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 ?要】議題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逐步推進的背景下,初中教師可將該模式運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通過謹慎選擇議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計辯證問題以及開展多樣活動等方式充分發(fā)揮議題式教學的價值,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使學生的道德觀念、法制觀念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議題式教學屬于新課改的重要產(chǎn)物,通過圍繞議題開展一系列思辨和探究活動,使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以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因此,初中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綜合能力以及認知水平等開展議題式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深入思考、發(fā)表觀點及探索知識,深化自身對相關知識或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并使個人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持續(xù)性的提升。
一、謹慎選擇議題,夯實教學基礎
議題式教學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就是議題,議題也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因此,教師在選擇議題時應盡量做到謹慎,具體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議題要契合教學內容。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每個章節(jié)的知識點都有所不同,教師需要根據(jù)章節(jié)知識來選擇議題,確保議題能夠反映和契合章節(jié)重點,避免議題式教學出現(xiàn)舍本逐末的情況。二是議題要契合學生身心。初中學生正值青春期,身心正處于快速發(fā)育時期,因此,教師在選擇議題時,應考慮議題內容是否能夠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三是議題應當具有生活性。初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期,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都會對其自身的性格習慣、思想道德、審美觀念等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從生活角度去選擇議題,可以拉近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討論的興趣和熱情,使議題式教學更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比如,學習“依法行使權利”這個章節(jié)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公民權利的界限和維護權利的方式。教師在進行議題選擇時就必須圍繞這兩個方面來進行設計,使議題能夠充分體現(xiàn)章節(jié)內容。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學生最熟悉的“廣場舞”出發(fā)進行議題設計,如“廣場舞擾民是否突破了公民行使權利的界限?”或者“從廣場舞擾民角度出發(fā)探究公民維權途徑有哪些?”此類議題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且大多數(shù)學生對議題中涉及的“廣場舞擾民”有深切的感受和體會,其討論的興趣和欲望會被激發(fā)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們在圍繞議題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讓其在討論中逐漸弄清“公民權利” “權利自由”等詞語的內涵與外延,從而不斷拓寬討論的深度與廣度,使議題式教學的價值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加深學生體驗
湯中加鹽,湯就會變得鮮美可口,與之同理,將知識融入情境,知識就會彰顯活力和美感。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時,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將知識以情境化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在情境的引領下自覺地投入知識學習和探究中,以此保證議題式教學的質量。需要注意的是,創(chuàng)設契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并非易事,很多時候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當然,最好能夠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議題的現(xiàn)實性和討論性,另一方面可以確保學生盡快融入相應的情境。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以及奉獻社會等屬于道德范疇,而遵紀守法、依法維權等屬于法治范疇。這些知識和內容與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生活實際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盡快融入具體的情境,積極對議題進行討論和探究。例如,學習“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關系”這個章節(jié)時,有些教師通過《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等愛國主義電影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興趣并不是特別濃厚,不知道如何開展議題討論。究其原因,電影中的場景和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很多學生對此并沒有太多的感觸和想法,在討論時就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最好從學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fā),加深學生的切身體會,使教學更容易產(chǎn)生實效。例如,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后,全國各地的醫(yī)護工作者秉持救死扶傷、奉獻社會的崇高精神,堅決沖在抗疫最前線,在強大的疫情面前選擇舍生忘死、逆流而上,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為全國人民筑起強大的防線,學生對此也有強烈的感受和深切的體會,因此,教師利用抗疫這一社會事件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fā)其表達和討論的欲望。
三、設計辯證問題,調動學生思維
議題式教學主要是圍繞問題來展開的,教師可以先根據(jù)章節(jié)內容設計一些具有討論價值的議題,然后讓學生通過議題細化出一些問題,并由此展開討論、交流及評價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良好的鍛煉。由此可見,問題是議題的衍生物,也是議題教學的主要形式,問題的質量也直接關系到議題式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想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討論的欲望,充分調動課堂的氛圍與活力,就應當設計一些包含思維張力的問題鏈,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進行探索與拓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具有辯證價值的問題,以此引發(fā)學生辯證討論、各抒己見。問題討論的最后或許無法分清誰對誰錯、誰好誰壞,但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因此得到極大的調動和鍛煉,這對學生而言就是最大的收獲。
以“依法行使權利”這個章節(jié)的內容為例,教師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廣場舞”出發(fā)衍生出一些具有討論價值的議題,比如“從廣場舞擾民中分析公民依法行使權利的邊界”以及“從廣場舞擾民角度出發(fā)分析公民依法維權的方式和途徑”。隨后,教師便可以圍繞以上兩個議題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細化出一些小問題,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使學生的分析探究、邏輯思維以及問題解決能力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好的鍛煉。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jù)上述兩個議題細化出以下小問題:(1)居民在跳廣場舞的過程中具體行使了哪些法定權利?(2)居民跳廣場舞的過程中可能會給周圍住戶和社會大眾帶來哪些不良影響?(3)這些不良影響侵犯了周圍住戶哪些法定權利?(4)曾經(jīng)不堪其擾的住戶向跳廣場舞的大媽潑糞和噴辣椒水,你怎么看待這種維權行為?(5)如果你也屬于被擾居民,你會通過哪些方式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6)有人認為“跳廣場舞屬于法定的權利和自由,他人無權進行干涉”,你怎么看待這種觀點?
