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文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zhèn)北嶺中學 山東 利津 257446)
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名著閱讀的數(shù)量給出了明確的要求,也因此,整本書閱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整本書閱讀教學不在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真正付諸于語文課堂實踐的鮮活的血液!以往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都是對短篇文章、單篇文本的閱讀與探究,很多東西都是淺嘗輒止,這對于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成長是不利的。整本書閱讀,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內(nèi)容,提高了閱讀的難度,但從整本書閱讀中,學生也能獲得更多的收獲。然而,在娛樂業(yè)發(fā)達的當代,對于初中生來說開展整本書閱讀無疑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他們沒有缺乏內(nèi)心,缺乏專注,很難靜下心來進行閱讀。此外,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仍然處于探索的初步階段,尚存在很多問題,這都給成為了整本書閱讀路上的重大阻礙。筆者任初中語文教師多年,在教學中對整本書閱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膽的實踐,現(xiàn)將所得歸納如下。
1.1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整體閱讀的意識。就目前來看,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形式主要是以單位主題為統(tǒng)合,將不同的單篇文章置于同一個單元主題之下。不過,因為每一篇選文在篇幅上都不是很長,并且其中還有很多是文學名著中的節(jié)選,或者經(jīng)過改寫的文章。這些文本內(nèi)容的閱讀,很難讓學生的整體閱讀意識得到提高。這種閱讀是有限制、有范圍、有局限的。而借助于整本書閱讀,學生能夠窺得內(nèi)容的全貌,無論是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都將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廣闊的思維和視角開展閱讀和思考,,實現(xiàn)整體閱讀意識的提升。
1.2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閱讀歸根到底還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在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中,我們會給學生詳細的解釋文本內(nèi)容,拆解文本架構,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缺少學生自己的閱讀和思考,以教師的講解作為代替,學生所獲得的閱讀體驗是不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效果,但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卻提升的很慢。整本書閱讀,教師難以在做精細的講解和拆解,大部分內(nèi)容都需要學生自己閱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不斷訓練自己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而且自主性的閱讀,也使學生獲得了更好的閱讀體驗,并且更容易實現(xiàn)深度閱讀。“碎片化”學習攝入的往往只是信息;要真正讓孩子提升閱讀能力,把知識系統(tǒng)化,從語文閱讀來說,還需要提升整本書閱讀的能力。
1.3 有利于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被動性較強,始終是在被引導著閱讀、學習和思考,這樣不利于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整本書閱讀,沒有教師幫助做講解、做規(guī)劃。一切的事情都需要學生自己來,制定閱讀計劃、合理安排閱讀時間,掌控閱讀進度,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批注。我們要知道,任何習慣的養(yǎng)成,還得依靠個體的自覺。在整本書的閱讀當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fā)揮,有條不紊的開展閱讀,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得以養(yǎng)成。
2.1 整本書閱讀與教材體系難以對接。作為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式,要想確保整本書閱讀的效果,務必要做好和教材內(nèi)容的有效銜接。當前,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主要體現(xiàn)在名著導讀的模塊,這一模塊是一個單獨的模塊,與其他單元主題的內(nèi)容在關聯(lián)性上并不是很強,無法實現(xiàn)和單元教學主題的對接。此外,很多教師對整本書閱讀的開展不夠重視,沒有將整本書閱讀有機地呈現(xiàn)在同一本教材中,導致整本書閱讀教學無法有效地開展。
2.2 師生對于整本書閱讀的認識不足。當前,初中語文整本書的閱讀仍然處在起步階段,教師缺乏足夠的整本書閱讀指導的經(jīng)驗,學生也缺乏整本書閱讀的實踐,在閱讀過程中勢必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無法解決,對于閱讀目標的設定,對于閱讀的規(guī)劃仍然需要細致的規(guī)劃。此外,對于學生來說,語文學科所要學習和記憶的內(nèi)容比較多,并且時間也很緊張,為了能夠快速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很多學生都懷著功利化的想法,且由于未能夠正確認識到整本書閱讀對于其自身閱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所以不太愿意花太多時間在整本書閱讀上,這就導致整本書閱讀在學生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有效推廣與落實。
