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夢迪
2020年開始在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社會虛擬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下,加快了無接觸經濟的發(fā)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新動能,減弱了人們在現實世界的聯系,加強了虛擬世界的交互需求。云會議室、云課堂、云展廳、云辦公、云博物館等云生活成了暫時性剛需,“宅經濟”快速發(fā)展,迫使全球對云產品的研究不斷加速。云展會、云博覽會、云博物館這類由物理建模的虛擬世界產品,達到了全方位、多層次、虛實融合的發(fā)展變化,本質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與元宇宙的概念十分貼近。與此同時,在2021年,“元宇宙”概念迅速走熱,風靡全球。
那么,人們持續(xù)熱議的元宇宙到底是什么?究竟有哪些應用場景和價值。從本質上說,元宇宙并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早在1990年,錢學森院士在致汪成為的手稿中,就已提到“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并欲將它翻譯成“靈境”,強調該技術將應用于人機結合和人腦開發(fā)領域,成為震撼世界的變革。如今,元宇宙是基于互聯網的發(fā)展和技術迭代的支撐,建構出的數字孿生,其作為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融合的載體,通過開源開放的方式無期限地持續(xù)發(fā)展,蘊含社交、內容、游戲、辦公等場景變革的巨大機遇??梢?,元宇宙的概念與錢學森院士所提到的“靈境”不謀而合。在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中,作者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小說中構思出了元宇宙的概念:與現實平行的虛擬世界,作者指出把人置存于某一個虛擬的空間,在這個虛擬世界里,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網絡分身,可以在虛擬世界經商、戰(zhàn)斗、進行日常生活等,和現實世界幾乎平行,給人們帶來各種情感和體驗,獲得一種“盜夢空間”的滿足。元宇宙(Metaverse)由Meta(超越)和Universe(宇宙)兩個詞根組成,譯為超越宇宙,標志著人類受困于現實世界的限制進一步瓦解,人類生活空間將得到無限的拓展。元宇宙有八大要素,分別是: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時隨地、經濟系統(tǒng)和文明。此特征表明,元宇宙將作為一個具備永續(xù)性、開放性、自治性和沉浸感等特征的數字世界,打開與現實世界共存的虛擬世界。簡單來說,元宇宙應該是未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即包含現實世界又融合多元功能的數字世界。目前,多數人對于“元宇宙”的認知停留在游戲的層面。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擁有與現實互通的經濟體系的游戲社區(qū)。其實不然,游戲只是元宇宙的雛形。實際上,元宇宙并非一種技術,也并非是某一單個領域的進步,它是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區(qū)塊鏈、大數據、5G通信、可穿戴設備等底層技術日漸成熟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并且是這些技術的結合運用。同時,元宇宙激活了大眾化藝術創(chuàng)造意識及個性化審美的表達自信,建構符合自身發(fā)展的審美話語體系。
出道即“頂流”的元宇宙,為什么在2021年如此火爆?國內外元宇宙布局奏響集結號,騰訊、字節(jié)跳動等紛紛進入相關領域,國外臉書、微軟、英偉達等科技公司也均已布局。究其屬性特征,可見元宇宙熱潮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與現實相連。元宇宙的本質是人類社會的一場“數字升級”,是虛擬空間里的擴張和延續(xù),它自由開放、立體多元、兼容共存。通過元宇宙的構建,真實世界的信息得到虛擬世界的極大補充,線上線下一體化,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邊界逐漸消融,人類與虛擬世界的互動方式全面升級。在基礎設施完善的虛擬世界中,人們可以和現實物理世界一樣,全方位實現個人和社會需求,如身份認同、貨幣交易、社區(qū)歸屬感、職業(yè)發(fā)展等。比如在游戲世界里,用戶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虛擬財富與現實世界打通,三維互動形式的游戲變化不僅讓用戶使用數字貨幣交易虛擬商品,同時切換形成現實世界的財富增量。中國日報記者曾帶領大家360度體驗元宇宙里做采訪、吃火鍋、彈鋼琴,元宇宙以“顛覆人類生活”為標簽,借助現場感重構升級多維度空間,轉變人們對“自我存在”的認知,達到真實和虛擬的嫁接,互通效果逼近真實,使得人們難以區(qū)分自我是處于真實世界還是元宇宙中。
