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瑞峰 商宇琦
陸游的巴蜀經(jīng)歷,可大致分為以下五個時段: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至乾道七年(1171年)末,通判夔州軍州事;乾道八年(1172年)三月至十月,四川宣撫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乾道八年十一月至淳熙元年(1174年)末,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淳熙二年(1175年)春至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成都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制置司參議官;淳熙三年六月至淳熙五年(1178年)春,奉祠至東歸。陸游先后于四川宣司、成都帥司及四川制司幕府任職,時間長達近四年之久,幕府生涯幾占其蜀地歲月之半。陸游久居幕府,參贊戎務、習熟事機,將人生引入更廣闊豐富的層面,對其詩藝嬗變有著深層影響,“放翁詩之宏肆,自從戎巴蜀,而境界又一變?!雹偾迦嗣吩良唇沂境鲫懹文桓娫谄淙吭娮髦械耐怀龅匚唬骸霸娔⒂谔?,而工詩者多幕府時作。陸務觀歸老鑒湖,其詩亦不如成都、南鄭時為極盛。夫鳥歸巢者無聲,葉落糞本者不鳴,其勢然也。”②南宋孝宗朝蜀地幕府作為一個令人矚目的文化場域和文學空間,不僅激發(fā)出陸游磅礴的生命精神,更令其悟得“詩家三昧”,進而除舊染、啟新機而別創(chuàng)一體,于放翁之意義自不待言。對此,先賢今哲論列已多。然學界關于陸游入幕與其人際網(wǎng)絡之關系、范陸幕府唱酬考論兩個方面,或殊無深究,或仍待商榷,故于此試為辨析、企明大略,并求教于方家。
陸游奉詔東歸后,在上參政趙雄的改官謝啟中,如此回顧蜀中幕府生活:“迨從幕府之游,始被邊州之寄。方漂流于萬里,望飽暖于一麾。豈圖下石之交,更起鑠金之謗。素無實用,以為頹放則不敢辭。橫得虛名,雖曰僥幸而非其罪?!雹郏ā渡馅w參政啟》)此種近乎酸楚的心跡剖白,與陸游入蜀前上謁梁克家時“覆氈草軍書,不畏寒墮指”④(《投梁參政》)的亢爽軒昂意氣可謂相去甚遠?;率衿陂g,陸游歷數(shù)任幕主之調(diào)遷,頻繁攝守各地,在詩文中透露著憂樂雜糅的隱微心曲,折射出南宋“員多闕少,一官至數(shù)人共之”⑤的時代背景下普通士人宦海沉浮所共有之悲辛與艱難。通過爬梳文獻,考察陸游與前后幾任幕主的關系,我們發(fā)現(xiàn),陸游“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qū)”(《夜讀兵書》)的從戎壯志、維持生計的驅(qū)使只是其入幕多重誘因的一部分。陸游入蜀前的交游情況、仕宦履歷、政治上的際遇及抉擇,作為不可忽視的關鍵促因,為其入幕創(chuàng)造了條件。陸游與數(shù)任幕主背后所隱伏的,是一張具體而清晰的人際網(wǎng)絡。
乾道五年(1169年),王炎除四川宣撫使,辟賦閑山陰的陸游入幕。然同年十二月,陳俊卿即差陸游赴夔州任通判軍州事,入幕之行暫且作罷。乾道七年底,夔州通判受代之期將至,出于“行李蕭然,固不能歸”(《上虞丞相書》)之故,陸游上書虞允文求官之同時,作《上王宣撫啟》呈遞近在南鄭的王炎,言辭懇切,望其念及舊日辟署之情準許自己入幕。未久,王炎應允陸游之請,辟其為宣撫司干辦公事。王炎之所以辟陸游入幕,實出于考量二人關系、陸游經(jīng)世才具后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并不僅僅看重他主戰(zhàn)派的身份立場。王炎系王绹之子,以父蔭入仕,曾任蘄水令。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汪澈宣諭湖北,途徑九江,王炎“見澈論邊事,辟為屬,偕至襄陽撫諸軍”⑥。此行,陸游摯友王質(zhì)亦應汪澈之辟,與王炎同幕。⑦宣諭司結(jié)局后,汪澈薦舉王炎任司農(nóng)寺丞,后數(shù)歲之間位列公輔。毫無疑問,汪澈作為關鍵的伯樂與引路人,在王炎仕宦之途上發(fā)揮有重要作用。須注意的是,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三月,汪澈回朝除參知政事,七月即動身赴荊襄督視湖北京西軍馬,并首招陸游入幕。