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瑩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61
通過研究調研可知,我國在對未成年被害人救助保護方面存在多方不足與疏漏,這些問題與“盲區(qū)”促使加強未成年被害人社會救助工作更具現(xiàn)實必要性和法治重要性。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將針對未成年人的個性特征,根據不同社會工作組成成員情況展開分析[1]。
在很多案例中,未成年人在遭受不法侵害以后,其精神上和心靈上受到的創(chuàng)傷遠遠比其身體上和物質上遭受的傷害更加嚴重。特別是在性暴力侵害事件中,被害未成年人會因此產生程度不同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這種“應激障礙”其癥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1.被害人腦海中經常會有意無意重現(xiàn)其被害的痛苦場面回憶;2.被害人常常出現(xiàn)失眠現(xiàn)象,或者在入眠的情況下會做與其被害遭遇相關的痛苦噩夢;3.當無意中碰到與案件發(fā)生時相似或相像的物體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激動的反應,做出過激行為。
被害后,未成年人正常的學習工作和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被打亂,學習成績可能會隨之受到嚴重不良影響,轉學、休學甚至極有可能認為是被迫害輟學。例如在性侵害等犯罪中,其對個人隱私的非法泄露,更直接性地引發(fā)了當前社會對作為犯罪被害人的負面社會評價,這對于未成年被害人無疑將帶來心理和生活上的巨大打擊。
受害后,如果不能及時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導,未成年人很大程度有可能將會逐漸慢慢產生無知的叛逆、自暴自棄、報復等普遍反映于社會的消極不良倫理心態(tài),更有甚者在強迫賣淫幫助犯罪不法分子的蓄意暴力引誘或者暴力威脅下,產生“惡逆變”,從一個犯罪被害人逐漸地演變?yōu)橐粋€賣淫犯罪者。
由于未成年人心理特征的不成熟,當其遭受侵害以后,通常情況下不懂得如何獲取有效線索或保存可靠證據,無法準確、及時地保全有利自身的一切。同時,對未成年人的侵害案件往往發(fā)生于較為隱蔽的地點,通常情況下很少有第三證明者參與其中或者作為目擊者提供證明。這導致未成年人在報案提供線索和證據時,往往孤軍奮戰(zhàn),僅憑自己的記憶對案件進行闡述,缺乏有效的線索提供,在很多情況下其陳述事實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會受到當?shù)厮痉C關和公安部門的質疑。在無法提供有價值的犯罪事實證據時,常常會以無法達到立案標準而阻礙到了偵查進度[2]。
偵辦處理人員一般主要比較關心已調查清楚的案件犯罪事實,而較少關心考慮案件被害人的具體感受,實踐中較為常見不當?shù)霓k案處理方式主要有:一是司法詢問時,經常缺乏確定監(jiān)護人或合適的未成年人代理在場,這個時候,常常需要未成年人獨自面對司法詢問,未成年人本身身心發(fā)育尚不成熟,加上遭受侵害后其心靈脆弱不堪,這個時候往往無法流利描述整個案件,甚至會出現(xiàn)過激反應和消極情緒。二是在一些性侵案件詢問時,缺乏一定的女性工作人員參與其中,往往是由男性工作者對未成年被害者受性侵的過程的細節(jié)進行詢問,由于其性別的原因,很有可能引發(fā)未成年被害人的過激反應,遭到其排斥與抵觸,阻礙案件進度。三是詢問方式過于重復,需要未成年被害者一次次回憶被害經歷,感受痛苦,如同一次次用力撕開被害人自身心理上的傷疤,迫使其多次重復敘述自身遭遇被害的痛苦過程,多次回憶被害的痛苦以及苦難中的經歷,從而直接加深其自身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嚴重創(chuàng)傷。四是我國司法機關調查取證過程過于張揚。一些公安執(zhí)法機關辦案部門工作人員到身為犯罪被害人的未成年人居住家庭及其所在地的周邊村莊、社區(qū)和學校附屬職業(yè)學校等所在地進行詢問或請示進行立案調查時,穿著一身紅色號牌警服、開一輛紅色號牌警車、鳴笛或大聲警笛等,不利于有效依法保護身為犯罪受害人的未成年人合法隱私權益,讓他們身心健康受到極大傷害刺激。
