年來隨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臨床采用中藥制劑防治靜脈炎的方法顯示出了獨特優(yōu)勢[2]。
從中醫(yī)辨證角度來看,靜脈炎的歸屬于中醫(yī)學的“惡脈”“脈痹”“血痹”等范疇。中醫(yī)認為,靜脈炎的發(fā)生機制為輸液治療過程中反復穿刺及藥物刺激等多種因素致使局部脈絡血行不暢,血瘀阻滯,不通則痛;氣血運行不暢,凝聚肌膚,津液輸入受阻腫脹;瘀血內(nèi)蘊,蘊久化熱,則局部發(fā)熱;脈絡損傷,血溢肌膚或血熱內(nèi)蘊則局部發(fā)紅[3]。也有學者認為靜脈炎的病因主要是辛熱有毒藥物在特定條件下轉(zhuǎn)化為火熱毒邪損傷機體,導致局部熱毒熾盛、熱盛肉腐、脈管腐爛,表現(xiàn)為脈管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反應[4]。其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
單味中藥外敷是指采用單一中藥在靜脈炎局部進行外敷。單味中藥外敷的優(yōu)點是用藥過程及操作相對簡單,在臨床中更容易推廣使用。但單味中藥外敷療效不如中藥組方全面。目前關于單味中藥外敷的文獻報道較少。有學者將生大黃粉用麻油調(diào)和后外敷于化療性靜脈炎患者,明顯縮短了疼痛緩解時間和紅腫消退時間[5]。夏乾穎等將使用β-七葉皂苷鈉引起靜脈炎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基于芒硝外敷患處皮膚和50%硫酸鎂濕熱外敷,結果顯示,芒硝外敷較硫酸鎂濕熱敷能更有效的治療β-七葉皂苷鈉引起的3級靜脈炎[6]。
中藥濕熱敷是透皮給藥,通過局部熱敷,使藥物透過皮膚直達病所,起到活血化瘀、溫經(jīng)通脈、行氣止痛的治療作用,同時不受肝臟代謝及胃腸道消化等因素的影響,在靜脈炎的治療中有著顯著的優(yōu)勢。此方法選用的藥物多具有芳香走竄之功,氣味濃烈、穿透性強,可擴張局部血管,幫助藥物滲透入體內(nèi)[7]。
鄒生燕等將含有生黃芪、黃芩、黃連、黃柏等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等功效的中藥粉自制成中藥濕敷袋與蠟療熱敷相結合,緩解了患者局部疼痛及腫脹的癥狀[8]。房笑麗等[9]將七味通脈熱敷貼應用于靜脈輸注β-七葉皂苷鈉、甘露醇藥物等發(fā)生靜脈炎的患者中,通過持續(xù)外敷并采用加熱袋持續(xù)加熱,在預防和治療靜脈炎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趙楠等[10]將六味通絡熱奄包應用于PICC置管患者,有效預防了PICC術后機械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減輕了穿刺手臂疼痛、腫脹等早期不適癥狀。和智娟等[7]使用制川烏、制草烏、紅花、沒藥、乳香、路路通等中藥液制作中藥熱奄包,借助藥效和熱力作用,集溫熱效應、經(jīng)絡效應、藥物局部滲透為一體,促進局部氣血流暢。也有國內(nèi)學者[11-12]使用艾灸聯(lián)合四黃散外敷、艾灸聯(lián)合蘆薈紅花當歸酒精提取液治療靜脈炎的研究,有效預防了靜脈炎的發(fā)生,同時緩解了靜脈炎患處的疼痛。
曲文巧等[13]將輸液性靜脈炎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和西藥組,分別給予消腫散外敷和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涂治療,結果顯示中藥組治療率高于西藥組。余麗娟等[14]將主要成分包括大黃、梔子、黃柏、烏梅肉、白芷、烏金散等組成的六合丹應用于PICC置管的腫瘤患者中,相對于使用喜遼妥軟膏的患者對比,其預防PICC導致靜脈炎的療效更高。穆欣等[15]將自制消淤膏應用于靜脈炎患者,結果顯示自制消瘀膏因其良好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縮短了靜脈炎患者紅腫消退時間和疼痛改善時間。
出自清代《外科正宗》的經(jīng)典方劑如意金黃散又稱金黃散,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于靜脈炎的治療和預防。金黃散外敷對靜脈炎確切的治療效果已經(jīng)被諸多Meta分析所驗證[16-18]。金黃散為黃色至金黃色粉末狀,氣微香、味苦、微甘,其成分包括姜黃、大黃、黃柏、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19]。金黃散在臨床的應用方法常見的包括金黃散加75%乙醇濕敷[20]、金黃散加入金銀花露沖調(diào)外敷[21]、自制茶黃膏[22]、金黃散加入蜂蜜沖調(diào)濕敷[23]、金黃散加入醋沖調(diào)濕敷[24]等,其治療功效在國內(nèi)多名學者的研究中均已得到證實。
黃玉青等[25]將中藥散淤止痛酊濕敷于化療性淺靜脈炎的觀察組,與采用50%硫酸鎂濕敷的對照組對比,其治療化療性淺靜脈炎的效果及安全性較好。時秀華等[26]將包括延胡索、紅花、陳皮等組成的中藥酊劑涂抹于化療性淺靜脈炎患者靜脈炎患處及周圍皮膚,緩解了化療性靜脈炎引起的疼痛。潘紅梅等[27]將醋乳香、白芷、延胡索、醋沒藥、紅花、金銀花所制的中藥酊劑應用左于氧氟沙星注射液輸液后靜脈炎的患者,每日涂擦3次,具有活血通絡、行氣定痛、清熱解毒的功效,血管恢復時間和紅腫消退時間較對照組縮短,治療靜脈炎的總有效率達97.5%。時秀華等[28]運用自制活血行氣中藥酊劑以延胡索為君藥,活血行氣、通絡止痛的功效能夠明顯提高血管再通率及靜脈再次穿刺成功率。
