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海
上海市金山區(qū)人民法院,上海 200540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生重要變化,社會發(fā)展中的矛盾以各種形式反映在法院的審判工作中,給法院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促使法院不斷改變工作方式和審判理念。各種因素可能引發(fā)一系列風險,從而影響刑事審判本身的公信力。我國相關法院進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貴州省遵義市中級人民法院出臺了《貴州省遵義市中院關于開展案件裁判風險評估的調研報告》,它在每個案件審理中進行風險評估,通過評估發(fā)現(xiàn)敏感源頭,有針對性地防范與應對案件裁判風險[1]。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提出要針對改革后不同法官崗位的風險特點,加快法官崗位風險防控模型研究,實現(xiàn)風險防控的六大路徑[2]。
刑事審判風險是在刑事審判權運行過程中,導致人身傷亡、財產受損及其他經濟損失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及其他不測事件的可能性,刑事審判權是一項公權力,要明確該權力的邊界,從而對其進行全面評估、規(guī)范,對其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合理的處理與預警。這是對刑事審判風險的基本界定。
輿論風險:這類風險存在于一些敏感、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審判活動中新聞媒體的炒作、跟蹤,社會輿論背離法治的導向,社會大眾的意見和傳媒批評的壓力等。如果輿論風險沒有及時有效評估和化解,極易引發(fā)穩(wěn)定風險。
安全風險:指刑事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包括來自被告人或其家屬,或者相關利益方,在其利益沒有得到滿足時,其采取行兇、爆炸、恐嚇威脅等極端方式制造惡性案件,在矛盾較為激烈的刑事案件中,容易出現(xiàn)這種安全風險。
單純問題引發(fā)的風險:單純問題并非簡單的問題,這類問題往往是目標清晰的,主要是有關審判本身的問題,誰能花費起更多的精力和資源,誰能有效地克服這類問題,在刑事審判過程中,定罪量刑往往是基礎性工作,對一個被告人如果是犯有盜竊罪,如果法官定了搶劫罪,那么肯定會引發(fā)不滿,對一個被告人的量刑幅度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法官對其判處四年有期徒刑,那么也會引發(fā)不滿情緒,這類問題,往往需要法官查詢相關類似案件,花費一定的時間,有一定的審判經驗,從而得出較為穩(wěn)妥的判決結果。這類問題并不簡單,但是較為純粹,經過一定的法學教育,能夠從容地掌握這套方法,如果在這類問題上把握不清,從而造成被告人或利益方的不滿,就可以歸結為單純問題引發(fā)的風險。
兩難問題引發(fā)的風險:在刑事審判中,往往面對數(shù)不清的兩難問題,刑事案件中,有部分犯罪行為侵犯的是國家的管理秩序,如開設賭場、販賣毒品等,這類案件中侵犯的法益是國家管理秩序或風俗,對這類罪犯進行懲處往往有不容置疑的正當性,普通民眾也會對其予以理解,但是,還有一種行為侵犯的是他人的利益,涉及到具體的個人,怎么去平衡雙方的利益,最終確定傷害者的刑事責任,刑事法官通過何種手段去追求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在刑事審判中,有大量的刑事案件是這種類型的,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引發(fā)相應風險。
棘手問題引發(fā)的風險:棘手問題沒有清晰的定義,沒有相關的先例可循,前人的經驗不會有太多幫助,這類問題可能根本無法解決,只能應付,要做好跟它長期共處的準備?,F(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科技飛速發(fā)展,《刑法》修正案不斷做出補充,但是依然無法滿足現(xiàn)實需要。以開設賭場罪為例,早期《刑法》打擊的重點是聚攏一幫賭客、在固定場所進行賭博并抽頭獲利的不法分子,這是最傳統(tǒng)的開設賭場犯罪,后續(xù)有了利用賭博機開設賭場的犯罪,又有了網絡賭博犯罪,后出現(xiàn)了利用APP等軟件進行開設賭場的行為??陀^地說,司法機關已經對這種變化做了最充分的應對,但面對這種變化,一線的辦案法官有時候依然束手無措。在相關的指導性案例或司法解釋頒布前,對相關的行為到底是否應該予以懲處,懲處的話,是否有違罪刑法定原則,有突破《刑法》適用的風險,這樣是否不利于相關當事人,若不加以懲處,是否放縱了犯罪行為,對社會是否造成一種傷害,刑事法官要做出裁判,對被告人做出有罪或者無罪的判決,這其中必然存在著一定風險。
