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超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堅持“五育并舉”,要求“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以此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拔逵诤稀庇质菍崿F“五育并舉”目標的一個重要路徑[1],有利于提高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質量。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既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主陣地,又是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質量的一大短板,通過小學英語課堂實現“五育融合”,提高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質量,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顯得尤其重要。
從“五育并舉”走向“五育融合”成為新時代中國教育變革與發(fā)展的基本趨勢。[2]厘清二者的概念,明晰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農村小學英語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落實“五育融合”。那二者之間在本質上有什么區(qū)別呢?有學者從語義學的角度進行了考察,發(fā)現“并”和“融合”的主要差異在于:“并舉”之“并”意味著同時、一齊,更多具有“名詞”或者“副詞”的特性;而“融合”之“融”意味著行動與實踐,它主要是“動詞”。[3]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知曉“五育并舉”和“五育融合”是一種目標和手段的關系。我們要通過“五育融合”來達到“五育并舉”的目的。通過查閱《現代漢語大詞典》,我們發(fā)現“并舉”的意思是同時舉辦,一齊進行;而“融合”的含義是不同個體或不同群體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觸之后,認知、情感或態(tài)度傾向融合一體。[4]故“五育并舉”主要強調的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地位之平等,我們不應該只重視一育而忽視其他各育?!拔逵诤稀敝饕獜娬{的是“五育”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彼此不可分離。也就是說,教師的每一種教育行為,都蘊含了德智體美勞這五種要素。各育之間應該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滋養(yǎng)的,教師在發(fā)展學生智育的同時,學生的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教育也應該有所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已經分化了的教育要素有機地連接成一個整體,從而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
目前,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存在“五育”各自為政、相互分離的現象。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智育概念的狹隘化。大部分農村小學英語教師對智育的理解有所偏差,筆者在與農村小學英語教師的交流中發(fā)現:他們普遍把智育片面理解成英語知識的傳授。再加上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英語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紙面上的成績,而忽視了英語這門學科所具有的工具屬性,從而出現了“啞巴英語”“高分低能”的現象。很多農村小學的學生試卷成績很高,但是口語交際能力特別差。有學者曾對智育的概念進行過縱向的分析,認為智育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常識層次的教育、知識層次的教育、智慧層次的教育、精神層次的教育。[5]也就是說,智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要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能夠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華。
第二,德育與智育走向分離。由于受分科教學和當今教學評價體系的影響,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智育,而忽視了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以及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筆者曾經在農村孩子的只言片語中聽到這樣一句話:我英語成績不好,是因為我愛國。甚至還有的孩子走向了另一種極端,那就是崇洋媚外,認為外國的一切都比中國好。這些怪相背后彰顯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價值觀的缺失,顯示出在農村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智育與德育的分離。
第三,體育和勞動教育的缺失。真正的教育至少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對學生學科知識的傳授,我們稱之為傳授;二是對學生學科興趣的激發(fā)與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們稱之為教學;三是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引領,我們稱之為教育。[6]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7]一個學生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具備正確的勞動意識,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才能立足于今日之社會。在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認為體育和勞動教育與英語這門學科并沒有太多聯系,認為教授學生體育知識、鍛煉學生體能是體育老師的任務,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班主任和家長的任務,教師并未意識到英語教學中亦存在體育與勞動教育的元素。
第四,“淪落的美育”。囿于農村小學英語教師整體素質稍低以及教學方式的單一,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感受到英語這門學科本來應該具有的“語言之美”,同時也不能激發(fā)大部分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的興趣[8],進而導致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質量低下。
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提高農村小學英語的教學質量,教師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樹立融合意識。
農村英語教師要有“五育融合”的意識?!拔逵敝g是互相聯系、相互制約的。“五育”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離。智育中有機地包含著德育、體育、美育的要素。[9]比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不可避免地要處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教師用何種態(tài)度、方式去對待學生,這其實就蘊含著德育的元素。學生健康知識、勞動知識的獲得也主要是通過教學這種智育活動來實現的。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獲得健康的身體,反過來也會促進學生智育的發(fā)展。學生在智育過程中獲得大量知識之后,也會以欣賞和享受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發(fā)揮“五育”整體育人的作用,在發(fā)展兒童智育的同時還要注意帶動其他各育的發(fā)展,以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農村英語教師要樹立主體融合意識。融合不僅僅是“五育”之間的融合,更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融合。 [10]“五育”的主體不僅包括學校內部的學生、各科任課老師、校長,還包括學校外部的家長與社會上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人或物。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加強與其他各科教師的交流與合作,找出各科之間的聯系點。通過這個聯系點組織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使割裂的知識變得完整。比如,當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學習完有關球類的英語單詞時,英語教師可以和體育教師合作,在上體育課的時候用英語向學生介紹球類的名字,并可以組織球類比賽,這樣不僅使兒童在英語課堂中學到的英語單詞變成現實中“活”的單詞,而且鍛煉了孩子的身體,同時使孩子們的體育知識也得以增加。另外,英語教師還要注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把教育學生的責任全盤交給教師,這無疑加重了教師的負擔,而且不利于整體育人效果的實現。農村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家長保持密切的溝通,建立信息互相反饋機制,既能使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也能使教師及時了解孩子在家學習英語的困難,從而形成教育合力,在整體上提升農村小學生英語水平。
