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琴, 段涵寧, 王云強(qiáng), 李海濤, 李 璐*
( 1. 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 生物多樣性保護(hù)學(xué)院, 昆明 650224; 2. 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 林學(xué)院, 昆明 650224; 3. 中國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南藥可持續(xù)利用重點實驗室, 云南 景洪 666100 )
仙茅科(Hypoxidaceae)約有10屬200種,主要分布于南半球,部分見于北半球,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了非洲南部和印度洋兩個分布中心,被放在天門冬目(Asparagales),與蘭科(Orchidaceae)具有親緣關(guān)系(Kocyan et al., 2011;APG, 2016)。該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以下典型分類學(xué)特征(錢嘯虎等,1985;Ji & Merrow, 2000;Kocyan et al., 2011)。(1)葉基生,具宿存葉基,有柄或無柄;葉片披針形,具明顯的折扇狀葉脈,毛被為非腺狀型(non-glandular integument)。(2)花單生或總狀花序或穗狀花序,有時花序軸急劇縮短成頭狀或傘房狀;花為輻射對稱,具6枚花被片,排成兩輪,外輪較小,背面綠色,內(nèi)輪較大,為花瓣狀,呈金黃色;子房下位,子房頂端常具喙。(3)果為蒴果或漿果。
仙茅科在我國約有4屬10種(Liu et al., 2012;王文廣等,2019),分別是小金梅草屬(Hypoxis)、仙茅屬(Curculigo)、大葉仙茅屬(Molineria)和華仙茅屬(Sinocurculigo)(Liu et al., 2012)。小金梅草屬約有100種,廣布于熱帶地區(qū),我國僅有小金梅草1種(Hypoxisaurea),為多年生矮小草本,產(chǎn)南方地區(qū)。仙茅屬約有20種,廣布于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我國有2種,包括光葉仙茅(Curculigoglabrescens)和仙茅(C.orchioides),見于華南和西南。大葉仙茅屬約10種,分布于熱帶地區(qū),我國有6種,包括大葉仙茅(Molineriacapitulata)、短莛仙茅(M.breviscapa)、絨葉仙茅(M.crassifolia)、疏花仙茅(M.gracilis)、中華仙茅(M.sinensis)和喜馬拉雅仙茅(M.prainiana)(王文廣等,2019)。華仙茅屬是根據(jù)種子不具縱凸紋、柱頭具毛、側(cè)膜胎座等形態(tài)特征并結(jié)合分子證據(jù)而成立的單種屬,僅包括臺山華仙茅(Sinocurculigotaishanica) 1種,分布于我國廣東省臺山市(Liu et al., 2012)。
長期以來,仙茅科屬間親緣關(guān)系較為復(fù)雜,亟待澄清 (Kocyan et al., 2011)。一方面,較為突出的分類學(xué)問題是仙茅屬和大葉仙茅屬間的界限不清。在傳統(tǒng)分類系統(tǒng)里,后者的成員常被放置在仙茅屬 (錢嘯虎,1985;Ji & Merrow, 2000)。同時,分子系統(tǒng)學(xué)也認(rèn)為這兩個屬的物種劃分非常困難,本應(yīng)放在仙茅屬的物種常被歸為大葉仙茅屬,反之亦然(Kocyan et al., 2011)。盡管有研究認(rèn)為它們在莖干、花、果和種子等組織器官方面差異明顯,足以將其分開(Henderson, 1987),但一些關(guān)鍵的分類學(xué)特征并不穩(wěn)定,在屬間存在交叉重疊(Kocyan et al., 2011)。早期研究根據(jù)果喙的有無來區(qū)別仙茅屬(有果喙)和大葉仙茅屬(無果喙)(Nel, 1914)。然而,這個特征并不穩(wěn)定,一些被放置在大葉仙茅屬的物種也具果喙(Koycan et al., 2011)。Hilliard和Burtt(1978)提出了一個看似較為穩(wěn)定但并不容易觀察的解剖特征,即花藥橫切面的對稱性,對稱的是仙茅屬,不對稱的則為大葉仙茅屬。