現(xiàn)行的各類救助政策對象覆蓋范圍十分有限,且未對性侵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親屬給予任何經濟的特殊照顧,很多遭受性侵被害未成年人因此類案件未能達到國家司法損害救助政策條件最低標準,從而始終未獲得國家司法經濟救助。
無論是司法行為還是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其立場與價值觀念都是其最終行為合理性的基礎,所以在社會工作介入未成年被害人服務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其基本立場予以明確。
首先,社會工作介入未成年被害人服務必須以維護其合法權益為基本立場。未成年被害人作為受害群體,其必然在社會活動中受到他人的不法侵害,這時無論采取何種方式介入,都必須以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為根本服務方向,同時這也是體現(xiàn)我國法律公平正義,維護法律基本權威的基本要求。因此,社會工作在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應遵循法律理念,在法律保護的范圍內盡可能為其提供好服務,替未成年被害人爭取權益,從而在最大程度上讓未成年被害人獲得應有救助。
其次,堅持我國現(xiàn)行恢復性專業(yè)社會法律司法理念。在堅持我國現(xiàn)行恢復性專業(yè)社會法律司法理念的重要指引下,有關地方司法行政部門有機會更多地深入關注刑事犯罪行為中被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感受與維護合法權益,不斷通過對未成年犯罪被害人的道歉、經濟利益損害民事補償?shù)榷喾N司法方式,從而比較有效地消除刑事犯罪中對被害人造成的負面情緒[3]。
再次,堅持同理心開展服務工作。未成年被害人有其特殊性,通常年齡較小、身心發(fā)育不成熟,所以其在受到侵害后會產生更為復雜的身心問題,其在思想上也會與成年受害人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社會主體介入服務時,就不能想當然按照成年被害人的思路對其提供幫助,必須堅持同理心,從未成年人特點出發(fā)采用合理手段提供恰當服務,以幫助未成年被害人消除抗拒心理,使其能積極配合逐漸走出陰影。
最后,堅持專業(yè)社會問題治理理念。如在如何救助貧困未成年被害人處理過程中,需要始終秉持多種專業(yè)社會公益資源、多種公益專業(yè)社會力量共同介入的基本公益理念,通過各種社會公益組織的積極參與協(xié)同、社會問題治理工作體制的不斷創(chuàng)新等來有效解決和救助被害未成年人可能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
未成年人在遭受不法侵害以后,由于其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無法及時對自身進行調整,其心理狀態(tài)往往會長期處于高壓狀態(tài),這個時候就很需要外界的陪伴服務。例如,陪伴未成年被害者到司法醫(yī)院進行及時的身心檢查和治療;陪伴未成年被害者到司法機關進行相關的證據提供;在司法詢問過程中,給予未成年被害者一定的心理支持;有的被害未成年人在被害后,失去安全的臨時生活工作環(huán)境,此時則可能需要委托社會庇護工作服務機構為其提供臨時性的庇護工作場所,由庇護社工及時提供全天候臨時生活環(huán)境陪伴??梢姡瑢τ陂L期處于心理緊張和高壓狀態(tài)下的未成年被害者而言,必要的醫(yī)療、司法、生活陪伴服務無疑是其黑暗中出現(xiàn)的一縷陽光,幫助被害未成年人及時平復憤懣不良情緒,體驗社會上的支持,為被害未成年人順利渡過人生難關提供心理保障。
鑒于未成年被害人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其在受到侵害時會因刺激而產生較為偏激的想法,也無法對自身心理狀況進行調節(jié),從而引發(fā)更為嚴重的心理和情緒疾病。而這一方面問題的解決,并非家長、司法工作人員、學校等可以起到作用的,所以需要社會工作及時介入,為其提供專業(yè)的心理情緒干預服務。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對未成年人而言屬于陌生人,不會擔心其因知道自身所遭受的侵害而用異樣眼光對待,所以更容易逐漸走近未成年被害人并與其建立信任。另一方面,接受過專業(yè)培訓的社會工作者由于接觸案例多,所以在對未成年被害人進行心理情緒干預上更有經驗,方法得當,更容易達到良好的干預效果。實踐中如情緒疏導、心理輔導、情感再造等都是社會主體應為其提供的必要服務。
