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若想讓小學生具備相應的觀察能力,首先需要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多多留意身邊的事物,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強化對文章的深入了解。近年來,小學教育階段的教育方式方法已經(jīng)有了較大變化,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向也變成了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前提,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诖?,教師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愛上觀察,樂于觀察,了解觀察能力對自身閱讀效率的提升作用與價值,通過這種方式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為學生的綜合性發(fā)展奠定一個穩(wěn)定的基礎。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若能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那么對于學習效果來說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閱讀教學變成一種能夠讓學生激發(fā)自身積極學習心態(tài)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先對閱讀學習有一個強烈的參與感,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更好地去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利用觀察能力來對更深層次的閱讀內(nèi)容進行分析。由此可見,只有合理展開語文閱讀教學,才能夠幫助學生持續(xù)性地深化觀察能力。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發(fā)現(xiàn)觀察能力對自身閱讀能力的促進作用,還能激發(fā)學生更強勁的閱讀興趣,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仔細觀察,深入分析,為自己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首先需要讓學生對觀察能力具有一個充分的認知,明白觀察能力對自身閱讀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多元化的手段結(jié)合學生實際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時,就能夠?qū)φn文內(nèi)容進行深入分析,利用觀察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課文中所描述的畫面或者是相關情節(jié),通過這種方式來判斷文章中所講述的重點以及整個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與作者進行“對話”,明白作者在創(chuàng)作文章時的所知所想,提高學生在閱讀文章時的積極性[1]。
觀察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觀察文章內(nèi)容,還能夠在觀察后牢記相應的寫作方式與寫作技巧,在后續(xù)的寫作練習中將觀察到的內(nèi)容充分應用。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就會激發(fā)其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的觀察興趣,在觀察日常事物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并記錄下來有意義的內(nèi)容。針對小學生的這種特點,教師也可以通過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布置提升觀察力的作業(yè),讓學生留意身邊的事物進行記錄,久而久之就能幫助學生愛上生活觀察,使之閱讀文章時也能更加全面且深入,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fā)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較為傳統(tǒng),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往往只是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按部就班的講解,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接受知識的灌輸,并單方面學習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但是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沒有得到加強,只是循序漸進地跟著教師教學進度與教學思路進行學習,教師也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久而久之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普及,教師應該明白教學過程中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自己扮演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提供必要的幫助與引導即可。倘若做不到這點,就會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降,在閱讀文章時調(diào)動不起自己的思路,無法通過觀察來了解文章內(nèi)容[2]。
在當前小學教育階段,部分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沒有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思路,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步驟進行教學,在為學生講解文章內(nèi)涵時,也是按照相應的教學模板進行套用,沒有結(jié)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講解。在這種教學過程中,不僅無法充分體現(xiàn)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此外,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會一點點減退,阻礙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發(fā)展。
例如筆者在剛剛走上教師崗位時,因為缺乏相應的教學經(jīng)驗,往往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遵循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一篇新文章時,先讓學生略讀一遍,讓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了解后再進行講解。在講解時,筆者為了更好地劃分課文中不同的知識點,選擇了將整篇課文分成不同部分,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將本來可以串聯(lián)的知識點強行分開,使得學生不能將學習到的知識與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導致學生在閱讀文章時的思維能力與觀察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升,影響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小學階段,雖然小學生的年齡還較小,但是也已經(jīng)具備了基本的思維能力與觀察能力。由于學生所接受系統(tǒng)教育的程度較淺,也沒有接受過長期的思維能力與觀察能力的訓練,在學生閱讀文章內(nèi)容時,會對文章內(nèi)容缺乏相應的理解,不能通過觀察能力來分析文章內(nèi)容,在這種影響下就會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效果。盡管如此,還是存在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觀察能力缺乏重視,只是運用傳統(tǒng)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fā)展來說是存在一定影響的。