不過,因陸游時任樞密院編修官,故未應汪澈之辟:“先相公督師荊襄,游首蒙招致幕府,會留樞屬,不克行?!保ā锻裘咸崤e挽詞》自注)汪澈,字明遠,新安人,紹興八年(1138年)進士,累官至參知政事。早年任殿中侍御史時,“薦陳俊卿、王十朋、陳之茂為臺官”⑧。周必大與汪澈同朝任職,“嘗贊美攢陵之議,相與至厚”⑨,并在汪澈歿后為其撰寫神道碑,友誼綿亙終身。不難發(fā)現(xiàn),汪澈所薦三人及周必大,與陸游均交誼匪淺,陳之茂更是陸游的座師。此外,汪澈曾聯(lián)合陳俊卿等人彈劾楊存中擁兵擅權(quán)自重:“殿帥楊存中久握兵權(quán),內(nèi)結(jié)閹寺……澈與俊卿同具奏,存中始罷?!雹庠谶@場論罷楊存中的政治斗爭中,陸游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時楊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陳非便,上嘉其言,遂罷存中?!?共同的政治主張、交游范圍的重疊,加之陸游任職樞密院時所展現(xiàn)出的卓越公文寫作能力,正是汪澈首辟陸游入幕的原因。王炎罷宣撫使還朝后,攜陶泰所撰行狀請周必大為其父作神道碑,可見二人素有來往。?故此,且不說陸游“實輕玉關萬里之行,奮厲欲前”(《上王宣撫啟》)的入幕邊塞夙愿,僅憑汪澈對政治同盟陸游的垂青賞識,王質(zhì)、周必大與陸游的深情厚誼,也足令王炎對他引起重視。當然,幕僚之職責,在于裨助婉畫,為幕主建言獻策,南宋閫臣揀擇僚屬,亦多以實才作衡量標準,“朝廷今欲恢復中原,所賴者正在諸大帥,幕府猶要得人”?。隆興二年(1164年),陸游任鎮(zhèn)江通判時,以世誼之故,與曾任川陜宣撫處置使的張浚及其江淮都督府幕僚往來甚密,“是時張敬夫從行,而陳應求參贊軍事。馮圜仲、查元章館于予廨中,蓋無日不相從”(《跋張敬夫書后》),故“具知西北事”?。王炎辟召陸游入四川宣撫司幕,正是上述諸端因素合力之結(jié)果。
王炎召還,宣撫司幕僚星散,出處去就各不相同。陸游于乾道八年十二月至成都安撫司任參議官,查吳廷燮《南宋制撫年表》、李昌憲《宋代安撫使考》及李之亮《宋川陜大郡守臣易替考》,彼時安撫使為張震。張震,字真甫,廣漢人,張浚乃其族父,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進士,曾任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后卒于成都安撫使任上。張震離朝入蜀的原因,系因孝宗堅持重用潛邸舊人曾覿、龍大淵,力爭無用,故屢請奉祠,“隆興初,給舍周子充、張真父,臺諫劉汝一、龔實之,皆以論列兩人去位”?。這與隆興元年(1163年)陸游因反龍、曾近習而被貶出判鎮(zhèn)江府實同出一轍。陸游與張震早投交契,有《寄張真父舍人二首》《好事近·寄張真父》等詩詞作品,感念舊誼并以氣節(jié)相礪;《與成都張閣學啟》更是詩人流落蜀地凄愴心跡的呈露:“薄游萬里,最為天下之窮;攝守一官,猥與幕中之辨。將攜孥而就食,敢削牘以告行?!像R已甘于伏櫪,敢望長途;窮猿方切于投林,況依茂蔭?!贝送猓瑥堈鹋c陸游友人周必大、范成大亦情好甚篤。周必大《與張真甫舍人震書》稱二人“往在臺省,無日不會面,而無議論之不同,蓋如是者踰年,固疑此樂不常得于造物”?。張震返蜀之際,范成大有《送張真甫中書奉祠歸蜀》詩為之贈行。因此,從另一角度看,得入故人所開之府,對彼時心懷落寞、不知所從的詩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慰藉。
張震不久卒于官,繼任者為葉衡。乾道九年(1173年),葉衡至成都后,旋即奉詔調(diào)守建康,陸游作《鷓鴣天·送葉夢錫》送其東歸。葉衡系陸游故友,詩人啟程入蜀途中,曾與之對飲,“案間設礬山數(shù)盆,望之如雪”?。陸游至交韓元吉與葉衡亦頗有瓜葛。元吉“曾以大父之契,登公之門”?,《一剪梅·葉夢錫席上》《虞美人·葉夢錫園子海棠盛開》等,皆為其與葉衡交游互動之明證。陸游《鷓鴣天·送葉夢錫》所云“君歸為報京華舊,一事無成兩鬢霜”中的京華舊人,很可能即指乾道九年出使金國后順利還朝的韓元吉。同年,葉衡匆匆東下赴任,繼任者為薛良朋。薛良朋,字季益,瑞安人,累官至吏部尚書,紹興八年進士,與汪澈有同年之誼。而據(jù)史浩《陪洪景盧左司、馬德駿、薛季益、馮圓中三郎中、汪中嘉總干游蔣山,以三十六陂春水分韻,得三字》可知,薛良朋曾與陸游友人史浩、洪邁、馮圜仲往來唱酬。陸游與薛良朋此前雖未曾謀面,然依此推論,當亦不存在賓主不相得的情況。?
