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曉晶
(新疆博樂市第六中學 新疆 博樂 833400)
語文這門學科作為傳統的三大主科之一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我國基于教育改革的前提下,從而針對各個學科的內容進行了很大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而語文教學內容中不僅僅融入了很多優(yōu)秀的傳統中國文化,同時其中還滲透了豐富且深厚的德育教育理念與思想。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同時更應該積極的展現語文這門學科的特殊作用與價值。通過深入的挖掘與探究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推進初中生的德道品質獲得很好的提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奠定夯實基礎,并且也為學生的終身穩(wěn)妥發(fā)展而提供有利保障。
初中生無論是心智、人格還是品德情操,都處于高速發(fā)展和完善階段,語文課程是最佳的德育平臺,教師加強滲透德育樹人思想,并融入紅色教育資源,可以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開闊學生的心胸和情感視域,強化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培育學生的語文認同意識和內在品德,從而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空間,加快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和自身發(fā)展需求關鍵能力品格的成長步伐[1]。德育樹人思想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涉及到初中生多項思維品質和內在品格的培養(yǎng),教師想要將德育樹人理念貫穿語文教學改革全過程,單單依靠課程和教材的現有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整合先進的教學思想和語文德育目標,為學生探索更有效的綜合素質發(fā)展路徑。紅色教育資源近年來在德育工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對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我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文明,艱辛曲折的革命歷程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因而積淀出光輝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的德育價值是其他教育資源所無法媲美的。首先,教師利用紅色教育資源開展初中語文德育樹人工作,不但可以擴充學生的歷史人文知識儲備,也能涵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時代使命感,使學生能夠吸取歷史教訓、承襲紅色革命精神,全身心投入學習,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理想以及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其次,德育樹人思想的有效滲透,重在感化、熏陶、塑造學生的品格情操以及價值觀念,紅色教育資源在這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師在落實德育樹人目標過程中引入紅色教育資源,既可以改善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單一化的不良局面,也能切實優(yōu)化學生道德修養(yǎng)和愛國主義情操的自主發(fā)展[2]。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德育樹人思想時,應該立足愛國主義教育視角,根據語文課程內容引入相關的紅色教育資源,借助革命先烈堅強不屈的奮斗史,引導學生感悟紅色精神以及華夏兒女眾志成城的凝聚力,這樣一方面可以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及人文追求,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語文、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也能使紅色精神內核厚植在學生的思想觀念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家國意識與進取精神,從而顯著拓展德育樹人思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空間。
初中語文課程知識和社會發(fā)展以及歷史人文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基于這一點,德育樹人思想的滲透也應該對接生活實際,這樣既可以喚醒學生的認知共鳴,也能激發(fā)學生對德育學習的主動性和親近感,從而進一步增強德育元素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效果。除此之外,德育樹人思想強調的是優(yōu)化學生精神品質自主發(fā)展,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工作也不應該凌駕于生活之上,學生透過真實的生活情境,更容易領會優(yōu)質的思想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精神、理性精神以及自主學習意識。同時,由于生活中涵蓋較多的人文情懷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結合生活,通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現象蘊含的人文內容,理解人道主義及社會公德的內涵。人道主義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美德,也是人類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一種方式,更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3]。所以,教師可以在結合生活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滲透人道主義及社會公德教育,能夠有助于在班級整體層面提高學生的人道主義理念,進而可以在班級內養(yǎng)成良好的德育風氣,提高學生的公德素養(yǎng),而這些也都是德育樹人思想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充分滲透的重要標志。此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學校及家庭的學習生活中踐行德育理論內涵,進而使德育工作從學生的身邊發(fā)展起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學以致用,以此提高立德樹人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效力,從而創(chuàng)建更富特色的語文德育工作模式,使學生將高尚情操和優(yōu)良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心。
新時期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樹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教學的主要職能不再是單純的德育知識講授,而是對接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國家和社會的實際情況,也能提升語文教學內容的實時性和創(chuàng)新性,從而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以此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而這些都是語文德育樹人工作的重要內容[4]。因此,教師在將德育樹人理念引入初中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加強應用新聞,引導學生基于語文知識技能和德育思想對時事新聞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理性思考,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的語文認同和理性精神,使學生身體力行的參與和諧社會建設以及中國夢的構筑,也能使語文教學把握時代發(fā)展脈搏,引領學生建立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觀念,并應在班級對學生滲透集體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打破傳統層面?zhèn)€人主利己主義的不正確理念,讓學生認知集體主義概念,使學生懂得只有集體獲得良好發(fā)展,個人才能具有更好發(fā)展空間,從而完善學生的德育修養(yǎng)以及綜合性能力品格體系,實現德育樹人工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高效開展[5]。
