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星
曾子學派是先秦儒家分派之一。《韓非子·顯學》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逼渲凶铀贾?、孟氏之儒、樂正氏之儒就出自曾子門下?!睹献印るx婁下》說:“曾子居武城……從先生者七十人。”曾子設教武城,有七十多人追隨其后,培養(yǎng)出子思、樂正子春、單居離、公明儀、公明高等著名弟子,發(fā)展了孔子關(guān)于孝道的思想,形成了有影響力的學派?!稘h書·藝文志》有《曾子》十八篇,書已佚?!洞蟠鞫Y記》中有《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中、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圓》十篇都冠有曾子的名字,被認為出自《曾子》一書?!洞髮W》《孝經(jīng)》也出自該派學人之手。
孔子“集”上古以來中國文化之“大成”,構(gòu)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其主體思想可以說是“仁本論”①參見韓星:《儒家核心價值體系——“仁”的構(gòu)建》,《哲學研究》2016 年第10 期;《〈論語〉仁學體系新詮》,《黑龍江社會科學》2020 年第2 期。。曾子在孔子仁本論的基礎上,繼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有子的“孝悌為仁之本”,對孝道倫理從哲學本體論高度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闡釋論述,把孝發(fā)展成為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本和核心,形成了孝本論,創(chuàng)立了儒家的孝道派,使孝成為儒家乃至中國文化的基石?!洞蟠鞫Y記·曾子大孝》云:“夫孝者,天下之大經(jīng)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对姟吩疲骸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酥^也?!毙⑹翘斓紫碌闹粮邿o上的常道常法。從空間上把它立置便頂天立地,把它橫放便涵蓋四海;從時間上把它延續(xù)到后世便一直存在。孝是超越時空、普遍適用、無所不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禮記·祭義》引孔子說:“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痹幼鸪缈鬃拥慕陶d,提出“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這就把違背樹木鳥獸魚蟲生長規(guī)律、肆意而行視為忤逆不孝。這樣,曾子把孝從對父母的家庭倫理,推衍到對君主、朋友的社會倫理,又從社會倫理推衍到禽獸、草木的生態(tài)倫理,使孝成為衡量個人行為、社會關(guān)系乃至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準則,成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終極法則,使孝在其思想體系中具有本體地位,可稱為“孝本論”。胡適指出,儒家有兩個大觀念:一個是“孝”,一個是“禮”,“這兩個問題,孔子生時都不曾說得周密。到了曾子一般人手里,方才說得面面都到。從此以后,這兩個字便漸漸成了中國社會的兩大勢力……孔子何嘗不說孝道,但總不如曾子說得透徹圓滿……孔子的人生哲學,雖是倫理的,雖注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卻不曾用‘孝’字去包括一切倫理。到了他的門弟子,以為人倫之中獨有父子一倫最為親切,所以便把這一倫提出來格外注意,格外用功……便把一切倫理都包括在‘孝’字之內(nèi)?!保?](89-91)肖群忠認為這是對孝的“泛化”[2](43)。
《孝經(jīng)》為曾子學派的代表作,集中闡發(fā)了“孝本論”。《孝經(jīng)·三才章》“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把孝提高到天經(jīng)地義的高度,認為孝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品行,就是在告訴人們孝道是人之為人必須遵循和踐行的道理和律則。唐君毅指出:“此孝被定為一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而有一天地或宇宙的意義,及為人一切德行與文教政治之本,則蓋始于《孝經(jīng)》。此書自漢而后,漸漸被尊崇,影響及于漢人之倡孝悌力田之政,后漸定為十三經(jīng)之一,而后世中國人之一切德行,莫不以孝為本。其對中國社會文化政治之影響,至深且巨,而不可不一論也?!保?](396-397)因此,《孝經(jīng)》為歷代儒者所重視,獲得不斷詮釋和發(fā)展。