但是,Kocyan和Endress (2001)研究表明,這個特征和果喙一樣,在大葉仙茅屬的一些物種里,花藥橫切面既有對稱也有不對稱,并據(jù)此把大葉仙茅屬的兩個種又放回仙茅屬。因此,這兩個屬的形態(tài)鑒別特征需要補(bǔ)充新資料。目前,能較好地區(qū)分這兩屬的特征是種喙的有無,即仙茅屬的種子具種喙(指種柄末端的延伸),且種皮表面具條狀紋飾;大葉仙茅屬的種子無喙,較小,條狀種皮紋飾有或無(Henderson, 1987;Wiland-Szymanska, 1997;Nordal, 1998;Kocyan et al., 2011)。另一方面,鑒于仙茅屬和大葉仙茅屬在分子系統(tǒng)樹上并非單系(Kocyan et al., 2011),且華仙茅屬也處于這兩個屬交錯鑲嵌的分支里(Liu et al., 2012),說明這3個屬的親緣關(guān)系有待澄清。此外,在仙茅科的分子系統(tǒng)學(xué)里(Kocyan et al., 2011),廣布于全球約有100種的小金梅草屬,不同產(chǎn)地的物種處于不同分支(clades)表現(xiàn)為非單系(non-monophyletic),許多物種和非洲的櫻茅屬(Rhodohypoxis)構(gòu)成一支(Hypoxisclade),產(chǎn)自澳洲的兩個種與小鳶梅草屬(Pauridia)和矮金梅草屬(Saniella)聚為一支(Pauridiaclade)。
事實上,仙茅科是一個研究基礎(chǔ)較為薄弱的小科,形態(tài)學(xué)研究相對較少,且集中在南半球類群(Shah & Gopal, 1970;Thompson, 1976,1978,1979),為近緣屬及其近緣科Asteliaceae(Rudall et al., 1998)的系統(tǒng)學(xué)提供依據(jù)。關(guān)于仙茅科植物形態(tài)特征的分類學(xué)價值,見于新類群的發(fā)表(Zona et al., 2009;Sanchez-Ken, 2010;Kocyan & Szymanska, 2016;Roy & Vijayan, 2016;Gore & Gaikwad, 2018;Gaikwad, 2019)和分類系統(tǒng)修訂(Zimudzi, 1994;Snijman & Kocyan, 2013;Snijman, 2014;Tiwari, 2020)。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仙茅科植物的研究也比較缺乏,除了新類群發(fā)表(Liu et al., 2012;王文廣等,2019),其余的僅見于仙茅屬藥用植物的藥材形態(tài)鑒定(李隆云,2005)、5種仙茅屬藥用植物的種子形態(tài)觀察(董國明和張漢明,1998)及石蒜科5種植物(不包括狹義仙茅科的類群)的葉形態(tài)(秦衛(wèi)華等,2003)。仙茅科的仙茅屬和小金梅草屬植物都富含豐富的藥用化學(xué)成分,為傳統(tǒng)的藥用植物資源(錢嘯虎,1985;Perus et al., 2018)。最近的傳粉生物學(xué)表明,小金梅草屬的花部形態(tài)特征對紫外光反射(Klomberg et al., 2019)和中國和北美間斷分布物種的演化(Ren et al., 2019)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學(xué)意義。
葉形態(tài)特征在植物分類系統(tǒng)中具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在解決一些分類困難的類群時具有重要作用,如獼猴桃屬(Actinidia)(何子燦等,2000)、藤山柳屬(Clematoclethra)(楊晨璇等,2020)、櫟屬(Quercus)(羅艷和周浙昆,2001)、鳳仙花屬(Impatiens)(張曉霞等,2013)和薔薇屬(Rosa)(曾妮等,2017)。因此,本文以中國仙茅科3屬5種植物為研究對象,利用顯微鏡、掃描電鏡和石蠟切片技術(shù),比較分析它們的葉形態(tài)、葉表皮超微特征及葉解剖特征的差異,為該科的屬間界限和物種劃分提供形態(tài)學(xué)證據(jù)。
