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明明 劉淑勤
(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變異”(deviation)又稱為“偏離”,是對語言常規(guī)(norm)的背離(departure)。變異的語言是相對于語言常規(guī)而言的,變異與常規(guī)“相輔相成、互相比較”。[1]語言在使用中受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多方面規(guī)則的制約,形成語言常規(guī),而變異則是對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是“偏離語言常規(guī)的語言形式”。[2]在語言變異的運用中,變異是手段,“突出”(foregrounding)是目的。換言之,突出是通過變異實現(xiàn)的,旨在實現(xiàn)別出心裁、引人入勝的目的。當變異的語言形成突出時,便可加強詩歌主題的表達,亦可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達到超乎尋常的美學效果。
變異是詩歌與語言之間的重要橋梁。詩歌語言與日常語言的區(qū)別在于,詩歌語言通過變異的手段來實現(xiàn)“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功能。陌生化是指打破語言常規(guī),使用讀者感覺到陌生的語言。[3]日常語言要升華為詩歌語言,必須通過違背語言常規(guī)的手段形成變異,方能使其具有文學性或詩性功能。變異的作用在于能夠使詩歌充滿張力,增強詩歌的藝術(shù)效果。一言以蔽之,變異是使得詩歌成其為詩歌的東西,沒有變異就沒有詩歌。
十九世紀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被譽為“現(xiàn)代主義的先驅(qū)”,[4]是美國“現(xiàn)代主義第一實施者”。[5]美國當代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這樣評價狄金森:“除莎士比亞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來西方詩人中具有最多認知原創(chuàng)性的作家……我們遇到了最杰出的心靈,這是400年來西方詩人中絕無僅有的?!盵6]作為典型的現(xiàn)代派詩人,狄金森的詩歌具有突出的現(xiàn)代主義特點,她的詩歌語言背離常規(guī),不囿于語言規(guī)范,形成了獨特的變異風格。本文以變異理論為依據(jù),探析狄金森詩歌的文體變異,分析文體變異在詩歌的審美內(nèi)涵和主題意義方面的作用。
變異,顧名思義就是語言“異于常規(guī)”的現(xiàn)象,即“不符合語言的常規(guī)”。[7]語言變異指的是文學作品中語言之不同尋常的運用方式,語言變異會促成文體變異。文體變異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詩人往往根據(jù)具體語境和主題表達使用不同的變異方式,使詩歌語言“更具活力、更有意境、更具創(chuàng)造力”,[8]進而實現(xiàn)詩歌的美學功能。狄金森一生棄絕社交,離群索居,個性獨特,思緒飛揚,她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打破常規(guī),不拘一格。從變異的角度對狄金森的詩歌進行分析,能夠深入了解詩歌的文體風格,深切感受其審美效果。以下,本文擬對狄金森詩歌的變異現(xiàn)象進行分類分析與解讀。
詩歌是詩性的思維代表,具有諸多美感維度,重在實現(xiàn)音美、意美、形美,形美指的就是書寫之美。書寫之美可以刺激人的視覺感官,給予讀者視覺美感。書寫變異(graphological deviation)就是通過書寫樣式上違背常規(guī)的形式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賦予詩歌新奇的藝術(shù)效果。書寫變異是狄金森詩歌最常見的文體變異形式,其詩歌的書寫變異主要由破折號的運用和大寫替代小寫兩個方面構(gòu)成。
狄金森詩歌的書寫變異首先體現(xiàn)在她對破折號的使用上。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但語言有時畢竟有其局限性,在表達某些復雜的感受時,單靠語言則無法最大程度地再現(xiàn)獨特的情感,標點符號的變異性運用便有助于詩人更好地傳情達意。在狄金森的詩歌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標點符號就是破折號,詩人通過破折號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呈現(xiàn)出語言所不能表現(xiàn)的情感世界和語言效果。