未成年人受侵害的因素是多元的,其可能因主觀意識問題而逐漸被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也可能因家庭原因而逐漸墮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為侵害對象。凡此種種問題有很大一部分癥結可以歸到教育層面,即部分未成年被害人因受教育程度不足或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導,從而成為被侵害對象。因此,在社會工作介入并為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配套教育服務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服務內容。一方面,社會主體應從基礎教育層面入手,為其提供基礎教育服務,幫助未成年被害人提升知識與認知水平,從而更為理性地看待各種社會現(xiàn)象,并能夠積極進行自我教育,進而使其逐漸走出陰影。另一方面,社會主體也應提供必要的家長教育服務以及家庭關愛服務,從未成年人的家庭需求入手,幫助其營造一個更為健全的家庭氛圍,提升家長的育人意識,增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進而在未來更好地為孩子提供關愛與保護[4]。
大多數(shù)未成年被害人的家庭狀況堪憂,或者其能夠享受到的社會福利與資源較少,導致其在生活和成長中與其他未成年人存在較大差距。這一問題充分反映了當前部分未成年被害人在社會保障方面有較大需求,所以社會工作介入其服務,也應從社會保障角度為其提供必要的服務。首先,基本的經濟援助是保障未成年被害人基本生活學習的基礎,其能夠幫助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順利渡過難關。其次,醫(yī)療救治與護理服務是對于因受侵害而出現(xiàn)身體或心理疾病的未成年人的一種基本保障性服務,其同樣能夠幫助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減輕經濟負擔。最后,長期的經濟、醫(yī)護保障以及法律援助也是幫助其恢復正常生活,實現(xiàn)健康成長的必要服務,這需要社會更多主體共同參與其中,如此方能形成長效保障機制。
政策和法律社會服務是社會工作者服務工作中極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項社會服務對于準確保護一些未成年被害人尤為重要。我們應該從意識上掐滅消極的火苗,當今社會,很多人會在潛意識中將未成年人遭受迫害歸結為其自身原因,從而對未成年被害案件產生漠視情緒,這并不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建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摧毀未成年被害者的希望。此時,我國各地社會工作者非常急迫需要通過救助倡導理論,研究、合并和建立公平的社會制度,以及營造人文的關于公益社會救助服務工作環(huán)境,動員全國各地社會各界廣大民眾廣泛深入關注和共同研究理解關于未成年被害人的一切社會工作處境和其合法權益。同時,鑒于當下社會普遍缺少關于未成年犯罪被害人人身權利保護救助的其他相關倡導性法律。所以,我們非常需要通過倡導我國社會工作者在準確掌握自身所處地區(qū)社會救助服務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基礎上,根據自身在工作實踐過程中的基本特征進行救助倡導理論研究,合并建立一套基本符合國情的關于未成年被害者相關權利救助的倡導性法律,從而從相關法律法規(guī)制度上基本準確實現(xiàn)對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人身權益的全方位保護。
綜上所述,未成年被害人的社會救助工作之路復雜而艱巨,是社會工作中最難且最需要不斷反思和不斷積累經驗的一項任務。對此,社會工作成員需要提起十二分精神,立足自身社會責任感,給予未成年被害人更多的關愛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