5種植物的實驗材料均采自我國云南省南部,采集于2019—2021年,小金梅草、仙茅和絨葉仙茅采自景東縣無量山(憑證標(biāo)本依次為TQ36、TQ37、TQ38);短葶仙茅和大葉仙茅分別采自河口縣和勐臘縣(Lilu20190004、Lilu20190003)。憑證標(biāo)本存于中國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藥用植物所云南分所標(biāo)本館(IMDY)。
1.2.1 植株葉片形態(tài) 在野外,每種植物隨機(jī)選5~10株,每株取2~5枚成熟葉,平均每株共選30枚葉。利用米尺測量葉柄長度和葉片的極軸(長)和赤道軸(寬)的最大值,相機(jī)拍照記錄毛被的有無,統(tǒng)計葉片折扇狀脈的數(shù)目,據(jù)此判斷葉片類型。
1.2.2 掃描電鏡觀察葉表皮超微特征 從標(biāo)本上取自然晾干的成熟葉片,沿中脈剪取2 mm × 2 mm的小方塊各4片,把葉片的背面和正面用導(dǎo)電膠固定在樣品臺上,噴金鍍膜。利用德國蔡司電子掃描顯微鏡(Zeiss Evo LS10)觀察葉表皮的毛被、表皮細(xì)胞、氣孔器內(nèi)外孔蓋等超微特征。表皮超微特征的判斷和術(shù)語概念參照相關(guān)文獻(xiàn)(Barthlott et al., 1998;Wilhelm et al., 2008)。
1.2.3 光學(xué)顯微鏡觀察葉表皮形態(tài) 野外采集成熟葉片,分段固定于FAA(50%酒精∶醋酸∶甲醛=90∶5∶5)24 h以上。葉表皮形態(tài)顯微觀察,參照醋酸-過氧化氫法(孫同興和江幸山,2009)。沿葉片中脈剪取1 cm × 1 cm的小方塊,浸泡在等比例的30%醋酸-過氧化氫溶液中,置于60 ℃恒溫培養(yǎng)箱中12 ~ 24 h。待葉肉與葉表皮細(xì)胞分離后,用毛筆輕輕刷去葉肉細(xì)胞,置于載玻片上,制成臨時玻片。每個物種選取5個樣品,在光學(xué)顯微鏡(萊卡DM 750)下,每個樣品選取5個視野,觀察拍照,記錄上下葉表皮的毛被類型、表皮細(xì)胞和氣孔類型等,利用Image J(Java)軟件測量它們的大小等,隨機(jī)測量記錄30個數(shù)據(jù),求平均值。其中,氣孔指數(shù) = 氣孔數(shù)/ (氣孔數(shù) + 表皮細(xì)胞數(shù)) × 100% ,氣孔密度 = 氣孔個數(shù)·mm-2。
1.2.4 石蠟切片觀察葉橫切面解剖特征 取FAA固定后的成熟葉片各5片,沿中脈取2 mm × 2 mm的樣品,經(jīng)過酒精梯度脫水、二甲苯透明、浸蠟包埋。常規(guī)石蠟切片(厚度為8 μm),切片烘干后,經(jīng)番紅-固綠染色及加拿大樹脂膠封片;烘干后,在光學(xué)顯微鏡(萊卡DM 750)下觀察拍照。觀察照片中5個樣品的葉橫切面特征,包括上下表皮細(xì)胞、維管束大小、葉肉細(xì)胞等;利用Image J(Java)軟件測量葉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維管束。
5種植物的葉片大小及其折扇狀脈數(shù)目與植株大小具顯著相關(guān)性(表1,圖版I)。株型小的低矮草本,其葉片也較小,葉脈數(shù)少,如小金梅草和仙茅(圖版I:1-6)。反之,株型大的植物,其葉片也較大,葉脈數(shù)多,如3種大葉仙茅屬植物(圖版I:7-15)。5種植物的葉片毛被類型多樣,可分為3種類型,即長柔毛、糙伏毛、白絨毛,毛被密度在種間差異顯著。長柔毛,纖細(xì),最長可達(dá)5 cm,稀疏分布在葉背面的葉緣和葉脈處,出現(xiàn)在小金梅草和仙茅(圖版I:2-6)。糙伏毛,最短,幾乎不足1 mm,稀疏分布于葉兩面的葉脈隆起處,出現(xiàn)在大葉仙茅和短葶仙茅(圖版I:7-12)。白絨毛,較短,有2 ~ 3 mm長,密集覆蓋于葉片背部,呈毛絨一層,只出現(xiàn)在絨葉仙茅(圖版I:15)。
表 1 5種仙茅科植物的葉形態(tài)Table 1 Leaf morphology of five species in Hypoxidaceae
本文根據(jù)株型、葉片大小、折扇狀葉脈數(shù)及葉毛被類型,把5種植物的葉片形態(tài)劃分為3類:平整小型葉、波狀中型葉、折扇狀大型葉。
第一類,平整小型葉,指葉柄不明顯;葉片小、細(xì)窄近線性,長8 ~ 30 cm,寬不及1 cm;平整近光滑,無折扇狀次級葉脈,主脈明顯,次級脈無;葉緣及主脈上被稀疏長柔毛;株高約10 cm;見于小金梅草(圖版Ⅰ:1-3),生長在高山草坡開闊處。
第二類,波狀中型葉,指葉柄明顯,長不及10 cm,明顯短于葉片;葉片線狀披針形,長可達(dá)40 cm,寬不及2 cm;葉片平整近光滑,主脈明顯,有8 ~ 12 次級脈,但不呈褶皺狀;葉緣和中脈處被稀疏長柔毛;株高可達(dá)50 cm;見于仙茅(圖版Ⅰ:4-6),分布于林下或林緣草地。