在儒家仁、義、禮、智、信、忠、敬、勇、恭、寬、惠、敏、溫、良、恭、儉、讓等眾多的德目之中,曾子學派以孝作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基礎,以孝統(tǒng)攝其他德目。孝行是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尊貴于萬物的道德行為,孝是諸德之本,百行之首。《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云:“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這里仁、義、忠、信、禮、強與孝不是平行概念,而是源流本末關(guān)系,是孝向人生不同方面的拓展,都是孝的不同體現(xiàn),于是以孝為中心,將諸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使“孝”統(tǒng)攝諸德。在這里,孝是人的一切道德實踐的根源、動力和目標,奉行孝道是實踐各種美德的起點,是對各種美德發(fā)揚光大的過程,可以說,實踐了孝道就兼修了各種美德。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就指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把孝看成先代圣帝明王傳下來的最高尚的德行和最重要的道理,是一切道德的根本。項霦《孝經(jīng)述注》注釋本章云:“道德名二而理一,圣人因人心本然自有之德性道理,以順天下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上下,和睦無怨,皆由孝道始?!彼J為道與德名為二而理實一,是人心本然自有的德性道理。以道德理順人倫,和睦無怨,就要由孝道開始。本章又說:“孝,德之本也”,唐玄宗《御注》云:“人之行莫大于孝,故為德本。”在人的道德行為中沒有超過孝的,所以孝為德本。
《孝經(jīng)·圣治章》把孝看成圣人最高的德行:“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的最高德行是孝。人在天地之間最為尊貴,故要效法天地之道,而圣人是通天地人的出類拔萃之人。人的行為中最大的是孝行,而在行孝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嚴父,而尊敬嚴父莫過于以父配天舉行祭祀活動。這當然不是普通百姓的事情,是圣王才能做到的。以周公為例,周公能令后稷配天、文王配上帝,因而四海的諸侯前來助祭,這是無以復加的孝,也是圣人之德的最高表現(xiàn)。
《孔子家語·弟子行》說:“滿而不盈,實而如虛,過之如不及,先王難之;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無所不信;其驕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壽,是曾參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笨鬃訌脑拥男⑿兄懈爬ǔ鲂榈赖碌谋驹春痛涡颉?/p>
“孝為德本”還見于《南齊書·文惠太子傳》。南齊皇太子蕭長懋喜好《孝經(jīng)》,甚有研究。有一次,臨川王蕭映問蕭長懋說:“孝為德本,常是所疑。德施萬善,孝由天性,自然之理,豈因積習?”蕭長懋說:“不因積習而至,所以可為德本。”蕭映說:“率由斯至,不俟明德,大孝榮親,眾德光備,以此而言,豈得為本?”蕭長懋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本,因為孝出自人的天性,合乎自然之道,是眾德之源,故為德本。
在儒家諸德中,仁與孝的關(guān)系特別重要[4](83-100),孔子儒家的主體思想是“仁本論”,而曾子學派以孝為仁之本,當源于有子。《論語·學而》載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何晏《論語集解》注曰:“本,基也?;⒍罂纱蟪?。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大成?!被寿墩撜Z義疏》解釋得較詳細:“本,謂孝悌也?!薄叭羝浔境闪ⅲ瑒t諸行之道,悉滋生也。以孝為基,故諸眾得悉為廣大也。”“此更以孝悌解本,以仁釋道也。言孝是仁之本,若以孝為本,則仁乃生也。仁是五德之初,舉仁則余從可知也。”孝悌為做人之本,是實踐仁道的基礎,也是包括仁在內(nèi)的諸德之本。通過孝悌實踐,仁道才能實現(xiàn)。
因為孝為德之本,所以百善孝為先,在人的所有道德行為中,孝行是最重要、最根本也是最優(yōu)先的。
曾子繼承孔子“修己”之學,提出“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把修身看成所有人做人的根本,而孝又是修身之本?!吨杏埂吩疲骸肮示硬豢梢圆恍奚?,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要成為君子必須要修身,而修身的過程和結(jié)果都與孝道有關(guān),行孝是修身的基本內(nèi)容?!缎⒔?jīng)·感應章》載:“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痹谧趶R里祭祀表達恭敬之心,是表示不忘自己的親人。修養(yǎng)身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辱。《韓非子·六反》謂“上治懦而行修者,曾、史也”,曾子在行孝過程中克服了自己性格的弱點,以孝為修身之本。清代阮元也說:“曾子修身慎行,忠實不欺,而大端本乎孝。”[5](46)曾子一生以孝為本,修身踐行,形成其性格特點和思想特色,為構(gòu)建“孝本論”奠定了基礎。
曾子學派的修身首先落實在“立身”?!缎⒔?jīng)》提出的“立身”,大致有三重含義:一是愛身,愛護自己的身體,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二是全身,身體是父母的遺體,要保全自己的身體;三是成身,立足社會,建功立業(yè),揚名后世,以顯父母。修身與立身是因果關(guān)系,通過修身,才能立身。修身是立身的前提,立身是修身的結(jié)果。《孔子家語·六本》載:“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為君子也。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立身行事有六個根本,然后才能成為君子。而其中立身有仁義,孝就是根本。曾子學派將孝推衍到人生的諸多領(lǐng)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云:“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孝子在各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居處莊、事君忠、蒞官敬、朋友信、戰(zhàn)陣勇,這些事項包括了一個人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都是孝的具體呈現(xiàn),可見孝是人生修養(yǎng)的根本。正因為如此,孝成為一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動力,貫穿一生。