例1
Fame is a bee./ It has a song—/ It has a sting—/ Oh, it has a wing, too. (1763)①
該詩小巧玲瓏,但卻寓意深刻,在聲音和視覺方面構(gòu)成突出的詩性特性。首先,詩人在“song”這一詞之后加上破折號,起到了停頓的作用,似乎在引導讀者停下來進行思考,并著意于開啟讀者想象的空間。讀者仿佛能夠聽到蜜蜂的歌喉,這歌聲悠長婉轉(zhuǎn),使人陶醉。其次,“sting”一詞后面使用了破折號,該破折號仿佛是蜜蜂身上的刺,使蜜蜂的形象生動傳神,躍然紙上。破折號的恰當且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讓詩歌如繪畫一般生動形象,使得所描繪的事物栩栩如生。詩歌不僅僅是一門語言的藝術(shù),聲音和視覺也是詩歌不可或缺的元素,是詩歌美學的本質(zhì)體現(xiàn)。[9]破折號的使用賦予狄金森詩歌可感性,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讀者的感官形成刺激,使讀者能夠體會語言文字之外的聽覺美和視覺美。
例2
Good Morning—Midnight—/ I’m coming Home—/ Day—got tired of Me—/ How could I—of Him? // Sunshine was a sweet place—/ I liked to stay—/ But Morn—didn’t want me—now—/So Goodnight—Day! (425)
全詩8個詩行,共有12處使用破折號。在第一詩節(jié),每行詩都使用了破折號,破折號在視覺上拉長了詩行間的距離,也從聽覺上使得聲音得以延長。這一個個破折號猶如詩人的一聲聲哀嘆和悲鳴,充分表達了詩人因受“白天”(即社會)的厭棄所感受到的郁悶和憂傷。在第二詩節(jié),破折號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表明在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仍對社會帶有一絲期盼,但是她最終還是被社會拋棄,因而不得不逃離塵世,深居閨中。破折號的大量使用使整首詩歌充滿傷感憂郁的基調(diào),強化了詩人孤寂無奈的主題。
狄金森詩歌的書寫變異在詞語的書寫樣式上也有所體現(xiàn)。狄金森在句中和句尾使用不規(guī)則的單詞大寫,在書寫樣式上形成對常規(guī)的背離,能夠突出詩歌焦點,呈現(xiàn)詩歌主題。
例3
Wild Nights—Wild Nights! / Were I with thee/ Wild Nights should be/ Our Luxury! (249)
短短4行詩則含有五次不規(guī)則大寫,詩人將“Wild”“Night”大寫,這種背離常規(guī)的書寫樣式在詩歌中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即使是在疾風暴雨的黑夜,環(huán)境惡劣險峻,但如果能夠和所愛之人一起經(jīng)歷這一切,內(nèi)心也會感到慰藉和欣喜。詩人將這種愛情視為一種“豪奢”(Luxury),并將其大寫,有一種夸張之感,將詩人對愛情的渴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通過大寫方式的變異現(xiàn)象在狄金森的詩歌里比比皆是,她幾乎在每首詩歌中都采用了大寫代替小寫的書寫樣式。書寫變異能夠達到用有限來表達無限的文體效果,即在有限的詩行中使用大寫把詩歌所蘊含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
例4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shuts the Door—/… / Like Stone—(303)
大寫的形式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有利于把握詩歌的主題,使詩歌的表達更加清晰明朗。在該例中,詩人把“Soul”“Society”和“Door”三個詞語大寫,大寫與小寫交錯使用,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由詩歌形式營造出一種動態(tài)感,賦予詩歌生命力。詩歌形式服務(wù)于內(nèi)容,此處的書寫變異起到了加強詩歌擬人化效果的作用,突出了詩歌在狄金森孤寂生活中作為靈魂伴侶的價值。在最后一個詩行,詩人把“Stone”一詞大寫,加強情感的表達,說明這是不容干預(yù)、不可動搖的選擇,表明其意志之堅毅,決心之堅定。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書寫變異使得狄金森詩歌的文體風格獨樹一幟,強化了詩歌的詩意主題和表達效果。狄金森使用書寫變異的手段將抽象復雜的情緒化作具體的形象表達,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詩歌語言言簡意賅,通過改變大小寫這種變異手段形成語言的背離常規(guī),不僅能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美感,也能使詩歌主題突出,有利于呈現(xiàn)深刻的詩性內(nèi)涵。
