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傳統(tǒng)生命哲學觀照下生命教育的當代回歸

    2022-11-20 13:10:32席文哲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生命教育學生

    席文哲,涂 鵬

    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而人是生命的有機載體,生命是人的本體所在,因此可以說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其自身來說是一種全人教育,不能忽略生命的“在場”。然而在新時代教育體系的運轉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生命的“空場”窘境,以新冠肺炎疫情為反觀鏡,折射出生命教育的低層樣態(tài),即總體上是以普及生命知識、增強生命意識和掌握逃生技巧為主要內容[1],沒有把握生命教育的本真意蘊和終極歸宿。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要求。這充分體現(xiàn)出生命教育作為一種價值訴求和時代呼喚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重視。后疫情時代應重審生命教育的價值定位,重點關注生活知識,學會生活與生存,積極開展生命教育。[2][3]回溯生命教育的實施歷程,在現(xiàn)實層面上依然面臨諸多困境,生命教育回歸已是必然要求。學界在此背景下對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作了一番探索,但是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的視角出發(fā)來研究生命教育的成果尚不多見。鑒于此,本研究轉向中國傳統(tǒng)生命哲學視域,剖析儒道釋三家生命哲學文化的豐富智慧與指導價值,求索生命教育回歸之道,以期促進生命教育的順利開展。

    一、生命教育內涵研究述評

    人本主義生命哲學思潮引發(fā)了人們對生命本質和意義的思索。1968年,美國教育家杰·唐納·華特士(Donald Walters)倡導生命教育思想并進行了實踐摸索,自此逐漸進入各領域學者的研究視野。我國的生命教育研究肇始于20 世紀90年代的臺灣、香港等地區(qū),至今已逾二十載,國內學者對生命教育進行了頗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譬如劉濟良基于人和社會的關系角度,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蘊,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xiàn)生命的輝煌。[4]馮建軍認為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顯生命價值。[5]胡宜安從建構視角出發(fā),認為生命教育的本質是人建構生命的實踐活動,是教育建構生命與生命建構教育的內在統(tǒng)一過程。[6]劉慧強調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基點,喚醒、培養(yǎng)人們的生命意識與生命智慧,引導人們追求生命價值,活出生命意義的活動。[7]肖川、陳黎明則認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中心和原點而展開的教育。[8]眾多學者對生命教育的內涵有不同維度的理解,逐漸澄明了生命教育的本質內涵。上述生命教育的定義凸顯了以下三個特征:

    (一)重視生命認知

    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讓學生認知生命,“生命是什么”“生命從何而來”“生命價值何在”“生命走向何方”等問題需要學生有一些基本認知,生命不能僅僅從生物學層面來理解,即生命是蛋白質和核酸的復合體系存在方式,應從不同視角來看生命的存在、價值、質量、意義,要讓學生懂得人是自然生命、價值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機融合。

    (二)需要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應試教育的桎梏中,鮮活的生命體被功利主義的教育導向所壓制,被“升學主義”“唯分數(shù)論”等觀念所束縛,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日益加重,無形之中加劇了生命危機,以至于出現(xiàn)焦慮、恐懼、跳樓輕生等不良現(xiàn)象。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而又有不同個性的生命體,生命教育必須探尋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因材施教,突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藩籬束縛走向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

    (三)歸宿指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生命是宇宙天地之間最寶貴的,應引導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努力提高生命的質量,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讓生命煥發(fā)出光彩。[9]生命價值廣泛體現(xiàn)在對他人、社會的責任感,將自我融入社會集體、大自然之中,形成“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關聯(lián)機制,從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義。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生命哲學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沒有中斷歷史文明的國家,擁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了偉大的生命哲學,生命哲學思想散見于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論與著作之中,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生命哲學思想體系。新時代我國生命教育面臨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zhàn),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辨證態(tài)度挖掘、借鑒中國傳統(tǒng)生命哲學的思想精華,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以儒道釋生命哲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生命哲學中蘊藏了諸多寶貴資源,對促進后疫情時代生命教育的回歸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一)儒家的生命文化觀