“愛身”是孝道的開始?!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論語·泰伯篇》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這里曾子既是對自然生命的愛護,也包含了對生命價值的尊重與道德實踐的尊崇?!抖Y記·祭義》也載曾子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大戴禮記·曾子大孝》還引曾子說:“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給,是父母遺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珍惜愛護、保全好我們的身體就是在行孝。
“全身”是孝道的要求。《禮記·祭義》通過樂正子春之口引曾子講“全身”:“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睒氛哟鹤约阂舱J識到:“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曾子的意思是,人的生命廣義地講是天生地養(yǎng),而具體講實是父母生育的,所以孝子保全自己的身體才稱得上孝。不損害身體,不辱沒身體,就叫保全身體。樂正子春進一步發(fā)揮說,人時時刻刻、一言一行都應想到父母,不屈辱自身,不羞辱雙親,才稱得上孝。這就把保全身體作為一種孝行和美德,如果損傷了身體,就是對父母的不孝?!秴问洗呵铩ば⑿杏[》也引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全之,子弗敢闕。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生,父母完全給予了我們生命,我們就要完全地回歸天地,讓父母的這部分遺產(chǎn)得以保全,這就叫孝。因此,孝子要避免自然災害和社會危害,以保全自己的身體,“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弗憑,不茍笑,不茍訾,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出門而使,不以或為父母憂也。險涂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大戴禮記·曾子本孝》)。不去危險的地方,不玩危險的游戲,不使身體缺損,不讓身體受辱,這就叫全。
“成身”是孝道的完成?!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云:“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把孝與人一生的行為連在一起,由事親開始,通過事君,揚名聲,顯父母,人生才算完成,孝道也完成了?!洞髮W》說“事有終始”,行孝也要有始有終,善始善終。《禮記·祭義》亦云:“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即使父母去世以后,還能夠謹慎地修養(yǎng)自身,不給父母留下壞名聲,這才叫終身行孝?!墩f苑·敬慎》載曾子曰:“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禍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对姟吩唬骸也挥谐?,鮮克有終?!毙行⒁剖忌平K,中間不能受其他影響而有衰歇。所以孝道既是孝敬父母,更是成就自己。
曾子學派的修身其次落實在修心。曾子認為,實行孝道的情感基礎存在于所有人的心靈當中,都有發(fā)出血緣親情的可能,只是表達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而已。《大戴禮記·曾子立孝》說:“禮以將其力,敬以入其忠,飲食移味,居處溫愉,著心于此,濟其志也?!痹影研行⑴c修身結(jié)合起來,當作不斷自我反省的精神修煉過程,開拓了“內(nèi)省”“誠意”和“慎獨”等心性修養(yǎng)途徑。
“內(nèi)省”就是通過反省自我審視省察。《論語·學而》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過錯,并及時加以改正,這是一種“反求諸己”的修養(yǎng)方式。《荀子·法行》載曾子曰:“無內(nèi)人之疏而外人之親,無身不善而怨人,無刑己至而呼天。內(nèi)人之疏而外人之親,不亦遠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本篇又載曾子曰:“同游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失之己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能夠做到“反求諸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就不會怨天尤人乃至憤世嫉俗而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曾子在內(nèi)省的基礎上提出“誠意”“慎獨”。