第三類,折扇狀大型葉,指葉柄明顯,具槽,短于或等長于葉片,可達(dá)80 cm;葉片闊披針形,長可達(dá)150 cm,寬為10 ~ 30 cm;葉片具明顯折扇狀葉脈,主脈明顯,具10 ~ 20次級脈,呈折扇狀突起;葉正面近光滑,葉背面或近光滑或具絨毛;株高可達(dá)2 m;見于大葉仙茅、短葶仙茅和絨葉仙茅(圖版I:7-15),均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
上述葉形態(tài)研究結(jié)果表明,葉的毛被類型及密度在5種植物中差異顯著。為進(jìn)一步明確毛被特征的分類學(xué)意義,本文利用顯微鏡和掃描電鏡觀察了其葉表皮毛微形態(tài)特征。
在顯微鏡下,5種植物的葉表皮均不同密度地被有毛狀體,皆為單列單細(xì)胞毛狀體,單生或簇生、基部膨大、具明顯毛囊;其中有4個種集中分布在葉緣和葉背中脈處(圖版Ⅱ:3,6,9,12),僅有絨葉仙茅密集分布在葉柄和葉背(圖版Ⅱ:15)。根據(jù)毛狀體的長度和形態(tài),將其分為3類:長柔毛(pilose)、星狀毛(stellate)和糙伏毛(strigose)。第一類,長柔毛,指毛狀體為單列單細(xì)胞,長為1~2 mm,通體纖細(xì),線型纏繞狀,稀疏出現(xiàn)在葉緣和葉背葉脈處,看似光滑近無毛;較為常見,見于小金梅草、仙茅和大葉仙茅(圖版Ⅱ:3,6,9)。第二類,星狀毛,指長柔毛從同一個毛囊基部出發(fā),為分叉的星狀長柔毛,密集覆蓋于葉背,肉眼下為厚厚的一層白絨毛; 見于絨葉仙茅 (圖版I:14 -15; 圖版Ⅱ:15)。第三類,糙伏毛,指毛狀體為單列單細(xì)胞,長不及20 μm,但較為粗壯,從基部向頂部變窄,呈針刺狀,通常單生或兩到根簇生;見于短葶仙茅的葉緣和中脈(圖版Ⅱ:12)。在掃描電鏡下,本文重點觀察了絨葉仙茅的星狀長柔毛的超微特征,揭示了其通體纖長、相互纏繞,外壁紋飾光滑、有屑狀紋飾等特點(圖版Ⅳ:14)。
1-3. 小金梅草; 4-6. 仙茅; 7-9. 大葉仙茅; 10-12. 短葶仙茅; 13-15. 絨葉仙茅。左. 植株; 中. 葉背面(上)和葉正面(下); 右. 葉背面。1-3. Hypoxis aurea; 4-6. Curculigo orchioides; 7-9. Molineria capitulata; 10-12. M. breviscapa; 13-15. M. crassifolia. Left. Plants; Middle. Abaxial leaf epidermis (ab) and adaxial leaf epidermis (ad); Right. Abaxial leaf epidermis. 圖版 Ⅰ 5種仙茅科植物的葉形態(tài)Plate Ⅰ Leaf morphology of five species in Hypoxidaceae
1-3. 小金梅草; 4-6. 仙茅;6-9. 大葉仙茅;10-12. 短葶仙茅; 13-15. 絨葉仙茅。其他標(biāo)尺=20 μm,除了圖3、6、9、12、15,標(biāo)尺 = 100 μm。1-3. Hypoxis aurea; 4-6. Curculigo orchioides; 6-9. Molineria capitulata; 10-12. M. breviscapa; 13-15. M. crassifolia. Bars=100 μm in Fig. 3, 6, 9, 12, 15, and other bars = 20 μm. 圖版 Ⅱ 顯微鏡下5種仙茅科植物的葉下表皮Plate Ⅱ Abaxial leaf epidermis of five species in Hypoxidaceae under microscope
在顯微鏡和掃描電鏡下,5種植物的葉表皮顯微特征差異顯著(表2,圖版Ⅱ,Ⅲ),包括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式樣皆為平直-弓形;表皮細(xì)胞有兩類:六邊形(長矩形)和五邊形(短矩形);氣孔器皆為平列型和橢圓形。