第二,沉浸式體驗。“感知即真實”是元宇宙深度沉浸體驗的本質表現,它并非虛擬現實游戲、3D虛擬空間或虛擬社交空間,而是一個以數字孿生、物聯網等技術為基礎創(chuàng)建出的一個平行于自然世界又獨立于自然世界的盜夢空間。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沉浸感可以通過VR/AR設備乃至腦機接口達到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交匯融合,最大化滿足人們極致的娛樂體驗。在2021年11月,美國著名歌星賈斯汀·比伯化身為虛擬人物,完成了長達30分鐘“元宇宙演唱會”,為受眾提供視角自由、高度沉浸的“虛擬”。借助于元宇宙的沉浸式體驗,人們可以在虛擬的空間里通過數字化創(chuàng)造獲得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與愛的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感。還有研究表明,可以借助元宇宙的沉浸式體驗、跨時空協(xié)作,實現很好的記憶和知識轉化,為未來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新方向。比如,元宇宙的沉浸式學習將允許教師將傳統(tǒng)上分離的學科(如數學和科學)結合起來,提供一個整體的、引人入勝的學習體驗。同時,元宇宙可以將學習“游戲化”,孩子們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學習,讓學習充滿樂趣,學習游戲化是教育的未來,也是教育的“圣杯”。
第三,去中心化身份。元宇宙不以某個權威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是由全世界的獨立個體共同經營維護的空間,這意味著一個人身份的任何信息都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并且不止有一個身份標識,可以依據不同的場合來選擇不同的身份進行互動交流,也更好的保護人們的隱私。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懸殊等難題在元宇宙去中心化的世界里得以解決,每個人可以在這個虛擬世界無限制地創(chuàng)造內容,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內容越多,收獲就越多。同時,每個人進入元宇宙后會成為一個完全自由的生產型消費者,對傳統(tǒng)差序格局的秩序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毫無疑問,元宇宙所帶來的沖擊,不僅是概念層面的熱議,它還將深刻影響人類的未來。
世界上第一部3D影片是1922年美國拍攝的黑白電影《愛情的力量》,中國第一部3D電影是1962年拍攝的《魔術師的奇遇》。2015年,裸眼3D技術進入我國深圳,隨著虛擬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熱衷于虛擬世界。元宇宙所探索的道路,就是為參與者提供更加豐富和有趣的虛擬體驗。元宇宙這個概念之所以頗受關注,主要是因為整合了包括5G通信、擴展現實(比如AR/VR/MR)、人工智能、物聯網、區(qū)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硬件創(chuàng)新突破的基礎上,成為超前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并且元宇宙以經濟系統(tǒng)的閉環(huán)運行為驅動,將成為互聯網的未來。元宇宙發(fā)端于游戲行業(yè),正在超越游戲向更廣闊的空間擴展,國內外互聯網大廠也在加速布局元宇宙賽道。據專家預測,元宇宙作為下一代互聯網發(fā)展的方向,將像微信等社交工具一樣,率先在辦公室領域改變人們的社交方式,重新定義生產力,滿足人們對更廣泛的協(xié)同工作的需求。
元宇宙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服務現實。從產業(yè)的角度,元宇宙代表新技術、新概念、新場景,在市場領域引起共鳴,并逐漸走向應用。臉書近年來大手筆投資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開發(fā)虛擬現實耳機、增強現實眼鏡和腕表等硬件產品。在2021年12月,百度正式推出元宇宙產品“希壤”,并首次在元宇宙“希壤”開會,計劃5年內培養(yǎng)500萬AI人才,這是國內首次在元宇宙中舉辦大型科技峰會。在2021年圣誕節(jié),Meta VR頭盔成美國人最喜愛的科技禮物,元宇宙大火也推動了VR設備的銷量,不少科技公司打出元宇宙概念之后,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不僅如此,各大城市也參與到了元宇宙賽道。比如,上海將元宇宙寫入產業(yè)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杭州成立元宇宙專委會,網易元宇宙產業(yè)基地落戶三亞,深圳成立元宇宙創(chuàng)新實驗室。農業(yè)領域也開始了元宇宙的探索,南方農村報推出農業(yè)元宇宙虛擬人物“小柑妹”,為消費者提供貢柑認養(yǎng)后的遠程智慧管理服務,賦能數字化管理。元宇宙還可以改變就業(yè)環(huán)境,在元宇宙里,每個人都能創(chuàng)造價值,開放性系統(tǒng)可以給更多人提供就業(yè)機會,同時讓很多人增加收入來源。