《大學》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薄罢\其意”即保持意志、意念的誠敬,不自欺欺人,就像厭惡污穢的氣味,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喜歡就是喜歡,厭惡就是厭惡,不要欺騙自己,追求自我的快意滿足,這樣就做到了慎獨。而小人在私下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君子便想掩蓋自己的惡行而表現(xiàn)出善良,其實是枉費心機。君子修身要內(nèi)外一致,外面有監(jiān)督和審判,所以要誠其意,內(nèi)外一致?!罢\意”和“慎獨”密切聯(lián)系,“慎獨”是“誠意”的功夫,通過“慎獨”才能實現(xiàn)“誠意”。《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載:“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內(nèi),戰(zhàn)戰(zhàn)惟恐不能乂;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內(nèi),戰(zhàn)戰(zhàn)惟恐失損之;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戰(zhàn)戰(zhàn)惟恐不能勝;庶人日旦思其事,戰(zhàn)戰(zhàn)惟恐刑罰之至也。是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薄吧鳘殹惫し蛴蓛?nèi)而外,即孔子說的“臨事而懼”(《論語·述而》),遇事謹慎戒懼,從天子到庶人無論地位高低、權(quán)勢大小,做事都要保持一種戰(zhàn)戰(zhàn)兢兢、唯恐有失的心態(tài),才能功成名就、人生圓滿。曾子學派修身的“內(nèi)省”“誠意”和“慎獨”的心性修養(yǎng),是與孝行密切結(jié)合在一起的,對父母的孝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要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做得更好。正如朱熹所說:“曾子工夫已到,如事親從兄,如忠信講習,千條萬緒,一身親歷之。圣人一點他便醒,元來只從一個心中流出來?!保?](676)
可見,曾子發(fā)展了孔子的“修己”之說,其修身包含身和心,可以說是身心雙修,合內(nèi)外之道,以孝為樞紐,把修養(yǎng)論和工夫論結(jié)合起來,以構(gòu)建其思想體系,成就其圣賢人格。
曾子把孝看成是進行社會教化的重要途徑。《禮記·祭義》載曾子云:“眾之本教曰孝”,孔穎達疏:“言孝為眾行之根本,以此根本而教于下,名之曰孝?!奔词钦f孝是人們所有行為的根本,以這一根本教化人們,就稱為孝?!洞蟠鞫Y記·曾子大孝》“民之本教曰孝”也是此意。《論語·學而》載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通過喪祭之禮潛移默化地教化,民德民風就會歸于純厚樸素?!盾髯印ご舐浴份d曾子曰:“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言為可聞,所以說遠也;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孝子奉行孝道的言行傳揚開來,能使遠近悅服,進而親近附遠。
曾子學派以孝為教化之本源,重視發(fā)揮孝作為“至德要道”的“德教”功能?!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毙⑹堑赖碌母?,一切教化都源于孝道,揭示和奠定了孝在古代道德教化中的地位?!缎⒔?jīng)·圣治章》載:“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笔ト四軌蛴眯⒌赖膼劬粗x成就“德教”,推行政令。項霦《孝經(jīng)述注》云:“五常之中,仁為心德總要,而主慈愛。愛莫大于愛親,故孝為德性之根本。至于立政教以化治天下,皆由教道出。然‘德教’二字,雖總括一書之綱領(lǐng),而其節(jié)目非一言可盡?!痹谌柿x禮智信五常之中,仁統(tǒng)攝其他四德。但仁又發(fā)端于孝,故孝為德性之本,由此確立政教就能化成天下。所以,“德教”就是《孝經(jīng)》一書的綱領(lǐng)。“德教”又見于《孝經(jīng)·天子章》:“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以愛敬事奉雙親,以德教施予百姓,范型天下,也會成為慕化四夷的法則。
《孝經(jīng)》的《廣要道章》和《廣至德章》是對首章“至德要道”的進一步闡述,強調(diào)孝的道德教化功能。《廣要道章》云:“教民親愛,莫善于孝?!睆难売H情開始推行教化最容易讓世人接受,培養(yǎng)民眾懂得親情之愛,進而互相親愛,孝是最好的辦法?!稄V至德章》云:“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本尤绾谓桃孕??不是要一家一戶地走到,天天見面教人行孝,而是以身作則行孝道,為天下做表率,就能使天下為人子、人臣者知道孝悌父兄、尊敬君王。由家庭的孝悌擴充到普天之下,使天下人子皆知敬其父,人弟皆知敬其兄,臣子皆知敬其君,皆可以歸結(jié)到一個“敬”字。
《孝經(jīng)·圣治章》揭示了以孝教人的人性基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备改干B(yǎng)兒女,兒女感恩孝敬父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天然親情。古代圣人都知道循著人的天性來教化,根據(jù)父母的尊嚴來教兒女學會敬父,根據(jù)父母與兒女那種親情來教兒女學會愛父母。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刑峻法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了孝是人自然天性的這一根本。
