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方淑蓮
所謂“讀思達”,是指閱讀、思考、表達三部分學習行為組成的系統(tǒng)性學習,體現(xiàn)信息接收、閱讀內(nèi)化的自然成長過程,其科學性、實踐性、探索性、實效性等都得到了實踐的驗證。在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中滲透“讀思達”教學方法,教師需要有對接意識,結合學生學習實際,組織學生展開多種閱讀學習,布設一些思考問題,讓學生做讀寫操作,自然構建完整學習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學習行為,唯有多讀,才能形成深耕效果;深思是學生深度學習的表現(xiàn),獨立思考和互動研學相結合,能夠觸摸到文本內(nèi)涵靈魂;讀寫結合是促進學科認知內(nèi)化的必要手段,學生對讀寫結合最為熟悉,其應用價值更為廣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閱讀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閱讀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學生自主閱讀、互動閱讀相結合,能夠產(chǎn)生更多體悟感知,促進其學習認知的成長。
小古文雖然難度系數(shù)不高,但對小學生來說,依然存在不少閱讀困難,教師針對學生閱讀現(xiàn)實,適時設計閱讀任務,傳授一些閱讀方法,組織更多閱讀活動,都能夠為學生帶來學習服務。教師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解讀重點字詞,利用網(wǎng)絡搜集古文產(chǎn)生背景、作者介紹等信息,都有助于閱讀體悟的產(chǎn)生。學生閱讀學力基礎參差不齊,教師需要做好學情調(diào)查,針對性傳授閱讀方法,確保更多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到閱讀核心。
如教學《司馬光》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同名動畫片,讓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有總體了解,然后對應文字做細致閱讀學習,解決所有文字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做自主閱讀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學生有觀看動畫的經(jīng)歷,結合文字梳理學習,開始醞釀講述方案,課堂研究性學習逐漸形成。在學生故事講述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從多個方面做評價,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示,讓學生從情節(jié)順序安排、情節(jié)轉換、人物行動描寫等角度做重點關注,凸顯人物性格特點,揭示人物高尚品質(zhì)。學生繼續(xù)講述,在不斷矯正中找到講述的要領。為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設計課外學習任務:回家之后,將這個故事講述給家長聽,看誰的講述能夠獲得家長的首肯。
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利用動畫片做引導,成功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對這種文體不熟悉,自主閱讀存在不少短板,教師與學生互動,掃除文字障礙,對情節(jié)做梳理,然后要學生講述故事,這是學習內(nèi)化處理,學生從講述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更為鮮活,對小古文文體特點有了更直觀了解。教師對學生學力基礎做客觀評價,有助于推出科學的教學策略。
小古文閱讀存在不少困難,教師對學生閱讀現(xiàn)實做客觀判斷,推出一些合作性閱讀活動,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助力支持。古文閱讀關涉到一些文言現(xiàn)象的應用,學生閱讀存在障礙是正?,F(xiàn)象,教師組織一些互讀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借助集體力量,克服閱讀困難,提升閱讀效率。在具體組織時,教師不妨設定一些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在閱讀討論中建立共識。小古文比較簡短,學生互讀學習任務沒有更多難度,其操作效果會更好。
教師組織學生展開互助性閱讀時,要考慮學生學力基礎,也要關注其學習興趣取向,這樣才能做出理性設計。如教學《守株待兔》,教師與學生一起做文字梳理,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故事情節(jié)。教師設計互動學習任務:同桌合作學習,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展開互動評價活動。古文故事很簡單,學生講述故事沒有太多難度,課堂互動氣氛活躍起來。教師繼續(xù)設計:現(xiàn)在播放一段音樂做背景,我們嘗試做配樂故事講述,看誰講得更出色,我們將選擇最佳講述錄制成故事視頻,推送到學科網(wǎng)絡交互平臺,讓家長觀看這個視頻。學生聽說有視頻配設任務,都能夠主動行動起來,開始講述故事,不斷矯正自己的不足。教師深入到課堂,給學生提出一些修改建議,傳授講述技巧和方法。
