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洋
(佳木斯大學 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小號是一種以嘴唇為發(fā)聲體、通過氣流引起唇部震動而發(fā)聲的銅管樂器。近年來,廣大公眾對小號演奏的需求明顯提升,小號文化也獲得了長足發(fā)展。但在小號演奏中依然存在對小號發(fā)聲原理把握不到位、吹奏時嘴部壓力與氣息壓力協調性不足、難以靈活嫻熟使用小號吹奏唇震及氣息控制技巧的問題,在高音區(qū)吹奏時音色尖銳刺耳,在中低音區(qū)吹奏時音色斷斷續(xù)續(xù),嚴重影響受眾的審美享受與欣賞體驗。實際上,小號演奏中嘴唇與氣息具有相輔相成、相互約束的關系,有必要深入認識氣息與嘴唇壓力協調的重要性,靈活運用氣息參與、音高調節(jié)、音色調整及唇部肌肉震動等技巧以完美詮釋小號作品,進一步推動小號演奏朝向規(guī)范化、高質量發(fā)展。
小號演奏中,氣息流通過嘴唇并引起上下唇與號嘴的摩擦、震動進而發(fā)出聲音,再通過銅管內空氣柱的共振產生富有感染力、震撼力的音響效果。由此可見,氣息與嘴唇震動是小號演奏必不可少的兩大要素,而氣息流通產生的壓力及嘴唇與號嘴接觸壓力之間的配合與協同則是小號吹奏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綜合來看,小號演奏中嘴部壓力與氣息壓力協調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影響小號演奏效果的因素較多,包括力度、時值、音色變化等,各要素緊密相連并相互促進,才能演奏出美妙動聽的音樂。在眾多要素中,演奏力度影響著情感抒發(fā)、情緒傳遞,如果演奏力度與小號作品的內涵、情感基調脫節(jié),便會降低受眾的欣賞體驗,弱化小號演奏效果。從小號演奏的發(fā)聲機理來看,氣息運用引發(fā)嘴唇震動。氣息充足、流通速度快,則其對嘴唇造成的壓力便越大,所引發(fā)的嘴唇震動便愈加強烈,如果此時嘴唇緊密貼合號嘴、嘴唇壓力過大,則會導致氣息阻滯,產生類似于爆破的聲音;相反,如果氣息充足的情況下嘴部壓力過小,則會導致演奏力度過小,聲音微弱。由此可見,嘴部與氣息壓力的協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號演奏效果,演奏者需要綜合調動自身上方唇肌、唇三角肌、下方唇肌等結合作品風格及演奏需求等調整氣息與嘴唇震動之間的關系,保證小號演奏聲音連貫、自然、優(yōu)美、動聽。
小號演奏需要演奏者嘴唇肌肉具有一定的緊張度,部分演奏者單純依靠嘴部肌肉的調整、調動與利用完成演奏,在長時間演奏后不僅會導致聲音干澀,而且會大幅度提升演奏的疲勞感,引發(fā)嘴唇肌肉僵化、靈活性降低的問題。實際上,小號演奏中嘴唇的緊張度由氣息壓力與嘴唇壓力兩部分構成,以氣息壓力帶動嘴唇震動可以改善嘴部肌肉的機能,降低嘴部肌肉的壓力,在嘴唇肌肉、氣流的共同支撐下將嘴部肌肉力量與氣息控制有效結合,采取更為科學的演奏方法解決肌肉僵化、疲勞等問題,進而使演奏者在演奏中持續(xù)、穩(wěn)定地保持良好身心狀態(tài),靈活應對突發(fā)問題,對于提升演奏效果、提升演奏連續(xù)性、增強演奏感染力與藝術表現力大有裨益。
小號發(fā)聲原理源于伯努利定律,即氣體流速加快的情況下單位面積的壓力便隨之降低。小號演奏中,小號風口為聲源,氣息則是發(fā)聲工具,而嘴唇便是控制氣流量與氣流速度的“調節(jié)器”。小號演奏者以唇尖接觸號嘴,二者接觸位置負責演奏發(fā)聲,如果演奏者缺乏利用唇部周圍肌肉控制嘴唇壓力的能力,在演奏中便會影響音色與音響效果。尤其是在低音區(qū)演奏中,演奏的低、慢、弱要求決定了嘴唇壓力與氣息壓力應相互協調與配合,才能演奏出渾厚飽滿、低回婉轉的聲音。反之,如果嘴唇壓力過小并難以彌補嘴唇震動的不足,當氣息壓力較低時,便會降低聲音的連貫性。由此可見,嘴唇壓力與氣息壓力協調是小號演奏中的關鍵性技巧之一,演奏者需要把握二者的協調機制,基于小號發(fā)聲原理、嘴唇生理特點等控制好氣息與嘴部震動,以此實現對演奏音高、音色的靈活調節(jié)。
小號演奏中不同嘴型下嘴唇壓力控制方式有所差異,演奏者需要了解常用的吹奏嘴型,領會不同嘴型與氣息壓力、高低音之間的關系,具體如下:
癟嘴型要求演奏者在小號吹奏中保持兩側嘴角固定不動,以唇尖調整風口大小進而調節(jié)嘴唇震動的頻率與幅度。癟嘴型適用于高音演奏,吹奏高音時演奏者以嘴角肌肉固定兩側,利用唇尖肌肉使唇尖向中間聚攏并形成相對圓的風口,風口縮小可以提升氣流速度、降低單位面積的氣流壓力,且嘴唇聚攏后厚度提升,具有更強的抗壓能力,可以保證氣息均勻流暢、飽滿連貫,并且能夠避免演奏聲音尖銳刺耳的問題。但此種嘴型下,嘴角與嘴尖的壓力是兩種相互對峙的力量,再加上號嘴圈部為平面、嘴尖與號嘴結合存在較大問題,對演奏者嘴唇肌肉耐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嘴尖無法實現向中心靠攏便難以滿足高音區(qū)吹奏要求。