2.3.1 葉表皮細(xì)胞特征 在顯微鏡和掃描電鏡下,葉表皮細(xì)胞的形態(tài)和大小在同種植物的上、下表皮基本一致,但大小差異明顯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式樣皆為平直-弓形(表2;圖版Ⅱ,Ⅲ,IV)。根據(jù)細(xì)胞大小和輪廓,可分為兩類:六邊形和五邊形。前者指表皮細(xì)胞平整,為長六邊形,呈長矩形;細(xì)胞較大,大小平均值為89.30 μm × 32.63 μm,長寬比平均值為2.70;出現(xiàn)在小金梅草和仙茅(圖版Ⅱ:1-2,4-5;圖版Ⅲ:1-6)。后者指表皮細(xì)胞略呈凹陷狀,為短五邊形,呈短矩形;細(xì)胞較小,大小平均值為27.47 μm × 18.82 μm,其長寬比平均值為1.26;出現(xiàn)在大葉仙茅屬的3個種(大葉仙茅、短葶仙茅和絨葉仙茅)(圖版Ⅱ:7-15;圖版Ⅲ:7-9)。從數(shù)據(jù)分析(表2)來看,兩類表皮細(xì)胞的大小差異明顯,比值大于2。
2.3.2 葉表皮氣孔類型 在顯微鏡和掃描電鏡下,5種植物的氣孔器均分布于葉下表皮,偶見上表皮,為平列型(paracytic),基本輪廓呈橢圓形,但氣孔大小、氣孔指數(shù)和氣孔密度在種間略有變化(表2;圖版Ⅱ、IV)。氣孔指數(shù)在5種植物里較為穩(wěn)定,均保持在10以內(nèi),均值為7.78。根據(jù)氣孔大小和密度,可分為2類。第一類,大氣孔-低密度,指氣孔大小均值為35.00 μm × 28.88 μm;氣孔密度較低,其均值為5.56;出現(xiàn)在株型和葉片小的2個種(小金梅草和仙茅)(圖版Ⅱ:1-6;圖版IV:1-6)。第二類,小氣孔-高密度,指氣孔較小,大小均值為22.94 μm ×17.38 μm;氣孔密度較高,均值為20.90;出現(xiàn)在大葉仙茅屬3種(大葉仙茅、短葶仙茅和絨毛仙茅)(圖版Ⅱ:7-12;圖版IV:7-13)。
因此,5種植物的葉表皮細(xì)胞和氣孔特征在種間差異明顯,可把葉表皮超微特征分為2類。第一類,表皮細(xì)胞為六邊形,呈長矩形、氣孔大但密度低,出現(xiàn)在株型矮和葉片小的2個種(小金梅草和仙茅)。第二類,表皮細(xì)胞為五邊形,呈短矩形、氣孔小但密度高,出現(xiàn)在株型高、葉片大的大葉仙茅屬3個種(大葉仙茅、短葶仙茅和絨葉仙茅)。
2.3.3 葉表皮蠟質(zhì)紋飾 掃描電鏡下,低倍放大(× 400 ~ × 1 000)條件下,主要觀察表皮細(xì)胞形態(tài)和大小以及氣孔類型,蠟質(zhì)紋飾特征不明顯;但在高倍放大(× 2 000 ~ × 5 000)條件下清晰可見。蠟質(zhì)紋飾的類型及分布在同種和不同種植物的葉上、下表皮變化較大(圖版Ⅲ,IV),共觀察到4種類型:光滑型、屑狀、殼狀和顆粒狀。光滑型(smooth)是指葉表皮細(xì)胞表面光滑平整,蠟質(zhì)紋飾層較薄、不明顯,偶見顆粒狀碎屑,出現(xiàn)在小金梅草的上表皮(圖版Ⅲ:1-3)。屑狀紋飾(scales),是指葉表皮細(xì)胞表面有不規(guī)則薄片狀突起,呈蠟屑狀散落,密集分布于仙茅的上表皮(圖版Ⅲ:6)和下表皮(圖版IV:5,6),稀疏均有分布在大葉仙茅的下表皮(圖版IV:7-9)。殼狀紋飾(crusts)是指蠟質(zhì)紋飾厚薄不一,為不規(guī)則的殼狀突起,出現(xiàn)在大葉仙茅和短葶仙茅的上表皮(圖版Ⅲ:7-11)。顆粒狀紋飾(granular)指蠟質(zhì)紋飾成大小不一的圓形或方形的顆粒狀突起,稀疏出現(xiàn)絨葉仙茅的上表皮(圖版Ⅲ:12)或與其他3種紋飾不同程度混合出現(xiàn)在5種植物的葉下表皮(圖版IV)。
比較分析認(rèn)為,葉上表皮的蠟質(zhì)紋飾在同種植物里較為單一,容易區(qū)別,共有4類(光滑、屑狀、顆粒和殼狀)。例如:前3種類型依次出現(xiàn)在小金梅草(圖版Ⅲ:1-3)、仙茅(圖版Ⅲ:6)和絨葉仙茅(圖版Ⅲ:9,12),而殼狀出現(xiàn)在大葉仙茅屬的2個種(大葉仙茅和短葶仙茅)(圖版Ⅲ:7,10;8,11)。然而,葉下表皮蠟質(zhì)紋飾相對復(fù)雜,為2種類型的混合體,在種間不易區(qū)分。例如:顆粒和殼狀紋飾稀疏混合出現(xiàn)在小金梅草(圖版IV:1-3),顆粒和殼狀密集混合出現(xiàn)在仙茅(圖版IV:4-6),顆粒和屑狀不同程度混合出現(xiàn)在大葉仙茅屬的3個種(圖版IV:7-12)。因此,蠟質(zhì)紋飾在葉上表皮的差異顯著,而在葉下表皮顯得沒有規(guī)律。
為揭示葉片橫切面解剖特征在種間的差異,本研究觀察了5種植物的中脈和側(cè)脈處的葉橫切面。結(jié)果表明,5種植物的葉橫切面解剖特征較為相似,皆由形態(tài)顯著的表皮層、葉肉組織和維管束3種組織構(gòu)成。然而,葉中脈橫切面形態(tài)、上下表皮細(xì)胞大小、葉片厚度、葉肉組織厚度和維管束形態(tài)等在種間差異明顯(表3,圖版V)。