曾子學派的孝為教化之本在順應天性人情的基礎上推行教化,合乎人性,其過程溫和平順,其效果更為理想,這就突破了儒家以禮樂為主的教化傳統(tǒng),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教思想,豐富了儒家的教化理論和實踐。
《孝經(jīng)·孝治章》明確提出明王、諸侯、卿大夫如何以孝治天下:“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毙⒅螌儆谝缘轮螄?。按照本章意思,圣明的君王以孝治天下,要做到小國之臣不敢遺忘;諸侯以孝治國要做到鰥寡孤獨不敢欺侮;卿大夫以孝治家要做到臣妾不敢失禮。這樣就能贏得人人的歡心,家庭和睦,國家和諧,天下大治??梢?,治家、治國、治天下都離不開孝,要靠行孝來實現(xiàn),這就是孝治的精義。
“孝治”屬于德治,而對不孝之罪施以刑罰,維護以孝為本的道德規(guī)范,是保證孝治落到實處的應有手段,屬于“法治”。德法結(jié)合,以德治為主,輔之以法治,是儒家治道的基本思路?!缎⒔?jīng)·五刑章》載:“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上古以來的罪罰很多,而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要挾君王的人,目無君上;非難圣人的人,目無法紀;反對孝行的人,目無父母。這三種人的行徑,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圣人制定刑法就是為了懲治他們,防止天下大亂。曾子學派把不孝看成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是因為孝是一切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的基礎,而不孝會威脅到這一基礎,是所有犯罪條目中最嚴重的一條,應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曾子學派把孝看成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秴问洗呵铩ば⑿杏[》當為曾子學派學者所作①陳奇猷說:“本篇論治天下國家必以孝為本,蓋即演繹《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之旨。篇中又多《禮記祭義》之文,屢稱引曾子之語,則此篇為儒家者流之作無疑……則此篇實系儒家樂正子春學派之言也?!眳⒁婈惼骈啵骸秴问洗呵镄a尅罚ㄉ希瑢W林出版社1984 年版,第733 頁。,一開始就說:“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后末。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務其人也。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眾之,務其本也。務本莫貴于孝。人主孝,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士民孝,則耕蕓疾,守戰(zhàn)固,不罷北。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夫執(zhí)一術(shù)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意思是說,治國平天下要務本,而本就是孝。如果君臣士民都行孝道,天下就會大治。孝,是三皇五帝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是各種事情的綱紀。如果掌握了這種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所有的好事都會出現(xiàn),所有的壞事都能去掉,天下都會順從。
孝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以“移孝作忠”的方式加以推行?!缎⒔?jīng)·廣揚名章》載:“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君子事親孝,所以能夠忠君;尊敬兄長,所以能順從官長;治家有方,所以可以治國理政。這就通過孝悌之道內(nèi)涵推衍,把齊家的孝悌倫理推衍到治國的忠順倫理,為建立穩(wěn)固的政治秩序提供了道德保障?!洞蟠鞫Y記·曾子立孝》載:“曾子曰……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未有長而順下可知者,弟弟之謂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謂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悌,可謂知終矣?!边@是從父子、兄弟、君臣三重倫理關(guān)系來探討各自的道德要求,強調(diào)孝悌與忠順是一種邏輯遞進關(guān)系,由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就可以知曉一個人是否能夠到社會上、在官場中忠君順長,這樣就使處理家庭倫理的基本原則——孝悌之道成為治國平天下的基本原則和出發(fā)點。黃道周《孝經(jīng)集傳·廣揚名章》傳文部分引此段話發(fā)揮說:“一家之老達于天子,一市之邑通于天下,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無它,亦曰孝弟而已。