刑事審判是國家依法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維護穩(wěn)定、促進和諧的重要司法工作,事關公民權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國家長治久安,法院與檢察院、公安機關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依法公正審判刑事案件。
值得關注的是,輿論與普通民眾往往對刑事案件更為關注,無論是于某反殺案,還是相關大老虎的腐敗案,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在這其中往往隱含著不確定的風險,由于某案引發(fā)了全國范圍內關于正當防衛(wèi)的大討論,由此也對部分個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相關司法機關受到了輿論的干涉。受到如此關注,對審理該案的法院來說肯定是一種壓力,存在著相關的風險,有學者曾對2006年至2011年輿論高度關注的“中國十大案件”進行分析,共有57個案件,其中刑事案件總共45起,占整個案例庫的78.9%,而其中的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僅有14%和7%,據此,該學者得出,我國民眾及社會輿論將關注的焦點投在了刑事案件上,較少涉及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3]。這種案件占比與關注度的倒掛,是民眾的一種監(jiān)督,但是,稍有不當,可能會引發(fā)民眾對刑事審判的質疑,動搖司法公信力的基礎,這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動力,這其中當然存在著一些風險,時時刻刻提醒著每一個刑事法官。
1.故意傷害罪及相關罪名
該罪是指故意地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4],是中國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一種。該種罪在基層法院中較為常見,且是較為兩難的案件類型,該類案件在定罪量刑方面較為簡單,證據上也較為充分,問題的關鍵就是原被告往往意氣用事,原告一方及受害方,往往會借助刑事審判,提出遠超正常標準的賠償額,被告一方很難接受,在受到壓力下,被告就會放棄尋求諒解的機會,失去積極賠償?shù)膭恿?,最終會造成原告方無法獲得賠償,被告沒有得到諒解,也失去了酌情從輕處罰的基礎。刑事審判經過審理,在消耗了一定的司法資源后,沒有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后續(xù)還會面臨著民事訴訟、執(zhí)行程序等,最終會給雙方及法院帶來更多的麻煩,當事人經歷這些繁瑣的程序后,可能會對法院產生反感,有些人甚至走上上訪之路,這肯定不是法官希望見到的局面,故而,故意傷害罪是一類重點罪名,是一類可能引發(fā)風險的罪名。
2.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
涉眾型經濟犯罪是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傳銷、非法銷售未上市公司股票等犯罪活動。涉及不特定群體、被害者人數(shù)眾多的金融證券類、傳銷類、欺詐類經濟犯罪。涉眾型經濟犯罪并非規(guī)范罪名,而只是對某一類高發(fā)型經濟犯罪進行總括的法律術語。該類犯罪特點是,涉案主體復雜、屬于跨區(qū)域作案、犯罪金額大、欺騙手段多樣化隱蔽化,給國家經濟安全、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帶來巨大風險和隱患[5]。該類案件屬于近年來突發(fā)的案件,基層法院在處理這類案件時往往缺少經驗,一方面,對于新事物的學習總有一個過程,刑事法官也需要對這類案件進行摸索,逐步掌握審理這類案件的知識,這類案件與傳統(tǒng)盜竊、詐騙案件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另一方面,這類案件牽涉人員眾多,無形之中也增加了法官的壓力,稍有不慎,可能會引發(fā)群體性事件或當事人的上訪,辦案壓力大。
3.“黃賭毒”案件及相關犯罪
“黃賭毒”案件,指賣淫嫖娼、販賣或者傳播黃色信息、賭博、買賣或吸食毒品的犯罪類型。這類案件主要危害的是社會管理秩序,這類案件的數(shù)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程度,民眾能最直接地感受到社會秩序的良好,因而,在我國,黃賭毒是法律嚴令禁止的活動,是司法行政機關主要打擊的對象。這類參與人員往往沒有控制住自己,從而深陷其中,往往給自身或者家庭帶來嚴重的負擔,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破壞了社會風氣,如果對此種犯罪打擊不力,會引發(fā)民眾的怨言,直接動搖司法機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地位與權威。