1-3. 小金梅草; 4-6. 仙茅; 7, 10. 大葉仙茅; 8, 11. 短葶仙茅; 9, 12. 絨葉仙茅。1-3. Hypoxis aurea; 4-6. Curculigo orchioides; 7, 10. Molineria capitulata; 8, 11. M. breviscapa; 9, 12. M. crassifolia.圖版 Ⅲ 掃描電鏡下5種仙茅科植物的葉上表皮超微形態(tài)特征Plate Ⅲ Ultrastructure of adaxial leaf epidermis of five species in Hypoxidaceae under SEM
1-3. 小金梅草; 4-6. 仙茅; 7-9. 大葉仙茅; 10-12. 短葶仙茅 ; 13-15. 絨葉仙茅。1-3. Hypoxis aurea; 4-6. Curculigo orchioides; 7-9. Molineria capitulata; 10-12. M. breviscapa; 13-15. M. crassifolia.圖版 IV 5種仙茅科植物的葉下表皮超微形態(tài)特征Plate IV Ultrastructure of abaxial leaf epidermis of five species in Hypoxidaceae under SEM
中脈橫切面的輪廓在5種植物略有變化,根據(jù)中脈兩側(cè)的葉橫切面形成的夾角大小, 將其分為平整型(even)和龍骨狀(carinate)。平整型指夾角處于160°~180°范圍,切面輪廓看上去近乎平直,為一直線;出現(xiàn)在3屬3種(小金梅草、仙茅和絨葉仙茅)。龍骨狀,又稱V-字型,指夾角為90°~160°范圍,切面輪廓呈V-字型;出現(xiàn)在大葉仙茅屬的2個種(大葉仙茅和短葶仙茅)。
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葉片厚度與葉肉和中脈的厚度雖呈明顯的正相關(guān),但與葉型大小卻呈負(fù)相關(guān),很明顯可以分為2類。第一類,小葉-厚葉型,出現(xiàn)在株型矮、葉片小的2屬2種(小金梅草和仙茅)。它們的葉片厚度在120 μm以上(156.51、123.13 μm),均值為139.82;葉肉厚度處于保持在80 μm左右(87.56、84.73 μm),均值為86.14 μm;中脈厚度在190 μm及以上(190 ~ 320 μm),均值為254.65 μm。第二類,大葉-薄葉型,出現(xiàn)在株型高、葉片大的大葉仙茅屬3個種(大葉仙茅、短葶仙茅和絨葉仙茅)。3個種的葉片厚度約為90 μm(90.65、92.86、102.37 μm),均值95.30 μm;葉肉厚度約為65 μm(68.54、61.30、64.22 μm),均值64.68 μm;中脈厚度集中在160 μm (160.25、166.18、159.56 μm),均值為161.99 μm。因此,葉片厚薄和葉片大小呈一定相關(guān)性。
表 2 5種仙茅科植物葉表皮形態(tài)特征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leaf epidermis of five species in Hypoxidaceae
從葉橫切面輪廓和統(tǒng)計分析比較可以看出,同種植物的葉上、 下表皮細(xì)胞大小及其厚度差異顯著,尤其在中脈處的上下表皮較為突出(圖版V:2,5,8,11,14),可以分為2類。第一類,等大型表皮細(xì)胞,指上、下表皮細(xì)胞近等大,其比值為1.10 ~1.50,出現(xiàn)在2屬2種,即小金梅草(1.37)(圖版V:1-3)和仙茅(1.11)(圖版V:4-6)。第二類,不等大型表皮細(xì)胞,指上表皮細(xì)胞比下表皮細(xì)胞大1.5倍以上(1.50 ~ 3.50),見于大葉仙茅屬的3個種:大葉仙茅(2.72)(圖版V:7-9)、短葶仙茅(3.27)(圖版V:10~12)和絨葉仙茅(1.54)(圖版V:13-15)。
表 3 5種仙茅科植物葉橫切解剖特征Table 3 Leaf anatomy of five species in Hypoxidaceae