    1.天地之間人為貴

    在我國古代儒家生命哲學文化思想范疇內,“人”被賦予極高地位,關于“人”的生命的思想精華見諸儒學經(jīng)典著作之中。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jīng)·圣治章》)人之所以“貴”,緣于“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這種思想將主體“人”提升至與“天地”對等的地位和價值,“人”能夠“與天地參”,折射出“人”是世界萬物、天地之間最為珍貴的,同時也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寮覍ⅰ叭恕迸c水火、草木、禽獸進行對比,進一步凸顯出“人”的獨特性,認為人超越了水火、草木和禽獸,在宇宙間最為高貴,儒家充分尊重和愛惜生命,并形成了“宇宙精華,萬物靈長”的思想認識高度。董仲舒倡導“天人合一”,主張“天人感應”,認為“人”的身體可以比照天地脈絡?!叭擞腥倭?jié),偶天之數(shù)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と烁碧鞌?shù)》)董仲舒的論述將“人”與“天地”緊密聯(lián)系起來,“人”體肉身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天地”構成要素密不可分,個體生命猶如天地縮影,凡間之“人”是天地的代表,凸顯“人”的重要價值地位。

    此外,儒家重視“孝本位”,把珍惜生命和孝道聯(lián)系起來,“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保ā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認為人的身體是父精母血所賜,身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哪怕是一絲一毫也不能隨意毀傷,告誡人們應該小心保護,這就是對父母盡孝的基本行為準則。

    2.舍生取義

    雖然儒家極為重視人的珍貴生命,但在某些必要情況下需要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做到“舍生取義”,用自己的“生命”來實踐儒家“仁義”等道德準則。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孔子說古今仁人志士,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的。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强少F的,但正義更加可貴;為了正義事業(yè),可以犧牲生命。在儒家看來,肉體的生命并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為道德屬性才是人的基本屬性。[10]由此可見“仁”的道德準則高于“人”的生命,這充分顯示出道德生命高于并且超越于肉體生命。

    3.身心樂觀向上

    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保ā墩撜Z·雍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儒家還提倡人們安貧樂道,即使身處困境之中,也不能變相地追名逐利,依然要胸懷仁愛之心,以禮儀規(guī)范自我,怡然自得、樂以忘憂。儒家學者為了心中的“仁義”,縱使身處窘迫境遇,依然能夠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和態(tài)度,面對人生短暫,也仍能積極向上、坦然對待。這些寶貴的思想即使在當下也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道家的生命文化觀

    1.重己貴生

    有一些學者指出道家似乎存在輕視生命的思想,例如:“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此語似乎透露出大災大患是由于身體存在的緣故,待若空無一身,還怕什么災患呢?“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保ā肚f子·大宗師》)這些語句均表現(xiàn)出生死存亡俱為一體,死亡似乎更是一種解脫和逍遙自由。然而細細反思,其實道家是從側面烘托出生命的可貴之處,道家也非常重視生命,倡導“重己貴生”。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開篇即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币痪湓挵鄠€“生”字,在一定意義上“生”暗含著“生命”意蘊。據(jù)學者統(tǒng)計,“生”在《老子》一書中有38 次,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指“生命”“生存”“生活”“活著”,即生命的動態(tài)過程。此外,“身”是《老子》一書中的常用概念,出現(xiàn)23 次之多,絕大部分是指人的形體或整個生命。[11]從《老子》一書中所用之詞可以看出道家非常珍惜生命,呼吁人們應該愛惜生命、保護生命、敬畏生命。

    2.生死順其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兜赖陆?jīng)》)在道家看來,人類應該效法自然、順其自然,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本來的運行規(guī)律,“人”應循“道”而行。道家極力反對塵世間一切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有為”,倡導“圣人處無為之事”“無為而無不為”等處世哲學?!耙娝乇?,少思寡欲,絕學無憂”(《道德經(jīng)》),提倡人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簡約、樸素、清靜的生活模式,清心寡欲,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合理平衡膳食,如此生命才不會過早出現(xiàn)意外情況。

    3.注重養(yǎng)生,平衡陰陽

    道家根據(jù)其“重己貴生”的思想,主張人們注重“養(yǎng)生”?!叭员U妫惶澠渖??!保ā段淖印ぞ\》)“養(yǎng)生以經(jīng)世,抱德以終年?!保ā段淖印な仂o》)這些思想對今后人們追求長生的夢想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得道成仙、長生不死”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來審視并不具科學性,但道家的一些養(yǎng)生之法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人們健康長壽。