淳熙元年七月,朝廷罷四川宣撫司,以安撫使薛良朋兼四川制置使;同年十二月,薛良朋卸職離蜀,朝廷命范成大為四川制置使。除夕,陸游得制司檄,催赴官。據(jù)陸游《除制司參議官謝趙都大啟》“攝郡壘之左符,已逾素望;備賓僚之右席,復玷明恩”的表述看,詩人入制司幕當出于趙都大之辟。都大,即都大提舉四川茶馬之簡稱。筆者翻檢史料發(fā)現(xiàn),乾淳年間任此職之趙姓者,惟趙彥博一人。趙彥博,字富文,武康人,太宗八世孫,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歷任池州知州、湖北轉(zhuǎn)運使、都大提舉四川茶馬等職?!督ㄑ滓詠沓半s記》卷十四云:“舊博馬皆以粗茶,乾道末,趙彥博為提舉,始以細茶遺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二八:“(乾道八年)七月二十七日,詔直秘閣、都大主管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趙彥博除直顯謨閣,仍再任”?。都大茶馬有兼權(quán)制帥的資格,《宋會要輯稿·職官》四〇之一二:“……欲望今后成都知府闕,依條令監(jiān)司兼權(quán)外,緣都大茶馬在成都府置司,其制置闕則差都大茶馬,又闕則差總領兼權(quán)?!?陸游收到制司檄書的時間,系淳熙元年除夕,彼時薛良朋已離任而新帥范成大未至,故趙彥博正以都大茶馬兼權(quán)制置司公事。若再對趙彥博加以細考,我們即可揭開其辟陸游入制幕的隱秘。
趙彥博于乾道六年(1170年)任湖北轉(zhuǎn)運使時,曾向朝廷奏請為岳飛立廟,以“慰飛忠烈不泯之魂,亦可為方今將帥建功立事者之勸”?;任四川都大茶馬期間,又因政績顯著,宣撫使王炎多次為其向朝廷乞旌提擢,儼然左膀右臂。?趙彥博公務閑暇之余,留心文史、搜求金石,著有《昭明事實》二卷,考證蕭統(tǒng)生平頗詳。吳師道《蕭懿祠堂斷碑跋》曰:“蕭懿,衍之親兄而心跡不同。……山陰陸游引伯叔、文叔同起為比,謂大蕭赍恨死,不及見梁之興,何其誤也。……廟碑立于漢中者……是碑宋乾道中始為趙彥博所知,遂傳于世。彥博,字富文,為吏精敏有聲,其余力亦及此。”?陸游《斷碑嘆》云“二蕭同起南蘭陵,正如文叔與伯升。至今人悲大蕭死,赍恨不見梁家興”,詩題下有小注:“興元姚節(jié)度園以折碑為石筍,文猶可識,蓋梁蕭懿墓碑,簡文為太子時撰,書法遒美可愛?!眳菐煹浪赋龅年懹慰甲C之誤,當即指此。跋文提到,蕭懿斷碑“立于漢中”,且“乾道中始為趙彥博所知”,說明趙彥博亦曾官于南鄭。據(jù)此推測,陸游入王炎幕府時,很可能即已與趙彥博相識。
再深入考察趙彥博的交游對象,則發(fā)現(xiàn)陸游好友周必大、王十朋、張孝祥、韓元吉、楊民望皆與其私交甚篤、彼此推重。周必大與趙彥博均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有同年之誼,二人情好至篤。?乾道三年(1167年)趙彥博知池州,周必大“謁太守同年趙朝散彥博富文……富文送菊酒與骨肉,小酌于南樓”,又“晚聞趙守在九華樓上梁,就見之”?。王十朋自夔州經(jīng)三峽奉祠東歸,經(jīng)池州,有《池之清溪如杭之西湖,某歸自三峽……呈提舉李子長知郡趙富文》寄呈知州趙彥博,作《富文贈桂花》《富文送鹿肉》《溪口阻風寄子長富文》等詩,交契深厚。韓元吉集中有《浪淘沙·趙富文席上》一詞,系赴趙彥博宴席時所作,說明二人亦有交往。乾道五年,張孝祥奉祠歸鄉(xiāng),過鄂州湖北轉(zhuǎn)運司,為時任湖北漕使的舊友趙彥博作《屢登橫舟,欲賦不成。阻風漢口,乃追作寄趙富文楊齊伯》《奉題趙富文橫舟》。此處須注意的是孝祥詩題中同時提到的楊齊伯。楊齊伯,即楊民望,時任湖北轉(zhuǎn)運副使,與趙彥博乃同僚關系。楊民望乾道元年受命知綿州。?是年,陸游任隆興府通判,有《寄答綿州楊齊伯左司》為之送行。陸游何以贈詩與楊民望?《劍南詩稿》卷一《寄酬楊齊伯少卿》云:“楊卿人才金百煉,岐公座上初識面。……即今相望幾千里,何日蟬聯(lián)語忘倦。就令有使即寄書,豈如無事長相見。”由是可知,陸游曾于湯思退座上與楊民望相識,且二人一見如故,私誼深厚。趙彥博與陸游皆懷忠藎報國之赤忱,不僅曾于南鄭大幕中共事,且周必大、王十朋、張孝祥、楊民望、韓元吉等皆與二人關系親密。職此之故,當趙彥博以都大茶馬兼權(quán)四川制置司公事時,即辟陸游入幕,令其以成都安撫司參議官之職兼四川制置司參議官。詩人終得以結(jié)束“四年已五遷,終歲常遑遑”(《日暮至湖上》)的頻繁調(diào)任攝職窘?jīng)r,返成都任職。
淳熙二年六月,詩人宦友兼詩友范成大到任成都。關于陸游居范幕時的相關事跡與文學創(chuàng)作,學界論析已多,茲不贅述。淳熙五年,陸游蜀中詩作流傳行在為孝宗所見,加之友人劉珙的居間斡旋,遂得以東歸。?