以上六個小問題層層深入,具有較強的遞進性,教師首先通過一個小問題來幫助學生回顧“公民的基本權利”這個章節(jié)的內容,其次圍繞公民在行使權利過程中涉及的侵權和維權情況設計幾個小問題,以此引出本章節(ji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認識權利并不是毫無邊界的,當權利過度擴張時,可能會對他人、對社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這就會涉及侵權和維權的問題。最后,教師再提出一個具有辯證價值的題目,讓學生認識到跳廣場舞屬于個人的活動自由,是公民享有的文化活動權利,但權利不能夠無限度擴張和放大,需要受到一定約束和限制,只有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所有公民的權利才能得到良好的行使與維護。由此可見,教師根據(jù)議題設置相關的辯證性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其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和探究問題,也會使學生的知識學習更加全面和
深入。
四、開展多樣活動,鞏固教學效果
議題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而高效的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具有極高的運用價值,但教學價值的發(fā)揮大多數(shù)時候都需要以活動為依托,這就決定了教師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時應重視活動的設計。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育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摻雜著強烈的喜惡情緒。例如,有的學生覺得某個教師的教學過于無趣,那么其上課時就不會認真聽講;又如,有的學生非常喜歡某個教師的教學方式,那么其便會竭盡全力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對課堂活動進行豐富和創(chuàng)新,以便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和熱情。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學生在學習上其實是非?!疤籼蕖钡?,這種挑剔主要表現(xiàn)在他們希望在課堂上獲得一些新鮮感,這就要求教師經(jīng)常對教學活動進行更新,不斷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刺激,使學生始終對課堂討論、知識探究保持興趣和熱情,唯有如此,教學效果才能得到持續(xù)的鞏固和提升。
具體而言,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將辯論、演講以及模擬法庭等活動形式融入議題式教學中,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例如,學習“網(wǎng)絡生活新空間”這個單元時,教師可以針對“網(wǎng)絡”這一主題設計一個辯論題目,“網(wǎng)絡對青少年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又如,學習“遵守社會規(guī)則”這個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規(guī)范人的行為主要是靠道德還是靠法律?”學生根據(jù)自己內心的意愿選擇支持方,然后分組進行辯論比賽,讓學生通過辯論的方式去了解網(wǎng)絡、認識規(guī)則,加深他們對章節(jié)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開展演講比賽,例如,學習“建設美好祖國”這個單元時,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培養(yǎng)和增強愛國情懷,讓學生能夠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為共產(chǎn)主義目標的實現(xiàn)奮斗終生。教師可以就此設計一場“心懷祖國,放飛夢想”的主題演講比賽,讓學生自行準備演講稿、輪流上臺進行演講,并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予以口頭表揚和物質獎勵,讓學生的家國情懷在活動過程中得到良好培養(yǎng)。此外,道德與法治教學必然會涉及違法犯罪問題,當教授“預防犯罪”這個章節(jié)時,教師便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開展一次模擬法庭活動,用真實案件作為案例,審判長、公訴人、辯護人以及被告等均由學生擔任,讓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庭審程序的方式來感受法庭審判的整個過程,以增強學生對法律的敬畏感,提升其法律意識與法制觀念,讓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避免觸碰法律的底線。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采用議題式教學模式,是一次有益的教學探索與嘗試。教師先通過謹慎選擇議題為后續(xù)教學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強化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使其積極投入課堂教學中;通過設計辯證問題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采用全面的、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問題,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通過開展多樣活動持續(xù)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議題式教學的價值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鐘永秀.道德與法治課議題的設計與架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6):43-44.
[2]陳彩萍.議題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1(Z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