    道家生命哲學還表現(xiàn)在陰陽平衡、剛柔相濟的人生智慧上。[12]“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保ā独献印罚┨斓赜伞瓣庩枴倍鈪R聚而生,“人”的身體也由“陰陽”二氣構聚而成,在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平衡陰陽、剛柔并濟是值得思考的,道家流露出的“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辯證思想對現(xiàn)實生活層面的個體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啟示著我們在這大千繁華世界需要以一顆平衡心來對待萬事萬物,淡泊名利,順其自然。

    (三)釋家的生命文化觀

    1.生命緣起性空

    東漢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自此不斷地本土化與世俗化。到了唐代,佛教進入全盛時期,產(chǎn)生了禪宗,被稱為釋家,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釋家認為生命的本質在于緣起性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一定的“因”(內在條件)、“緣”(外在條件)和合而成,并隨因緣生成、發(fā)展、滅亡。根據(jù)十二因緣說,人的生命處于輪回之中,輪回之苦緣于生、生緣于業(yè)、業(yè)緣于無明,“無明”是指本體對于生命的愚昧無知,是各種因果鏈條的發(fā)端,因此要解脫生命之苦需要消除無明,重返自由之性。在釋家看來,世間萬法包括人的生命在內都是源于無明,由因緣和合而生,也隨因緣消散而滅,生死不過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假象。[11]因緣的本性是“空”,因此由緣而起的生命也是“空”,并不存在實體,對此可能會造成誤解,認為釋家不重視人的生命本體。但釋家對于人的生命卻是非常珍惜的,“凡含靈之性,莫不樂生,求生之路,參差不一。好生之性,萬品斯同,自然所稟,非由緣立”。[13]上蒼有好生之德,對生命的熱愛乃是生命的自然秉性,況且生命在六道輪回之中,成人不易,人身難得,人類就更應珍惜自己的身體、愛護生命。

    2.生死自然,超越生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保ā栋闳粜慕?jīng)》)“色”在釋家文化中是指人的物質生命,基于緣起性空的生命本質觀,釋家認為“水、火、風、地”這四大條件和合而產(chǎn)生人的生命身體形態(tài)。生命在六道輪回之中是無生無死、生生不息的,生死是處于輪回的自然狀態(tài),既然“四大皆空”,也就不必過于看重生死問題,順其自然即可。

    釋家從此生與來世的關系角度來思考生命的本質,雖然重視生命,但生命的終極歸宿是實現(xiàn)“涅槃”,達到成佛境界,即追求生命的超越價值,以便來世更好地“救世”,普度眾生。所以,必須保持積極的生命態(tài)度,將理想與現(xiàn)實相結合,從而達到超越生命的精神境界。

    3.參禪頓悟修行法

    在釋教形成過程中,百姓經(jīng)常處于硝煙戰(zhàn)火、水深火熱的境地,釋家承認“悲苦”存在,并且認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叭恕睘槿f物靈長,是具有靈性的,身處動蕩不安的生活狀態(tài)更需要以某種方式尋求心靈寄托,從心理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釋家的緣起性空說和因果論,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頓悟生命真諦、參透生死輪回、超脫人生苦痛的可行之路,給予“參禪頓悟”的法門來幫助廣大百姓脫離生活苦海,在“參禪頓悟”的過程中放下一切執(zhí)念,達到“心靜如止水”的境界。當人可以感悟到心靜如水時,才真正有了一定的覺悟,這時候的生命價值才是最頂峰的狀態(tài)。[14]“人”處于心靜如水的境地才可以擁有一顆平常心和一種平適的人生態(tài)度,這時就離“禪佛之道”不遠,生命之態(tài)才可永生超越。

    (四)儒道釋生命文化的比較分析

    從研究視角來看,儒家基于生命與社會關系的視角來思索生命的本質內涵及其倫理價值,道家基于生命與自然關系的視角來考察生命的本然價值,而釋家則將從此生與來世、生命此岸與彼岸的關系視角來追問生命的超越價值。