南宋疆土僅為北宋的三分之二,而通過科舉、恩蔭晉身官場的人數(shù)卻并未減少,造成官員冗濫,加劇了士人宦海生存的艱難。他們的改官、升遷恐不能僅憑自身的政績、文才與能力,其背后有著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政治因素。陸游的人際交往,并非只有直接聯(lián)系,更多的是間接交往,并基于政緣、地緣與家世形成錯綜多元而富有彈性的社會關系。宋代幕府辟士,與前代不同,“唐以節(jié)度使鎮(zhèn)諸道,其屬皆得辟置?!境\帥,間許辟士,今皆命諸朝。幸而賢也,幸可樂也,否則相忘于江湖者有矣,尚何樂之云”??宋代鑒于五代藩鎮(zhèn)之弊,嚴格限制帥臣自辟僚屬的權(quán)力,幕僚多由朝廷直接除授,幕主與僚屬間的關系也并非都融洽無間。即便在幕府力量有所擴張、幕主亦可直接辟召僚屬的南宋,也往往存在賓主不合或士人拒絕受辟入幕的情況。陸游的幕中生活雖有苦悶,然多源于抗金復土懷抱之難伸,鮮有“賓主邈不通情,殆與郡縣官等”?的尷尬處境,這實受惠于其早年所拓殖的人脈資源,并借此與諸位帥臣所構(gòu)筑的和諧賓主關系。入幕前,陸游通過仕宦、交游乃至政爭等途徑,與中央、地方各級官員密切互動,建立起廣泛深遠的人際網(wǎng)絡,為其后續(xù)幕府生涯的順利展開奠定了基礎。四川作為南宋三邊之一,去行在所不啻萬里,游幕士人往往視入蜀為畏途。盡管如此,由于四川的半獨立性質(zhì),宣撫使、制置使對境內(nèi)官員的人事調(diào)動有決定權(quán)力,蜀地的差注官闕、官員磨勘敘遷也較一般地區(qū)更為容易。“往時士大夫入蜀,動稱萬里。吾鄉(xiāng)如劉茂中以選人最籍往,其弟又以布衣往,皆不得已,而皆改官,以通籍歸”?。與此同時,四川帥臣在薦舉幕僚上亦有極大自主權(quán),《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淳熙至嘉定蜀帥薦士總記”即一一列舉孝宗至寧宗朝蜀帥所薦之士:“蜀帥例得薦士。其始,胡長文所薦如呂周輔,范致能所薦如胡子遠,亦不過一、二人,皆幕中之士。蓋以蜀去天日遠,士非大帥薦揚,無由自進?!约味ㄒ詠?,蜀之宣撫、安撫、制置三司,皆得薦士,亦非常制云?!?可見蜀地誠士人仕宦速化之要區(qū),這應是陸游最終選擇接受朝命入蜀的動因之一。陸游寓居蜀地數(shù)載,英雄失路的悲憤也在群體的交游互動中得到淡化,這不能不歸因于諸位幕主、摯友的居中聯(lián)絡和推揚。詩人身歷數(shù)任幕主,先后于王炎、張震、葉衡、薛良朋、趙彥博、范成大幕中效力,并藉由共同的交游圈、相近的政治訴求得到他們或多或少的關照與庇護,在一定程度上為其蜀中文學創(chuàng)作、積累年資、順利東歸及仕途遷轉(zhuǎn)提供了保障與助益。陸游幕府經(jīng)歷,實為不少宋代尤其南宋入幕文人的仕途寫真,這也是本文不憚其煩地對之進行考論、探究的原因所在。
范成大屢專戎閫,帥桂、帥蜀期間廣集賓僚、歌詠不斷,這在其諸多幕府酬酢詩中即可一窺當時雅集盛況與主賓相得的情景。范陸二人情誼深厚,且詩名相埒,故有不少學者以為陸游任制幕參議官時與幕主范成大詩詞唱酬、切磋往來,乃題中應有之義。此類說法中,又以于北山先生《陸游年譜》與田萌萌二文中的觀點最具代表:“成大游宴,務觀屢被招邀,酬倡新詩,為邦人所傳誦”?,“宋代眾多唱和之作中最為著名者當屬范成大幕府中的‘范陸唱和’,曾一度達到‘落紙墨未及燥,士女萬人已更傳誦。或題寫素屏團扇、更相遺贈。蓋自蜀置帥守以來未有也’的空前盛況”?,“作為好友與幕主、幕僚的雙重角色,范陸唱和,與北宋時期錢惟演西京幕府上下級的唱和、蘇門師生間的詩歌往來不同,既是好友間的往來,相對隨意自由,又是幕主與幕僚在幕中探討政治時事的交流工具?!虼?,陸游在范幕時,執(zhí)著于自己的堅持,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滲透政治觀點?!?那么,陸游任職范成大幕府期間,究竟是否與范成大有過詩作唱和?陸游與范成大的往來唱酬,又具體在其寓蜀時期的哪個階段?筆者以《劍南詩稿校注》《范成大集》為中心,整理出二人蜀中唱和詩作,詳見表1。?
表1 范陸蜀中唱和詩作一覽表
由下表可知,陸游與范成大的往來唱和,集中于淳熙三年九月、淳熙四年春及同年六月為范成大還朝送行之際。據(jù)于北山先生《范成大年譜》《陸游年譜》,陸游于淳熙二年二月以成都安撫司參議官身份入四川制幕,淳熙三年三月遭劾免官出幕;范成大則于淳熙二年六月到任,淳熙四年五月因病奉詔還朝。所以,陸游與范成大的詩作唱和,皆發(fā)生于卸職出幕以后,嚴格意義上說,并不能稱之為僚屬與幕主間的“幕府唱和”。當然,值得說明的是,陸游在嚴州編集時有過刪詩的做法,但刪去的大多是入川前的舊作,蜀中詩歌刪除較少。而且,假設陸游真的刪去了所有幕府唱和詩,那么又何以解釋在范成大詩集中也同樣找不到任何與陸游相對應的幕府唱和痕跡?因為,范成大文集雖丟佚甚眾,但詩集尚屬完整,何況范陸二人關系融洽,并不像陸游和楊萬里一樣因為關系微妙而存在唱和詩此多彼少的情況。
