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珍
“從水注里舀一小勺水,看水在赭紅硯石上滋潤散開,離開溪水很久很久的石頭仿佛忽然喚起了在河床里的記憶,被溪水滋潤的記憶。”
這是蔣勛在《漢字書法之美》中的描寫。這本書以真實感、畫面感以及淺顯形象的語言,帶領(lǐng)讀者走進漢字的時光長廊。
小時候,偶見一賣狗皮膏藥的拿著一支掃帚大的毛筆,在地上舞蹈,身體大幅度地扭動,一個豪氣的字在地上誕生。我不記得具體寫了什么,只記得那份灑脫和曠達,很是讓人神往。幾年前,我專程去安徽歙縣和宣城涇縣參觀了墨硯、宣紙和毛筆,進一步深切地感受到傳統(tǒng)的漢字書法的魅力。
我是農(nóng)民的女兒,從小缺乏藝術(shù)的熏陶。第一次邁進新疆阿克蘇溫宿縣圖書館,我借了三本書,都是關(guān)于書法的。管理員問:“你是書法老師嗎?”
她不知道,作為語文老師的我,第一眼看到《漢字書法之美》,就像在玉器市場看到讓自己心動的玉一樣。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每一個字背后的生命,看到先人們紛紛復(fù)活,向我述說他們的故事。
最早的書法家,可能是最早學(xué)會打結(jié)的人,他們把情感和心事,用他們自己能懂的方式表達出來。甲骨文中,有不少字和現(xiàn)代漢字一樣。五千年前,我們的先人看到日出寫下了“旦”字,和我們慶祝一年的第一個日出的“旦”,是同一個字。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就生命力而言,它也是最年輕的文字。
漢字書法之美,美在它的筆墨、線條,更美在書寫者飽滿的情感。
世人多說蘇軾曠達灑脫,其實再灑脫的人,也難以承受重大的誣陷和打擊?!盀跖_詩獄”,蘇軾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差點冤死牢中。他的《寒食帖》就寫于他下放黃州的第三年。蘇軾是善于自嘲的人。他說自己寫的是“石壓蛤蟆體”。“臥聞海棠花”中“臥聞”二字,仿佛松掉的琴弦,發(fā)出荒腔走板的聲音,那難堪、破爛的字體,就是蘇軾彼時的人生?!按航霊簟敝械摹坝搿倍郑瑢懙貌铰孽咱?,似斜而正,欲倒又起,線條看起來綿軟無力,實是“棉中裹鐵”,傳遞出蘇軾內(nèi)心的悲苦和對抗。風(fēng)雨飄搖,破敗荒涼,蘇軾跌跌撞撞,依然執(zhí)著前行。
和蘇軾亦師亦友的黃山谷為《寒食帖》寫了跋,用俊挺的線條與蘇軾對話。蘇軾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他無論走到哪里,都有崇拜者和知己,詩書上的知己,心靈對話的知己。
漢字書法之美,是建筑之美,音樂之美,舞蹈之美,力量之美,情感之美,內(nèi)涵之美。它像大海的浪濤,生生不息,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