    如果說儒家生命哲學代表了中國文化陽剛、積極進取的現(xiàn)實主義一面,那么道家生命哲學代表了中國文化陰柔、消極退隱的浪漫主義一面。[15]儒道兩家的生命哲學皆為中國傳統(tǒng)生命哲學思想寶庫中的精華,從現(xiàn)實層面來說儒家積極倡導人“入世”,注重在現(xiàn)實社會實踐中建功立業(yè)?!疤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立德、立功、立言,乃人生三不朽?!睔v代儒家人物都在不斷追求、竭盡全力地向往實現(xiàn)“三不朽”。而道家則具有“出世”風格,出世獨善其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裹藏之面,主張人們“無為而為”“順其自然”。

    釋家在儒道生命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參考了儒家積極入世的樂觀主義,汲取了道家消極出世的達觀主義,消解了印度原始佛教極端厭世的悲觀主義,秉持著“行出世之道,懷入世之心”,盡可能地遠離紅塵俗世干擾,修道成佛,以便入世拯救萬民,普濟眾生[12],形成了兼顧出世與入世的生命文化。從客觀辨證的角度來看,釋家的生命哲學思想在于從救世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和幫助人們解決面臨的重重生活困境,化解人世間存在的一切苦痛,從而實現(xiàn)自身心靈的自由解放,走向生命的本質歸宿。

    (五)儒道釋生命文化的特點分析

    儒道釋三家由于其自身特性表現(xiàn)出不同的生命哲學文化觀,然而這三者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系。儒道釋生命文化具有殊途同歸的特點,表現(xiàn)為貴生、生死自然與天人合一。

    1.貴生

    梳理儒道釋三家對于生命的重要論述,不難發(fā)現(xiàn)儒道釋都非常注重人的生命,主張貴生。如儒家的“天地之性,人為貴”,認為人的生命是天地之間最為珍貴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鄙眢w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損傷。道家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6]將人與道、天、地并列,從而明確了人類生命的珍貴價值。釋家的“好生之謂德”“人身難得,萬劫不復,難于盲龜值浮孔”“故有志于養(yǎng)生者,生不可輕。如果重生,先養(yǎng)其主。主者誰?主乎生者也”[13]同樣流露出重生貴生、珍惜生命、不能輕視生命的寶貴思想。

    2.生死自然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保ā盾髯印ざY論》)儒家認為人的生死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由天命所安排,生與死乃是人生命的兩端,是現(xiàn)實人必須遵循的自然規(guī)律。儒家的生死觀蘊藏著樸素的理性精神與人文氣息,生死是自然而然的現(xiàn)象,應該泰然處之。道家認為“道生萬物”,人的生命緣于“道”,而“道”周而復始,故人的生命也有生有死。“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16]明確表示人的生死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需以通達的態(tài)度對待生死問題,體現(xiàn)出古代樸素辯證法的思想。釋家提倡輪回之說,認為人的生命處于六道輪回之中,方生方死、無生無死,生與死是生命不同的存在形態(tài),也是生命輪回的自然現(xiàn)象。人類現(xiàn)在所具有的自然生命不過是成佛之前的肉身,因此也就不必執(zhí)著于生死問題,為其所累。

    3.天人合一

    儒道釋在探索生命的本質過程中把人性論和本體論結合起來,共同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將人與天相統(tǒng)一?!叭擞腥倭?jié),偶天之數(shù)也”,凸顯出人體肉身與天的緊密聯(lián)系,倡導“天人感應”說。道家從“人法天”的角度來論述人與天的關系,主張人要具有與天一致的本性,效法天,與天合一。在釋家文化中,“天”即“真如”,宇宙萬物緣起“空”,為了得道成佛,需要參禪打坐、頓悟修行來達到悟“空”境界,以“明心見性”之法實現(xiàn)天人合一。

    三、后疫情時代生命教育的回歸路徑

    當代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指出:“生命教育不是一種教育模式問題,而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問題。我們要通過生命教育來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們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長。”[17]面對仍然莫測的疫情及可期的后疫情時代,理性審視當前的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存在著認識上的不足和實踐上的誤區(qū)。簡要梳理儒道釋三家生命哲學文化,管窺其思想精髓,可以探尋出以下路徑,促進生命教育的當代回歸。