語義變異(semantic deviation)是指作者在具體語境下有意違反某些詞匯語義的常規(guī)用法,使用一些原本沒有意義或者不符合語義邏輯的詞語而使其具有特殊意義。語義變異旨在尋求語言的出奇制勝,是“富于靈感的胡言亂語”(inspired nonsense)。[10]語義變異看似悖謬,實則有其思維邏輯,這便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語言使用原則。詩人有目的、有選擇地使用某種變異方式,從而形成語義的變異,以便巧妙地、更好地體現(xiàn)其創(chuàng)作意圖。這種佯謬實真的語言也能使詩歌達到一種異乎尋常、意蘊悠長的藝術(shù)效果,讓讀者透過表面的荒謬去探尋詩歌的深刻寓意。
狄金森詩歌主要依靠悖論(paradox)的手法形成語義變異。悖論又稱為悖謬、反論,是指在語言表面上有悖于常規(guī)邏輯,形成明顯錯誤,或構(gòu)成自相矛盾,但是卻含有深刻雋永的意義表達。悖論可以有效地避免平鋪直敘,通過“似謬實真”的語言形成詩歌的張力,[11]達到增強詩歌語言深度的效果。
例1
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d. (1732)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是狄金森卻在她的詩歌中寫到“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d”,“生命結(jié)束兩次”這個命題具有明顯的邏輯錯誤。在這里,詩人用生命的一再結(jié)束喻指分離給她帶來的一次次痛苦。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詩人主要運用悖論這種變異手段來表現(xiàn)錯綜復雜、自相矛盾的情狀、事理和思緒,悖論雖然不符合事物的本質(zhì)和邏輯,但也正是這不合常規(guī)的語言才更能表達出意義深遠的內(nèi)含和詩意盎然的韻味,正所謂“詩之情味與敷藻立喻之合乎事理成反比例”。[12]在該詩中,狄金森就使用悖論的變異手段把這種生離之痛、死別之苦表達到了極致,強化了語言的詩意效果。
例2
Much Madness is divinest Sense—/ To a discerning Eye—/ Much Sense—the starkest Madness—/ ‘Tis the Majority/ In this, as All, prevail— (435)
在本例中,“madness”和“sense”是互為矛盾的詞語,“瘋狂是理智”或“理智是瘋狂”都是不合邏輯的表述。但是在狄金森生活的時代,的確存在這種有悖邏輯的現(xiàn)象,即,所謂理智的圣人為了討好民眾而附庸風雅,而真正有思想、有作為的賢達人士卻不被認可,狄金森正是以諷刺的口吻針砭了這種現(xiàn)實的矛盾性。狄金森以客觀冷靜、置身事外的視角來審視人性,她敏銳的觀察和理解是超越時代的。狄金森在詩歌中使用一對違背常規(guī)的詞語,以獨特的視角揭露現(xiàn)實社會的虛偽荒謬,表達了對世俗社會極端諷刺的詩歌主題。
語義變異賦予詩歌深刻的含義,使得狄金森的詩歌富含哲理性,凸顯了詩歌的語言美、詩性美、藝術(shù)美。狄金森在詩歌中使用背離常規(guī)的語言,提升了詩歌情感的表達力。同時,她也在詩歌中使用新奇的語言,激發(fā)了讀者無限的想象力,引發(fā)了其豐富的詩意聯(lián)想,起到了令人回味無窮的文體效果。
詞匯變異(lexical deviation)是在詞匯層面違背語言常規(guī),以達到突出的效果。詞匯變異可分為臨時造詞(nounce-formation)和偶有語義(nounce-meaning)兩個方面。首先,臨時造詞并不是由作者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詞語,而是通過派生、合成和轉(zhuǎn)化的構(gòu)詞方法來創(chuàng)造新詞,來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其次,偶有語義是背離常用詞語的固有詞義,通過拓展和轉(zhuǎn)化的方式引申詞語意義,賦予常用詞語新的語義。詞匯變異可以延伸詞義內(nèi)涵,即詩人在其詩歌中使用臨時造詞或偶有詞義可以充分發(fā)揮“語言的潛能”(meaning potential),[13]使詞語的意義“產(chǎn)生盈余”,[14]得以延展,從而豐富詩歌語言。同時,詞匯變異也能使其產(chǎn)生變異致奇的文體效果,讓讀者耳目一新。狄金森詩歌的詞匯變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添加后綴的方式創(chuàng)造新詞,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臨時造詞,創(chuàng)造出新奇別致的意境。
