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燕
素質教育對學生未來發(fā)展提出了新的發(fā)展要求,也對班主任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需要站在小學生角度對各階段管理方案進行針對性優(yōu)化,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班級管理工作有效結合,運用多元方式對學生產(chǎn)生的各類心理問題進行科學疏導,這樣學生才能調整好狀態(tài)參與各科學習當中。為此,小學班主任必須根據(jù)小學生成長特點與心理變化趨勢,對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全面與細致化落實,為學生全方位健康成長夯實基礎。
近年來,學校出現(xiàn)的校園暴力以及因小事傷人,甚至自殺等種種案例常常見諸于各大報刊媒體,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件讓人們不禁感到驚詫和悲痛。為什么尚處在心理健全發(fā)展階段的小學生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這對于每一位家長和教育者來說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事實上,造成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他們所處在的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學校、家庭、社會等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這是造成他們心理出現(xiàn)障礙的主要源頭[1]。
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幾年才引起重視,從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程度上來看,各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基本上還處在初級階段。因此,許多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咨詢活動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沒有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的心靈都得到科學性和專業(yè)性的指導。同時,各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外行的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由于這些老師缺乏專業(yè)性的知識和技巧,他們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大部分教師都會將學生性格上的問題,用簡單的說教方法或強加管理的方法來解決,因此教育效果往往較差,甚至會適得其反。
例如,在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問題是學生們的叛逆心理。叛逆心理學生十分討厭家長或老師強加式管教,他們更希望成人對他們的教育方式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的。但許多老師沒有認識和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過于嚴厲苛刻的教育,這不僅讓問題得不到改善,還會讓學生出現(xiàn)更偏離軌道的心理動態(tài)。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除了校園生活,其余的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的。因此,家長的處事態(tài)度和品性修養(yǎng)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不少學生的家長經(jīng)常對學生用訓斥的方式進行教育,缺少情感上的交流,這就會導致孩子在學習上和生活中出現(xiàn)壓抑感和委屈感。還有的家長常常對自己的子女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能達到家長的理想效果時,他們心中會感受到極大的挫敗感和緊張情緒。例如,筆者有一個學生性格粗暴,喜歡張口就罵人,雖然對他進行了多次教育,但依然無濟于事。后來在一次家長會中,筆者看到這位學生的家長因一點小事對孩子不問緣由便破口大罵,這時我才清楚導致這個孩子性格暴躁的原因是受到父母的影響。
當然還有許多家長是因為婚姻問題和工作問題忽略了對子女的關愛,錯誤地認為給子女足夠的經(jīng)濟支持就是對他們的愛。但是這部分的孩子常常會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懷性格出現(xiàn)問題,他們會感到自卑、落寞、抑郁,因為缺少關心,他們常常會認為自己不如他人。這種心靈上產(chǎn)生的自卑和陰影會長期伴隨著他們的童年,直到長大成人。這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是童年的不幸,也是終身的不幸。
在經(jīng)濟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對物質要求越來越高,卻忽視了精神層次方面的需要。而在健康問題上人們又只將健康標準停留在身體表面上,卻忽視了心理上的健康問題。大部分家長并未深刻認識到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他們不僅不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也不會花大心思去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長此以往,這就導致很多孩子心理健康水平脫離正軌,常常用錯誤的三觀去看待世界,用消極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身上充斥著負能量和悲觀情緒。受心理教育不受重視大環(huán)境的影響,學校里的老師也常常忽視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往往會把業(yè)績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當成自己的首要任務,而忽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尤其在素質教育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的需求,只有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將素質教育和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實到位,也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全能型人才。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健康成長。
在學校里,學生不再是家中的小寶貝,而是作為集體的一分子存在。在這個大集體中,一些孩子會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的與眾不同,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人。對學生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減少自卑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學生在學校里需要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部分不擅長交往的孩子,會因為缺少同伴而產(chǎn)生孤寂感和落寞感,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從這種抑郁的情感漩渦中拔身而出,用積極陽光的態(tài)度與同學和睦相處。在社會競爭壓力之下,家長會過高的要求孩子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成績,一些學生會因為家長過高的期望而產(chǎn)生壓力感??茖W研究表明,常常感到壓力大的人思維會變得緩慢,感知力也會下降,在學習上效率往往得不到提高,長期下去,他們便會開始自我懷疑,變得消極和沮喪。因此,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放松自我心態(tài),用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自己的學習成績。