維管束形態(tài)在種間差異明顯,根據(jù)木質(zhì)部和韌皮部構(gòu)成的輪廓,可分為2類。第一類,圓形維管束,指葉中脈橫切面上,韌皮部集中分布在木質(zhì)部周圍,在上下表皮細(xì)胞之間有明顯的葉肉細(xì)胞組織相互隔離,形成一個閉合環(huán),見于2屬3種(小金梅草、大葉仙茅和短葶仙茅)(圖版V:2,8,11)。第二類,橢圓形維管束,指葉中脈橫切面上,韌皮部延伸至上下表皮處,靠上表皮的部位比近下表皮處的細(xì)胞數(shù)目較多,呈上寬下窄的不規(guī)則形態(tài),見于2屬2種(仙茅和絨葉仙茅)(圖版V:5,14)。
1-3. 小金梅草; 4-6. 仙茅; 7-9. 大葉仙茅; 10-12. 短葶仙茅; 13-15. 絨葉仙茅。mvb. 中脈維管束; vb. 側(cè)脈維管束。1-3. Hypoxis aurea; 4-6. Curculigo orchioides; 7-9. Molineria capitulata; 10-12. M. breviscapa; 13-15. M. crassifolia. mvb. Midrib vascular bundle; vb. Vascular bundle of the secondary veins.圖版 V 5種仙茅科植物葉橫切面結(jié)構(gòu)特征Plate V Anatomical features of leaf transection of five species in Hypoxidaceae
由此可見,葉橫切面解剖特征在種間差異顯著。根據(jù)葉中脈橫切面輪廓、葉片厚度和上下表皮細(xì)胞大小等,可分為2類。第一類,中脈平整、葉片厚、表皮細(xì)胞等大,出現(xiàn)在2屬2種(小金梅草和仙茅)。第二類,中脈突起-葉片薄、表皮細(xì)胞不等大,見于大葉仙茅屬的3個種(大葉仙茅、短葶仙茅和絨葉仙茅)。
針對仙茅科研究資料較少,屬間界限不清的分類問題爭議較大的現(xiàn)象,本文選擇了我國3屬5種植物為研究對象,利用顯微鏡、掃描電鏡和石蠟切片技術(shù),觀察了其葉形態(tài)、葉表皮顯微特征和葉橫切面解剖結(jié)構(gòu),比較分析了葉形態(tài)特征在屬間和種間的差異,探討了分類學(xué)意義,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葉形態(tài)在種間的差異可以作為屬間界限劃分依據(jù)。前人研究了分布在南半球的3個屬(Spiloxene、Empodium、Pauridia)10種植物的葉片特征(Thompson, 1976),根據(jù)葉型和中脈維管束特征,把葉形態(tài)分為4種:龍骨狀突起葉(carinate)、管槽葉(cannalculate)、圓柱葉(terete)和折扇狀葉(plicate);前3種類型出現(xiàn)在Spiloxene,可以用于鑒定該屬的不同種(Garside, 1942),后一種類型出現(xiàn)在Empodium。在仙茅科的分類修訂研究中,小金梅草屬通常被描述為無葉柄、葉片非折扇狀的小型葉片(Rudall et al., 1998);仙茅屬和大葉仙茅屬常被記錄為有葉柄具折扇狀的大型葉(Zimudzi,1994;Ji & Merrow, 2000;王文廣等,2019)??梢?,根據(jù)次級葉脈數(shù)反映折扇狀葉脈特征,具有分類學(xué)意義。本研究觀察到的3種類型葉片,可用于屬間物種劃分。例如:小金梅草屬的小金梅草為平整小型葉;仙茅屬的仙茅具波狀中型葉;大葉仙茅屬的3個種(大葉仙茅、短葶仙茅和絨葉仙茅)都為折扇狀大型葉。
第二,葉表皮細(xì)胞形態(tài)-氣孔類型-中脈特征-葉片厚度-葉表皮層5個特征組合,在屬間具有一定的分布規(guī)律。上述5個特征構(gòu)成的組合,可截然不同分為2類,出現(xiàn)在不同的屬。第一類組合,指表皮細(xì)胞長矩形(六邊形)、氣孔大-密度低、中脈平整、葉片厚、表皮細(xì)胞等大;該組特征出現(xiàn)在株型小葉片小的2屬,即小金梅草和仙茅。相反,與上述5個特征相對應(yīng)、且相反的第二類組合,指表皮細(xì)胞短矩圓形(五邊形),氣孔小且密度高、中脈隆起、葉片薄、表皮細(xì)胞不等大;這種組合集中見于大葉仙茅屬的3個種。因此,本文支持大葉仙茅屬應(yīng)該獨立于仙茅屬外(Henderson, 1987),也暗示著小金梅草屬和仙茅屬較為近緣,也為小金梅草屬是多系的觀點(Kocyan et al., 2011)提供了新線索。事實上,小金梅草屬的葉表皮細(xì)胞類型較多樣,常以五邊形和六邊形為主,偶見四邊形(Wiland-Szymanska, 2009)。