持范、陸存在幕府唱和觀點的學者,多引陸游《范待制詩集序》、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中的陸游小傳及清代詞論家的相關記載為依據(jù),卻并未對上述材料詳加考辨,故致誤解。
《范待制詩集序》乃陸游居制幕時為范成大《西征小集》所撰序文,序云:“……幕府益無事,公時從其屬及四方之賓客飲酒賦詩。公素以詩名一代,故落紙墨未及燥,士女萬人,已更傳誦,被之樂府弦歌;或題寫素屏團扇,更相贈遺。蓋自蜀置帥守以來未有也。”陸游雖提到范成大幕府宴飲賦詩一事,然“公素以詩名一代……”句的主語,系范成大,此句主要圍繞范成大的純熟詩藝與顯赫詩名而言;邦人傳誦的,是范成大的蜀中詩歌,并不指向幕府唱和特別是范陸唱和本身。陸游《錦亭》詩即流露出對范成大蜀中詩作的推崇,與序文可相印證:“樂哉今從石湖公,大度不計聾丞聾?!稳巳缭骗h(huán)玉帳,詩未落紙先傳唱。此邦句律方一新,鳳閣舍人今有樣。”“鳳閣舍人”即范成大,“詩未落紙先傳唱”“此邦句律方一新”主要指石湖蜀中詩的傳播接受之廣和對蜀地詩壇鼎新之功用。因此,我們并不能僅憑陸游此序,即判定范陸二人存在幕府唱和。
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所載范陸幕府唱和一事同樣存在問題?!吨信d以來絕妙詞選》卷二陸游小傳云:“陸務觀,名游,號放翁,山陰人。官至煥章閣待制。劉漫塘云:范至能、陸務觀以東南文墨之彥,至能為蜀帥,務觀在幕府,主賓唱酬,短章大篇,人爭傳誦之。”?事實上,這條材料存在兩個紕漏。其一,陸游閣職為“寶謨閣待制”,而非“煥章閣待制”,足見黃升對陸游生平了解不多。其二,就陸詩的蜀中傳播而言,“人爭傳誦”者,恐怕也并不特指所謂“主賓唱酬”中的“短章大篇”。陸游《后春愁曲》序云:“予在成都作《春愁曲》,頗為人所傳?!边@里的《春愁曲》,即詩人淳熙三年冬作于成都的《春愁》,既非與范成大的唱和詩,也談不上幕中所作。黃升關于范陸幕府唱酬的表述實轉(zhuǎn)引自劉漫塘。劉漫塘即劉宰,字平國,號漫塘病叟,紹熙元年(1190年)進士。今檢劉宰《漫塘文集》,并未言及范陸唱和事,僅《書石湖詩卷后》提到范成大帥蜀雅政與藝文創(chuàng)作:“余與蜀李季允同為紹熙庚戌進士?!騿柦鼤r南士帥蜀誰賢,季允以范石湖對。余疑焉,細問之,季允言:‘蜀之俗,大抵好文,其后生往往知敬先達,先達之所是亦是之。范公以文鳴,其毫端之珠玉,紙上之云煙,蜀士大夫爭寶之?!嗦劧阶R之。今觀江君遂良所藏《春日田園雜興詩》卷,其句律清新,字畫遒勁,又熟習田家景物,益信季允之言不妄?!?李季允,即李埴,李燾之子,眉州人,理宗年間任四川制置使、督視江淮京湖軍馬等職。李埴身為蜀人,對范成大的蜀中事跡當較熟稔,“范公以文鳴……”句,針對范成大的卓著文名和書法技藝而言,與幕府唱和無涉。關鍵的是,這則材料同時表明,劉宰從李埴處獲悉范成大帥蜀事跡之前,對此所知甚少。
通過深入考索劉宰的交游網(wǎng)絡,我們發(fā)現(xiàn),與李埴相比,釋居簡、陸子遹或在劉宰得知范、陸賓主事跡的過程中扮演著更為關鍵的角色。釋居簡,字敬叟,俗姓龍,號北澗,又稱北澗居簡,潼川人,詩文造詣頗高,居臨安飛來峰北澗十年,晚居天臺。釋居簡與劉宰相知深厚,集中有《劉漫塘寄謝宜興三詩屬宜興索和》《漫塘名陳內(nèi)機小齋曰能止》《胡子安見漫堂》等詩,足見二人交游密切。釋居簡《北磵集》中,同樣不見范陸幕府唱和的相關文字,不過其《跋陸放翁帖》云:“予束發(fā)就外傅時,先生長者言蜀帥范石湖、陸放翁賓主筆墨勍敵,片言只字,人皆珍惜。壯而游吳越,始克識之。因其與吾蜀別峰、橘洲諸大老臭味之偶,故屢聞謦欬。……翁于數(shù)公尤壽考,晚年使子孫選陶、謝警策語于雪壁,拄邛州九節(jié)竹,東西而觀之。拳拳于蜀,雖竹策不相舍,貴其有節(jié)而重蜀產(chǎn),若與帖中諸老游焉?!?由是可知釋居簡少時曾從蜀中長者口中得知范成大、陸游賓主二人皆書藝高超、才華相當,這正與李埴“其毫端之珠玉,紙上之云煙,蜀士大夫爭寶之”的說法相吻合;因釋居簡老師大慧宗杲,前輩別峰寶印、橘洲寶曇皆為陸游蜀中好友,故其東游至吳越時,得以拜訪詩人并親承教誨,也不排除陸游親自向其口述蜀中經(jīng)歷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釋居簡又與陸游幼子陸子遹交誼匪淺,有《謝陸少監(jiān)分惠渭南劍南家集》《寄嚴州陸使君》等詩,可見陸子遹曾將知溧陽時所刻《渭南文集》與知嚴州時所刻的《劍南詩稿續(xù)稿》贈予居簡。綜合以上幾點判斷,釋居簡對陸游的生平行實不可謂不了解。此外,陸子遹與劉宰亦有所往來。陸子遹任溧陽縣令時,即與劉宰相識。不過,劉宰對陸子遹知溧陽期間雷厲風行的改革措施頗有微詞,曾以詩諷之?;子遹守嚴州,又作《復嚴州陸守子遹劄子》勸其以海內(nèi)蒼生社稷為念,勿墜放翁家風。二人關系頗為微妙。另外,須特別指出的是,據(jù)《復嚴州陸守子遹劄子》中“然竊讀先待制放翁先生詩,至‘六經(jīng)焰久伏,百氏方縱橫。此責付學者,相勉在力行’”?的說法判斷,劉宰應該也讀過陸子遹刊刻的《劍南詩稿續(xù)稿》。