中醫(yī)藥治療與物理治療聯(lián)合應用是指利用紅外線照射、微波照射等物理治療聯(lián)合應用中醫(yī)藥的方法。通過中藥結合神燈或紅外線照射的療法,紅外線的溫熱作用使皮膚毛孔擴張,藥物效力和熱力通過體表毛竅同時透入經(jīng)絡、血脈,起到通絡止痛、調(diào)和氣血的作用。有學者取伸筋草、冰片、桂枝、牡丹皮、芍藥組合的中藥塌漬處方聯(lián)合紅外線燈照射,在患者進行PICC后24 h,在置管處上方3~5 cm沿穿刺靜脈走形進行中藥塌漬治療,降低了PICC患者機械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29]。邱麗娜等合用獨活、生天南星、芒硝、乳香、沒藥、黃柏、冰片、大黃等方藥封包聯(lián)合紅外線治療靜脈炎,降低了靜脈炎的發(fā)生率[30]。也有學者通過中藥離子導入治療靜脈炎,其原理是通過直流電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改善局部的營養(yǎng)代謝,并可將藥物直接導人病變部位,在直流電作用下促使藥物有效成份分解成離子進入皮膚,刺激皮內(nèi)神經(jīng)末梢,引起局部生理效應,有消炎、止痛作用[31]。侯秀芬等[32]將靜脈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汽化藥熱療儀治療,對照組常采用硫酸鎂濕熱敷,結果顯示汽化藥熱療在靜脈炎的治療中有顯著作用。汽化藥熱療中所使用的“泰起I號”能活血化瘀、散寒行濕、舒筋活絡,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但對于已發(fā)生皮膚潰瘍者不可使用汽化藥熱療。
中藥熏洗熱敷療法是通過熏洗熱敷使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在熱力的作用下,經(jīng)毛竅進入筋骨,起到理療和藥療的雙重作用。趙雪蓮等[33]將150名化療性靜脈炎患者隨機分為3組,分別給予中藥熏洗配合喜遼妥外涂、50%硫酸鎂外敷、喜療妥外敷。熏洗液中的有效成分及自身溫度有活血利濕、消腫解毒,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與喜療妥聯(lián)合可以達到保護和修復血管壁的效果。劉蕊[34]選擇胸外科因化療出現(xiàn)靜脈炎癥狀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硫酸鎂濕敷,觀察組給予萆薢、野赤豆等加水煎熬成中藥湯后進行熏洗,每次30 min,每日3~4次;同時給予喜遼妥軟膏沿靜脈炎血管走形涂抹,每日3~4次。蘇少萍等[35]將使用靜脈留置針并輸注七葉皂苷鈉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拔除留置針后,取伸筋草、雞血藤等熬制后進行局部熏蒸,每次30 min,減少了因使用靜脈留置針輸注刺激性藥物而發(fā)生的靜脈炎發(fā)生,達到了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國內(nèi)關于口服中藥液或飲片治療靜脈炎的報道較少。崔璇等[36]將60例因化療置管導致的輸液性靜脈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給予邁之靈片和硫酸鎂溶液冷濕敷,治療組患者采用篷子菜浸出液冷濕敷聯(lián)合口服康邁Ⅱ號膠囊,治療后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臨床癥狀改善明顯??颠~Ⅱ號膠囊主要成分篷子菜具有活血通經(jīng)、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藥效,其中以水提取法抑菌效果最強。通過篷子菜浸出液冷濕敷,能夠快速降低患處溫度、消除腫脹,與康邁Ⅱ號膠囊聯(lián)合應用,有效緩解靜脈炎的癥狀。李慧園等[37]選取44名因接受長春新堿、環(huán)磷酰胺、順鉑、氟尿嘧啶等化療藥物導致化療性靜脈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口服水蛭中藥飲片治療后,化療性靜脈炎的癥狀和體征都得到顯著改善。
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療在靜脈炎的預防及治療領域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相關治療方法已經(jīng)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國內(nèi)研究者針對靜脈炎的中醫(yī)藥防治更側(cè)重于利用中藥組方進行外敷,但中藥組方存在藥物配置程序復雜、臨床不容易操作的問題。在所查閱的文獻中,所報道的研究多局限于臨床經(jīng)驗性用藥或單純的實驗效果觀察,且現(xiàn)有大多數(shù)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小,缺乏高質(zhì)量的科研論文。建議繼續(xù)開展多樣本、高質(zhì)量的隨機對照試驗對中醫(yī)藥治療靜脈炎的臨床效果進行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