2.3 整本書閱讀提升了語文閱讀教學難度。相較于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教學,整本書閱讀教學在難度上有了明顯的增加。首先,學生閱讀能力的低下,以及閱讀專注度不夠,導致學生很難靜下心去“啃”一本厚厚的書籍,很難逐字逐句的去品讀一本著作。越來越多的新奇有趣的娛樂方式,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擠占了他們的閱讀時間。其次,對于教師來說,整本書的閱讀指導需要做更多的前期準備工作,而且不僅僅是工作量的加大,整本書閱讀教學在內(nèi)容深度、思想價值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成為了一個好的閱讀者和思考者,只有這樣才能給予學生更專業(yè)的指導。
2.4 整本書閱讀的評價方式有待完善。有效的閱讀評價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整本書閱讀的開展。整本書閱讀在內(nèi)容、閱讀方式上與以往的單篇閱讀有很大的不同,單篇閱讀的評價方式與整本書閱讀是不想適應的。我們需要結合整本書閱讀的特點對評價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革新。但就目前來看,在評價上我們?nèi)匀惠^多的沿用了以往的評價方式,由此無法足夠全面的、足夠客觀的對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進行評價。
2.5 相關方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初中教學基本圍繞“中考升學率考核指標”開展,學校對整本書閱讀教學口頭強調(diào)多,實則未認真落實;教師為了完成升學目標,顧不上將其作為重點來抓,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基本是語文教學中的“副業(yè)”;家長害怕影響考分,對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基本持反對態(tài)度。由此可見,并不良好的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生態(tài)圈,對初中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造成一定阻力。
2.6 內(nèi)生動力不足。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沒有足夠的閱讀動力就不會產(chǎn)生好的閱讀效果。初中生還處于未成年階段,自我意識尚未成熟,知識積累有限,對大部分經(jīng)典文學作品原著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閱讀能力、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同時初中生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導致堅持閱讀的耐力還不夠。這些自身存在的閱讀障礙對整本書閱讀存在一定的反力。
2.7 閱讀時間不能保證。初中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期,對通過閱讀經(jīng)典名著了解精彩故事有比較強烈的沖動,但因課業(yè)太重、作業(yè)繁多,課內(nèi)基本聽教師講解,沒有時間用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還基本沿襲單一的課堂教學,可管控碎片時間的現(xiàn)代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較少,導致課外或節(jié)假日的時間不能充分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大多用于電子讀物的“碎片化”閱讀了。
3.1 注重整本書與教材聯(lián)系。前面已經(jīng)提到,語文教材中的整本書閱讀是一個單獨的模塊,未能和單元教學建立聯(lián)系,因此也就沒有辦法把整本書閱讀和教材教學有機整合到一起。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靈活的將整本書與教材選文的閱讀結合起來。我們可以那些節(jié)選自文學名著的選文進行挖掘和拓展,切中學生的興趣點,誘發(fā)他們閱讀整本書的興趣。比如,九年級下冊《屈原》一文,便是選自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第五幕的第二場,這是全劇的高潮。教師首先可以就選文的內(nèi)容以及寫作手法展開講解,讓學生了解劇本的主要內(nèi)容,并由此激發(fā)學生對之前的故事,以及最終的結局的興趣,從而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
3.2 注重閱讀教學專題整合。為了能夠使整本書閱讀教學更加順利的開展,我們不妨采取專題閱讀教學的方式將整本書進行串聯(lián)閱讀。
比如,對我國四大名著《西游記》的閱讀,這種著作篇幅很長,內(nèi)容情節(jié)非常多,故事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也很多。并且,其所用的語言和現(xiàn)代文有很大的差別,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不少的阻礙,從而導致興趣低下。為此,我們可以以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作為一個專題,由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像對故事里涉及的各種武器和法寶及其功能作為一個專題,激發(fā)學生對于《西游記》不同人物武器和法寶的功能進行探究閱讀,從而達到將《西游記》人物、故事、情節(jié)串聯(lián)的目的,提高整本書閱讀的效果。