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應該著重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正確觀察步驟,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小學生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與思維能力,將閱讀內(nèi)容梳理清晰。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文中,豐富的課文內(nèi)容能夠幫助教師開展相應的觀察能力教學。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文結(jié)構往往較為簡單,描述的形式也能夠讓學生進行全面觀察并充分了解。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作者對一件事物或者景物的描寫順序來判斷觀察步驟,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展開相應的教學[3]。
例如,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筆者可以先對作者畫楊桃的場景進行分析,引導學生了解觀察楊桃不同角度時的特點。緊接著通過課文來了解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時對畫楊桃的興趣所在。在引導學生閱讀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按照文章作者描寫的順序來幫助學生掌握畫楊桃的步驟,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分析文章這種寫作方式產(chǎn)生了哪種寫作效果。當教學完成后,筆者還會引導學生根據(jù)學習過的觀察方法來觀察其他類型的文章或者現(xiàn)實事物,以此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觀察能力固然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學習能力,但在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觀察時,往往要有相應的選擇性,選擇文章中的主要文段去進行觀察,對一些起到修飾或引渡作用的文段則可以進行粗略的觀察,通過這種方式來更有效率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讓學生在觀察文章內(nèi)容時能夠及時地找到主要的的觀察點。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分辨文章主次內(nèi)容,還能有選擇性地觀察文章內(nèi)容,通過這種方式來提升學生的文章閱讀能力。
例如,在筆者實際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時,首先會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首先是在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觀察時要優(yōu)先挑選重點文段,其次是要在觀察的文段中找到著重觀察的點,最后是要在合理的觀察區(qū)域內(nèi)去鎖定觀察目標?!蓖ㄟ^這種方式能提高學生觀察過程中的選擇性。例如,在筆者引導學生以“同學”為題寫一篇作文時,就可以讓學生在班級范圍內(nèi)尋找寫作對象,在找到寫作對象時就可以著重分析其中值得書寫的事跡,最后再進行突出描寫即可。通過這種觀察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合理選擇對象進行觀察,提升自身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確一點,那就是觀察的方式與觀察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眼睛去看,耳朵去聽,用手去觸碰,等等,通過這種多元化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對同一件事物去進行深入觀察,充分了解閱讀中的內(nèi)容。
例如,在教學《端午粽》一課時,文章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就體現(xiàn)出了豐富的觀察方式與途徑,用眼睛能夠看到粽子是被青色的葉子包裹著,用鼻子聞到其中濃濃的香氣,用耳朵聽到粽子煮好打開鍋蓋的聲音,用嘴去品嘗出甜美的味道。通過這種多元化的觀察方法,讓學生對粽子的印象更加深刻,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粽子的內(nèi)涵。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僅僅是幫助學生提升自身對事物內(nèi)涵的了解程度,還是一種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對所有事物的感知能力,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fā)展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時,首先應該讓學生養(yǎng)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在觀察過程中能夠科學合理地對觀察對象進行分類,然后進行逐一觀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細致的觀察能力,更深入地了解每一個觀察點所包含的意思,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其中所引申的意思。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豐富的教學模式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觀察興趣,更好地展現(xiàn)自身的觀察能力。此外,在教學時教師還要讓學生掌握對文章描寫重點進行觀察的能力,并在其中掌握觀察對象的重點,通過這種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精神注意力,讓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更好地把握觀察重點[4]。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筆者首先會將課文背景中的三國作為劃分方式,分別去分析魏、蜀、吳三國中的人物與事件,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學生更加清晰地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觀察與思考,明白課文中所蘊含的深意。而在筆者帶領學生學習《手指》這一篇課文時,首先會讓學生去分析不同手指的重要性,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小學生明白只有五根手指進行合作才能發(fā)揮出更大的力量,也能夠明白課文手指寓意著團結(jié)就是力量的道理。在這種教學方式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去找到文章的寫作重點,還能適當?shù)睾喕喿x步驟,讓學生能夠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深入觀察,并展開相應的思考,這對于學生未來的語文閱讀學習有著極大的提升效率的作用。
總而言之,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學生依靠相應的觀察能力來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分析與掌握。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相應的文章寫作技巧,還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地提升對文章的賞析力,以多元化的感受來對文章的總體價值進行判斷。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觀察能力來提升閱讀與寫作水平。當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提升觀察能力時,需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設計切實有效的觀察能力提升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深刻感受自身觀察能力的提高,在閱讀文章內(nèi)容時能夠更快更準地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的引申含義,提升學習信心,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發(fā)展來說有著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