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R之以莊,君臣之義也;孝慈則忠,父子之道也;舉善而教不能,兄師之務也。合是三者,亦可以治天下矣?!庇筛缸有⒋?、兄友弟恭的家庭倫理就可以推到君禮臣忠的政治倫理,三者合治,乃可以治理天下?!洞蟠鞫Y記·曾子立事》載:“君子為小由為大也,居由仕也,備則未為備也,而勿慮存焉。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從政者矣。賜與其宮室,亦猶慶賞于國也;忿怒其臣妾,亦猶用刑罰于萬民也?!本犹幚砀缸印⑿值?、夫妻、主仆等家庭倫理關(guān)系與處理君臣、長幼、朋友等社會政治倫理關(guān)系是相似的,所用慶賞刑罰的手段也是相近的。中國古代社會是家國一體,家庭倫理與政治倫理相通,治國之道與治家之道相通,在家庭里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的孝悌就是從事政治的演習,而政治的基本原則是“忠”,所以可以“移孝作忠”,治家之道可以移于為政之道,這就是孝治的基本原理。
“移孝作忠”就是要把孝道推衍到事君之道,實現(xiàn)忠孝一體。《大學》云:“孝者,所以事君也?!睂Ω改傅男㈨樋梢赞D(zhuǎn)化為侍奉君主?!洞蟠鞫Y記·曾子立孝》曰:“孝子善事君?!薄缎⒔?jīng)·事君章》專論孝子如何事君:“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薄洞蟠鞫Y記·曾子大孝》云:“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笔戮恢?,做官不敬,不能保有俸祿,贍養(yǎng)父母,光宗耀祖,也屬于不孝?!秴问洗呵铩ば⑿杏[》也有同樣的話。這就從忠君的角度把忠與孝聯(lián)系在一起,使“忠”屬于“孝”的范疇,或者說“忠”是“孝”的延伸?!逗鬂h書·韋彪傳》載:“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子對父的“孝”是臣對君的“忠”的基礎,因此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門。古代多將忠孝并舉,如《呂氏春秋·勸學篇》云:“先王之教,莫榮于孝,莫顯于忠。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边@里從人君和人臣雙向角度來論忠孝,認為古代圣王的教化是既要考慮通過忠孝實現(xiàn)人君人親之欲,也要通過顯榮實現(xiàn)人子人臣之愿,并不是后來一味地從君父角度強調(diào)的忠孝,而忽視了人臣顯榮之愿。中國古代忠孝一體的思想有其特定的社會政治文化基礎,家國一體的傳統(tǒng)社會政治結(jié)構(gòu),決定了政治以倫理為本位,倫理以血緣為根基,家族的血緣倫理上升為治國禮法。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國是家的擴大,家是國的縮影,子事父的孝道倫理必然發(fā)展為臣事君的政治倫理,這就是移孝為忠,忠孝一體,借以實現(xiàn)孝治天下。
歷代統(tǒng)治者對孝道特別重視,從漢代朝廷不遺余力倡導推行孝治始,孝道思想不斷落實到社會政治實踐中。漢代統(tǒng)治者身體力行,倡導孝道,實踐孝道。兩漢時代,絕大多數(shù)皇帝以“孝”為謚號,表明朝廷對孝道的尊崇,是漢以孝治天下最明顯的標志之一。漢代實行孝悌力田,獎勵有孝父母、敬兄長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的人,中選者經(jīng)常受到賜爵、賜帛或免除徭役的優(yōu)撫政策。在選官制度上,漢代把“孝”作為選拔官員的一個基本標準,“舉孝廉”,察舉善事父母、做事廉正的人做官。漢代褒獎孝悌,據(jù)《漢書》與《后漢書》帝王紀中記載,自西漢惠帝至東漢順帝,全國性對孝悌褒獎、賜爵達32 次,地方性的褒獎更多。漢代以降歷代統(tǒng)治者基本上延續(xù)這種孝治傳統(tǒng),“以孝治天下”就成為貫穿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lǐng)之一。
曾子學派以人對父母的血緣親情這種源于天然的本性為基礎,發(fā)展了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體系,將其擴展到社會政治各個領(lǐng)域、各個階層,構(gòu)建起以孝為道德之本為體,以孝為修身之本、教化之本、治理之本為用,體用不二,互為涵攝,不可相離的“孝本論”體系。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子學派的“孝本論”體系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道德品質(zhì)和精神修養(yǎng),形成了尊老、敬老、養(yǎng)老等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歷史上發(fā)揮了維護社會良風善俗、和諧穩(wěn)定國家的功能,對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影響既遠且大。