法治意識不僅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維度之一,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主體,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樹人工作時,應該從培育學生法制意識上尋求突破口,以法律教育為支點,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是非觀念,使德育樹人工作緊扣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并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知法、遵法、懂法、用法,從而科學調整語文德育工作結構,提高學生的自覺紀律意識,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掃清障礙。首先,教師在加強語文法治教育時,應該結合教材中的法律課程,向學生普及基礎性的法律知識,使學生在做出行為選擇時能夠堅守法律底線,并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以此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也有助于青少年犯罪率的降低,從而使學生在和諧環(huán)境下逐步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教師在以法律教育為支點滲透德育樹人思想時,還應該全面考慮學生的思維品質以及德育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加強開展法律案例分析,使學生能夠通過案例探究自主領會法律知識,并形成良好的高階思維品質,這些都可以切實有效的鞏固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從而增強德育樹人理念在語文課程改革中的滲透效果[6]。
在新課程標準下,以往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工作模式表現出諸多弊病,一些教師長期占據語文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互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空間非常狹窄,在這種條件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很難得到順利的構建,這直接影響德育樹人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效果。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有深度、有廣度的德育樹人思想滲透,獲得更多自主、互動、探究化學習機會也是學生的內在渴求,教師想要順利落實德育引領任務,必須重視并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加強構建互動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這樣可以使學生體驗到互動學習以及思維對話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也能破除灌輸式德育弊病,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德育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深化學生對德育思想內涵的領悟,切實整合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各個任務和目標。而且,通過互動學習,學生能夠自主表達自身思想,可以自主交流,這能促進學生的心里健康發(fā)展,也能鍛煉學生與人溝通、交流、配合的能力,確保學生可以更好的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同時,語文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可以從課內和課外兩方面入手實施,對于課內互動,教師應該采用任務驅動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德育思想,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互動學習能力,也能拓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以及德育樹人理念的滲透深度。對于課外互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社會實踐活動,打破以往德育樹人工作重理論、輕實踐的僵局,使學生的德育精神和情感態(tài)度在實踐鍛煉中得到良好的升華,這樣不僅可以通過“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方式貫徹落實德育樹人思想,而且可以有效培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公共參與素質,從而引領學生知行合一、積極實踐,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語文責任感。
隨著我國對于教育改革事業(yè)愈加的重視,所以對于語文教材內容的甄選也更加的用心,隨著幾次教材改革初中語文教材內容更多的融入了一些經典名家的作品,既可以充分的展現每個不同時期的進代背景,同時也更好的表現出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與特點。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深入的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寫作風格與特點,從而向學生更好的展示一段歷史、一個時代的發(fā)展與變遷。例如,在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內容時,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學生可能無法更深層次的去感受、去體驗這種百成雄獅橫渡長江的波瀾壯闊,同時也無法理解作者在寫這篇內容時其時代背景賦予它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學生根本無法切實的感受到作者在寫這篇內容時的用意。而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向學生來詳細的介紹這個時代的背景,從而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作者在寫這篇內容時想要表達的一種情感與用意,推進學生去了解這個作者并且去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歷史。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進行教學內容的延伸,從而讓學生對于戰(zhàn)爭年代的這種家國情懷以及光榮使命有一種全新的理解與解讀。例如,在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幾篇類似的文章進行延伸,如《沁園春.雪》、《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等,這些都是我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的縮影與記載,里面承載著氣壯山河的寬廣胸襟,包含了那個時代每個戰(zhàn)士都具有的英雄氣概,對于學生的德育滲透與教育有著良好的作用。
初中語文教材當中承載著很多的德育教育知識,而語文教師作為學生語文教學的引導者,同時還肩負著向學生滲透德育理念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需要深入且全面的探究語文教材,從而帶領學生去感受語文教材中的高尚品格,為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奠定夯實基礎。教師可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將德育教學的理念與知識融會貫通其中,充分的激發(fā)德育教學對于學生的價值與作用。其實最好的德育滲透不是教師刻意的向學生講解,而是通過日常教學的潛移默化從而逐漸的向學生去滲透、去融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潛意識中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從而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而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要比那種單純的講解與灌輸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且不會讓學生感到無聊與枯燥。例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這篇《背影》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感受朱自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意圖,從而讓學生更深層次的去感受那種父親無言的愛,我們總是說父愛如山父愛不絢爛、不顏色艷麗,但是它卻很沉重、很細膩同時也很樸素。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將學生所感受到的這種父愛的感情,從而延伸到自己的身上,從而讓正處于叛逆期的初中學生來理解父愛、來理解家長對于我們的關懷與愛護。通過這樣的德育滲透方式從而讓學生更好的感受親情,同時來推進和改善當下比較矛盾的親子關系,從而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親人之間的這種不可割舍的感情。
初中學生雖然相較于小學生來講具備了一定的行為能力與思維基礎,但是由于他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且性格與行為都還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學生在思想意識或者是道德水準方面出現偏差。而語文作為融合了我國眾多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意識的學科,其整個教學內容當中有很多是足以強化學生思想意識與品德建設的。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科學合理的去挖掘和探究教材當中的德育思想,從而再通過不斷的完善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能夠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接受更好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