第三,毛被特征可以作為仙茅科物種鑒定依據(jù)。例如,小金梅草、仙茅、大葉仙茅的葉片特征均為:葉片近光滑-長柔毛型的毛被,見于3個種的葉緣處和葉背中脈。短葶仙茅的葉片為近光滑-糙伏毛型,疏生于葉緣和中脈處。其中,絨葉仙茅的毛被特征很典型,葉背密被白色絨毛,顯微鏡下為分叉的星狀長柔毛。這在我國10種仙茅科植物里很少見,識別度較高。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觀察到的3屬5種植物的葉片毛被皆為單細(xì)胞單列,與南半球分布的仙茅科普遍具有的葉形態(tài)特征(多細(xì)胞、多列、分叉星狀柔毛)(Thompson,1986;Rudall et al., 1998;Wiland-Szymańska, 2001)截然不同。因此,本文結(jié)果為分布在東亞的仙茅科分類提供了新資料。同時,小金梅草屬的毛被特征較為多樣,既有多細(xì)胞多列長柔毛,也有單細(xì)胞單列組成的分叉星狀柔毛(Rudall et al., 1998;Wiland-Szymańska, 2001)。因此,仙茅科毛被特征的分類學(xué)意義值得進(jìn)一步研究。
第四,5種植物的葉表皮蠟質(zhì)紋飾,在葉下表皮較為復(fù)雜,是以顆粒和碎屑或和殼狀不同組合出現(xiàn)的,在種間難以區(qū)別。然而,葉上表皮的蠟質(zhì)紋飾在種間差異明顯,可作為物種鑒定依據(jù)。例如,小金梅草為光滑型,仙茅為屑狀,大葉仙茅為顆粒狀,短葶仙茅和絨葉仙茅為殼狀。這說明,與其他3個種相比,后兩種親緣關(guān)系較近。
第五,葉橫切面維管束形態(tài)(圓形和橢圓形)在屬內(nèi)種間差異明顯,可用于物種鑒定。例如,大葉仙茅屬2種(大葉仙茅和短葶仙茅)具圓形維管束;而絨葉仙茅為橢圓形。此外,其余2屬2種(仙茅和小金梅草)為橢圓形。值得一提的是,兩種類型在小金梅草屬里都比較普遍(Wiland-Szymańska, 2001)。
綜上所述,本文觀察到的我國仙茅科3屬5種植物的葉形態(tài)和解剖特征,在屬間和種間差異顯著,具有一定的分類學(xué)意義。葉片的5個特征組合(葉形態(tài)+表皮細(xì)胞+氣孔類型+葉片+上、下表皮細(xì)胞厚度)在屬間差異明顯,可用于屬間界限劃分。其余特征,包括毛被類型、表皮蠟質(zhì)紋飾和葉中脈橫切面的維管束等在種間各有特點,可作為物種鑒定依據(jù)。據(jù)此,為更好地理解葉形態(tài)特征的分類學(xué)意義,特編制了我國仙茅科3屬5種植物分類檢索表。
我國5種仙茅科植物分屬及分種檢索表——基于葉形態(tài)解剖特征
1. 植株小型,高不超過50 cm;葉片小,最寬處小于2.5 cm,長不超過40 cm;葉柄不明顯;葉緣和中脈處具長單細(xì)胞毛;表皮細(xì)胞五邊形;氣孔較大,氣孔密度低;中脈平整,葉片較厚,上下表皮細(xì)胞等大
(2)
2. 根狀莖球形;無葉柄,表皮細(xì)胞呈長橢圓,上表皮蠟質(zhì)紋飾光滑,中脈維管束圓形。
小金梅草(Hypoxisaurea)
2. 根狀莖圓柱狀;草質(zhì)葉柄,葉上表皮蠟質(zhì)紋飾屑狀,中脈維管束橢圓形。
仙茅(Curculigoorchioides)
1. 植株大型,可達(dá)200 cm;葉片大,最寬處可達(dá)20 cm,長可達(dá)200 cm;木質(zhì)葉柄,幾與葉片等長;葉片毛被多樣;表皮細(xì)胞六邊形;氣孔較小,密度高;中脈隆起,葉片較薄,上下表皮細(xì)胞不等大。
大葉仙茅屬(MolineriaColla)(3)
3. 葉背密集白色星狀毛;葉上表皮具稀疏顆粒狀紋飾;中脈維管束橢圓形。
絨葉仙茅(M.crassifolia)
3. 葉緣及背面中脈處被稀疏毛;葉表皮密具殼狀紋飾;中脈維管束圓形
(4)
4. 花莖長,果序高于地面;葉緣和背面中軸處被單細(xì)胞長柔毛;葉下表皮蠟質(zhì)紋飾為顆粒狀和屑狀混合。
大葉仙茅(M.capitulata)
4. 花莖極度縮短,果序聚集于根部;葉緣和背面中脈處被單細(xì)胞短糙伏毛;葉下表皮蠟質(zhì)紋飾為稀疏顆粒狀。
短葶仙茅(M.breviscapa)
致謝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云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院提供實驗平臺,中國科學(xué)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公共技術(shù)服務(wù)中心唐霆高級工程師協(xié)助掃描電鏡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