例1
Antiquest felt at Noon/ When August burning low/ Arise this spectral Canticle/ Repose to typify. (1068)
詞約義豐是詩歌最主要的語言特征。為了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往往有意使用不符合常規(guī)的詞匯,以便事半功倍,用簡潔的語言達到詩意化的文體效果。該詩描繪了即將逝去的夏日景象,夏季的鳥鳴已經(jīng)消逝,蕭瑟的秋風尚未到來,草叢中的蟋蟀已開始歌唱哀婉的樂音。詩中的“antiquest”一詞是由狄金森生造的,以代替原有的詞語“most antique”(最古老的)。在昆蟲的鳴叫和季節(jié)的輪換中,詩人感受到了生命循環(huán)的蒼茫古意,他使用“antiquest”一詞,并將其置于句首,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突出了大自然原始神秘的古老氣息,展現(xiàn)出詩人由八月將盡想到四季永恒循環(huán)的奇特想象力。與此同時,詩人在句首使用單個詞語來代替短語,使詩行間的結(jié)構(gòu)得以保持平衡,形成了形式對稱。
一個詞語的變異使用看似微不足道,實則蘊含著詩人的文體意圖。狄金森在該詩中使用變異的方法創(chuàng)造新詞,展現(xiàn)了大自然古色古香的意境美,又使詩歌富有哲理且耐人尋味。
例2
And he unrolled his feathers/ And rowed him softer home—// Than Oars divide the Ocean, / Too silver for a seam—/ Or Butterflies, off Banks of Noon/ Leap, plashless as they swim. (328)
這是一首自然詩,在該詩中,狄金森描寫了一只小鳥的一系列動作。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是詩人對小鳥飛翔狀態(tài)的描繪,小鳥展翅飛回巢穴,飛翔的翅膀如劈開大海的雙槳,又似正午海岸飛來的蝴蝶,動作如此優(yōu)美,即使是船槳和蝴蝶都不及小鳥輕盈。比喻的修辭手法似乎還不足以體現(xiàn)小鳥的靈動,狄金森使用詞匯變異的手段,在“plash”一詞后添加詞綴“-less”,構(gòu)成新詞“plashless”,再次強調(diào)小鳥飛翔時輕盈的體態(tài):即使劃過海岸,也不濺起浪花,大海也毫無波瀾。詩人通過細致的觀察和凝練的筆觸,再現(xiàn)了小鳥靈動活潑的體態(tài)。這不僅僅是詞語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也體現(xiàn)出狄金森“寬廣的生態(tài)視閾”。[15]
從以上兩例可以看出,臨時造詞形成狄金森詩歌重要的詞匯變異特征,使詩歌呈現(xiàn)出由變異產(chǎn)生的意境美,使其所描繪的物體特征更加形象具體,語言風格也因此顯得更加生動鮮明。詞匯變異將“詩意的光輝與詩人的審美理想”緊密相連,[16]使詩歌達到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賦予詩歌美感。
文體變異是詩歌的顯著特征,是詩人為了達到特定的文體效果而有意為之的效果,旨在加強詩歌的主題意義與美學價值。正是由于狄金森對語言變異的匠心運用,其詩歌形成了形式創(chuàng)新、風格獨特的文體特征?;谧儺愐暯菍Φ医鹕姼璧奈捏w特征進行探析,從中發(fā)現(xiàn),得益于其高超的語言變異能力,狄金森將詩歌形式與內(nèi)容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形成了其詩歌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豐富的表達張力及鮮明的審美特征。本文對狄金森詩歌的變異現(xiàn)象的分析表明,深入分析狄金森詩歌的文體特征有利于深刻解讀詩歌的詩性內(nèi)涵,準確把握詩歌主題,深刻領(lǐng)會詩歌所傳達的言外之旨。
注釋:
①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是Thomas, H. J. 在ThePoemsofEmilyDickinson(1955)一書中為狄金森詩歌所作的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