曾子學派的“孝本論”對孟子、宋明理學都有重要影響,在儒家道統(tǒng)和學統(tǒng)傳承中處于承前啟后的地位?!睹献印芬粫噍d曾子學派的言行,《孟子·告子下》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卑褕蛩粗栏爬樾┲?,就是說堯舜之道的道德根本是孝悌。孟子對大舜恭行孝悌的事跡進行了重構(gòu)和闡釋,成為其思想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韓愈在《送王秀才序》中論及了曾子對子思、孟子的影響:“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焉皆得其性所近;其后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原遠而末益分……孟軻師子思,而子思之學蓋出曾子,自孔子沒,群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保?](212)宋明儒家贊同韓愈之說,并加以發(fā)揮。二程說:“孔子沒,曾子之道日益光大??鬃記],傳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傳,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保?](327)二程還說:“孔子言參也魯。然顏子沒后,終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觀其啟手足時之言,可以見矣。所傳者子思、孟子,皆其學也?!保?](198)朱熹云:“人言今人只見曾子唯一貫之旨,遂得道統(tǒng)之傳。此雖固然,但曾子平日是個剛毅有力量、壁立千仞底人,觀其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底言語,可見。雖是做工夫處比顏子覺粗,然緣他資質(zhì)剛毅,先自把捉得定,故得卒傳夫子之道。后來有子思孟子,其傳亦永遠?!保?0](241)陸九淵也說:“孔門惟顏曾傳道,他未有聞。蓋顏曾從里面出來,他人外面入去。今所傳者,乃子夏子張之徒,外入之學。曾子所傳,至孟子不復傳矣?!保?1](443)如孟子“親親仁民”之說,把親親之孝放在道德修養(yǎng)由內(nèi)而外、由近及遠、層層推衍的開端,就是曾子孝為諸德之本的發(fā)展;曾子修身的“內(nèi)省”“反求諸己”也被孟子繼承,“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傳統(tǒng)上認為儒家道統(tǒng)是由孔子而曾子,由曾子而子思,由子思而孟子,由孟子而宋明理學是有道理的。
毋庸諱言,曾子學派的“孝本論”對孝道的泛化,在實踐中出現(xiàn)了極端化的情況,在歷史上被統(tǒng)治者利用,也產(chǎn)生了諸多消極作用?!靶⒈菊摗钡男纬伞笆强组T人生哲學的一大變化??鬃拥摹实娜松軐W’,要人盡‘仁’道,要人做一個‘人’。孔子以后的‘孝的人生哲學’,要人盡‘孝’道,要人做一個‘兒子’。這種人生哲學,固然也有道理,但未免太把個人埋沒在家庭倫理里面了?!保?](92)就是說,“孝本論”的弊端是把人的獨立人格消泯在家庭倫理之中,這與孔子“仁本論”注重人的道德人格主體性不同?!耙菩⒆髦摇睂嶋H上賦予孝以政治禮法規(guī)定,“忠孝一體”造成政治倫理對孝道倫理的壓制,“孝本論”遭到反噬,并不斷發(fā)生異化,被政治化、功利化、實用化,孝道不再以天性人情作為評判的標準,而是以維護貴賤、尊卑、長幼等級秩序為標準,出現(xiàn)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子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孝愚忠,助長了家長專制和君主專制,淪為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工具,留下了沉痛的歷史教訓,需要我們反思批判。
就積極作用而言,孝道是以血緣親親為基礎,以家庭倫理為載體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具有超越性和形上性,成為人們追求參贊化育、天人合一理想之境的基本途徑,能夠安頓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國人的一種安身立命之道、終極關(guān)懷之道,貫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全過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孝道,孝為道德之本,孝道成為儒家倫理的核心之一。孫中山先生曾說:“講倫理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孝是無所不適的道德,不能沒有孝?!保?2](679)孝道是中華文化綿延不斷的一種紐結(jié),成為中國文化區(qū)別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黑格爾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jié)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保?3](165)羅素說:“孝道并不是中國人獨有,它是某個文化階段全世界共有的現(xiàn)象。奇怪的是,中國文化已達到了極高的程度,而這個舊習慣依然保存。古代羅馬人、希臘人也同中國一樣注意孝道,但隨著文明程度的增加,家族關(guān)系便逐漸淡漠。而中國卻不是這樣?!保?4](30)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當今公民道德建設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有益于維系家庭的和睦、完整,促進社會和諧、國家治理?,F(xiàn)今社會婚姻家庭領(lǐng)域亂象紛呈,探其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孝道文化的遺失,使人們不能體認孝道真義,不能實踐孝道,造成家庭倫理顛倒悖亂,家庭破裂,單親家庭猛增,導致養(yǎng)老問題、青少年教育問題日益嚴峻。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如何使大家重新深刻體認孝道價值,重建家庭倫理,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