依此推測,南宋時期“范陸幕府唱和說”的最初形成,極可能與一長、一短兩條傳播鏈有關:第一種情況,如《書石湖詩卷后》所言,劉宰對范陸蜀中事跡本身不甚了解,而是聽聞自友人,那么相關信息就極易在陸子遹、釋居簡、劉宰、黃升等數(shù)者間相互轉(zhuǎn)述,傳遞過程中發(fā)生誤解、變異;第二種情況,即劉宰閱讀陸詩時,一如部分今人,對《錦亭》《春愁》等關涉范、陸詩作蜀中接受的作品產(chǎn)生了誤讀;或未誤讀,而是在黃升轉(zhuǎn)述自劉宰的環(huán)節(jié)中產(chǎn)生問題。陸游出入范成大幕府的時間和二人的幕府行實,今人雖可借陸游、范成大詩文及相關文獻加以輕松判定,但在當時,如劉宰、黃升這樣與陸游并無直接交往且一生未曾親歷四川的文人,通過翻檢有限的文獻和道聽途說,難免對之模棱兩可,甚至舛誤百出。另,《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中“短章大篇,人爭傳誦之”的表述,極類周必大所撰范成大神道碑“大篇短章,傳播四方”?及陸游《范待制詩集序》《錦亭》中的相關文字,很難不讓人懷疑它們之中是否存在直接或間接的文本關聯(lián)。
顯而易見,《中興以來絕妙詞選》所載范陸幕府唱和一事的真實性實在可疑,在其他傳世南宋文獻中,亦找不到第二條有關范陸幕府唱酬的表述。盡管如此,作為文學史上經(jīng)典的南宋詞選本,《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關于范陸幕府唱和的記載對后人特別是清代詞論家影響甚深。不過,與南宋時期“范陸幕府唱和說”形成的復雜情形不同,清人對此的建構(gòu),實以簡單案頭抄改為主。
沈雄《古今詞話·詞話》上卷“范陸唱酬”條云:“劉漫塘曰:范致能、陸務觀,以東南文墨之彥,至為蜀帥。在幕府日,賓主唱酬,每一篇出,人以先睹為快。”?“至為蜀帥”,即“至能為蜀帥”之訛。而《中興以來絕妙詞選》范成大小傳云:“……嘗為蜀帥,每有篇章,即日傳布,人以先睹為快?!?因此,沈雄此論,實系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中陸游小傳、范成大小傳直接拼貼、改寫后的產(chǎn)物。其后,彭遵泗編著《蜀故》,又將沈雄此論原封不動搬用,連脫字都未補入,而于北山先生《年譜》論證范陸幕中“酬倡新詩”,即引《蜀故》卷九所載范陸幕府唱酬一事相佐證,誠白璧微瑕。徐釚《詞苑叢談》說:“范至能帥蜀,陸務觀在幕府。主賓唱酬,人爭傳誦之?!?王奕清《歷代詞話》曰:“范致能帥蜀,陸務觀在幕府,主賓酬倡,人爭傳誦之?!?張宗橚《詞林紀事》亦引黃升云:“范致能為蜀帥,務觀在幕府,主賓唱酬,短篇大章,人爭傳誦之?!?可見,沈雄、徐釚、王奕清、張宗橚的說法,基本沿自黃升。今人撰文時,往往對此類材料直接引錄而未作甄別、追溯,遂致錯謬因襲,流布愈廣。
總之,現(xiàn)有文獻不足以證明“范陸幕府唱和”的存在,我們只能稱之為“范陸蜀中唱和”。不少學者對陸游《范待制詩集序》及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所述范陸唱和之事未予以詳察,對相關文獻的生成過程亦未加探源,只偏信宋人的部分記載,而罔顧范、陸二人蜀中唱和的時間順序,絕非嚴謹?shù)恼撌鲋?;在運用一些宋人文獻中首見或僅見的材料時,我們也應對其真實性有所質(zhì)疑。
陸游入幕作為陸游研究中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頗受學界關注。當我們嘗試換個角度、拉開距離、拓寬界限,重新審視這一論題時,實可發(fā)現(xiàn)不少新景象。本文即對此進行了兩個方面的新嘗試,并得出結(jié)論如下:第一,陸游的人際網(wǎng)絡作為勾連其與數(shù)任幕主的橋梁,在其入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主導作用,對個人仕途之開展有相當助益,我們由此亦可觀察南宋幕府文人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第二,據(jù)現(xiàn)有文獻看,陸游居四川制幕期間,與幕主范成大并無唱和互動,二人的詩歌唱和最早發(fā)生于淳熙三年三月陸游出幕以后,《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關于范陸幕府唱酬的記載并不可靠,“范陸幕府唱和說”亦難以成立。