    (一)構建生命教育多元課程,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意識

    儒道釋三家生命文化均表現(xiàn)出貴生思想,在現(xiàn)代教育中課程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實現(xiàn)儒道釋貴生的教育目標必須通過課程教學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來達成。新世紀以降,生命教育逐漸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回顧我國的教育改革發(fā)展歷程,生命教育課程在我國學校教育層面還較為薄弱,存在一定的“形式化”“空殼化”等現(xiàn)象。為了走出生命教育實施的現(xiàn)實困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

    1.加強學科滲透,開發(fā)課程資源,構建生命教育多元課程

    生命教育課程與一些學科課程內容有著緊密聯(lián)系,如語文課中的《白楊禮贊》《永久的生命》等[18],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九年級上冊第六課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園”等[19],生物課程、醫(yī)學課程等等,這些都與生命教育課程內容有關,教師在講授這些關于生命教育內容時,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對“人和生命”進行思索,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喚醒生命意識,從而認識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生命、敬畏生命。

    2.加強生命教育校本課程建設

    新一輪課程改革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在這種課程管理體制背景下,各級各類學校應該加快生命教育校本課程建設。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建設意味著學校擁有較大的自主權,生命教育終歸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實施,不可避免地受當?shù)刭Y源、歷史文化、學校特色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生命教育課程的多元構建可以結合這些豐富資源來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生命教育課程,以更符合當?shù)貙W校教育的實際情況,增強生命教育課程的適切性。如以“疫情”為題材,學校組織教師教研,共同開發(fā)以疫情為主題的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們知道疫情為何發(fā)生、疫情對人類生命有什么影響、面對疫情如何應對等內容。

    3.豐富課程文本,促進紙質教材轉向“活教材”

    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停留在通過生命教育紙質版教材向學生傳授生命教育知識和技能的低層樣態(tài),生命教育拘囿于課堂教學之中。儒家基于生命與社會的關系認為人的生命要融入社會,實現(xiàn)生命的社會價值,釋家也主張要體現(xiàn)生命的超越價值,因此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教育應上升至高階層面的生命價值追求。[20]生命教育課程文本形態(tài)應該不止于紙質教材,還應走向“活教材”。新冠肺炎疫情的發(fā)生,無情地奪走了許多人的寶貴生命,給我們上了一堂鮮活深刻、穿透心靈、震撼靈魂的生命教育課程。[21]在疫情防控期間涌現(xiàn)了一大批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英雄式人物體現(xiàn)出了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等高尚精神品質,他們用實際行動甚至是寶貴的生命生動地詮釋了生命教育的靈魂旨趣。選樹英雄榜樣人物充當生命教育的“活教材”,能夠春風化雨式地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意識,從而賦值有限人生。

    (二)革新傳統(tǒng)教學方式,探索主體間性生命教育教學模式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所謂教育,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主體交流互動?!保?2]循此邏輯理路,生命教育是關于“人”的教育,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流對話,在學校場域情境中是指向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因此需要找尋適合教育情境的教學方式。

    1.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當前,傳統(tǒng)考試文化的束縛和功利主義教育的導向使得生命教育處于桎梏之中,各級各類學校的生命教育實施過程中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過于強調對生命教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泥潭之內,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學生的生命是鮮活的、整全的、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整全的生命為教學出發(fā)點,貫徹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意蘊所在。在生命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另一主體,與學生主體共在,師生共同構建生命教育教學情境,在雙向溝通過程中互通,生成對生命教育教學文本的共識性理解,因而能夠營造師生平等的互動、交流、對話的良好氛圍。

    2.形成生命教育的主體間性教學模式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教學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縱觀師生地位和關系的演變軌跡,形成了諸多模式,例如“教師主體論”“學生主體論”“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雙主體論”等等。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處于絕對權威地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籠罩著“師云亦云”“師道尊嚴”等緊張氣氛。而學生則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對象,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地位,是教學活動的客體。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不到培養(yǎng)和保護,教學的主體則演變成了老師或課本知識本身。[23]現(xiàn)代教學所倡導的主體性是在“主體—客體”關系中的主體屬性,但是它是單向度的,忽略了雙向互動的辯證思維。真正的主體性是一種主體間性,或者內在地包含著主體間性,主體間性具有哲學本體論和方法論的意義。無論是胡塞爾針對“科學世界”而提出的“生活世界”,還是海德格爾所指出的“此在本質上是共在”,抑或是哈貝馬斯所認為的人作為一種存在的主體性“從一產(chǎn)生就是一種主體間性”,都把主體間性作為超越和改造主體性的有力武器。[24]