教師設計故事講述任務,成功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特別是配樂故事視頻錄制任務,對學生形成更多處理,學生都希望有表現(xiàn)的機會,自然會主動展開準備,這個準備的過程就是一種難得的學習和鍛煉。學生有同桌互聽互評經(jīng)歷,對故事講述有了一些信心,教師推出視頻制作任務,其適合性更高,從學生學習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適合的,學生都能夠主動響應。
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更為密切,所以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之說,教師在指導學生做閱讀思考時,需要及時布設一些思考問題,或者是設計一些研學任務,都能夠成功激發(fā)學生學科思維,形成重要啟動力量。
“讀思達”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體系,在小古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是先期學習,對小古文信息做全面整合處理,提取閱讀信息后,需要學生展開深度思考,為后面的表達奠定基礎。教師組織學生深度思考時,常常會設定一些思考問題,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做出準確判斷。學生有古文學習經(jīng)歷,其認知積累是重要學習輔助資源,教師結合學生學力基礎做問題布設,能夠有效調(diào)動學生學科思維。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是很多小古文學習需要建立的思維意識。如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小古文非常短小,閱讀不存在什么問題,教師要求學生做深度思考:這則小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學生開始議論紛紛,并給出自己的觀點:王戎會推理,所以能做出正確判斷。這說明做什么事情,需要先客觀分析其內(nèi)在原因,而不是只看表象,要學會理性分析和推理,這樣才能建立完善的思維認知。教師對學生獨立思考情況做評價,并結合一些現(xiàn)實案例做延伸引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和這個故事相吻合,你能夠找到相關的信息,并理性分析嗎?學生開始做獨立思考,課堂研學氣氛濃厚起來。
教師組織學生做哲理發(fā)掘,并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做對接思考,為學生帶來深入探索的機會。學生年齡雖然很小,難以看到問題的本質(zhì),但教師針對學生思維基礎做組織和發(fā)動,同樣能夠獲得預想的效果。學生主動展開深入思考,開始關注身邊的生活現(xiàn)象,這個意識的建立,就是深度思考的結果,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針對性設計和調(diào)度,學生積極回應,教與學達成更多默契。
所謂研學,是指研究性學習,在小古文學習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非常有必要,因為古文有一些固定的知識,如文言現(xiàn)象,包括文言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文言句式等,這些內(nèi)容雖然不是小學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但教師鼓勵學生做深入研究,對某些文言現(xiàn)象做深度學習,無疑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文言語感。教師不需要展示專業(yè)術語,但可以鼓勵學生做學習梳理,歸結一些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習慣。
所謂研究性學習,需要學生能夠調(diào)動學習思維,深入到學習核心,展開拓寬性思考,自然形成學習契機,教師要做好設計和組織?!毒l(wèi)填?!肥且黄绦〉墓盼?,帶有神話色彩,介紹的故事情節(jié)也很簡單,教師設定的研學任務是:“精衛(wèi)填海”和“愚公移山”是一樣的故事,故事本身看上去很愚蠢,但讀者卻不這樣認為,其原因是什么呢?不妨展開深度思考,歸結其中的道理。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先理清故事內(nèi)容,然后做哲理思考和研究,教師針對性發(fā)動,讓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對古文蘊含道理做剖析。學生很快就找到思考的方向,從堅韌、執(zhí)著、堅強等方面做歸結,延伸到中華民族精神大主題,形成思考體系認知。教師鼓勵學生做延伸思考,找到類似的故事、典故、神話,在班級做展示講述。學生大多有一些認知積累,都能夠主動展開信息搜集,主動講述這些故事,課堂成為故事會,研學氣氛逐漸建立起來。