在未來,元宇宙將會打開更多大門,在城市競爭中發(fā)展新賽道,比如在娛樂、教育、文化、藝術、醫(yī)療、政府服務等領域落地應用,同時也需要將相關技術進一步平臺化、通用化和工程化,在促進應用場景多元化的同時,也能促進相關企業(yè)的發(fā)展,形成良性循環(huán)?,F在,我們需要為此積累經驗、做足準備,增強創(chuàng)新第一動力,抓創(chuàng)新就是抓發(fā)展,謀創(chuàng)新就是謀未來,唯有如此才能最終實現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
作為一新興產業(yè)的元宇宙,存在無限可能性,但也帶來一些警醒。當前元宇宙還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tài),相關應用場景還處在初級階段和設想階段,眾多技術難題和基層設施建設尚待突破完善,元宇宙標準規(guī)范與監(jiān)督體系的空白有望得到補充。為更好地將元宇宙服務現實生活,應慎重看待其所面臨的挑戰(zhàn)。
首先,技術障礙。元宇宙并非曇花一現,而是需要整個生態(tài)的力量,是技術革新的產物,而一個真正的元宇宙應該是人類與人類、人類與機器、物質與信息之間互接口的升級形態(tài)。而從目前的發(fā)展技術來看,技術局限性是當前我國元宇宙發(fā)展面臨的最大瓶頸。元宇宙要打造出完全數字化的世界還需要解決芯片問題、算力和電力問題,尤其是移動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底層架構性信息技術。目前元宇宙技術在部分產業(yè)中只能提供視覺和聽覺,網民進入元宇宙中還不能僅僅是看,更需要有多感官的模擬,感知能力、觸覺和嗅覺暫時未能完全提供是亟須解決的一大難題。同時,當前的虛擬現實技術依然很難將設備終端小型化、便捷化,以及低成本化,使其普及應用存在一定門檻。最值得注意的是,元宇宙是由數據構建出的虛擬世界,數據安全問題就如同現實社會中的生命財產安全般重要,即做到追求自由也要追求個人權益的保障,特別是大數據面前的個人隱私保護。元宇宙這個虛擬地球中更應該有一套嚴密、客觀、中立、不受干擾的執(zhí)行系統(tǒng),它能夠自動并不受干擾地運行整個體系中最權威的規(guī)則和條款以保障整個體系運作的秩序和規(guī)范??偠灾钪娴陌l(fā)展需要其支撐技術的同步發(fā)展,或對其短板進行補齊,這個需求在資本加持、研發(fā)補充聚焦技術短板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對技術躍遷帶來的推動作用。所以,我國應加大基礎信息技術研發(fā)投入,鼓勵和支持相關企業(yè)加強基礎研究,增強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穩(wěn)步提高技術成熟度。
其次,人才缺口。虛擬現實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折射出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發(fā)展?jié)摿?,但與部分國家的先進技術相比,中國的數字化技術仍有發(fā)展差距。在技術障礙問題的深層剖析中,人才缺口是我國核心技術面臨的長期問題。據2021年數據統(tǒng)計顯示,人工智能人才總數,英國超過85萬,居于全球首位,美國83萬位居第二,中國人工智能人才達到5萬,全世界人才缺口大概有500萬。學者的研究顯示,美國人工智能的供需比是1:3.,我國供需比是1:10。并且,我國在云計算人才需求也頗為明顯,特別是一線城市,北京云計算人才缺口將近12萬,上海缺口9萬,深圳缺口7萬。預計在未來五年,我國云計算產業(yè)將面臨150萬的人才需求。面對此現狀,加速虛擬技術人才培養(yǎng),對于技術革命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最后,偽世界的自我倒影。除了技術難題和人才緊缺的警醒之外,元宇宙可能會成為部分人類逃避現實和苦難的光影世界。元宇宙是全球人的狂歡,多種文明交織在一起,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它的虛擬化代表人們接觸到的是一個虛幻的光影,在其中人們很容易喪失對現實社會的觸摸感,虛擬世界也可能會讓人們過于沉迷,令現實社會陷入衰敗墮落。任何新興產業(yè)都會存在潛在風險和倫理道德等諸多問題,正如生物中的克隆技術面臨的倫理道德、人工智能面臨的“智械危機”思考等,元宇宙作為一個虛擬世界的締造者也不例外,它是自我的“倒影”,而非真實的人生體驗,它需要人們理性地看待。在元宇宙浪潮來襲的當下,元宇宙概念股票被熱炒,就具有明顯的從眾效應,許多股民甚至不知道元宇宙為何物便盲目跟進。所以只有慎重看待元宇宙的吸附效應,才能更科學的應用。
元宇宙的發(fā)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出來的,是所有科技融合而成的虛擬產物,是科技推動社會進步之后必然出現的一個新世界,更是未來人們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當前元宇宙還處于初生階段,許多結構和框架還不成熟,要培養(yǎng)風險感知的能力。資本壟斷對所有行業(yè)的發(fā)展都是不利的,元宇宙也是如此。同時,在不脫離政府監(jiān)管的前提下,元宇宙需要更多實在的落地,傳遞正能量,以防放縱太快、概念變壞、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傊?,從元宇宙技術本身來講,沒有善惡之分,如何應用才是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