注釋:
①趙翼:《甌北詩話》卷6,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79頁。
②梅曾亮:《柏枧山房全集》卷5《陳邦薌詩序》,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1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1頁。
③本文所引陸游文,皆據(jù)馬亞中、涂小馬《渭南文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不一一出注。
④本文所引陸詩,皆據(jù)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不一一出注。
⑤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卷16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6頁。
⑥⑩脫脫等:《宋史》卷143《汪澈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1815、11814頁。
⑦《宋史》卷395《王質(zhì)傳》:“御史中丞汪澈宣諭荊、襄,又明年,樞密使張浚都督江、淮,皆辟為屬?!钡?2055頁。
⑧《宋史》卷384《汪澈傳》,第11814頁。
⑨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卷30《樞密使贈金紫光祿大夫汪公澈神道碑》,載《宋集珍本叢刊》第51冊,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367頁。
?《宋史》卷395《陸游傳》,第12057頁。
?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卷29《興國太守贈太保王公绹神道碑》,第359~362頁。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職官》41之3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5頁。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乙集,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5頁。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6《孝宗黜龍曾本末》,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607頁。
?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卷186《與張真甫舍人震書》,第796頁。
?陸游:《入蜀記》卷1,載《全宋筆記》第5編第8冊,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頁。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18《祭葉少保文》,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86頁。
?陸游《賀薛安撫兼制置啟》云“關中既留蕭丞相,上遂寬西顧之憂;江左自有管夷吾,人共望中興之盛”,譽薛良朋為蕭何、管仲,并直言“歸依之至,敷繹奚殫”。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4,第306頁。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34之28,第5924頁。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職官》40之12,第3993頁。
?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xù)編校注》天定別錄卷之2,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331~1332頁。
?詳參《宋會要輯稿·選舉》34之26、28,第5922、5924頁。
?吳師道:《禮部集》卷17《蕭懿祠堂斷碑跋》,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2冊,第244頁。