收口型嘴型將嘴部肌肉向風口處聚集,上下嘴唇形成類似于收緊的袋口,對風口大小的調節(jié)依靠嘴唇與號嘴之間的距離,距離越近則風口越小,反之亦然。相對于癟嘴型而言,收口型嘴型更容易形成一個圓形的風口,產生的音更為厚實、圓潤。在演奏方面,收口型嘴型可以調動嘴唇周邊的所有肌肉,嘴尖不必完全貼合號嘴以產生壓力,可以使唇尖形成外松內緊的結構,以此保證演奏的持續(xù)性,降低演奏疲勞感;在高低音方面,收口型嘴型下嘴部肌肉呈收縮狀態(tài)并對號嘴產生一定的壓力,氣息壓力適中的情況下,嘴唇與號嘴接觸的部位肌肉更為堅硬,無需耗用過多嘴唇肌肉力量便可以輕松進行高音區(qū)演奏,并且可以有效提升嘴唇肌肉的抗壓能力。
基于對小號演奏中嘴部壓力與氣息壓力協調重要性、兩種吹奏嘴型及其與氣息壓力及高低音間關系的深度分析,建議小號演奏者通過以下方式提升自身演奏能力,保證演奏效果。
小號演奏中,演奏者唇肌力量、持久性、耐力等會直接影響演奏效果。從生理層面而言,小號吹奏需要調動上下唇周邊一圈的肌肉,嘴唇肌肉纖維越粗,其抗壓能力越強、持續(xù)性越好,反之亦然。不僅如此,嘴唇干燥、彈性不足會導致嘴唇肌肉耐力降低、無法實現正常震動進而影響到演奏質量。為此,小號演奏者在日常訓練中需注重嘴唇保護保養(yǎng),在天氣干燥的情況下,使用護唇膏以避免嘴部皮膚失去水分。同時,注重唇肌、舌肌訓練,每日堅持吹奏練習,并重視對嘴唇肌肉的調動與控制。
通常情況下,小號演奏中嘴唇震動與體力消耗之間呈反向相關關系,即嘴唇震動越充分,體力消耗則越小,號嘴對嘴唇的壓力越??;嘴唇震動不足,則體力消耗越大,號嘴對嘴唇的壓力越大。影響嘴唇震動的因素包括嘴唇與號嘴的接觸位置、氣息流速。為此,演奏者在日常訓練中需不斷摸索出適合自己演奏、便于協調嘴部與氣息壓力的吹奏位置。一般而言,號嘴置于下唇三分之二處、上唇三分之一處為宜。同時,演奏者可以將嘴唇震動作為日常訓練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在訓練時保持氣息充足、大量氣流通過風口,此時嘴唇處于自然放松狀態(tài),演奏者注意感受氣流量、氣流速度與嘴唇壓力之間的關系,當嘴唇有麻木的感覺時便可以進行發(fā)音練習,控制好氣流量及氣流速度,感受每一個音吹奏時最適宜的呼吸方法、嘴唇振動頻率及嘴唇與號嘴的接觸位置,以此實現嘴唇與氣息壓力的協調。
嘴唇與氣息間的配合及協調是小號吹奏的技術要點。在吹奏高音區(qū)時所需的氣流量較小,嘴唇肌肉會處于相對緊張的狀態(tài),很容易出現音高把握不準確的演奏問題;在吹奏低音區(qū)時所需氣流量較大,此時嘴唇肌肉相對放松,嘴部肌肉耐力便會大打折扣。演奏者在日常訓練中可以對高音區(qū)演奏、低音區(qū)演奏進行專項練習:吹奏高音區(qū)時以腹部力量調節(jié)氣息,保持氣息充足且連貫,進而減輕嘴唇壓力、提升演奏效果;吹奏低音區(qū)時需降低氣流量的波動,保持氣息穩(wěn)定,嘴唇肌肉適度收縮、增加耐力與抗壓力,以保證低音區(qū)吹奏聲音飽滿動聽;在吹奏連續(xù)低音或高音時,更需要注重保持氣息連續(xù),配合嘴唇力量并使嘴唇處于正確狀態(tài),進而避免聲音斷斷續(xù)續(xù)。
情緒與心理狀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氣息的穩(wěn)定性與連續(xù)性。如果演奏者壓力過大、疲勞感過強且產生焦慮不安、緊張等負面情緒,在小號吹奏時便難以靈活運用唇震與氣息控制技巧、降低氣息與嘴唇壓力的協調性,進而影響到演奏效果。為此,小號演奏者需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在演奏前以深呼吸的方式舒緩緊張等不良情緒,并且盡量將自身思想、情緒等代入小號作品中,把握好小號作品的情感基調與情緒變化特點,在吹奏時才能以飽滿的情緒、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發(fā)現并糾正演奏問題。
小號演奏中,嘴部壓力與氣息壓力協調是強化小號演奏效果、緩解演奏者演奏疲勞、靈活調節(jié)音色與音高的必要條件。小號吹奏可采用收口型與癟嘴型兩種嘴型,其中收口型對于調節(jié)嘴唇及氣息壓力更為靈活,在緩解演奏疲勞、形成圓形風口、輕松演奏高音區(qū)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為此,演奏者可加強對收口型嘴型的了解與練習。此外,演奏者在日常訓練中需加強嘴唇保護,提升嘴唇肌肉力量;保證氣息充足,保持嘴唇充分震動;減小氣量波動,加強嘴唇與氣息的配合;調整心理狀態(tài),舒緩緊張等負面情緒,以此更加完美地進行小號演奏。