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悅
長期以來,地市黨報內容多以領導政務活動、會議、公文發(fā)布為主。與很多城市都市報相比,不少地市黨報總會給人以循規(guī)蹈矩、波瀾不驚的印象。
在很多媒體人看來,黨報就是要在各種思潮涌動的當下,守好輿論陣地,堅持黨報姓黨。堅持底線是對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媒體行業(y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變化,現場云、手機報、微信、微博、客戶端、短視頻APP等新載體搶走了很多黨報讀者。報紙的影響力,被削弱了。因此,黨報不能故步自封,必須有所改變。
想要在融媒體時代實現黨報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轉變觀念。正所謂“觀念一變,天地寬”。之所以部分地市黨報內容吸引力不足,吸引普通群眾眼球的能力下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循守舊、循規(guī)蹈矩,在求穩(wěn)思想的主導下,對黨報創(chuàng)新的嘗試畏首畏尾。實際上,新時代地市黨報在堅守黨性原則、守好輿論陣地、堅持黨報“初心”的同時,更應該著力打造都市報的“身”。畢竟,對紙媒而言,內容是最能吸引讀者,最能讓讀者產生共鳴的利器。
長久以來,地市黨報多集中人力、物力報道政府相關政策、相關領導政務活動和各種會議。民生方面的報道多集中刊發(fā)在三版的位置,但相較于都市報的報道深度、廣度等,都遜色很多。這就給很多群眾造成刻板印象,認為黨報是政府部門關注的報紙。
其實不然,黨報作為政府機關報,其宗旨同樣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改革開放以來,媒體事業(yè)得到了空前發(fā)展,都市報應運而生,由于其更多地關注社會民生、經濟法治、教育醫(yī)療等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信息需求。
要尋求黨報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就要把報道側重點轉向民生,提升黨報民生報道的比重。而且相較于都市報的民生新聞報道,黨報在把握方向、權威解讀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做好黨報民生版塊報道是轉型的最好突破口。
無論是紙媒還是電視臺、電臺,都要堅持內容為王。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因為再好的組織架構,再精干的報道團隊,再先進的技術設備,如果沒有精彩翔實、引人入勝的內容來支撐,都不會長久地留住受眾,其必然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地市黨報要想突圍,只有發(fā)揮自身專業(yè)的新聞采編之長,以對事實的專業(yè)調查和深入挖掘為基礎,提供高出一籌的新聞產品,才能滿足新形勢下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
黨報要擴大本地時政新聞、本地社區(qū)新聞、本地民生新聞、本地經濟新聞等的報道篇幅,盡可能搶占本地新聞宣傳的制高點。因此相較于會議等內容,受眾更容易接受的,還是接地氣的身邊新聞。
正所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新時代新環(huán)境下,面對受眾的新需求,依然延續(xù)以往的打法,不下大決心去創(chuàng)新,不打破常規(guī)思路去變革,勢必要失去受眾支持。根植于群眾沃土,向陽而生,永遠都是黨報尋求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地市黨報要繼續(xù)深耕本地資源,但深耕的路徑和方向要有質的改變,即要從過去的面面俱到,逐步向深而專方向深化,特別是本地民生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fā)要上升到戰(zhàn)略高度,這是當今互聯網時代最大的一個風口,也是地市黨報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更是報業(yè)轉型的關鍵。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網媒的強勁發(fā)展勢頭已經讓很多傳統媒體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但地市黨報應思考如何將這種生存壓力轉化為發(fā)展的動力。除了在觀念意識層面去轉變,還要有先進的報道設備和充足的人才儲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再淺顯不過。融媒體技術設備的完善,絕不是鋪張浪費擺“花架子”。因為隨著5G時代的到來,報道模式與之前是截然不同的。有了短視頻APP,有了現場云,有了手機直播之后,以黨報為代表的傳統紙媒才會插上騰飛的翅膀。
因此,打造融媒體采編團隊,以高薪待遇去吸納融媒人才,是非常緊迫的一個問題。當然,光有管理層對融媒體人才的重視還遠遠不夠。黨報采編人員要人人樹立爭先意識,多學習新技術新本領,掌握更多融媒體操作技巧。
融媒體時代,紙媒的生存環(huán)境不容樂觀,但并不代表沒有生機和出路。地市黨報要擺脫舊思想的束縛。思路決定出路,戰(zhàn)略決定空間。媒體發(fā)展越是艱難,越需要戰(zhàn)略思路。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隨著形勢發(fā)展和新的輿論場強勢崛起,傳統的慣性思維拯救不了傳統媒體。面對新的嚴峻挑戰(zhàn),我們必須創(chuàng)新理念,學會跳出媒體抓媒體。換言之,不要怕打破固有的一些東西,改革就是要大刀闊斧,不能瞻前顧后。
在轉型的具體路徑上,一方面要放下身段,多學習借鑒都市報的長處,最大程度提升民生報道方面比重,將著眼點放在本地新聞的深耕細作上,力求有所突破。另一方面,積極打造融媒團隊,做好融媒技術力量的合理優(yōu)化配置,黨報的老記者老編輯更應該與時俱進,積極擁抱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