從當前的社會現(xiàn)象分析來看,大部分的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常以自我的認知方式去教育孩子,卻忽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教師應當承擔起這個責任,通過家校合作、家長會、訪談等方式與家長之間進行溝通,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2]。在兩者的共同合作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才能有一個寬松融洽的環(huán)境。經(jīng)過正確的心理教育引導,學生今后在家庭生活中,便能正確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與呵護,不再用頂嘴、自我、反抗的心理與家長作對。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在青春叛逆期放平心態(tài),接受家長對自己的教誨,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家庭教育得以順利開展。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他們才會從心底產(chǎn)生自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也不會因為缺少父母的精神支持感到不安與緊張。
我們所處在的時代是一個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網(wǎng)絡雖然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也會產(chǎn)生不好影響。在網(wǎng)絡上,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媒介了解社會上發(fā)生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們在閱讀這些信息中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正能量的信息能讓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發(fā)展,但是當前網(wǎng)絡上許多心靈雞湯會讓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扭曲,一些“網(wǎng)紅”抽煙喝酒罵人等不良作風也會讓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對于是非辨別能力不強的學生,這些不良行為會影響他們內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自我的行為和品性。如他們從網(wǎng)上學習網(wǎng)紅打架斗毆、罵人、紋身等不良行為習慣,并以此來求得他人的關注。因此,只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才會用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去調節(jié)自我,而不是沉溺在憂郁和悲憤當中。也只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他們才會用正確的三觀去看待社會上出現(xiàn)的問題,用辨別是非的能力學習社會給自己帶來的正能量,拋棄社會中傳達的負能量與糟粕[3]。
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沒有成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時候,要對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行充分的了解,這樣才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為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老師可以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按照學生的意愿拉近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而得知學生的需求,并展開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當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行有效結合時,學生才可以更好地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從而按照老師的指導不斷進行糾正改善。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心理教育的質量,同時還可以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只有在這樣的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4]。
在小學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便是班級的領導者和組織者,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最長,也更加了解學生。老師將心理教育內容融入到班級管理中,有利于老師對班級進行管理,同時也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引導[5]。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積極引導,使其養(yǎng)成民主和諧、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能力,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知識,而且與其他同學相處也會更加融洽,并在相互尊重和理解中度過小學時光,為其后續(xù)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要隨時隨地對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觀察,這樣有利于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進行針對性設計。小學生的思維非常簡單,其在主觀意識上可能會對一些事情做出錯誤的判斷,同時思想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為了使學生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教師在引導學生思想的時候,可以對學生課上和課下表現(xiàn)進行觀察,如果學生出現(xiàn)了心理方面的變化,教師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進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6]。當然,如果學生不存在心理問題,教師也可以通過思想引導的方式使學生更加堅定自己的看法,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加喜歡娛樂化的活動,教師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實踐活動中,以此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如教師可以定期舉辦學雷鋒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做好人好事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通過班會將健康的思想傳遞給學生,這樣便可以最大程度體現(xiàn)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7]。其次,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與學生進行良好交流和互動,以便對學生有一個新的認識,從而在后續(xù)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班主任作為教學活動的管理者和參與者,在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富有成效地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正確看待學業(yè)或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挫折和失敗,并在與其他同學的對比中理性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教師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減少對父母的誤解,能讓家庭教育得以順利開展,也能讓孩子感知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呵護,因為理解愛才能在心中感知到溫暖,才能形成強大的自信心和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因此,只有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讓學生用正確的三觀看待社會上所發(fā)生的事情,進而學習他人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