3.3 采取有效閱讀教學模式。要想保證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效果,必須采取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在我的實踐中,對以下教學模式多有應用。第一,比較閱讀,拿七年級上冊《散文詩二首》為例,兩篇散文分別是泰戈爾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葉·母親》,雖然同為散文,但在語言風格上有著很大的不同。為此,我們可以拓展到《泰戈爾詩選》和《繁星》《春水》的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廣泛閱讀這兩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品析他們的語言特點,并進行比較。第二,導向閱讀,以以七年級上冊《再塑生命的人》為例我們可以拓展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整本書閱讀,從而促進學生閱讀知識內(nèi)容的延伸。第三,回顧閱讀,以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教師可以童真童趣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回顧冰心的著作《繁星》,通過整本書閱讀到深刻體會作品中的童趣與歡樂。第四,拓展閱讀,以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為例,教師可以拓展到《白求恩大夫傳記》,通過閱讀白求恩的故事加深對于白求恩的了解。
3.4 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評價方式。在我看來,過程性評價較為適合整本書閱讀。因為,整本書閱讀過程很長,其閱讀的過程和最終閱讀的結果是同等重要的。進行過程性評價,能夠更加尊重學生的閱讀成果,和在整本書閱讀中做出的努力,實現(xiàn)的成長。
比如,在對《海底兩萬里》整本書閱讀進行閱讀評價時,教師可以以學生喜歡的情節(jié)為主題,讓學生講述其中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內(nèi)容,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閱讀收獲,對科幻小說的認識等,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要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悟說出來即可。此外,我們還可以檢查學生的批注和閱讀筆記等,作為過程性評價的補充。
3.5 借助思維導圖,梳理人物關系脈絡?!段饔斡洝肥俏覈拇蠊诺涿?,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神魔小說,是最具有想象力的一部小說。對于《西游記》的故事,學生們都不陌生,通過影視作品,對其中的人物和諸多故事情節(jié)都有了解。不過,這部小說體量很大,縱然學生能夠讀完,但可能也無法將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梳理清楚。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更好的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梳理。比如,從主要人物出發(fā),構建人物關系圖,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作為導圖的中心詞,然后各自延伸出不同的故事線,最終匯合到一起。一遍閱讀,一遍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使學生能夠始終保持清晰的認識,在閱讀完之后,重新對思維導圖進行審視,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全局認識,有助于提高閱讀效率,提升閱讀效果。
3.6 嘗試以問帶讀,推動深入閱讀。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往往能夠大大提高學生閱讀的專注度,提高閱讀效率。作為教師,我們在整本書閱讀指導中,可以嘗試以問題為切入口,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閱讀,從文本中尋求問題的答案。整本書閱讀篇幅都較長,一般分為很多個章節(jié)。每一個章節(jié),我們都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章節(jié)閱讀。每個章節(jié)閱讀完成之后,在課堂上邀請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既檢驗了學生的閱讀成果,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
比如,以《儒林外史》為例,,這本書三言兩語中便寫出了一個人物的風神,是一部高超的寫人之作。紀傳式的寫作方式,人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看似松散,實則也符合現(xiàn)實。就如我們的社會關系網(wǎng),通過四五人便可把所有人加以勾連。全書共五十六回,比如,第一回為王冕家境貧寒,善畫荷花。京官危素想見他,因不愿結交官紳,又恐受害,遂遠走山東。后山東洪災,于是回鄉(xiāng)。奉養(yǎng)母親送了終,正值元末明軍起義,朱元璋取了天下,為避免入仕,歸隱會稽山……第三回為周進的姐夫等人可憐周進,湊錢替他捐了個監(jiān)生,得以直接考舉人,考中,后來又考中進士,任廣東學道。遇范進考秀才,因可憐他而錄取。后又考中舉人。張鄉(xiāng)紳來結交,贈與銀子及房子。根據(jù)每一回的故事情節(jié),我們可以設計問題,以問題帶動學生的閱讀和思考。我們還可以以前一回的閱讀為基礎,讓學生大膽假設下一回可能的故事情節(jié)。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對文本內(nèi)容有深刻的了解,提前對每一回的故事進行閱讀,設計出具有價值的問題,因此引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
做好閱讀計劃只是設計閱讀任務的第一步,教師還需區(qū)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三種課型:課前導讀課、過程指導課和課后交流課。因為,每種課型的教學目的不同,教學任務自然也就不同。