小學英語教材內容有機蘊含著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這些要素。教師要以“教材”作為載體,以“五育融合”的視角和眼光,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各育融合點。
(1)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要素。在我國古代,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道德教化;而對學生進行道德教化的一個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向學生傳授具有倫理教化價值的儒家經典。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也曾提出“知識即美德”的觀點[11],在蘇格拉底的眼中,美德和知識是同義詞。赫爾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學》中提出了“教學具有教育性”原則,并且認為教育最高的目的是培養(yǎng)道德,認為道德的培養(yǎng)要建立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12]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心智教育中既包含了知識的傳授,也包括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直到近代教育家斯賓塞第一次系統(tǒng)地提出了智育、德育、體育的概念,德育才作為一個獨立的成分從智育中脫離出來。農村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例如,教師在講授西方圣誕節(jié)這一單元時,可以有意識地將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西方的節(jié)日進行對比,不僅使兒童對西方的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又能夠增強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促進學生德育的提高。
(2)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所蘊含的智育要素。教師通過向學生系統(tǒng)傳授英語知識,促使學生掌握大量的英語文化知識、能夠運用英語進行交流、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這本身就是一種智育。但是由于大部分農村小學英語教師對智育的理解有所偏差,同時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大部分英語教師忽視了英語這門學科所具有的工具屬性,從而造成了“啞巴英語”“高分低能”的現象。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開發(fā)教材內容中所蘊含的智育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開口說英語的環(huán)境,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教師在課堂中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情景劇,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在角色扮演中不僅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而且可以收獲樂趣。
(3)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所蘊含的體育要素。向學生系統(tǒng)傳授體育知識的任務大部分是靠教材來實現的,而英語教材中其實也蘊含著很多體育的維度。比如,在學習小學五年級《球類運動》這一節(jié)課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學到很多關于球類運動的基本知識,這本質上是一種體育。再如,在小學五年級的一篇英語對話中,小明由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而體弱多病。教師就可以通過這個對話引導學生積極地去鍛煉身體,保持身體的健康,讓孩子們知道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資本,這同樣是一種體育。
(4)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所蘊含的美育要素。首先,從宏觀角度來看,英語這門學科本身是一種語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13]這門學科本身就具有語言之美,故教師在課堂中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fā)音,并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以使其在朗誦課文的過程中感受英語這門學科的韻律之美。同時,教師還應該多利用板書,規(guī)范學生的英語字體,多舉辦英語書法比賽,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字體之美。另外,在具體的教材內容中也蘊含著美育的元素。比如,在《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一章,課本上有很多運動員比賽時的照片,學生通過欣賞這些插圖,就會感受到運動員形體之美。教師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夠正確引導,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而且會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從而追求形體之美,最終實現了美育與體育的結合。同時教材中的一些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讓學生懂美丑、知善惡,從而能夠對生活做出正確的審美評價。[14]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蘊含的美育要素,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美育的滲透。另外,教師在每講授完一節(jié)課之后,可以讓學生針對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做手抄報、黑板報,并進行評比,從而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這樣就實現了智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融合。
(5)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中蘊含的勞動教育要素。例如,在講授《四大發(fā)明》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四大文明”的由來,讓學生明白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都是由人民的勤苦勞動獲得的,讓學生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15]的道理,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勞動教育。農村英語教師還可以結合農村的具體情況,鼓勵學生在農忙的時候多幫助父母去農田勞動,在家里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學生在進行勞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還能夠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鍛煉學生的身體。由于英語是一門具有工具屬性的學科,學習英語的一個很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故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英語情景劇、英語角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這本身也具有勞動教育的屬性。
在過去的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多運用傳授法。在此教學方法下,教師只注重學生智育的提高,這不僅造成學生的片面發(fā)展,而且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更好地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比如,在講授《奧林匹克運動會》時,首先,教師用正確的語音語調對本節(jié)課的新單詞、課文進行領讀、講解,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的韻律之美。接著,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同學之間互相糾正語音、互相解疑,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了教學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學生的合作意識,間接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自己心里最敬佩的運動員,引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讓學生畫出各種運動的簡筆畫,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示出來,從而使學生在提高智力的同時,促進了學生德、美、勞的發(fā)展。最后,教師對小組討論的成果進行點評和升華,鼓勵學生要向運動員學習,學習他們的拼搏精神、愛國精神,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