?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卷1《送趙富文彥博倅洪州三首》其一云:“期集分攜五載前,沖泥各上浙江船”,第147頁??芍w彥博與周必大乃同榜進士。
?分見周必大《泛舟游山錄》卷2、卷3,載《全宋筆記》第9編第8冊,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第144、149頁。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34之16:“(乾道元年)三月四日,詔尚書左司郎中楊民望除直秘閣、知綿州。”第5916頁。
?陸游《祭劉樞密文》:“昔歲癸未,某始去國,見公西省,凜然正色?!髀涞脷w,公與有力。”
?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卷28《川泳軒記》,第343頁。
?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卷4,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178頁。
?劉辰翁:《須溪集》卷6《贈尹方亨入蜀序》,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第529頁。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10,第662~665頁。
?于北山:《陸游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03頁。
?田萌萌:《唐宋幕府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演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4月16日,第4版。
?田萌萌、康震:《范成大幕府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壇中興——兼論范幕詩歌創(chuàng)作生態(tài)特征》,《人文雜志》2019年第5期。
?范成大帥蜀及東歸之際,有《九月十九日衙散回留大將及幕屬飲清心堂觀晚菊分韻得噪暮字》《丙申重九藥市呈坐客》《陸務觀云:“春初多雨,近方晴,碧雞坊海棠全未及去年”二首》《余與陸務觀自圣政所分袂,每別輒五年,離合又常以六月,似有數(shù)者,中巖送別,至揮淚失聲,留此為贈》《慈姥巖與送客酌別,風雨大至,涼甚。諸賢用中巖韻各賦詩餞行,紛然擘箋。清飲終日,雖無絲竹管弦,而情味有馀》等詩,然皆不見陸游和作;從詩題看,亦難斷為石湖與陸游相唱和的詩作,故不錄。
?陸游《致爽軒》,《劍南詩稿》未收,今據(jù)《方輿勝覽》補入。參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卷55《永康軍》,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986頁。
??黃升輯:《宋本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2,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第80、77頁。
?劉宰:《漫塘文集》卷24《書石湖詩卷后》,載《宋集珍本叢刊》第72冊,第401頁。
?釋居簡:《北磵集》卷7《跋陸放翁帖》,載《宋集珍本叢刊》第71冊,第395頁。
?詳見劉宰《漫塘文集》卷2《寄陸大夫》,第104頁。
?劉宰:《漫塘文集》卷11《復嚴州陸守子遹劄子》,第212頁。
?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卷62《資政殿大學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第611頁。
?沈雄:《古今詞話·詞話》上卷,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66~767頁。
?徐釚:《詞苑叢談》卷7《陸務觀詞》,載朱崇才編《詞話叢編續(xù)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頁。
?王奕清:《歷代詞話》卷7《陸游詞》,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1234頁。
?張宗橚:《詞林紀事》卷11《陸游》,載朱崇才編《詞話叢編續(xù)編》,第10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