教師利用問題做推導,讓學生展開深入思考,然后組織學生搜集相關故事信息,在講述展示中強化哲理認知的構建。古文中不少典故、神話等內(nèi)容,學生對這些故事有濃厚學習興趣,教師組織學生做集中展示,為學生帶來思維對接機會,學生要對積累素材做梳理,找到適合的內(nèi)容。在講述過程中,學生學習思維得到更多鍛煉,對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有重要促進作用。
讀寫結合是最自然的選擇,在文本閱讀時,教師根據(jù)學生閱讀情況,設計一些仿寫、改寫、續(xù)寫任務,或者是組織學生寫讀后感、讀書筆記,都能夠促進學生閱讀認知的順利內(nèi)化,這對全面提升其學習品質(zhì)有一定幫助。
小古文學習時,需要做翻譯,教師在訓練設計時,還可以推出仿寫、改寫等內(nèi)容,學生對讀寫結合訓練比較熟悉,但涉及到古文內(nèi)容,其操作還存在一些短板,教師要做好觀察,給學生一些方法提示,讓學生主動進行語言構建,在翻譯自述中建立語感基礎。閱讀是典型的“輸入”,而寫作則是“輸出”,教師要正確處理好讀寫二者之間的關系,能夠形成更多學習起點和啟示。
《囊螢夜讀》是典型的典故,其故事情節(jié)非常簡單,但折射的道理卻很深刻,教師在引導學生做文意梳理后,要求學生做故事自述,并提出具體要求:古代人好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個典故展示了什么樣的故事?講述要注意理清主要環(huán)節(jié),還需要增加一些細節(jié)描寫內(nèi)容,讓故事帶有可讀性。學生開始醞釀故事講述,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為講述布設背景,營造講述環(huán)境。學生講述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講述做評價,重點做糾偏指導,學生逐漸找到講述要領,其講述表現(xiàn)越來越好。為激發(fā)學生學習思維,教師鼓勵學生做延伸思考:從這個典故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能否結合自身情況做具體說明?學生接受任務后,主動做討論交流,對古文哲理做重點關注。
教師組織學生做自述,對古文故事做講述,其訓練效果自然呈現(xiàn)出來。學生講述故事,要先理清故事情節(jié),還要對人物做客觀分析,特別是典故蘊含哲理,這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學生講述故事需要調(diào)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之中,其訓練價值更為豐富。講述故事、分析哲理、反思自我,教師設計系統(tǒng)性訓練任務,為學生帶來更多表達機會,學生深度學習和思考,其體驗認知更為深刻,學習效果顯著。
小古文訓練設計中,教師要求學生改寫、創(chuàng)編古文,這是比較常見的任務設置。用白話文翻譯古文,帶有改寫的味道,將古文改編成故事、小品,則屬于創(chuàng)編范疇,學生對改寫改編操作有參與熱情,教師需要設計具體的要求,確保學生自然進入到改寫環(huán)節(jié)。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情感對接,讓學生在情感表達中闡釋文本哲理,這樣才是最有價值的讀寫訓練。
學生對趣味性改寫有更高認同感,教師不妨做出對應設計。如學習《鐵杵成針》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做文字梳理,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很快就理清故事情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故事情節(jié)極為簡單,學生講述也不存在什么問題。教師做延伸設計:同桌兩個人,分別飾演李白和老媽媽,現(xiàn)場做表演。表演需要設計好臺詞,還要有動作表情的支持,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研究腳本的改編,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指導學生做創(chuàng)編操作,鼓勵學生做角色分析,確定人物身份后,對臺詞設計提出一些建議,學生逐漸找到設計取點,課堂研學氣氛逐漸建立起來。經(jīng)過一番操作,學生做好了演繹準備,在實際彩排訓練中深度理解了文本內(nèi)容,對蘊含的哲理有了更多認知。
教師設計小品演繹活動任務,給學生帶來更多表達機會。小古文要先翻譯成現(xiàn)代文,還要做腳本處理,在人物性格身份分析時,要考慮表演的技巧應用,同桌兩個人需要全力配合,這樣才能讓演繹活動順利展開。一個簡單的演繹活動,調(diào)動學生讀寫思維,在充分合作中鍛煉多種學習能力。
小古文學習與“讀思達”教學方法高度匹配,教師科學應用“讀思達”教法展開教程,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閱讀、思考、表達的機會,促進文本解讀進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小古文文本解讀有一些難度,其蘊含的哲理也比較豐富,與“讀思達”教法有更多契合點,教師做好對接處理,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閱讀、思考、表達訓練,對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