    “主體間性”理論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交互主體性的世界”,自我與他人是交互主體關系,共同構成了“我”的世界。[25]主體間性即交互主體性,是主體與主體間的共在關系。主體間性不是反主體性,也不是對主體性的全面否定,而是對主體性的揚棄。教育的對象是主體——人,在這里,“人”不僅僅是個體或某些、部分,而是全體、所有人。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的轉變,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主體間性的關系,師生可以彼此深入對方心境,將心比心,會換位思考或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在主體間性生命教育教學模式中師生超越了雙方理解的不足,達到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境界,從而有利于生命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生命教育得以復歸。

    (三)家校社攜手共建育人體系,形成生命教育共同體

    學校、家庭、社會是每個學生生命成長的三個重要環(huán)境,也是三種重要資源。[26]學校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必須充分發(fā)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家庭中的生命教育在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基礎性作用,社會則起著一個支撐作用,生命教育的“落地生根,茁壯成長”需要家校社三者攜手,打造立體多維的生命教育共同體。

    1.加強師資培訓,著力培養(yǎng)高質量教師隊伍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亟需引導和精心栽培,生命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走進學生心靈,對全體學生都施與愛的教育。[27]新時代生命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懂學生、愛學生,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生命為基點,循生命之道,幫助學生拓展生命的“長度(自然生命)、寬度(社會生命)、高度(精神生命)”。

    2.拓展生命教育實踐活動

    積極舉辦生命教育專題講座、社會志愿實踐活動、社團活動等,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活動過程中感受與體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由內而外地生發(fā)出珍愛生命和敬畏生命的自覺意識。此外,學校還應系統(tǒng)規(guī)劃生命教育施行制度和建設機制,在生命教育課程開發(fā)、教材編寫、基地建設、經(jīng)費投入、科研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

    3.轉變社會輿論導向,形成重視生命教育的社會氛圍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wǎng)絡媒體覆蓋了我們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針對社會上輕視生命的現(xiàn)象必須加快轉變輿論導向,充分發(fā)揮全媒體的優(yōu)勢,構建全員、全域、全息、全時的傳播網(wǎng)絡文明生態(tài)。建設生命教育社區(qū)和指導機構,普及生命教育美好理念,以疫情為契機廣泛深入地宣傳和積極謳歌偉大的抗疫精神,讓“珍愛生命、關懷生命、敬畏生命”在社會上蔚然成風。

    4.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轉變生命教育觀念,加強生命教育學習

    作為家長,應該提前掌握專業(yè)的生命教育知識,引導孩子建立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學會關心自然、關心社會,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家庭是孩子的天然教育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生命教育觀念和理念會對孩子產(chǎn)生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因此要營造重視生命教育的家庭氛圍,讓孩子“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感受生命,涵養(yǎng)生命情懷。

    四、結語

    本文立足于以儒道釋生命哲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理性審視后疫情時期的生命教育實施現(xiàn)狀,借鑒儒釋道三家生命文化的思想精髓,提出了構建生命教育多元課程、探索主體間性教學模式、形成生命教育共同體等實踐理路,促進生命教育的回歸。著名教育家葉瀾曾說:“教育是點化生命的人間大事?!鄙c教育,源于一體。生命教育是一項長期推進、持續(xù)深入、螺旋式發(fā)展的全人教育工程,需要理論研究者和一線工作者通力合作,在不同理論基礎和研究視角下不斷地探索生命教育新樣態(tài)。

    猜你喜歡
    生命教育學生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趕不走的學生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學生寫話
    學生寫的話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愛自我,珍愛生命
    个旧市| 集安市| 伊吾县| 山丹县| 峨边| 玉林市| 和田县| 宁化县| 桐柏县| 邯郸市| 黑龙江省| 贵南县| 云林县| 洪江市| 扶绥县| 任丘市| 故城县| 舞阳县| 桃源县| 修文县| 古交市| 京山县| 宜丰县| 余庆县| 柳江县| 呼图壁县| 西贡区| 郑州市| 台安县| 谢通门县| 赫章县| 龙门县| 昌图县| 南通市| 达尔| 温泉县| 蓬安县| 正安县| 家居| 温宿县|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