4.1 課前導讀課——激發(fā)閱讀興趣,提示閱讀方法。張祖慶老師在《導讀課的重要使命》一文中說:“導讀的使命就在于教師如何千方百計地讓兒童喜歡閱讀一本陌生的好書,進而自主地、投入地反復閱讀?!彼哉n前導讀課主要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做好閱讀指導。
名著導讀對《朝花夕拾》的推薦標題是“消除與經(jīng)典的隔膜”?!冻ㄏκ啊氛沁@樣具有代表性的經(jīng)典:它有隔膜,隔膜后面掩藏著趣味,趣味里蘊含著理性。所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消除隔膜,咀嚼經(jīng)典,是開啟閱讀的必要條件。導讀課,設計了人物“猜一猜”的活動,展示主要人物的精彩描寫片段:
①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fā)、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藐視。
②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據(jù)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
③她生得黃胖而矮,常喜歡切切察察,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直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
魯迅這位語言大師筆下的人物極有個性,寥寥幾筆便可傳神。這樣的文字,讓那些即使有點不太喜歡閱讀名著的同學,都可能產(chǎn)生翻一翻、看一看的沖動,就好像緊閉的門,開了一道縫,讓人窺視到門內(nèi)的“珍寶”,很多人會擠進門內(nèi)去一探究竟。激發(fā)學生興趣方式,我們還做了更多的嘗試,比如舉行知識競賽、啞劇表演猜故事、看圖畫概括情節(jié)等等。
4.2 過程指導課——推動學生持續(xù)閱讀,提供必要的閱讀幫助。是指教師要及時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學策略可以是直接解疑答惑,也可以是舉辦讀書交流活動,使學生保持持續(xù)閱讀的熱情。
《朝花夕拾》所在的第三單元的單元主題是“學習生活”,學習這一單元的單篇,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時代少年兒童的學習狀況和成長經(jīng)歷,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誼和愛。因此在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由篇到本,進行《朝花夕拾》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歷程。在書中,魯迅記錄了自己生命中出現(xiàn)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長媽媽、藤野先生、衍太太、范愛農(nóng)等。在設計活動時,引導學生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語句,分析其性格特點。比如,可以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出現(xiàn)的長媽媽入手,作為閱讀整本書的切入點,這樣就可以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jīng)>》幾篇散文聯(lián)系起來,串聯(lián)起魯迅“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有助于破除我們對經(jīng)典的隔膜感。
4.3 課后交流課——參與學生閱讀展示,點撥學生提升空間。課后交流課的目的是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一是展示讀書成果,二是要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即借助成果展示實現(xiàn)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成果既包括閱讀過程中的感悟發(fā)現(xiàn),又包括閱讀策略使用上的經(jīng)驗積累。
在《朝花夕拾》的交流課上我安排的是“認識魯迅”的閱讀任務。首先,我會向?qū)W生出示讓我們認識魯迅的小專題:
專題一:魯迅的童年生活。
專題二: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
專題三:魯迅的兒童教育觀。
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好PPT,選擇適宜的方式(如講故事、朗誦、話劇表演等)在全班匯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建構起《朝花夕拾》閱讀知識庫,可以是思維導圖形式、表格形式、摘記形式和文章形式等。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充斥生活,在享受“快餐式閱讀”、“淺閱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面對一本書的時候無法靜下心來進行精細閱讀更無法深度閱讀,將整本書閱讀棄之于課堂之外,又拉遠了學生與其課堂主體地位的距離,那么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整體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將削弱,新時代所倡導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師生關系也將難以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重深度學習、重思維與思考,對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意義重大。我們應該重視整本書閱讀,并正視當前整本書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尋求改進的策略,不斷提高整本書閱讀的效率,促進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