刑事審判風險防控從法院自身來看,就是嚴格規(guī)范刑事審判權力的運行過程,切實踐行司法為民,大力加強公正司法,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充分發(fā)揮刑事審判保障人權與懲罰犯罪的職能。
刑事程序公開,即要求在刑事程序法領域,正義不僅應當實現(xiàn),而且應當以看得見的形式實現(xiàn),通過公開機制,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防止司法腐敗和權力濫用[6]。堅持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在刑事審判中,被告人及相關人員的不滿,很大程度上源于對法官的不信任,而要推動被告人服法服判,增加被告人對法官的信任,有效的措施就是向其展示法官依法履職的過程,這就必然涉及一個公開的問題,通過公開,向其展示法官是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定罪處罰的,而不是任意性或隨意性的。
在刑事審判中,庭審活動公開是公開的重要一環(huán),現(xiàn)在庭審公開范圍不斷擴大,尤其是對一些有典型意義、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更加應該公開,充分運用網絡直播、視頻錄播、圖文直播等形式,實現(xiàn)庭審公開常態(tài)化,主動接受社會監(jiān)督,促進提升司法能力。刑事裁判文書公開是公開的落腳點,刑事裁判文書是法官最終成果的展示,凝聚著法官對該起刑事案件所做的努力和心血,通過裁判文書,可以清晰地看到法官的審判軌跡,一份合格的刑事裁判文書是法官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盡管有媒體屢屢曝光判決書的錯別字等相關問題,但是只有加大裁判文書全面公開力度,才能推動刑事裁判質量的提高[7]。
公平,就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萬物,就是要求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而公正就是選“哪一把”尺子丈量的問題,法律是一把得到社會公眾肯定的尺子,每個人都支持司法公正,而公開,有助于公平和公正的實現(xiàn),有利于提高司法互信,公開就是把丈量的過程展示給公眾,讓同意公正者,監(jiān)督公平,一旦選擇了公開,維護公平的成本,將會因為分攤給所有利益相關者,而大大降低,這就是公開給公平和公正帶來的促進效果,刑事審判關注度高,關乎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和財產權利,通過公開能夠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各項配套改革均在有條不紊地展開。推動該項改革,一是嚴格規(guī)范偵查取證行為;二是加強審判活動的實質性審查把關作用[8]。
以目前法院重點推進的“三項規(guī)程”為例,其對于庭審實質化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具體價值體現(xiàn)在,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加強審判活動的實質性審查把關功能,規(guī)范偵查取證行為,偵查人員可以出庭作證,對其偵查程序是否規(guī)范進行了解釋說明,同時,聽取控辯雙方的陳述。
當然,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有多項舉措,“三項規(guī)程”只是其中的一項,其他的還有落實陪審員制度,陪審員的參與可以提高判決的接受度,此外,落實辯護制度,保證被告人的辯護權和律師依法行使會見被告人、閱卷、調查取證、出庭辯護的權利,落實被害人參與訴訟,維護被害人合法權益,著力加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和自訴案件矛盾化解工作,實現(xiàn)案結事了。
現(xiàn)在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響,刑事審判工作必須與現(xiàn)代科技相融合,借鑒科技成果,解決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在案多人少的矛盾下,科技的力量可以解放出大量人力資源,投入到刑事審判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科技的運用有利于加強刑事案件流程管理,通過技術手段對審判流程的關鍵點進行提示,刑事法官可以根據流程中的時間點對在辦案件進行科學管理,合理安排手頭上的各項工作。同時,整合和優(yōu)化庭審音字轉化、同步錄音錄像等系統(tǒng),大力推進電子閱卷、文書制作等方面的深度應用,聚焦解決刑事工作中的痛點、難點問題,積極采用一批性價比高、用戶體驗好、真正管用的信息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